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反貪局局長陳海
直接回答:從出土文物上和各種畫上看,應該是沒有。
所謂帽正就是鑲嵌在帽子上,表示帽子正面的一種裝飾物,又稱帽準。
也就是這種東西最早的作用是用來分正反面的。
中國古代的帽子不需要這個來分正反面。
例如漢代的冠帽是這個樣子的:
不管是進賢冠還是方山冠、進士冠、通天冠、遠遊冠都是能夠分清反正的,用不著帽準。
三國時候是這樣的,諸葛亮頭上戴的就說你這個也不需要。
隋唐開始有帽翅了
隋唐的幞頭,也不需要帽子。
宋代的帽子這樣的
無論是官帽還是東坡先生髮明的東坡巾似乎都不需要帽正。
其實真的需要帽正是因為明朝開始出現了一種六合一統帽。
據說是朱元璋發明的。
《棗林雜俎》記日:“清時小帽,俗稱‘瓜皮帽’,不知其來久矣。瓜皮帽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前。”
這種帽子製作簡單,流傳很廣,到了清朝更為流行。
基本就是咱們在電視上經常見到的樣子。
這種帽子因為要區別正反面,所以就需要帽正。
有人因此就說明朝的帽子上開始有了帽正。
但即便明朝有,也是出現在這種帽子上,但並沒有出土文物做證。
明朝的官帽有帽翅,是不需要帽正的,許多電視劇都愛給帽子上加個帽正,是不對的。
但是明朝的民間可能出現了帽正,或者說類似帽正的東西。
除了這種瓜皮帽,明朝人最愛戴一種南華巾,
明人顧起元(1565年~1628年)在《客座贅語》中談到士人巾履時說:“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來,殊形詭制,一巾之上或綴玉結子,玉花瓶,側綴以兩大玉環。”
也就是說明朝人開始將玉片作為帽子的點綴了,但並沒有提帽正的作用。
下面晚明的夏完淳頭上的帽子就點綴一個東西。這個民族英雄頭上戴著的可能就是帽正吧。
徐文長頭上這個也似乎是,但大家當時只是作為點綴。
綜上所述,帽正明代以前沒有,明代即便有也是小範圍的在民間使用,官方是沒有的。
再欣賞幾幅。
冠玉其實就是頭上戴著的玉器,類似於這樣的。
頭兩個小筒形狀的,好像是水杯,但下面沒有底。底部還有兩個貫穿的小眼。
考古人員經常在墓主人頭頂發現,這是最早的戴在頭上束髮用的。兩個小眼是貫穿髮簪的。
後來冠玉越來越花哨,越來越漂亮。
由於是在頭上戴著的,頭作為身體之元。
必須要選用最好的玉,越做越精緻。
這大概也是用面如冠玉來形容一個人樣貌的原因吧。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