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

驚覺五千年


楊堅曾叫做普六茹堅,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李世民卻不曾叫做大野世民,因為等到李世民出生時,大野這個姓氏已經不再用了。《隋書》中明確記載,楊堅在未掌權時,就叫做普六茹堅。

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到了普六茹堅掌權之時,就不再用普六茹這種鮮卑姓氏了,包括其他被賜予鮮卑姓氏的家族,也一併不再使用。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8年,自然不會再用大野這個鮮卑姓氏了。

老楊家、老李家之所以會有普六茹、大野這種姓氏,得從鮮卑族入主中原開始說起。

得益於兩漢時期不遺餘力的對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匈奴人不斷反擊,導致匈奴逐漸沒落,最終西遷,偌大的蒙古高原便成為了一塊香餑餑,引來了各遊牧民族爭搶。最終,興起於東部興安嶺一帶的鮮卑族奪得頭籌,趁機成為了蒙古高原的霸主。

兩晉時期,中原王朝沒落,內附的各少數民族趁機而已,開始在中原劃分地盤,而佔據了蒙古高原的鮮卑族再次趁機南進,趁著各族混戰之機悄然壯大,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其中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一舉將黃河流域納入自己的地盤。

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主動學習了更加先進的漢文化,諸如將都城內遷至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比如拓跋對應的漢姓為元),和漢族人士通婚,重用漢族士族。

文化的融合從來都不是單當方面,而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鮮卑族在不斷漢化的同時,當地的一些漢家士族也在不斷的鮮卑化。特別是兩族中的貴族由於利益聯結不斷聯姻,產生了一波具有鮮卑血統的漢人,比如說楊堅家族,李淵家族,高歡家族等。他們在血統上有部分鮮卑血統,在習俗上高度鮮卑化。

鮮卑的統治者為了拉攏這些家族,偶爾也會賜他們鮮卑姓氏,以表示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比如說李家: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第一個獲得大野姓氏的李家先祖本名叫做李虎,因為跟隨宇文泰(宇文鮮卑的後裔)多次討伐高歡,頗有戰功,成為宇文泰集團的重要成員,北魏八柱國之一,被宇文泰賜鮮卑姓氏大野。至此,李虎的正式名字就叫做大野虎。

大野虎有一個兒子,叫做大野昺。這個大野昺倒也沒有什麼厲害是地方,不過他有個連襟相當不凡,叫做普茹六堅(即楊堅)。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老李家依舊能在隋朝保持顯赫,為後來唐朝的創立奠定基礎。

大野昺有個兒子,出生之時正式名字叫做大野淵。在大野淵時代,他的姨夫普茹六堅已經掌控了北周的大權,於公元581年恢復了自己的漢姓楊,大野淵也隨之恢復李姓,即李淵。等到李世民出生時,大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這裡在順便延伸一下,在鮮卑族當中,確實是有那麼一支姓大野,是為大野部。有人據此認為,李唐皇族本身就是鮮卑族人,而不是鮮卑化的漢人。這種說法並沒有論據支撐,因為在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時,鮮卑族中大野這一姓氏,已經改成了謝。

(隋楊和李唐的身上,都有著濃厚的鮮卑色彩,比如說李唐皇族內部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父親娶兒媳,兒子娶後媽……又比如說唐朝盛行的以胖為美:鮮卑作為遊牧民族,人丁稀少,健壯的女子意味著能更好的生育。但是必須要明白一點,把李唐源流於鮮卑族,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顛覆)

既然說到了隋楊、李唐的鮮卑姓氏,那就順便再說一下鮮卑的一些名字。

前面也說了,隋楊和李唐祖上都曾被賜予過鮮卑姓氏,其實,他們還有鮮卑話的名字。

楊堅,鮮卑姓氏為普六茹,鮮卑名字為那羅延。也就是說,楊堅,在尚未當權時,也可以叫做普六茹那羅延。而楊堅的兒子楊勇,在幼年時叫做普六茹睍地伐,而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則叫做普六茹阿摩。同樣的,北齊的實際建立者高歡,也有一個鮮卑名字,叫做賀六渾。


小鎮月明


這裡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和姓氏問題。

楊堅叫過普六茹堅是無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一、李氏與大野氏

關於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看與大野氏有關的說法。

《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因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抵抗東魏,被賜姓大野氏。

《舊唐書》記載:“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鮮卑族姓氏,到了楊堅掌握北周的大權時,李淵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如此一來李淵是叫過大野淵的,但李世民出生時已經是隋朝,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後,追封的先祖是西涼開國國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這裡並不能不排除亂認先祖的嫌疑。

二、楊氏與普六茹氏

楊堅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淵家族是一樣的。

《隋書》記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

史書上是明確用過“普六茹堅”這個名字。

《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道: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

直到楊堅權勢越發鞏固之後,才恢復楊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這時候的楊堅已經由隋國公升級為隋王了。李淵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恢復李姓。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楊堅之子楊廣也曾叫過普六茹廣的。

綜上所述,楊堅父親和李淵祖父因功被賜予鮮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這兩人都是用過這個鮮卑族姓氏的,但後來楊堅在北周掌握實權,以前的賜姓都恢復了原來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微史春秋


楊堅真的就叫普六茹堅,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羅延,他兒子楊廣,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個兒子楊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開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們一家就是這樣姓名。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中國人對吧。至於李世民,李世民從四歲起名開始,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親李淵,在十五歲以前的姓名應該是大野淵沒錯。大野淵父親大野昞,祖父大野虎,都姓大野。


芋頭17090017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人,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並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在語言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如自己的拓拔姓改為元姓,自稱元宏,獨孤改劉姓,丘穆稜改穆姓,步六孤改陸姓等。

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但是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丟掉的是拓跋氏勇武質樸的長處,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引發後面的六鎮起義,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於滅亡。

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又逐漸鮮卑化,恢復了鮮卑姓氏,西魏皇帝都是宇文氏,因為李虎和楊忠的武功,被西魏賜姓大野和普六茹,他們就分別叫大野虎和普六茹忠,楊堅自然就叫普六茹堅,後來楊堅下令恢復漢姓。

這裡有兩個過程,一個是漢化姓氏的過程,一個是鮮卑化姓氏的過程。


五月早晨


簡單來說,楊堅的確叫過普六茹堅,李世民沒叫過大野世民。

普六茹氏跟大野氏都是鮮卑族姓氏,而楊氏跟李氏則是典型的漢族姓氏,楊堅和李世民都以漢族自居,為何會跟鮮卑姓氏扯上關係呢?這就要說到他們的父祖輩了。

我們都知道北魏是鮮卑族政權,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全盤的漢化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則,將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為元氏,但這一規定後來遭到了反覆。

北魏末年,強盛一時的北魏在內憂外患中走向分裂,兩大實權派高歡和宇文泰各自擁立一個皇帝,國號均為魏,為了區分,將之分為東魏和西魏。

在西魏這邊,皇帝當然是傀儡,但命令還是要借皇帝的口發佈的,宇文泰的改姓令也是借皇帝詔書完成的。

《北史·魏本紀第五·文帝》載:(大統十五年)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舊。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一個年號,這道詔令可以說是明確無誤提出要求,讓西魏境內的漢姓鮮卑人改回鮮卑姓。

這道詔令的本意就是區分漢人與鮮卑人,但區分出來後,宇文泰發現比例相差很大啊,漢姓人數碾壓鮮卑姓,於是幾年後宇文泰又發了道詔令。

《周書·帝紀第二·文帝下》載:(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這道詔令的範圍極廣,上層將領漢姓改鮮卑姓,他們的部屬也改成他們的姓,鮮卑姓的比例蹭蹭地往上漲,而楊堅和李世民的祖先,就是在這次改姓潮中改的。

當時西魏實行府兵制,最頂層是八柱國,八柱國中宇文泰地位超然,元欣屬於皇族掛名,剩下六位各統領兩個大將軍,合起來就是十二大將軍,他們組成了府兵制的前兩層。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

不過這個政策很快又被推翻了。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載:皇祖諱虎······仍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按照史書記載,宇文泰在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下詔改姓,楊氏改為普六茹氏,李氏改為大野氏。

三年後的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到577年,宇文泰的另一個兒子宇文邕攻滅北齊(高歡之子取東魏而代之),統一北方。宇文邕次年即去世,新君宇文贇昏庸早死,導致幼主繼位,楊堅奪得大權。

大定元年,即581年,楊堅借皇帝之口下詔廢除改姓令,將自己的普六茹氏改回了楊氏,大野氏等自然也都恢復。同年,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算起來,這些姓氏只存在了27年,對541年出生的楊堅來說,一生經歷楊氏、普六茹氏、楊氏三個階段,不僅麻煩,還連累了他的兒子們。對598年出生的李世民來說,這都是上一代人的事了,根本沒有他的事。


平沙趣說歷史


不是相傳,就是事實!

雖為事實,但是這個結論還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太過於果決而忽略了前因後果。

可以肯定的是,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但李世民只是因為歷史原因而叫做大野世民,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相反,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過大野淵這個名字。

為什麼隋朝與唐朝的開國皇帝會有一個這麼稀奇古怪的名字?這個疑問還得從鮮卑族入手。

說起鮮卑族,大家一定能夠瞬間聯想到北魏王朝。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燾改革,積極學習漢民族文化、制度,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成為北方與北周對峙的強國。

在這樣一個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之中,漢族人口數量是較多的。當時的民族政策是較為寬鬆的,人能為己用便是最好的結果,大量的漢族子弟為北魏王朝建功立業,建立功勳,他們也獲得了生產資料與地位。

除此之外,與少數民族的通婚也成為了風尚,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生母,北周上柱國竇毅與襄陽長公主之女,也就是後來的太穆皇后,同樣是鮮卑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李世民是一般胡人血統的原因,因為他母親就是鮮卑人。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對於為國家建立赫赫功勳的漢臣,統治者還會採取賜姓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楊堅的本名會叫做普六茹堅。普六茹為鮮卑族姓氏,以鮮卑族姓氏冠名在當時屬於地位較高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就如同滿清時期的入旗。

李世民祖上最出名的為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在隋文帝建國之後,宣佈恢復漢姓,普六茹堅也就成為了楊堅。大野淵也就恢復成為李淵。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說法,實際上只是有一段歷史淵源,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

結束語:這個觀點咋眼一看有點嚇人,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居然都和鮮卑族有這麼深的淵源。其實這有一些大驚小怪了,用我們現如今的話說叫做“民族命運共同體”,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血統並不影響楊堅與李世民成為千古明君,個人能力與民族是沒有關係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隋文帝普六茹堅、唐太宗大野世民,聽起來好像略顯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來風,這都是來自於鮮卑人入主中原的時代,是鮮卑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碰撞的結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稱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統治者為調和鮮卑人與漢人之間矛盾而進行的一次偉大嘗試。在這次改革當中,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非常大膽的文化改革,即將原有的鮮卑文化來向漢文化靠攏,其中最為典型的即是:禁北語(胡語)、改漢姓、尊孔子等。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魏書‧》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變諸位說胡語的習慣,三十歲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馬上改變,但三十歲以下者,如若再說胡語,立即降級處理。”

與此同時,孝文帝還下令,將一系列鮮卑複姓改為了單姓、漢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為了元宏,此外,獨孤氏則更為劉姓、賀賴改為賀性、賀樓則改為樓姓等等。


對孝文帝的這次改革的評價,可以說是譭譽參半,雖然說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人的矛盾,但是卻引來了眾多鮮卑貴族的不滿,也為後來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隱患。

二、宇文泰復舊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後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後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漢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愛好儒學,但是他掌權以後,卻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對待儒學這方面,宇文泰可以說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實際一些,他並不僅僅侷限於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將儒家思想真正作為了治國的武器,並開設國子學,專供培養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與此同時,他卻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來與漢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復鮮卑姓。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周書》

宇文泰下令將恢復之前“太和改制”時改為漢姓的鮮卑人的姓氏,並且,這些軍事將領所率領的軍兵也都改從主將的鮮卑姓。與此同時,他還為一些漢族將領賜了鮮卑姓,比如楊堅的父親楊忠便被賜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則被追賜大野氏。

這也是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的由來,但是段子歸段子,歷史還是要看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

三、大定複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的這一年春天,他下達了一條命令,即已經被鮮卑人賜姓的漢人,均恢復漢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

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普六茹堅便已經改為楊堅了,這一年楊堅40歲,所以說楊堅的前四十年確實是姓普六茹的,後23年則改回原來的楊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於公元598年,很顯然,並沒有來得及趕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親李淵出生於公元566年,還是姓過十幾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語

作為弘農楊氏、隴西李氏的後人,楊堅、李世民自然還是以他們的漢姓為榮的,所以,我們現代人也不必去撲風捉影地給他們重新加回鮮卑姓。

當時不斷修改的姓氏,也只是當政者們為了維護個人統治而採用的一些特殊辦法,可能成為偉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敗的註腳,而對於被改姓者,大部分還是願意傳承自己本來的姓氏的。


水一白聊歷史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楊堅曾經的名字確實是普六茹堅,而李世民並不叫大野世民,他的父親李淵則被叫過大野淵。

知道這件事的人很少,下面就來說一說,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先來說一說李世民,對於李世民我們不陌生吧,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的皇帝。

他父親是李淵,出身名門望族,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後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李淵的父親叫李昞,曾任西魏驃騎大將軍,北周柱國大將軍。

李昞的父親叫李虎,也就是李淵的爺爺,李世民的太爺爺。李淵被叫做大野淵,則和他有關。

李虎因為幫助西魏伐北魏有功因此被賜姓大野氏。這個姓氏是鮮卑族姓。北魏和西魏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所以賜姓鮮卑族姓。

那為何李世民沒有被叫做大野世民呢?因為早在李世民出生之前李氏家族就已經恢復本姓了。

公元580年,楊堅成為北周的大丞相後,將所有鮮卑族姓都恢復了本姓。

說完大野氏,再來說普六茹氏。它同樣是鮮卑族姓,但是來歷卻比大野氏簡單。

因為這個姓氏是楊堅的父親楊忠獲得的。《隋書》中寫“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

周太祖是指北周太祖宇文泰,楊忠和他一起起義立功,因此被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了。


理科男讀歷史


人說隋唐都有胡人血統,可天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漢人,李唐認自己是隴西李氏,可人家說查不到,又給自己找個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樣,天知道他們從哪裡出來的



驚覺五千年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所以我在這裡也就不故弄玄虛了。

普六茹

先說說楊堅他們家的事。

楊堅的父親叫楊忠,楊家是弘農華陰人,也就是後來的弘農楊氏。

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北魏的領土,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有很多鮮卑族的講究。

這楊忠能征善戰,立下了許多的功勞,於是朝廷賜姓“普六茹”,這是一個鮮卑姓氏,賜給楊志表示嘉獎,給了他鮮卑貴族的榮譽。

所以,從那時候其,楊忠就改名叫普六茹忠了。

楊忠有個兒子叫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一開始也是叫普六茹堅,但北周宣帝宇文贇臨死前,託孤楊堅為輔政大臣。

楊堅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輔政的過程中,逐漸把權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當時的北周靜帝宇文闡才7歲,自知無法扳倒楊堅,便決定主動讓位給楊堅。

在禪讓之前,有許多的步驟,要給楊堅逐漸抬高地位,一直到禪讓的地步為止。其中有一項就是准許楊堅用回楊姓。

於是,普六茹堅又改回了楊堅。

大野

說過了楊堅,再來說說李世民他們家。

李家是隴西李氏,這裡要指出一點,那就是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都出自武川鎮,這裡的鎮不是現在的鄉鎮,而是軍鎮的意思。

武川鎮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因為這裡出了四個朝代的帝王,非常了不得。

李世民祖上有個叫李虎的,也是戰功了得,於是也被賜鮮卑姓,姓“大野”。

於是,李虎成了大野虎,按這麼排下去,李世民就叫大野世民,但是不存在這個情況,這裡要注意下。

因為楊堅改回楊姓的影響,後來那些關隴貴族都紛紛將自己的鮮卑姓改回了。

李家在李淵的時候,就從大野淵改回了李淵,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