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大规模的战争,

战争一方为报复反抗势力而进行的屠城形为经常发生。仅仅在满清政权入关后与明朝军民的历次战斗过程中,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就有几十起,特别是清初三大藩王带领满清铁骑对明朝军民进行的三次屠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满清入关时的精兵悍将远胜于清末时的八旗兵

清廷的三大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都曾作为满清政权的急先锋带领满清军队对明朝军民进行过血腥屠城,用明朝军民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自己的顶戴花翎。因为这三大藩王原本是汉族人,所以他们的这种屠城形为是一种表忠心的形为,如同江湖黑帮中新入伙的人向黑道老大缴纳投名状。可惜清廷不是什么黑道老大,鹰犬失去利用价值后的命运,就是被抛弃,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他们三人谁也没逃脱掉。三大藩王头上带血的顶戴花翎还没有暖热就被收回,这个下场是可悲、可怜的、可恨的,也是不可逆转的。

平西王吴三桂血洗陕西蒲城

吴三桂,字长伯,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吴三桂的冲冠一怒,直接断送了大明江山!

吴伟业的那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主人公就是他,那个将永历帝用弓弦活活勒死在小庙里的人,也是他。

一、历史背景

1、 吴三桂投降清廷献出山海关,满清占领北京城后利用吴三桂追剿李自成残部的任务己完成。清廷猜忌这个降将,又把他派到关外镇守绵州。

2、 因满清的"战神"铁帽子王多铎因病去世,清廷失去了攻城掠地的重要领军人物。

3、 多尔衮旧病又发,身体每况日下。

4、 各地反清复明的义军势力日渐壮大。特别是大同总兵明朝降将官姜瓖起兵反清对北京城的威胁极大。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多尔衮分身无术,一面带病前往大同平叛,一面调还在关外"乘凉"的吴三桂入关,前往陕西蒲城一带镇压明朝降将王永强率领的起义军。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吴三桂蒲城屠城,杀害蒲城军民1万人以上。

二、吴三桂蒲城屠城的原因

1、 多尔衮虽然征调吴三桂入关参与镇压起义军,但还是不放心,安排了个心腹李国翰给吴三桂做助手,实际上是给吴三桂安装了个监控。吴三桂的一举一动都在多尔衮的视野之内,这也刚好成了吴三桂向清廷表忠心的绝佳机会。

2、 王永强率领的起义军彪悍善战,与吴三桂的第一次遭遇战就大败吴三桂,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损失惨重。吴三桂横刀立马征战沙场多年少有败绩,这次惨败,丢人只是一方面,万一让主子多尔衮产生误会,说他吴三桂是有意兵败,则必会断送吴三桂的仕途前程,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3、 吴三桂在率领关宁铁骑攻打蒲城城池时,蒲城军民用火炮还击,吴三桂本人差点被炮弹击中。那种惊吓导致的狂怒可想而知!

关宁军攻破蒲城城池后,吴三桂满腔怒火倾泻而出,立即下了屠城的军令。蒲城满城的军民无一幸免,全部被杀,死亡人数达1万人以上,直接让蒲城变成只有鬼哭的空城

平南王尚可喜的广州大屠杀

尚可喜,字符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汉奸中的"战斗机"尚可喜,为满清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此人比较奇葩,他不但与满清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尚可喜二位夫人在战乱中自尽),并且其家族中七十多口都丧命在满清的屠刀之下。即便是这样,尚可喜为了一己之私和荣华富贵,毅然决然地投降了满清,充当满清打击明朝反清势力的马前卒,为满清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尚可喜投降满清后的忠心至死不渝,康熙帝时的"三藩之乱",其实尚可喜没有叛变,举起反清大旗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康熙下令撤藩的时候,尚可喜是十分顺从的,他打点行装,准备举族搬迁老家海城。

一、历史背景

1、尚可喜的伯乐毛文龙被袁崇焕设计斩杀后,毛文龙的继任者黄龙因战败自刎,黄龙之后的继任者沈世奎与尚可喜有仇而意欲加害之,尚可喜率部投降满清。

2、清廷对尚可喜下达军令进军广东。

官封平南王,赐给他金印、金册,让他和"靖南王"耿仲明一道带着家属和旧部向广东进军。

3、尚可喜在向广东进军的一路上,对明朝反清势力一刻也未停止过屠杀,所过之外均恶名远扬。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尚可喜广州大屠杀,杀害广州军民10万左右。

二、尚可喜广州大屠杀的原因

1、尚可喜因明将沈世奎意欲谋杀他一事,对明朝军民怀恨在心。

2、尚可喜在向广东进军的一路上屠杀无数,屠杀明朝军民己成为尚可喜的一种习惯。

3、战斗太惨烈。

尚可喜与耿继茂共同指挥的清军围困广州城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战斗异常惨烈。

战斗中,筑垒、楼车等各种攻城方法用尽,最后动用荷兰炮手,才终于攻破广州城,可谓是杀红了眼。

攻破广州城后清军开始了为期十二天的大屠杀。不但广州城中,广州城前后左右方圆四十里的地方所有人丁一律屠杀殆尽。光是屠城后的尸体在广州东门焚烧时,就烧了四天时间。广州大屠杀具体地死亡人数,历来争论不一,应该是十万人左右比较靠谱。

广州大屠杀死了多少人?广州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发表声明:广州府十三县总人口在明末只有四十万,而死者为十万或者超过十万,所谓的死亡人数七十万,实在是无稽之谈。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屠城之灾中,死者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一。

靖南王耿继茂血洗潮州城

耿继茂,明末清初辽东人,明朝降将耿仲明之子,袭靖南王,其子耿精忠。

其子耿精忠就是被人称为"食人族"的那一位。

一、历史背景

1、清廷正想尽办法招抚东南战线的郑成功,以便专心对付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郝尚久虽打着南明的旗号,却远离南明主力,同时他还攻击清廷想招抚的郑成功的部队。

2、郝尚久虽然是占据潮州举旗反清,可他一会儿是清,一会儿是明,一会儿不清不明,完全一个举棋不定的主儿。


清初三藩王用屠城换取了顶戴花翎,终难走出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耿继茂血洗潮州城,潮州城内军民1万多人因此丧命。

二、耿继茂血洗潮州城的原因

1、郝尚久打着南明的旗号,却远离南明主力,是没有军事后援的孤军。

2、郝尚久攻击清廷的安抚对象郑成功,虽然郑成功当时还正在反清之中。

3、郝尚久是三姓家奴,转面无恩,反复无常,他既没有政治远见,又没有政治信仰,属于典型的眼里只有私利的地方小军阀。

4、清军攻击潮州城时间长达一个月,城破之日,清军将士有泄愤的情绪需求。

5、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屠一潮州城有震慑西南的南明政权和东南的郑成功的作用。

此次屠城,潮州军民死亡人数约一万有余。耿继茂血洗潮州城政治意图比较明显。有屠杀,但不是把城内的男女老少统统杀光,是按照满清入关的惯例,留下了不少青少年妇女和不参加叛乱的人。

"顺者招抚,逆者剿除;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为俘"

鸟尽弓藏,康熙撤藩

为稳定满清政权的统治,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康熙撤藩的表面原因是因为三个藩王在经济上给清廷造成很大的负担,本质原因是三个藩王的势力不断强大,影响到清廷政权的安全

清廷封三大藩王的目的就是想借助明朝降将力量对明朝军民进行打击,既然历史任务己完成,就不可能再允许其军事力量存在。清廷想要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政权,三大藩王的存在始终是政权统一障碍,所以撤藩是迟早必须要进行的,何时进行只是时机问题。

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既出,三大藩王执行得执行,不执行就被康熙皇帝把刀架在脖子上被执行。这不是康熙皇帝本人冷酷无情,是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无情,这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听雪者说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的向前发展,三大藩王的荣辱兴衰早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是非功过史书上早有定论。

现在我们的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一个大民族,同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内再无本族异族之说! 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资料:《清史稿》、《广东通志》、《蒲城县志》

听雪之无声,察未动之机。听雪者评文说字均是乡野传说,切勿对号入座,祝各位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