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每天爆点料


提问不成立。历史上从山西进攻关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在过河后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胜利。

案例二:西晋末期,前赵大将刘曜多次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并于公元316年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案例三:北魏前期,关陇大起义,义军割据关中、河东。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军在山西新绛县剿灭河东义军后,由蒲津渡口渡河,杀入关中平原,剿灭了关中义军。

案例四: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唐军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进攻关中。后来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

案例五:唐朝末年,河东军阀李克用从晋北出发到河中,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并在长安郊外击败黄巢,逼其退出长安。

案例六:南宋初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由蒲津渡口渡过黄河,杀宋军一个戳手不急,并在关中大破16万精锐宋军,威震关陇。

另外还有很多案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案例所述,古人在历史上不仅多次有从山西南部进攻关中的案例,并且还有多次由山西南部攻破关中的成功案例。

所以,这个问题不成立。

至于说,为什么以上列举的案例很多人都没有印象,大家对进攻关中的印象停留在必须要由函谷关或者潼关才能进入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因素一:由崤函通道进攻关中,要优于从晋南渡河进攻关中。如果能选择,大多数人都愿意走崤函通道。

从山西进攻关中,有三个渡口可选,分别是:风陵渡口、蒲津渡口、龙门渡口。

三个渡口中,龙门渡最容易渡河,但离长安最远;风凌渡离长安最近,但最难渡河,因为渡口对岸就是潼关;蒲津渡居中,距长安的距离和渡河难度都居中。

综合来说,蒲津渡口是三个渡口中最合适的渡河地。历史上由山西杀入关中,十次有八次都走这个渡口。


但是,相对于走崤函通道来说,从蒲津渡口过河,难度还是更大一些。因为,渡河作战是非常冒险的。如果渡口被抄了,等于后路就被断了。

并且,山西地形支离破碎,如果从华北平原进攻关中,走河南的崤函通道,一路上都是大平原,基本上不需要翻越很高的山区,海拔跨越很小。只需要突破个别易受难攻的关口,如函谷关、潼关即可。而从山西进攻关中,至少要翻两次山。这不仅对行军是个考验,对补给线也是极大考验。(刘曜和李克用等人之所以要从蒲津渡过河,是因为他们的地盘在山西,他们在河南没地盘,他们没得选,只能从山西渡河)

所以说,如果能选择从哪里进攻,古人更愿意走崤函通道。



因素二、历史上关乎于关中政权生死的著名大战,很多都是发生在崤函通道。

比如说战国后期的关东诸侯五伐秦国,有四次都是攻的函谷关(有一次是从山西西渡黄河进攻关中);赤眉军破长安,攻的是函谷关;汉末曹操与马超大战,攻的是潼关;安禄山与哥舒翰大战灵宝,攻的是潼关;黄巢进长安,攻的是潼关;李自成进关中,攻的也是长安。

相对来说,从山西渡河攻关中,名气就要低很多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刘曜、李克用都是山西军阀,但他们两位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而对于唐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定都在长安的大唐王朝,很少有人记得李唐王朝是从太原起家的。

所以说,由于从函谷关或潼关进入关中的案例太多,而且多是灭国级大战,名气大,所以相对来说,就会给很多人造成进关中只能走函谷或潼关的固有印象。


另外,说到进攻关中,怎么能少了蜀道和武关呢?历史上,刘邦曾经两破关中,而这两次进入关中,刘邦都没有走崤函通道。

第一次,刘邦走的是武关,即从南阳盆地进入秦岭,攻破武关,然后再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

第二次,刘邦走的是陈仓,即从汉中盆地走蜀道,攻破陈仓,然后进入关中。

虽然刘邦这次进关中,走的这些路都是“歪门邪道”,而且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是这起码这也能说明,古人进入关中,并非只有崤函通道一个选择可选。


Mer86


函谷关和潼关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其实一眼便可以知分晓。一个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大地,而另一个是湍流不急的水面,该选择哪一条路,已经可以知道了。

两军对战一般都是选择平川之上,当然也是有过例外的,赤壁之战便是水面作战。但是综合函谷关和黄河之上的情形,显然不适合这般。古代乃是重兵器作战,同时交通工具只能是靠马车,所以一些重量型武器基本上只能在陆面上运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船只在水面上载重量太低。当面对上重量型的武器之时,船只一定会崩塌。作战本就是取决于粮食和武器,还未开战便折损大半,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这对于士兵来说士气上已经占了下风。

水面上作战是需要有一批熟悉水性的士兵,而大多数未曾上过水面的人都会有晕船的趋势。别说是水面作战,恐怕到达作战区域,士兵们已经被折腾到差不多,这结果是可想而知。所以说,水面上无论是武器还是士兵都是皆不是最佳的作战地点。

其次黄河决堤乃是五千年王朝最为头疼的事情,每到汛期便决堤一次,黄河水所过之处乃是寸草不生。自然可以想象,若是军队渡河会遭遇对么大的险阻。

黄河湍流,哪里有暗礁,哪里有看不见的断流,这些若不是当地人根本无法理解。所以军队若是强行过河,必然是要找当地熟悉水性的一名舵手。但是军队乃是官爷,是比老百姓大一级的人物,一般老百姓是不愿意为军队所带路的。故此,在没有人给带路的情况之下,军队是更加不可能通过黄河到达战场。

就算是军队可以到达黄河上,若是敌人选择在这边作战设下埋伏,利用木制船只的弱点投火球,这可是无法抵御之物。军队若是能有些残兵剩下便是最好,恐怕最可能的结果便是全军覆没。同时军队若是没有训练得当,不会应付水上的偷袭与作战,到时候便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若是想要在黄河上渡过,还得将各个渡口的敌军消灭。但是黄河之上的渡口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根本不存在偷渡成功的局势。就算是侥幸偷渡成功,南北有秦岭与渭水,向西是狭长的平原,北有黄土高原,前有洛河,这种四面险峻的局势根本不适合安营扎寨,只能马不停蹄的赶向战场。本来多日来的水上行驶已经让士兵们精疲力竭,如今再毫无休息之时,继续马不停蹄的赶到战场,这和自找死路有什么区别?

所以综合整个情况来看,黄河之上实在是不适合。函谷关和潼关虽然路上耗费的时间长一些,但是士兵们都是粗人,马背上的生活他们早已经习惯,而且也能迅速的调整过来。所以相比于水面作战,走潼关或者是函谷关的胜算更大。


小镇月明


因为从潼关或函谷关进攻关中更容易一些,古代技术落后,没有什么好的渡河工具,只能在各个渡口进行偷渡,各个渡口一般都有军队把守,都相当险要,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与函谷关与潼关的难度不相上下,而且渡河作战,中原军队并不擅长,他们更善于陆战,如果冒险渡河,很容易被对方消灭在河中。

还有后勤补给的问题,河东临近太行山脉,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行军,后勤更是无法保障,如果选择冬天寒冷季节,黄河冰冻之后,危险更大,为了御寒,而需要更的的补给,一旦强攻不过,补给中断,只能被冻死饿死。

虽然危险,古代并不是没有从河东渡河进攻的,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还必须是对方在河西渡口没有什么兵力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否则就是找虐,凡是英明的君主都会是河西部署下重兵,以防东面之敌,有的还会把河东之地占为已有,以保护关中之安全,除非是关中之主昏庸无能,不理政事,才会不重视河西防线,把机会留给敌人。

所以古人还是倾向于从函谷关或潼关进军,不愿冒此风险,因为大多数关中之主还是非常重视河西之防守的,有的则是选择两路并进,只要一路攻入就算成功。从这两关进攻,一则可以大规模行军,二则可以保障充足的补给,虽然攻关难点,但相比渡河之风险,就显得容易多了。


海量说历史


原因很简单,因为必须先拿下函谷关,才能到达你说的山西西南部的黄河岸边。

历史上函谷关数次变迁,但都在黄河东岸。先看函谷关变迁的地图,我们再从其他方面分析:

首先从古代部队组成来说,北方政权都以陆军为主。

1、进攻关中的战争多以陆军为主,缺乏渡河作战的条件。

围绕关中的战争,大都是陆战,从关东进攻而来的部队,基本都是陆军。

古代除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国家,训练了大批水军之外,其余北方政权,基本都是陆军,主力部队为步兵,配有骑兵、战车兵、弓箭兵等。

从地形上看,此处只有黄河一条水路,从陆路走,不可能让大部队一边行军打仗,一边背着船只吧。可以说,关东诸国即便有水军,等打到函谷关,水军也只能弃舟登路,最后也都变成陆军。

2、渡过黄河作战,难度与危险性更高。

渡河有两种方式:一是搭桥,二是渡船。山西西南部的黄河,刚好是十分湍急的一段,两岸陡峭,水深流急,很难渡过。无论是搭桥渡河,还是乘船逆流而上,在古代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再说,对面的守军,也不会眼看着你搭桥乘船来攻打他们。

战争中有个词叫击之半渡,就是说在敌军正在渡河时去攻击他们。当年黄巢率军在渡过运河时,就有过被李克用“击之半渡”的战例。

关中地区,东西呈椭圆形,南北狭窄,东西广阔。部队渡过黄河之后,向西便是狭长的关中平原,前有洛河、泾水阻挡,南有秦岭与渭水,北有黄土高原,形成一条东西的通道,部队很难展开并扎营。

这种地形适合干啥?对,打伏击。渡河部队刚刚上岸,首先就会遇到南北夹击。

莫说古代没有在此渡河,日本人侵略我们的时候,也没有攻下关中,也没敢在此渡河,最终放弃。

3、即使渡河作战,也必须先拿下函谷关。

从地形来看,要攻打关中,即使部队渡河成功,函谷关不破,渡河部队便成了孤军深入,难有后援。

渡过黄河作战,不是没有人想过,但是很明显,如果没有拿下函谷关,即使渡过黄河,也毫无意义,无法得到外援,等于是孤军深入。

只要函谷关没有拿下,此处分兵,即可截断黄河渡口,形成断河之后的“关门打狗”之势。

4、关中政权,在黄河沿岸并非无人防守。

进攻之人能想到的,防守之人如何想不到?古人不会只懂得坚守函谷关,而把黄河这一隐患留给自己,在黄河沿岸都或多或少地有部队防守。

以秦国为例,范睢曾经向秦昭襄王分析过关中之地的地形,谈到过除了坚守函谷关之外,黄河西岸也应派兵把守,防止关东诸国渡河。

后来的张良也曾分析过关中之地,认为是“金城千里”。

综上,渡河攻取关中,代价大,危险性高,成功率低,难有后续。在战国时期,军事家们的战略眼光已经十分独到,战争指挥的艺术已经很高,这条渡河路线必然是被历代军事家否定过很多次。

因此,2000多年以来,冷热兵器的战争都没有尝试过这个进攻路线。这是一个历史地理学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平凡人读史记


与现代战争的高效快捷相比,古代战争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将军在规划行军路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大军行动的路线是否适合行军?是否方便后勤补给?部队在行军的时候是否容易遭到伏击或者是意外事件?能否保持阵型和队列?行军路线会不会太长?会对后勤造成多大的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古代战争中军事地理学的应用,无论是对于进攻方选择决战地点或行军还是对于防御方建设要塞堡垒,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传递手段的情况下,兵贵神速就成了永不磨灭的真理,因为一支部队远离故土,进行作战的时候永远要比在国内接受训练以及负责边境安全的时候消耗的物资要多的多。只有一支部队迅速的向前推进,不予以敌人任何的反应时间,拿下战略目标并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就击溃敌军主力,才是军队最有效的使用方式。这样不仅减少了物资的消耗后勤压力,而且还能够以最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古代,尽管不同的部队行军速度不同,但是部队的行军速度普遍严重受到了落后的道路条件以及低效的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支吃不饱穿不暖的军队是不能有效向前推进的,只有保障了基本的后勤,军队才能向前。

我们在此以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的《战略》一书中的后勤补给速度为参考。

根据估计如果地形平坦,一头骡子每小时可以行进5.2km,但是它仅仅能承担69公斤左右的负担,而一头牛则可以在理论上负担接近一吨重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军队中大量使用牛来承担运输任务可能是更为划算的。但是牛的行军速度较慢,每小时最多只有两公里左右,同时皇帝本人建议每天牛的行进距离不要超过32km,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理论上会加速牛的死亡。同时更为崎岖的地形不仅会严重阻碍部队的行进,而且也会更容易导致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因此选择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和行进是对于进攻方更为有利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以来想要进入关中往往是走函谷关潼关一道,因为华北平原更容易运输。而即便是不走含谷关潼关也就是自东向西的路线,那也走的是以四川为根据地,依托汉中向北进攻关中平原,也就是说都是以平原向平原推进。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为什么不通过河运来达到目的?我们都知道与陆地运输条件相比河运速度更快,运载量也更大。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河运本身是一个受到严重限制的运输方式。崎岖的河道、水深太浅、河流宽度不足等因素都会严重限制河流的运输能力,我们需要明确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态势,也就是越往西海拔越高,而越往东则海拔越低。

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常识“水往低处流处”,水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动。因此我国的河流普遍流向是自西向东,最后汇入大海。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是无法彻底战胜自然的,仅凭人力纤夫的拉动和河流的自然力以及风力的情况下,船只是很难做到逆着河流的流向行动。因此在古代如果想要进攻关中凭借河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古代我们根本无法逆着黄河流向自下游向上游行动。

同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得到了四川以后就可以顺流而下拿下荆州,但是从荆州却很难逆着河流向上拿下四川。

同时,自汉朝以来,关中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就导致了黄河的河床抬高,严重影响了船只吃水,使得大型船只无法在黄河内行动,吃水过浅的船只很容易搁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体浑浊,越浑浊的水体就越不利于船只,尤其是木质船只的航行。

因此,如果使用水路进攻关中地区,那就是要求木质船只在失水很浅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实际上是已经违反了自然科学的。


无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进攻关中,还必须打函谷关进入,你快拉倒吧。

兵法上都说了,兵者诡道也,双方掐架,就看谁比谁更加的诡计多端,坑不死你,他也得气死你。

进攻关中,函谷关仅仅是其中的一条,而题主说的打山西西南部横渡黄河,这是第二条,还有两条是歪门邪道,历史上仅仅只被使用过一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歪门邪道?那个歪门邪道?那位走的?”

刘邦啊!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压根就不走寻常路,一辈子进攻了俩次关中,而且每次走的还不一样。

头一次,刘邦兵不过万,晃晃悠悠的这就想直取关中,入咸阳,达成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的承诺。

话说就他那点兵力,被郦食其好一顿嘲笑

“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翻译过来就是,就你?一帮子乌合之众不说,掐头去尾连万把人都凑不够,就这还按照常规奔着关中,这不找死吗?

所以在张良和郦食其的建议下,选择了贴着黄河边走,出洛阳盆地,翻伏牛山,贴着南阳盆地贴着西北方向走,直奔武关,翻秦岭,这就算扎进了关中。

大家伙听着这段路,就比较绕,而且要命的是要翻越秦岭。

哦买嘎!咱别的不说,就秦岭这块,在刘邦那会还属于未开发状态,您这一头扎进去,就等着绕吧,这还不算,就这地还特别的险峻,整不好,这小万把人可就撂这了。

刘邦还能咋样,奔着他的伟大目标可就来了,毕竟靠他这万把人攻城略地,你快拉倒吧!

就这还成功了,打这里起,这也算是一条道,只不过有点歪而已。

历史上走这条道的,入关中的真的很少,有名的黄巢和李自成一头扎进去过,就这俩位还都没成事。

这条路,那都是没办法,你不管是偷袭,还是正面杠都不行的,才会走,一般的正规军压根就不会往这沟子里钻。

再有一条,刘邦来了个暗度陈仓,走蜀道,进攻陈仓。赶巧了那会守这地的三秦王。

这三倒霉孩子是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原来的部队被项羽给全砍掉了,对阵刘邦的是他们重新招募的。

而这帮子被招募来的士兵,都恨死项羽,而且他们的兵力还少才五万,刘邦却带着十万来人。

这家伙真没得玩,所以关中又一次的落入了刘邦的手里边。

而刘邦这两条路真的不带可复制性的,老天爷安排的好。所以题主说的必须入函谷关这话,从根子上就不对,歪门邪道这都有两条不是。

题主的路

再说走山西这块,历史上也有不少。

咱别的不说,当年李渊起义,找隋炀帝杨广的麻烦,这就是从太原起兵,横渡黄河上的龙门渡口,大刀片子向着隋炀帝的脑瓜子砍了过去的。

再有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进攻蹲在大华夏地头上一偶安居乐业的南宋,走的也是黄河渡口,不过他选择的是蒲津渡口,十六万南宋大军崩溃了。

像这样的战例,咱随便举个十七八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

在大家伙的印象当中,入关中似乎总是在说函谷关,潼关之类的,其他地就很少提到,为嘛呀?

其实很简单,因为走函谷关,奔潼关这条路,几乎都是灭国级的战争,所以名气也大。

这名气一大,电视剧里边一演。

“啊!报!敌军直逼函谷关!”报信的背着令旗,拿着插着鸡毛的信,上气不接下气就来了。

一帮子大臣,一听集体吸凉气,刺溜刺溜的,所以大家伙印象深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么为嘛他们要走函谷关这头呢?函谷关的险峻他们不知道?”

咋不知道?至少那帮子统帅都知道函谷关这头真不好打,如果有去过函谷关的小伙伴,就明白这地岂止是个险峻了得,压根就是一条地表上的缝隙,走这路上都担心头上的石头掉下来砸脑壳上。

不然当年战国七雄凭啥能够一口气吞掉其他六国呢?就是因为这函谷关,别人打他打不进去,他想打别人,一开门就能出来打。

为什么会选择走函谷关呢?

那么他们为什么选这呢?这主要是走河南崤函通道,这一路上那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视线开阔,一路上不存在啥偷袭的。

您只要一路奔着函谷关来就成,只要拿下了这地外加潼关,您这就进入了关中大平原,挥舞着刀子,想搁那奔就可以搁那奔,都不带迟疑的。

而灭国级的战争,这军队绝对是个庞大的概念,他的后勤运输什么的,这就是超级大难题。

一路上一马平川的大路会减少很多的损耗,而且没啥后顾之忧,只要你前边打的顺利,后边你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可你要走山西这块,咱别的不说,您先把地图摊开,瞅瞅整个山西,这平原都算少的,全是沟沟坎坎的大山头,把个山西切割的稀碎。

您就算是在山西这地界绕,他至少也得翻俩大山头,咱行军就不说了,你后勤补给拉一个试试,累不死你他和你姓。

这还不算,这要是来个地方武装劫道的,这家伙绝对有好戏可看。

过了这些个山头,您还面临着一条横在大地上的黄河,一路舟车劳顿的过来,就这一路上您还不能扛着船来,所以还得就地征集船只进行渡河作战,对方如果把船都拉都对岸去,您可就抓瞎了。

所以要想从山西这块进攻,您最好先把山西全境拿下来,减少后顾之忧,才能图其他的事情。

那么历史上从山西进攻关中,这基本上都是山西的土皇帝才干的事,其他人不会想从这地走。

所以总的来说,您从函谷关和潼关这地进入,是一直可以冲到底,直接干翻俩守关boss这就算完事了。

但您非要从山西这地进入,这一路上,您得砍很多精英级别的怪,而且指不定他们还带刷新的效果。

而他们的守关boss就是黄河,难度也不比直接捅函谷关和潼关来的痛快。也就是说一个是长痛,另一个短痛而已,您如果是带兵大帅,您选一个?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曾经在路过潼关的时候,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直接点明了潼关两边陡峭挺拔,潼关易守难攻的特点说。秦汉以后的潼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谁攻下了潼关谁就夺得了天下,但是而在秦汉之前,却有一关隘跟潼关同样重要的地位,它就是函谷关。

说起函谷关,就不得不说到函谷道,函谷道传统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达一百四十里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突破口,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而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十五里,它其实就是在稠桑塬上的一条裂缝。

  稠桑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十分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塬北面流过,紧贴着塬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来形容其险要位置,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

  在稠桑塬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十分有名,叫做“断密涧”,就是李密被唐军射杀之处,今天的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函谷关地位的变化,被潼关超越

  在汉武帝年间,为了扩大关中领地,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隘,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发展出了弘农县。这样,从汉武帝开始,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新函谷关。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即秦函谷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无道可走。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同样无道可走。

  但这两点都是又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影响。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黄河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十分明显。刚开始时,黄河还是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河流不断冲刷,河道则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

  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开始可以通过河滩通行。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基本丧失。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已经将县城移往黄河边,而目的也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随着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塬上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后来弘农河水也日渐变小。由于稠桑塬塬体被河水不断下切,自己并不陡峭了,行人们便轻松的选取河道的魏函谷关,或者爬上塬体通过这座高台,秦函谷关的所依靠双重天险优势荡然无存!魏函谷关再也不能和秦函谷关互相搭配地构成完整的防线了。

  而关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地区,这个时候亟待一个新的关隘来代替函谷关。于是东汉末年曹操便在西边的黄河拐弯处的南岸险要之地修建了新的关隘——潼关。潼关从此代替了函谷关,函谷关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退出了金戈铁马的历史舞台!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塬的黄土塬体上,塬体长有七公里,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十米的麟趾塬之上。

  天下第一关——“潼关”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十五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同时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曹操讨伐马超的战争。

潼关的位置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潼关,就是派偏师绕过唐潼关自禁沟北上,绕到唐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

  明朝闯王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他进攻方向却不是走禁沟,而走的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当时候明朝政府不可能不重兵防守。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也就成了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十五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三十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隋朝时,由于雨水的冲刷,在汉潼关以南四公里处,被冲刷出了一条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可以直取潼关,为了控制这条道路,隋朝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

“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四百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两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先秦为何设函谷关,而不设潼关

  在战国时代,潼关所在位置已经是秦国领土,那为什么秦人要设立函谷关,而不设潼关呢?一是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三是如果函谷关被敌人占领,就会堵住秦国东出的道路,事实上函谷关以前也是长期被晋国(后来是魏国)占领,秦人长期只能龟缩在关中平原。

  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秦汉时期),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渡来(曹操打马超)。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秦汉时期)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的,但它的优点是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而且离关中平原距离很近,后勤补给特别方便。如果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藤树先生说: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仅仅是函谷关和潼关,即使其他九大著名关隘的地理位置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今天如此发达的科技之下,关隘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但是从史书中,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古人智慧,函谷关和潼关地理位置的变换,可以看出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古人的军事智慧也在不断进步。


合欢蠲忿


潼关自古就有长安东大门之说,易守难攻。大诗人杜甫著名《三别》《三吏》之《潼关吏》对关的天险作了祥细描述。

如果避开这座雄关,绕道由山西南部进攻长安,那么就意味渡过黄河穿过吕梁山脉,由山西河津渡河方可进攻陕西韩城,中间两渡黄河,穿越山岭沟壑,这缁重粮草给养如何供应相随,况且黄河延岸有部队阻击,渡兵船只如何靠岸攻克码头水关,更别说渡运给养缁重。就拿渡河的船只来说很困难,征用民船及营造都需要时间,战机瞬息万变,用此法注定失败。

历史上只有一例由此攻克韩城,成功拿下长安占领关中,东出扫灭群雄一统天下的战例,那就是大唐的建立者李渊。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以匡扶隋朝为由,由太原起兵拿下汾阳,里营外合攻克韩城迅速入主关中,鸟瞰天下扫灭反王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其余战例勻遭惨败告终。

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山西全境,妄图由山西风陵渡口,进攻潼关控制大西北,截断国际抗日援助运输线,与南方日军会攻大西南,摧毁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黄河经潼关处,河床最窄,两岸均集结重兵,日军侦察汽艇游弋,看似平静的黄河却暗流涌动,探试性的渡河,均被中国民军消灭于河中,双方以炮击较量,成功压制住日本南侵西进阴谋。

所以说面对雄关险隘,宁愿强攻也不愿绕道,因为代价r太沉重了。错失战机。





厚土高天识君


首先要纠正一点,那就是尝试从山西西南部渡过黄河进攻关中的战例也有很多,绝不是没有人尝试过。

这其中往早了说,有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名将,跟孙子并称“孙吴”的吴起率领精锐魏武卒一举击破秦国的河西之战;而再往后,隋末的李渊乃至于唐末的李克用,以太原为主的山西地区做为根基,也分别实现了由黄河进取关中的战略目标,所以说古人没有尝试过渡黄河最终得以定鼎中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提问。

不过相对来说,比较渡过黄河进攻关中,大多数北方的地方政权如果有志于统一,还是会更多的选择出函谷关或者潼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1,黄河本身的水文环境并不利于大军横渡。

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黄河水患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困扰中原统治者的难题,它以难预测和一旦爆发后治理繁琐著称,而即使在正常状态下,黄河的水流量和水流速度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当庞大和危险的区间内,在这种情况下,大军渡河无疑有着非常大的自然风险。

而所谓“北人走马,南人行船”,往往北方政权在涉及到水军作战的经验以及造船工艺上会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样也加大了横渡黄河的难度,因而这是北方政权在进攻关中时不选择从山西西南部渡过黄河的第一个原因。

2、山西西南地形起伏不定,过于复杂,不利于大军团的展开作战。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山西西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丘陵为主,间或有山脉分割开来,这样对于我们今天拥有发达交通工具的现代人来说尚且不便,更加遑论科技低下,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尤其是对于古代军队来说,这种支离破碎的地理结构对他们的行军构成了严重的阻碍,即使能够成功的渡过黄河,在接下来的长途行军上,他们也将面临补给困难,粮秣短缺的窘境。

而相对的自函谷关或潼关出兵,行军路线是广袤的平原,与山地之间相比较优劣可谓一目了然,无论是从维持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非战斗减员保持有生力量来说,选择函谷关或潼关进军相对于冒险渡过黄河来说都是更加稳妥的路线。


实说历史


古人进攻关中主要通过函谷关或潼关而不是渡黄河,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通过函谷关就是平原,所以说打下函谷关或潼关就等于很快可以占领关中横渡黄河对于当时军事条件来讲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容易被歼灭,另一方面古代大部分以陆军为主不适应水战,配备的船应对水域能力有限。

古时我们的黄河的水又宽又急,用大船渡过黄河的话非常危险,而小船的载重不适合用于战争和运送物资。如果渡黄河进入关中的话,当时

需要了解好天气情况,避免行驶中途大雨或其他状况,如果船翻了军心受影响不说,还会折损兵力。古代这样的船一方面靠人掌舵另一方面靠风力扬帆航行,需要有经验的老船长掌舵,军中外出征战路过此次对于黄河各河道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哪里有暗流,哪里易搁浅,哪里会出现急流等不确定因素太多,当地了解情况的船长不愿意参与战争,毕竟这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

即使最终有人可以掌舵,我们还要关注风向,风力大小以便顺利通过。

这些条件满足后就是船本身的条件,当时的船多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失火,如果行驶到黄河中间敌人向船体投掷火球,这样船上的人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样敌人基本不费什么力气就会击败来袭之人。

所以说古代人选择渡黄河来进入关中的话,受限的因素非常多。多数选择攻打函谷关或潼关。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