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到達一定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感覺?

如果上天颶風


關於冥想不同境界的感受,我想從自身的理解和體驗兩個方向闡述我的看法。

我對“冥想”的理解

起先,我是聽很多總裁班和成功學的老師講課,課程中列舉一些成功人士和歷史偉人的行為習慣,包括自律、積極等等,其中也都會包括冥想的習慣。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去培養這個習慣。所以開始冥想的初期是認為“冥想”是成功的秘訣。

之後,為了鍛鍊冥想就會查找很多資料,去尋找冥想的方法。包括佛教、道教的打坐方法,什麼跏趺坐、金剛坐、如意坐、跨鶴坐等等。這個時候認為“冥想”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再後來,經過時間的推移,感覺冥想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在冥想過程之中得到了解壓,放鬆了心態。

“冥想”兩個字從字面上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就是要放空思緒,平靜心態,引導身心平穩安寧。

佛家講冥想就是去除妄想執著,證得原本的如來智慧德相。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道家講在一呼一吸之間尋求大道真諦。

《道德經》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科學講冥想是一種身體的放鬆和敏銳的警覺性相結合的狀態。

但無論哪種方法、哪種姿勢,我認為冥想不一定是打坐,而是管理自心。

冥想給我帶來的體驗

  • 第一階段

起先為了“冥想”而冥想。上網查詢資料,找到了一種金剛坐的方法,之後每天晚上在家裡練習,雙盤腿盤不了就單盤。打坐時感受在相對心靜的狀態之下去思考問題,心一旦平靜下來,就會發現電冰箱有噪音、鐘錶有噪音、鄰居小孩哭有噪音,心情就逐漸變得煩躁,雙腿也麻的不行。每次打坐時間大概能堅持15分鐘。然後伸腿緩解5分鐘才能使血液正常流通,直到雙腿不至於痠麻。為了打坐而打坐是冥想第一階段,我大概持續了7年。當然也不是每天打坐,只是偶爾晚上有閒暇的時間就冥想打坐試試。這個階段不能說打坐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困擾,但也沒帶來明顯的好處。

  • 第二階段

通過7年之間零零散散的打坐經歷,使我能放棄了固定的姿勢,摒棄了固定的時間,慢慢的不會被電器與鄰居發出的噪音所影響。一旦進入相對平穩的情緒之中,使我的注意力能夠集中於思考每天發生的事情,對於情緒波動時感覺一團亂麻的瑣事,也能在這種情緒之中找到邏輯,逐一找到解決方案。這種體驗下給我帶來的收穫是,可以幫我在短時間之內解決看似複雜的問題,而且邏輯清晰,思考縝密。後來也運用這種方法每天進行自省,像“看電影”一樣,以第三人稱審視自己每日的行為與處事,反思自己的對錯,每天都有思想的提高。我在這個階段大概持續了2年。

  • 第三階段

通過2年自己運用冥想的方式進行自省,感受自己的覺悟與思想層次在迅速提高。在此前的鍛鍊下,再次冥想就不拘泥於形式、時間、地點。相對3分鐘之內就能進入大腦真空狀態。這個時候我能感受到身體在不由自主的原地轉動,(因為是閉眼,沒有參照物)不知是事物在轉,還是我自身在轉,我也不加以控制,隨心而動。到目前為止,我也是止步於這種狀態,沒有明確的理論解釋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身心的虛空狀態融入自然,使我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轉與萬物運行的軌跡。

在這個狀態之下的感受是身心舒暢,好似睡眠狀態,不會因身體的血液流通不暢或是外界的任何聲音影響自己的心境。普遍每天冥想的時間在一小時左右,而這一小時的時間在自己心裡好似幾分鐘一樣,真實的類似睡覺。

這種體驗給我帶來的不僅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的是能夠想通很多以往或現在無法驗證或解釋的問題。也會偶爾像做夢一樣在腦海中出現一些影像或是文字等等,這些零碎的大腦記憶,在不斷的打碎、重組,形成嶄新的形象與概念。對我最大的益處,每次冥想都能帶給我一個嶄新的自我,好似大夢初醒精神百倍。

總結我對冥想的體驗要點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雖然理解不同、體驗不同,但是我們對於冥想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從而進入定中。冥想已被證明有助於緩解抑鬱症。正念冥想對減輕抑鬱症症狀具有強烈的作用,例如消極思考與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狀。但是初學接觸時,在頭腦中也會出現很多負能量的畫面。我們都暫且不去管它,唯一目的就是清淨。先做到放空,再想其他。不為冥想而冥想的冥想才是冥想。

大家還有什麼在冥想中的感受,歡迎留言給我,我們一起討論。


可以說老子


談一點我自己的親身體會。

我只能從字面上理解什麼叫冥想或者打坐。並不能確定我自身的行為是否就是冥想或者打坐。但是我斷斷續續堅持了有20年。

屬於自己所悟,所然。

1、4年前我不再經歷感冒。即使再嚴重的感冒也傳染不了我。

2、當我閉上眼睛,呼吸和動作一體的時候,眼淚很快就會奔湧而出。我始終認為,我的淚水是我奉獻大地的果實。

3、只要我想,周身立刻就有一股股暖流湧動。

4、不喜白天,喜歡夜晚。特別親近夜深人靜時的大自然,融入。

5、偶爾會做彩色的夢,但始終不明所以。

6、會明顯的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

在我看來打坐就是要降低自己。老子說淵兮似萬物之宗。把你的想法,把你的驕傲,把你的自以為全部拋棄,把自己放到最低才能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共振與融合。

人若有 謙卑、恭敬之心,則無往而不得。人有人的語言,萬物有萬物的語言。信息之所以無法共享,在於人不肯降低自己。當你真正懂得降低自己的時候,你的意識會慢慢融入一切萬事萬物。雖然你還是不懂,但人與萬物的平等會讓你有謙卑、恭敬之心。

老子稱“水近乎於道”。水是向下流淌的,生命的氣息是向下傳遞的。所以當你和萬物平等的時候。才會有氣息的交流,契機的融合。這時候你才會感覺到連綿不斷的生命之源在你體內奔湧。

我不強調一定要做到什麼?堅持什麼?

但我始終認為不能做什麼?不去幹什麼?

前者在於想得到,但往往卻得不到。因為你想要的永遠都不可能滿足。

後者在於我不做錯的,惡的。那麼剩下來的自然就是有益的。這麼做的目的,是讓一個人養成一種習慣---時時提醒自己“這件事我不能幹,我要懂得尊重,懂得體恤……” 。此為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而慾望則生雜然之氣。

我始終不贊同劇烈運動,很多的運動員到最後都是百病纏身。真正的養生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養心。心態決定生態,心理決定生理。

生理有毛病,大多數是心理引起的。

老子說“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身體越堅強,離死亡越近。身體越柔軟,離嬰兒越近。

尤其是老年人,不宜過多運動,應修心養性,專氣致柔。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初步看了一下各位發言 沒有一個真正進入到冥想的狀態的人 連冥想基礎狀態都沒有做到 談什麼感受和方法

先自我介紹一下 我蒙古族 密宗紅教

冥想是一種狀態的描述 首先這是一種有自我意識的半睡眠狀態 就好比你的身體睡著了 體內的你還很清醒

首先進入冥想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不能有雜念 感受自己的身體 開始入定不熟練的時候都是感受自己的呼吸

一旦入定 無自我思想 無呼吸 心跳降到非常底的水平

入定後時間會模糊化 幾個小時對你來說感覺就是一瞬間 入定後身體最大的感受就是輕鬆充滿了能量

聽清楚的人應該知道 為什麼那麼多高僧 可以打坐那麼久 而不痛苦 對於沒有入定的人來說 這個過程是相當的痛苦 身體和精神倍受折磨

因為不瞭解步驟的人 壓根就進入不到那種無我的狀態 而憑藉別人的描述 自己的臆想 能編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有興趣的可以按一下步驟慢慢練習

找一個能放鬆身體的坐姿 雙手交叉在丹田位置

放鬆身體 放空自己的思想 均勻有節奏的呼吸 開始時呼吸會很沉重 慢慢感受自己呼吸的氣流 因為專注呼吸會抑制雜念 感受 感受 這時你應該感覺到呼吸聲音慢慢輕柔 粗壯的氣流變成細絲

原本從鼻子到肺部的氣流 越來越短 這時你的呼吸會變得非常微弱 頻率會非常非常的快

感受 感受 繼續感受

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 你的耳朵不在嗡嗡作響 你不在感覺的呼吸和心跳

你的身體感受不到周圍的物理影響 異常的輕鬆 這時的你的狀態非常放鬆

這種狀態才是冥想狀態


VISA黑卡




冥想是西方的叫法,國內傳統稱為修禪。其兩目的是一樣的。通過安靜,集中,專注,內觀,放鬆等等,達到舒緩,修養,開發大腦為目的,而且已經得到科學的認證。其效果非常顯著而且快速見效。



掌握冥想技巧和感覺最為重要。

第一:選擇合適的場景

初學者而言最好選擇安靜的環境,初學而言要先把環境營造,更有利於找到感覺。另外需要一些持續單調的聲音輔助,例如播放循環的純音樂,或輕輕扭開水龍頭的細水流聲。氣味也有助於初學者,檀香為不錯的選擇,但選檀香時切忌選擇氣味很重的味道,有可能是假檀香,也會對心神的安定有所幹擾。

國內禪修有修為者,靜坐時候是睜開眼的,以他程度,就算睜開眼也不容易被外界打擾,但初學者還是閉上眼為好。睜開眼容易被外界吸引,哪怕一隻蚊子也會打破你的冥想。



第二:以自然呼吸為注意對象

冥想不用觀賞聖人,不用持咒。這都是植入了宗教色彩,其實冥想禪修不屬於任何宗教,是一門精神技術。只要全神貫注,跟隨自己的一呼一吸便可。放鬆肩膀,放鬆全身,冥想前先想象自己是一隻舊襪子,鬆垮垮的,持續暗示自己後,全身放鬆,閉上眼睛開始專注於呼吸。呼吸必須自然的,不能有意識去呼吸。這時候想象自己把耳目好像拉窗簾一樣地關上,不再理會外界一切,只專注於自身,專注於呼吸,堅持這個意念,很快就可以進去狀態。



第三:冥想姿勢

初學者不必追求打一個很完美的雙盤,雖然雙盤打坐對整個人的血氣運行很有好處,能加速人心臟的供血壓力。但盤坐需要柔韌性,能坐雙盤需要時間練習。如果盤不了不要勉強,找一個自己認為最舒服的坐姿便可。冥想的目的是放鬆身心,鍛鍊精神,稍微一點不舒適都會打斷冥想。記住冥想要的是實際,不是形式。但雙盤的好處實在太多,也建議慢慢練習。



四:冥想的境界

冥想到了一定的境界,是能感覺到身體在吸收大自然的能量。空氣,陽光,塵埃,溼氣都能通過皮膚的每一個毛孔得到感知,這感覺很是微妙。

冥想修練很長時間的人,對腦部開發是很大的。先別說一些腦組織的變化,就脾氣情緒而言,已經隨時都能自我控制。想象一下,一個能自我放鬆隨時控制情緒的人,會有煩惱嗎?通過冥想,得到了智慧,智慧其中就是指情緒的平靜。

冥想禪修是一門非常好的活動,它不限制場地,不講究形式,隨時隨地都能進行,還不用花錢。掌握了冥想技術,持之以恆,你我都能成為精神大師。精神力強壯,在一切事情上,都能把握得柔韌有餘。

當冥想修練到一定境界,走路也能冥想,坐車也能冥想,睡覺也能冥想。禪家就有好幾禪。行禪,臥禪,坐禪。就是走路時候修神,也是在冥想。

冥想技術太多,歡迎關注 職業人冥想技術 共同探討練習。


靈感佛菩薩


我曾經在朋友的指導下,開始練習冥想。

朋友告訴我,冥想很簡單,呼氣的時候想著呼氣,吸氣的時候想著吸氣,其它的什麼都不要想,這就行了。

於是,我按照朋友的教導,斜靠在沙發上。呼——吸——呼——吸

不一會兒,就進入了一種無知無覺的奇妙狀態,感覺開了天眼,漂浮在屋頂上,看到自己斜靠著沙發,朋友坐在我的對面。

這時,朋友用手拉我,我才元神回竅。然後,趕緊把自己的奇妙感覺告訴了朋友。

朋友說:“拉倒吧!你打呼嚕真TM響,都把我吵醒了。”


布魯伯德


具體什麼感覺不太清楚,但是我身邊就有一位奇人。

他從小跟著南懷瑾學習,所以他從小就養成了冥想的習慣。

有一次我們在宿舍午休,我第一次發現他從來不躺著,就是倆腿一架然後比個手勢就開始冥想。更奇怪的是,在午休鈴響結束之後,我們怎麼叫都叫不醒他。最後還驚動了救護車。之後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可能到達一定境界之後,真的是飄飄乎了吧


Dive要努力


無我無它。

坐禪冥想,我以為是人體迴歸本心迴歸自然的鍛練方法,沒那麼玄忽也沒那麼高大上,更不要用一些晦澀難懂,虛無飄渺的詞來搪塞。

如果把人體比作收音機,那麼坐禪就象是調諧頻道,反覆調諧,最後收到臺了,收到信號了,你入定了。

入定也沒什麼神奇,人與生俱來就有的。

只是人類社會進化如此,人人往錢看,人人掙錢,拼命掙錢。慢慢失卻本心,忘掉自我。就象收音機放久了不用,招灰,會產生頻率漂移。

而坐禪冥想就是一個重新找臺,重新調諧入定的過程。

入定後感覺與現實世界完全不一樣,無以言表。出定後人也不會那麼的心浮氣燥。有的是祥和與從容。

入定時你觀心觀我觀世界。久而久之,大徹大悟,人生彈指一揮間,放下一切,看透一切。與世無爭方能迴歸本源。


原上3草



熊雄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兩句詩用在冥想上再恰當不過了。

冥想是西方的提法,在東方稱為靜坐或打坐,至於有什麼境界,或有何感覺,導引雜學,問道也好,求佛也罷,須有實證方可說上一二。

上世紀八十年是氣功熱,當時在求學時也湊熱鬧練習了相當一段時間,一直到工作,到了九十年代來深圳,因為世事頊多,中間也停了一段時間,總得來說因為實踐的緣故,故能說一點個人感受。

一開始練靜功的時候,也就是靜坐,採用的是道家的意守中丹田,講究似守非守和逆式呼吸,還有“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之類的任督二脈運行等等,當然這個要講究火候,不然就等於空運河車,為保險起見,也沒有追求打通任督二脈。

因為功夫淺薄,沒想太多,入靜也就是順其自然,久而久之,上坐後不久就有輕安感覺,就是全身像有輕麻輕脹感覺,人也變得舒服,再繼續保持,意識是清醒的,但意識不到呼吸,感覺很久都不用呼吸,身體如雲一樣輕飄飄的,再深入靜坐,感到身體不存在,周圍環境也不存在,但意識清醒。當年也就練習至此,也不懂如何提高,當時來說,指導書籍有限,信息來源也有限,又加之後來頊事太多,也沒有太深究。

一晃近30多年過去了,現在還常常想起當年的情形,在近10年的時間裡,接觸了一些佛家理論,特別是佛家的打坐,和道家不同。

現在看來,無論導引術也好,道家靜坐也好,或者佛家的打坐,都要求一個靜字,就是靜心,把意念管住,但引導這個靜心的方法各有不同,總之可以歸結到四禪八定上,當然各家的叫法不一樣,修練方法也不一樣,況且這個四禪八定也不是佛家的專利,應該 是一些外道的方法,這個外道不是貶義詞,它只是佛教把其教派之外的其他沙門稱為外道,如果你站在道家的立場,佛教也是外道。

不管哪家哪派,靜坐到一定程度,都有一定的反應。現在以佛家的觀點看我當年練習道家的靜坐時,意識不到呼吸,那是到了內吸階段,身體輕飄如雲如影,那是一種欲界定,這是最初的一種定。當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時,那是從欲界定走向了未到地定。

欲界定並不是每個人靜坐都要經過的,有一些人就直接跳過了這個定,所以這個欲界定是很低級的,也容易破壞。在欲界定裡,身體的微細感受去除了,這樣在身體上導致分心的東西沒有了,心就可以真的貼近所緣境,這時身體好像沒有質礙,似有似無,有輕飄的感覺,如雲如影,但是樂的感受並不多。

到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發現身體消失了,這是未到地定。此後發起十六觸覺,這是佛家給的說法,其中滋味只有個人明白,多參考一下書本的理論知識,再印證一下,慢慢地來。

欲界定和未到地定,是欲界裡靜坐兩個境。在這兩個境界裡,定比較少,慧相對地比較多。在這個階段,還有講究,就是明得失,就是不說不顯擺,不恐怖,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不妄想,不懷疑。這些需要理論上知識和實證。

再靜下去就到了初禪了,這些我也沒經歷過,也說不好,網上有人說經歷了四禪八定,更說不好,雖然理論上看書誰都知道,但實際上一步一步的修是怎麼回事,即使有點經驗,有沒有共性,都不好說。


佛學漫話


作為一個未入門人士,我來談下感受吧。

近兩年來,每晚我都會有意識地想象一片湖泊、或者一朵雲、一棵樹之類,想象自己在一個很安靜的環境,自己很放鬆、很放鬆......

但實際上,只要我閉上了眼睛,腦海中雜念叢生,感覺思緒就如脫韁的野馬,毫無羈絆,根本做不到“似睡非睡、一念不生”,最多最多,我能在安靜的時候感受到自己四肢的脈搏跳動。

有些時候,我乾脆就不去控制,隨著這些念頭折騰,現在能回憶起的就是這幾個場景:

眼前有東西不停變換顏色和形狀,忽大忽小,但又看不清究竟是什麼;

感覺自己飛在空中,俯視各類建築,神奇的是,那種恐懼感相當真實(備註:我有恐高症);

似乎能看到一座現實中未出現的山,山體不停崩塌、又不停修復;

耳中似乎能自動調節音量大小,比如娃娃輕微的呼吸聲,可以覺得像是耳邊在吹狂風;但外面路上汽車喇叭聲又會覺得很遙遠;

......

我發現我刻意想象的場景根本無法長期維持,最多1秒,它就會變幻成其他的。

我覺得,冥想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慢下來,從內到外都能得到放鬆、休息,甚至能優化內分泌。

只可惜老夫未能入門啊,需求高人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