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育專家十多年沒有上課了,為什麼還要教一線老師怎麼上課?

三尺講臺百味人生

個人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個人都是專家,對於教師參加的各類培訓遇到的專家並不一定名副其實,所以我們要學會在每一次培訓中收集對我們有用的。


真正的教育專家即使十多年不上課,但依舊堅持研究課標、堅持研究習題、深入教師課堂、走近學生,關注教育的變化方向,他們雖然走下講臺,但是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研究領域更加廣,他們現在課堂之外,清晰洞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們給出的理論是有理據的,一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踐行。

這些年參加的大大小小培訓不計其數,有的“專家”實在是讓教師汗顏。如此“專家”的出發點不是教育,而是經濟,刻板搬弄理論。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量”,虛假包裝,甚至從未上過講臺。


Co姐日誌

寫在前面的話

從教三十多年來,經歷的見到的專家也多了,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著一線教師的教學,但總是好景不長,曇花一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再先進的理論如果經不住實踐的檢驗,那就是紙上談兵。



我們的土專家,也有自己的一套。

先說幾個小故事

01

90年代末,全國開始學習“洋思經驗”,我們也不例外,組織骨幹教師到洋思學習,看人家的管理,觀人家的課堂,學習人家的課堂模式。於是乎,全縣開始了學習洋思的熱潮,記得模仿人家把課堂分成幾個小組,圍成小圓桌,教室前後有兩個大黑板,左右牆壁各有三個小黑板,上課要體現“小組合作交流”,“先學後教,以練為主”的理念。

現在想起來,洋思的經驗不在課堂,而在落實。洋思的“精髓”在於“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那怎樣清呢?考試。日考、週考、月考。這樣確實能提高成績,但學生付出的是身心健康,心靈疲憊。

這樣的模式搞了半年,改革成果彙報後,宣告結束。這與我們的教育理念相符嗎?這樣的教育有意義嗎?

02

2010年前後,第二輪課改又開始了,學習“衡水經驗”,管理封閉化,早操軍事化,課堂密度化,教師辦公化。搞的人心惶惶,教師學生壓力山大,整個學校一潭死水,像個大軍營。

堅持了兩個月,指導的專家走了,我們的改革也“走了”。



【教育戰線幾十年的摸爬滾打,還需要你指手畫腳?】

03

到山西太太谷取經,當時,太谷的教學質量,也就是高考成績在山西是數一數二的,於是乎,學習太谷有成了熱門,也不記得當時都學了些什麼,只記得太谷的學生考試卷席捲而來,於是考試前的練兵前赴後繼,壓的學生喘不過氣來,家長意見大,結果收效甚微。最後才知道,太谷的試題運往全國好多地方,形成了產業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我都疑心兩個專家中是不是有一個老闆。

故事講完,回答問題。

教育專家有三類:一是理論型專家,研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中西結合,形成自己理論;二是調研型專家,通過實地考察、學校蹲點後發現問題,形成自己的經驗;三是土專家

,就是在教學一線的名師骨幹,通過自己或學校的多年實踐,總結經驗形成理論。

我不否認專家的積極作用,我更喜歡“土專家”,說句實話,他們的經驗、方法實用,有效果,不折騰。



【這個證書不知道能頂半個專家嗎?】

我們的專家學者太多了,一人一套理論,夠你喝一壺的,給你一個課堂模式,讓你幹半年,去實驗,去研究,今天開會,明天聽課,聽後評課,評完總結……折騰的讓人身心疲憊,厭煩至極。

“教學無法,貴在得法”。人的差異性決定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希望遠離教學一線的專家們,不要指手畫腳,紙上談兵,過多幹涉我們的教學。

讓教師排除干擾,安心教書,精心育人。


瓦良格

尊重專家但絕不盲從,改變的同時也要堅守,老師,要有隨形式而改變,但更要有觀點,稜角和風骨,不要被個別觀家牽著鼻子走。因為只有你最瞭解自己的學生,最瞭解自己的個性,因為才知道採取跟種教育方式的效果最好。

你說的這個問題,相信絕大部分一線老師都深有感慨,很多一線老師都感嘆自己的課堂自己不能做主,要迎合領導和專家的口味,要以專家和領導喜歡的方式上課,極個別的專家的教育理念替代了千百萬老師的智慧,雖然我們知道有不少專家的確離教育教學第一線太久了,真的不瞭解現在的學生情況,因而專家的理念和觀點,措施的方法,有時真的不敢苟同,但專家似乎無處不在。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老師,他所在的城區近年來強力推行一種上課模式,模式的核心內容就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宰課堂。專家到每一所學校,都提出老師要少講甚至不講,有些學校甚至規定老師上課只能講多少分鐘,講多了的都被視為不合格。把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本無問題,但走到極端,就問題嚴重了。有一段時間,他們學校的老師看到領導和專家來的時候,就不敢講話了,就讓學生討論,當然是表面熱烈的討論,當領導和專家走了之後,老師才敢講話。我聽了之後,真是深有感觸,可憐的老師,這是你們的課堂,為什麼讓個別專家主宰?我不反對讓學生分組討論,小組合作,分享受成果的教學方式,但如果要求所在老師,所在課堂都用這一種教學模,就真的太荒唐了,這完全不顧學科的特點,老師的個性,學生的具體情況,這種運動式的教育模式化,讓不少老師深陷其中,苦痛不堪,而且教育效果並不一定好。


所以我說為什麼老師要在改變的時候一定要堅持。教育就應當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百花齊放。想想如果每一堂課都按專家的意思上,都是同一種模大,都在分組討論,教室裡都熱鬧非凡,其實這樣的課太多了那將會有多無聊?

有兩種教育專家,一種是一直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和一線老師站在一起,這樣的實幹型專家是值得尊重的。但更多的專家離開教育教學第一線太久了,我甚至認為 離開教育教學第一線三年以上,都不應當稱為教育專家了,因為教育的變化太快了,學生的變化也非常快。那些呆在辦公室裡,整天拿著調查報告分析教育現狀的,分析學生現狀的專家,那些長期不上課的專家,的確不應當去指導一線老師上課。




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真正的專家,就要到一所生源基礎不太好的學校去帶一個基礎不太好的班,教得好,帶得好,就令人心服口服,是真正的專家。


途蟲的百味人生

教育專家靠什麼生存?

樹先生也是一名RMB教師,紮根農村教育已經有近二十年光陰了。幾乎年年有大培訓,月月有小培訓。

有專家點評型培訓,有名師展示型培訓,有團隊磨課型培訓,有校本研究型培訓,有網絡在線型培訓,有創新推廣型培訓,有教育新理論型培訓,還有最讓人痛苦又無奈的領導高屋建瓴型培訓。

既然教育行業有這麼多花樣繁多的培訓學習,那麼就催生出了專家這個群體。而且數量極其龐大,形成一條利益產業鏈。依靠巡迴演講或培訓或講座或活動,他們像明星一樣走穴,有的人是為了傳播自己的理念,有的人是為了推廣弘揚教育,也有的人就是為了名和利。

至於樓主說的“十年不上一堂課”的教育專家真的有不少,但是大家有一點沒弄明白,即教育專家的來源和出身是不相同的。

教育專家是怎麼練成的

一種教育專家是教授學者型。就是他們本身讀的就是教育學專業,碩士或者博士的頭銜使得他們一出來就是專家。起點真的很高!這類教育專家研究教育理論也真的很棒!但是,這類專家是不是真的能上講臺講出一堂精彩的課?真的能以學生成績來說話?樹先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一種教育專家是領導出身型。例如校長或者局長等行政領導。要知道,像我們普通老師平時是沒資格發言的,但是領導就不一樣了,有資格有權威有機會!他們行政出身天天開會練就了好口才,加上管理教學業務,沒上過課總該看過別人上過課吧,看的多了自然就能指點江山了。

一種教育專家是一線名師型。即從普普通通的一線老師靠真成績真本事拼搏出來的。這類老師絕對是人才,值得尊重!但是呢,這類老師講課講的好,教學成績教的很棒,但是過於注重課堂技巧,在理論和學術方面是短板。

前兩種教育專家有的真能講課,也有的真講不了課。他們一般是來點評或演講。而第三種教育專家先講課,讓大家開開眼瞭解他的講課模式或技巧,然後再說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即言傳身教。

不同教育專家的作用不同

第一種教育專家適合研究課標,研究新型教育方式,研究教育改革,關注教育的變化,關注國外的教育趨勢,著書立說,學術研究。

第二種教育專家適合推進新型教育模式,帶動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

第三種教育專家適合研究習題、深入課堂、走近學生,在課堂之內發現問題,在課堂之外解決問題,洞察驗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一線教師解決實際問題。

當然了,還有別的教育專家類型我沒有再舉例,等《倚天屠龍記2》出來了,我再和大家說吧。


全球華人第一神探

教育的問題,我們都是沿著前輩的足跡結合自己的體驗,摸著石頭過河。老話常說的教無定法,意思就是說教育教學沒有固定一成不變的方法;但是貴在得法,有共性的問題需要面對大眾共同講解,個性的問題就需要單獨教育。既要因材施教,也要一視同仁。

專家很少不是從一線走出去的,至少教育系統的專家,基本上都有過多年的從教上課的經歷,瞭解一線教育教學的局面和困境。再有一個問題,專家脫離一線之後,做的最多的工作是走訪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育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育教學教訓。

教育教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學,一部分是管理。教育教學交流會既是交流教學,也是交流管理,專家承擔的角色,主要是搬運工,也就是把考察學來的先進教育教學經驗整合自己的認知,告訴教育同仁,應該怎麼做,儘量應該避開那些事情。

不要小看這個搬運工的工作,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散播開來,提高與會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經驗和見聞,解答與會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工作困惑,調整與會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教育教學方向。雖然有些時候教育專家也被詬病,或者曲高和寡,這都是教育專家水平能力的高低問題,或者是與會者的能力高低問題。

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疲於奔命,沒有時間總結教育教學的工作經驗和教訓,多參加一些交流會,既可以開闊視野,也可是提高教育教學經驗,肯定或者否定當前施行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的問題,更好地指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不要說老專家不上課,說出來的話就沒有分量,濃縮出來的經驗教訓,領悟出來後對於新人少走彎路,更好地成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假專家,打著專家旗號四處宣揚不切合教育實際或者教育教學原則、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汙染整個教育環境的言論,還是要嚴厲譴責和制止,而不是盲目的附和。


妙語盒子

呵呵。

那是專家的工作任務啊,採得一線教師的百花課堂成蜜後,為己忙碌為己甜。

十多年脫離一線的專家,為什麼你會覺得他評課很厲害呢?錯不在專家,錯在你自己把他們當專家。

知道專家比我們優秀的地方嗎?

專家在沒有成為專家前,很多是踏踏實實的一線工作者,同時,他們有教育思想,有目標,有恆心,有抬頭看路的高瞻遠矚的精神,所以,他們的工作在不懈的實踐中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被社會賦予“專家”的榮譽。

可是,悲哀也從此而來。

就像是拼命定了高級職稱的某些老師,在他們獲得證書獲得認可的同時,他們立刻畫風大轉,從一個實踐者,耕耘者立可變成手持鞭子的馭者。其實,也就是在這一剎那,他們也開始了思想與水平的迅速下滑。

瞭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老師們都知道,當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後,他們並沒有脫離一線的實踐與耕耘,所以多年後,我們讀他們的作品,依然寸寸鮮活,依然心懷敬畏,依然為他們高屋建瓴的理論所感動。

可是現在呢?

放眼望去,有多少成為專家的人還兼有一線工作?得了點高度,立刻脫離汗水和實踐,不過以調研的名義……著自己的那一套思想,看似在總結髮展提升,不過是換種方式的吃老本行動罷了!

最使人發笑的是,這樣的專家評起課來言詞犀利,頭頭是道,貌似高屋建瓴,實則虛不可究。而那些沒有脫離一線實踐的專家呢?即便你的課稚嫩不堪,他們也會溫文而雅道出你的優點,不足,然後用寥寥數語的理論精華為你的成長點燈。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感同深受,所以真正智慧。

所以,那些十多年沒上課,又在評起課來頭頭是道,看似很厲害的所謂的專家的話,你完全可以讓它像穿堂風樣流過,享受點殘存的清涼,其它的,何必放在心上?

文人相輕,同行相斥,以大自居,一本萬利,這不是常見的人性使然嗎?

我敬畏永恆的耕耘者,所以很少把趕趟似的專家思想放心上。

任何老師,只要努力踐行“教書育人”四個字,你就是最值得尊重的專家!

天地大美,斯不誇誇其談矣!唯有真實不斷的汗水,才換來真正的愛戴如花!

你還覺得十多年脫離一線的教育專家很厲害嗎?


淙淙老師

我是一名教師,對於專家的理論和評課。我通常都是有選擇的聽取。有些專家十幾二十幾年沒上過課堂甚至從沒上給學生上過課。自然很多理論和評價脫離實際,或者或許理想化。我們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對於實際教學有用的吸取。用不上的就當開闊視野,漲漲見識。沒必要把專家們的話太當回事。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專家都把學生當成勤奮好學的天才,什麼都交給學生自行解決。美名其曰培養學生的能力。認為學生自學就能學會70%,相互討論就能學會20%。教師只需要解決他們的爭議就可以,教師只有10%需要講解。我覺得這就是扯淡。科學家們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出來的結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個十分鐘就出結論了,這本身就是違反常識的,這種做法也違反教育規律。只要讓學生自學,就是低效,就是教師工作沒做到。現實是學生們不是舉世無雙的天才。根本探究不出來,並且鬆散的課堂,學生很多是趁機偷懶聊天玩耍的才是多數,因為這些行為才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公開課就是經過精心設計反覆演練的劇本。除了耽誤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學會造假,沒別的作用。專家的理念,學生都是天才。不用教就會了。作為一線教師非常忌諱這點。要把學生當成不願意學習的笨蛋,才能認真,精細,全面的備課,考慮到方方面面才能教好課。人接受新事物需要過程,教師教學的作用是讓學生順利度過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經驗,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新事物,熟練應用新知識,並且針對考試做出規範和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少出錯,提高效率。同時對於學生不願意學習,容易犯的錯誤做出相應對策。或者讓自己更有吸引力。或者讓自己更嚴厲。都能達到讓學生學習的效果。


旅途TLOU

假設你從小上學都是走a道路,因為年久失修,這條道路已經十分殘破,容易積水,而b道路則是剛剛建好的,通行無阻。有一天突然下起雨來,你需要奔跑回家,請問這時候你是選破舊的a道路,還是嶄新的b道路呢?

絕大多數人會選擇a,儘管已經知道它會攢滿許多水,但是沒辦法,我們已經習慣了。

有個專業名詞,叫路徑依賴。

回到題目,一線教師雖然經常上課,不過也正因為他太常上課了,導致他可能幾年,甚至長達十幾年都是在講著同樣的課本,這樣會極其容易導致一個結果:他會選擇一種自己熟悉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對於學生最有用的。

這並不是他們不思進取,而是大腦的構造就是這樣:人是節能生物,能偷懶就不願意多動腦筋。

這時候,有一個局外人給這些老師適當的提醒和指引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題主的擔憂並無道理,一個脫離實踐許久的老師憑什麼給一線奮戰的教師指導?

這些理論家的意義不僅是知識上的豐富,他們還可以結合其它學科知識給老師們做知道。

比如如果這些前輩去學了表演或者設計,那麼教導老師如何用更好的肢體語言表達思想,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你覺得這麼做有沒有意義呢?

綜上所述,理論家們還是有他存在的價值,第一能延伸一線教師的知識邊界,第二能結合其它學科知識給老師們指導。


遊山玩水90後

專家有“真專家”和“偽專家”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

真專家: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既淡泊名利,又積極進取;既勤於實踐,又諳熟理論;既平易近人,又超乎常人;既紮根講臺,又胸懷寰宇;既投身一線、教書育人,又著書立說、造福同道。

偽專家則相反,他們:只會仰望星空,不會腳踏實地;只會追名逐利,不會精益求精;既不安心實踐,又不鑽研理論;既高高在上,又頭重腳輕;既脫離講臺,又身無所繫;既遊離一線、不知所從,又一無所長、招搖惑眾。

由此觀之,題主所說的“十多年不上課”的“教育專家”,必屬偽專家無疑!


我愛語文

沒有經過實踐的理論,都是紙上談兵。一名十多年沒上過課的教育專家來指導一線教師如何上課,這就是紙上談兵。

教育專家的理論在大方向上應該是正確的,但具體的實施辦法我不敢苟同。人們常說“五年是一個代溝,十年是一個鴻溝”,專家們整天在辦公室裡通過各種數據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本不瞭解現在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性格特徵,管理難度。不瞭解學生的學情,談何指導?

校本研修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各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管理方法,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像各個名校的教學質量顯著,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生源優質,更重要的是他們各自都有一套自己本校的校本研修方法,不斷施行,不斷改進,形成了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