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北杉归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是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颂的骈文。《滕王阁序》原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为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贞观年间,任洪洲(今江西南昌)都督时所建。高宗时,洪洲都督阎公重加修整,并于上元三年重阳节时,于阁中大宴宾客。时王勃赴海南省亲,路经此处,参与宴会,即席写成了这一传颂千古的骈文名篇。

文中咨意骄笔纵容的描写了滕王阁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壮丽的景色、以及宴会时的盛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消极情绪。

王勃是初唐时期一位极负才华的青年作家,与同时期的另三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当时之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这篇《滕王阁序》了。

王勃的这篇文章,整篇都是以情由景而产生,情景之间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似行云流水,浑洒浑然流畅,既有苏东坡《赤壁赋》的苍凉,又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滕王阁序》虽是用骈体写成的文章,但通篇词藻华丽,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工整,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如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一样,是一种切入肌肤的深深的沉醉感!




芦嘉玉


公元665年,侍卫递给唐高宗一篇《乾元殿颂》,唐高宗阅后连声直呼“奇才!奇才!大唐奇才!”公元666年,王勃又上献一篇《宸游东岳颂》,中科举及第,授朝散郎,这年王勃才16岁,已是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成也为文,败也为文!

一篇《檄英王鸡文》,又被唐高宗批为“歪才!歪才!二王斗鸡,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仅此一句,王勃仕途一落千丈。

671年,在好友帮助下,补任虢州参军,因私杀官奴,王勃被叛死刑,遇赦被免,从此,官场再与其无缘。这时的才21岁,正当作为之时,却遭致命打击,天才少年,恃才傲物,心比天高,奈何命途多舛!

公元675年,王勃从洛阳出发前去探望任交趾县令的父亲,路过南昌,恰逢南昌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广宴天下宾朋,对仕途仍未死心的王勃认为机会难得,应邀参加,席间一文,天才少年无虚名,巅峰到万丈光芒,千古绝唱!

这便是《滕王阁序》,骈文第一,传唱千年!

如何评价?谁也作不了评价!本着欣赏的眼光,浅谈一二。

1 写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后,滕王阁,再无胜出此句者!

滕王阁出名吗?没有王勃,没有此句,有几人知道滕王阁!

而这样写景的句子,文中随手拈来,皆诗情画意,文采华章。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最有名的,文中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专属奇景!



范仲淹写洞庭湖的句子也是很受人欣赏,“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相比之下,王勃的意境阔远静谧,素净空灵多了!

毎一句都是绝佳盛景,未临其地,已身临其境。

2 抒怀, 博揽汉唐文人风流,抒奋发向上豪情。

洋洋洒洒,挥笔即就,能找得到出处的典故有46处之多,足见王勃博览群书,阅尽典籍。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刘武睢园大宴文人雅士,司马相如等人赴宴,陶渊明好书嗜酒,谁家有酒,径入酒醉,曹植,谢灵运文采斐然,曾自诩“天下有才一石,曹植占八斗,我谢灵运占一斗。”

一句话,四才子,极尽饮酒之豪爽,文采之飞扬,既夸主客热情款待,又夸在座都文人雅士。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司马相如写成《子虚赋》有杨得意推荐,才得汉武帝赏识,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琴弦,终生不弹,高山流水只给知音。

这话说得多有水平,千里相逢觅知音,只给兴趣相投的好友写文章。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东汉人,廉洁奉公,但高洁孤傲,隐居不仕,阮籍狂妄,往往随兴而驾,路尽恸哭,宣泄对现实不满情绪。

王勃反用其典,立志不甘沉沦,振作自强,自勉自励。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虽仕途多舛,但王勃仍一腔热血,自信积极,努力向上。

这样的典故多之又多,足可成长篇大论。

3 应景之文,谦恭有礼,不卑不亢。

什么是应景文?应付时景的虚文,拍马奉承之作。

这篇也是,但马庇拍得有水平,极尽高雅。

阎公宴席,本捧红自家女婿,在座都拒绝写文,但王勃却握笔即就,非EQ低,而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想通过此次机会,获得入仕机会。

称主人:“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称宾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才华出众,身份尊贵)

称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贫寒书生一个)

称自己的文章:“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有幸参加盛会,胡诌几句,抛转引玉而已。)

人人听闻王勃神童,少年成名,本以为是不懂世故混小子一个,却文章天成,恭敬得体,谦逊有度,估计在座的都傻眼了。

4 行文整齐流畅,艺术思想倶佳。

骈文到初唐,已是没落之式,因骈文只有华丽之辞藻,却无积极之思想,这篇文章却是骈文集大成者,千古第一,给骈文完美划上句号。

有人将此文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相比,认为没有范文的深刻思想,

然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若无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何思想?

王勃仕途险丢命,二十来岁却仍积极面对,试图被举荐,乐观热情,立志向上,已经难得可贵!


一绿浮芳


王勃早死,大概就是老天爷嫉妒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世间容不下他的才情。正所谓“情深不寿,过慧早夭。


怎么评价,愿意一读再读,一看再看,甚至于抄写,默诵。这就是对它的评价。我们盛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选一篇骈文作代表,必推荐此篇无疑。


作此篇的王勃已不再是高傲无所事事的少年。他开始知道了一点“人事”,所以他写“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之武库。”后面就是描述秋色,如果就这样结束,那么《滕王阁序》也就属于一个文辞华丽,描写风景的骈文,可能会淹没在后来李白的华丽诗词中,王勃也不负如此盛名。在描述完秋水后笔风一转,天高地囧,始察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感慨万千。这才是王勃要表达的深意,颇有后来苏轼的赤壁赋颇苍凉。兴尽悲来,正也是王勃的官宦史。“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恰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文辞、韵律、气度,无一不精。说景致的描写,都让人觉得精妙,眼前有景“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说情趣心智的表达,每一次读,都让人觉得有共鸣共通之处,“关山难越,谁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太多,读来让人感动,感慨的句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墨雨箭


每读《滕王阁序》,我都会想,究竟是怎样的旷世才情,才能现场挥毫,写出如此绝世妙文?

毫无疑问,仅凭一篇《滕王阁序》,便足可认定,王勃在文学史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一个“初唐四杰”怎能衬托出王勃的万丈光芒?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以我观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应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上,足以压倒“唐宋八大家”(至少是大部分)!

传言王勃在写《滕王阁诗》时,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空”字当时还特意空着,让在座诸人填写。其实,这个“空”字才是全篇的文眼!

你看他状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落霞虽美,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何况伴飞的还是只孤鹜。一“穷”一“断”,活画出作者穷途失路的形象。

你看他抒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有的情绪吗?

现在看来,在《滕王阁序》雄奇伟丽的文字里,似乎隐藏着一则预言,预言这个烟花般璀璨夺目的生命,在爆发出全部的才情之后,将迅速凋谢……


非白非黑


对于《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用什么样溢美之词高度评价都不过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以哪怕微乎其微的方式进行贬低,都是属于嫉妒,或者吸引眼球。

初唐四杰座次排定之后,杨炯曾经表示,愧在卢前耻于王后,这就是属于嫉妒。另外某些过去或者现在的人,以贬低前辈的天赋极高的作品来炒作,都是属于吸引眼球,这样的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在那样一个宏大的场面,从容自若,一气呵成,除了磅礴的气势,工整的格律外,你还可以看到王勃旁征博引,贯通古今,纵横八方,天上地下,足见他涉猎知识的深度和涉足知识的宽度,以及苦读的巨大的阅读量,我甚至想象,他是否把能够见到的书全部都读过。

古往今来,滕王阁序作为最最经典的一篇文献作品。可以说前无古人,少见来着。

再加上传奇般的故事,以及王勃英年早逝,更加深了这一作品的吸引力。

如今屹立在当地的滕王阁,已经不是当年的滕王阁,但是即使再过2000年,永远不可能再有一篇更加经典的文章,超越此文。

再进一步,即使再过1万年,只要有汉字存在,滕王阁序依然是永恒的不朽的经典,带给每一位读者,美的享受。


行学组



个人觉得王勃这篇《滕王阁序》写的很好,首先,当时他写这才20多岁,不得不说很有才。能写出这么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也说明他曾读过很多的书籍;知识储备是很丰富;记忆力也很好。他曾经因为《檄英王鸡》一篇文章被高宗扫地出门,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能读到《藤王阁序》这样的美文。然而他却在后面的一年了落水了,这样一来文坛上又少了一个大文豪,也许是因为自己太傲,老天看不惯,也许是因为太有才,老天太嫉妒他了。他的文中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景色写的实在太美令人向往。抒情写的太有气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一句就已经看透王勃的傲,这种傲我很欣赏,表明了他的确才华横溢,同时这也是一种讽刺,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把封建社会的那种社会风气揭露了。揭露了什么?揭露的是要想入朝为官,首先应该有着一个很硬的背景,家族必须要强盛。而在当时的大唐王朝正在被门阀世家统治着呢,自己虽然可以参加科举,但是能够出来为官的几率依旧很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一句又写出了自己的无奈和那种落寞的心情。或许文学成就和入朝为官可能就像鱼和熊掌一样吧,不可兼得。如果王勃当时没有被高宗追赶出来,我们也就可能读不到这样美的文章了。

而我们作为新中国的人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现在努力的学习,多读点书,以后出去多学点本领,我们就能把自己的才华奉献到这个社会中去


尘远166159083


正如已回答的老师们所言,王勃是少年天才,此文是天才之作。

在偶然机缘、限时限题的“即兴”情况下,把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标准,如情景交融,象外之味,味外之意发挥到极致,把“音律、对仗、辞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安意如老师言)。真是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孩纸”。

我还要强调的是,此文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杀器”:宇宙与个体的关系。全文的顺序是自天而地,自天地而人,自人之全体而到个人的情感与遭遇,自个人的情感遭遇再一笔宕出,到群体的“共情”而作结。整体上是天、地、人“三才”一体,结构精严而无限微妙,情感的起承转合天衣无缝。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这是在做什么?是在以天为秤,衡量滕王阁所在的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价值。

如同古埃及、希腊人也从星象来设置地上的建筑一样,“天与地”的对应,是几大古代文明传统共有的。而在中国魏晋以来的骈文系统中,这种天地相应的方式越来越精熟,而在王勃的文章中有了最为精美的结构。

用天、地、人文历史的三重坐标,强调了滕王阁的价值后,便由远至近,由上而下,自“时维九月”起,具体地从阁上人的视角来看这此时此地的美景。在这段超凡的美景描写中,你会发现情感随着目光,在渐次地变化。从看到宇宙天地之美,到感时忧国的悲伤。到了“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从外境到内心的过渡已经滴水不露地完成了。于是,下一段的“嗟乎! 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完全是呼之而出,水到渠成。这一段以历史典故讲到个人的怀才不遇,这是中国士大夫的经典套路,但他组织得太严密也太自然,让你在华丽的语句中感受到一份真实的心意。

到“勃, 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这一段,那叫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叫一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啊,这要是军师的战争动员,你都得激动得骑上身边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就跟他上战场!——话说为什么登楼看个景都能有如此豪情壮志?这就是所谓的“书蠹诗魔”,文字本身是有魔力的,天才笔下的文字,更是具有把世界实体化的力量。

当然,王勃没有只顾个人情感抒发,你看到没有,他时时在于现场的听众们互动,时时照顾着他们的同理心。到最后,“呜乎! 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 。。。”告诉大家一切无常,而此地情真,且惜当下吧!所谓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把情绪从宇宙天地历史家国一下子收回来有那么容易吗?人家就煞住了,煞得那叫一个漂亮!

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滕王阁序》,就是东方玄学的GIF动图啊。


众生法妙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笔,却无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正当人生失意苦闷之时。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来少年得志,然而却热心政治,渗合权贵斗争,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被之前还夸他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满。李治认为,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玩物丧志,你不劝诫反而选边站瞎起哄,明显就是挑拨离间,于是愤而将他赶出长安城。被赶出长安城的王勃后来又谋得一份参军之职,可却又在任上杀死官奴,继而被贬。他本来要被判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过一劫。然而从此,他却彻底跟官场无缘了。

无官可做的王勃犹如折断翅膀的鲲鹏之鸟落于草莽之间,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于这种落魄的生活,于是就在他25岁这年前往交趾县探望父亲的路途中,路过南昌城,听说阎都督为新装修一新的滕王阁典礼举行盛大聚会,而当时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贵客,于是时为落魄的王勃决定趁这个机会露一下脸,以便争取东山再起之机会。

那天,主持聚会的阎都督本来想通过这个聚会,让他的女婿作序从而挣个面子,故意请诸位露一手,在场贵客早就猜出阎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辞,可是急切出人头地的王勃不管那么多,当人家请他时却毫不客气地挥毫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文学特色:

跟别的序不一样,《滕王阁序》是以骈文的体裁写成的。骈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辞藻华丽,酷爱用典。而其缺点却是因为太注重形式,而内容的表达不容易发挥出来。但是,《滕王阁序》却张扬了骈文的优点,将写景及抒情极好的融合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写我所写,抒我所抒的一种畅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学十分糜丽,然而王勃却打破这种糜丽,将唐朝人蓬勃的精神,开阔的意境全部体现出来。他一开笔就以雄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滕王阁所处之地洪都的气势及人文风景。

当时,因为王勃毫不谦让地挥毫作文,引起阎公不满,以上厕所为理由离席而去。当王勃开笔写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只觉不过是平淡之笔,然而当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眼前一亮,已经感觉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扑面而来了。接下来,只见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对洪都的不吝赞美,对盛大聚会及宾客的不尽奉承,已经阎公听得飘飘然了。

然而转下来,王勃进入写景之时,通过秋天色彩的变化写出景色之景,让阎公惊叹不已。特别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公都止不住地从里间跑出来,一睹王勃风采。

满天的落霞与那孤独的野鸭一高一低地飞翔,辽阔而又澄澈的天空与那一碧无垠的秋水远远连接,整个天地如此和谐如此安详地交汇于无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间几人难达?

在写秋天的风景时,王勃技法娴熟,变化多样,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上下结合,多种色彩等等,完美无瑕地结合于一体。当然,《滕王阁序》写洪都地胜及风景都不是亮点,亮点是王勃通过大量的用典写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诗句表达了自己一代天才活于盛世之中,竟然却落得个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下场。紧接着,王勃又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句表达自己尽管身处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东汉马援一样志向远大,不懈追求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困顿不堪,却又不甘不屈,渴望时代给他机会让他实现心中志向,才不会辜负国家和这个美好时代。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急切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滕王阁序》尽管以骈文体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饱满的激情与过人的才华依然充分爆发出来,冲破六朝以来的糜丽风格,融入唐朝人积极主动的开拓精神,将多样化的写景手法与复杂多变的情感为一体,成了唐代骈文体的代表作品。

这就是《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月望看历史


五代有个叫王定保的人作《唐遮言》里记载的很精彩: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阎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 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甚欢。而孟学士却说:“这是抄袭前人的文章,不信我可以默咏一遍?”时人未知信,孟学士就当场朗诵了一遍,未增减一字?时人大喜,说一时天下二绝,其一为王勃文章,其二为孟学士之记忆。

一个十四岁的小孩,能写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晚唱,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天高地迥

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竟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你还能怀疑他文学上的成就吗!

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注重用典且辞藻华美,属于唐朝时期及后来所以骈文里面的第一,从此再未有人超越。


贾司迁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的这首诗,传诵千古,长盛不衰,奠定了他为初唐四杰的首位。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表现杰出,闻一多先生称他们”把诗歌内容,从亭台楼阁转移到了关山塞漠”,气势恢宏,令人耳目一新,犹如一股清流,打破了以往的沉闷。


名垂青史的《滕王阁序》,在上学期间学过,虽然当时没能背诵,倒也印象深刻。


上个月底,我去江西旅游,在南昌看到了30年前就想看到的滕王阁,以及书写在上面的《滕王阁序》。


如今的滕王阁,共七层,已不是唐高宗之子滕王李元婴始建的那个了。站在腾王阁上,望着赣江水面宽阔,远近皆景尽收眼底。



我不仅看到了《滕王阁序》,还看到了由毛泽东亲书的那句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听导游讲,《滕王阁序》还有一个”一字千金”的故事。


话说当年王勃写完序,又写完最后一首诗后扬长而去。人们发现最后一句诗里缺一个字,滕王李元婴之婿前去讨教,王勃说”千两黄金,方可换取”。


谁知,收了黄金,人们还是看不到王勃写的字。后幡然醒悟,”槛外长江空自流”嘛,”没有”不就是”空”的意思吗?后人将空缺的地方加上了”空”字。


”神童”王勃六岁时,就能指物做诗,他”未冠而仕”,十四岁就官拜”朝散郎”,一首《乾元殿赋》深受唐高宗喜欢,被称为”大唐奇才”!


《滕王阁序》是他21岁时所作,只可惜英才早逝。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骈文的代表作,好在哪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