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蝗灾是对人类威胁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在中国历史上,蝗灾与水灾、早灾常相间发生而成为三大自然灾害。明代的徐光启说过: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慘过于水旱。”

看来,蝗灾一旦发生,灾情往往比洪水和干旱更为可怕。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从史书和许多地方志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蝗灾的可怕。如公元10年6月“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麋有孑遗,饿殍枕道";886年“淮南扬州蝗,斗米钱三千,人相食”;1616年“飞蝗蔽日,声如雷,食尽稼,赤地如焚”;……这样的记录实在太多,不难看出,人们是深受其害。值得一提的是,蝗灾造成的饥荒,是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诱因之一。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说蝗灾在一定程度上比洪水和干早对人类更有威胁是一点不假的。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蝗虫。蝗虫直接危害的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蝗虫为何有如此大的危害呢?这主要是因为蝗虫的群聚性和群迁性以及蝗虫的巨大食量和强大的繁殖力所造成的。单个少量的蝗虫是不足以造成什么灾害的。但假如条件成熟,蝗虫大量繁殖并群聚一起时,灾害就不可避免了。加上蝗虫食量惊人,大片农作物片刻之间就会扫荡得干干净净。吃掉一大片农作物后,蝗虫又会迁到另外有农作物的地方,然后又把农作物吃得精光。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专家估计,庞大的蝗群,一天可吃掉两亿千克农作物。如此反复不断,其危害就十分可怕了。人们用“遮天蔽日”来形容蝗虫的群飞,用“声如风雨”来形容蝗虫对农作物的吞食,用“赤地千里”来形容蝗虫的危害程度。应该说,这是十分准确而生动的。蝗灾是个世界性的灾害,迄今为止,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都遭受过蝗灾。

民间有“干旱起蝗灾”的说法,还有“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谚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蝗虫喜欢在干燥的荒地产卵,所以,大旱之后,如不作预防,就很可能引起蝗灾。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1985年,天津市北大港水库脱水,由于预防工作不足,从而使大量的蝗虫繁殖,到秋天,成群的蝗虫,把周围十多万亩芦苇以及几百亩玉米全部吃掉。之后,蝗虫又成群结队,于9月20日中午开始大规模向南迁飞。蝗虫浩浩荡荡,形成长100多千米,宽30多千米的阵容,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一些国有农场的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其波及面积共250万面。这是20世纪我国较大的一次蝗灾。

看来,根据蝗虫的特点,认真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非洲是蝗灾较多发生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非洲连续不断的干旱。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进入80年代之后,非洲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大旱,全洲有36个国家遭受大旱,其中有27个国家,旱情十分严重。大旱造成粮食紧张,全非洲近两亿人挨饿。转眼到了1986年,旱情有所缓解,但新的麻烦又来了。雨季过后蝗灾又在非洲大面积发生。其来势之猛,破坏力之强,范围之广,是非洲半个世纪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估计,全非洲因这次蝗灾粮食产量将损失30%。

为了制止蝗灾的进一步扩散,联合国出面向全世界呼吁,要求提供紧急援助。于是世界各国向非洲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国也向非洲国家捐赠了50吨杀螟松等农药。这样,蝗灾才终于得以控制。

蝗灾有多可怕?古人为何用赤地千里、遮天蔽日、声如风雨来形容它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有所上升,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旱涝灾害将会频繁发生。这就使蝗虫有了栖居的条件和大量繁殖的可能。就像2019年12月份以来,席卷东非的蝗灾一样,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要加强对蝗虫的经常性调査和研究,以便及时准确掌握蝗虫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不然的话,可怕的蝗灾将会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是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