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传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

惊觉五千年


杨坚曾叫做普六茹坚,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李世民却不曾叫做大野世民,因为等到李世民出生时,大野这个姓氏已经不再用了。《隋书》中明确记载,杨坚在未掌权时,就叫做普六茹坚。

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

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到了普六茹坚掌权之时,就不再用普六茹这种鲜卑姓氏了,包括其他被赐予鲜卑姓氏的家族,也一并不再使用。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自然不会再用大野这个鲜卑姓氏了。

老杨家、老李家之所以会有普六茹、大野这种姓氏,得从鲜卑族入主中原开始说起。

得益于两汉时期不遗余力的对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匈奴人不断反击,导致匈奴逐渐没落,最终西迁,偌大的蒙古高原便成为了一块香饽饽,引来了各游牧民族争抢。最终,兴起于东部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夺得头筹,趁机成为了蒙古高原的霸主。

两晋时期,中原王朝没落,内附的各少数民族趁机而已,开始在中原划分地盘,而占据了蒙古高原的鲜卑族再次趁机南进,趁着各族混战之机悄然壮大,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其中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一举将黄河流域纳入自己的地盘。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主动学习了更加先进的汉文化,诸如将都城内迁至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比如拓跋对应的汉姓为元),和汉族人士通婚,重用汉族士族。

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是单当方面,而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鲜卑族在不断汉化的同时,当地的一些汉家士族也在不断的鲜卑化。特别是两族中的贵族由于利益联结不断联姻,产生了一波具有鲜卑血统的汉人,比如说杨坚家族,李渊家族,高欢家族等。他们在血统上有部分鲜卑血统,在习俗上高度鲜卑化。

鲜卑的统治者为了拉拢这些家族,偶尔也会赐他们鲜卑姓氏,以表示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比如说李家: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第一个获得大野姓氏的李家先祖本名叫做李虎,因为跟随宇文泰(宇文鲜卑的后裔)多次讨伐高欢,颇有战功,成为宇文泰集团的重要成员,北魏八柱国之一,被宇文泰赐鲜卑姓氏大野。至此,李虎的正式名字就叫做大野虎。

大野虎有一个儿子,叫做大野昺。这个大野昺倒也没有什么厉害是地方,不过他有个连襟相当不凡,叫做普茹六坚(即杨坚)。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老李家依旧能在隋朝保持显赫,为后来唐朝的创立奠定基础。

大野昺有个儿子,出生之时正式名字叫做大野渊。在大野渊时代,他的姨夫普茹六坚已经掌控了北周的大权,于公元581年恢复了自己的汉姓杨,大野渊也随之恢复李姓,即李渊。等到李世民出生时,大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这里在顺便延伸一下,在鲜卑族当中,确实是有那么一支姓大野,是为大野部。有人据此认为,李唐皇族本身就是鲜卑族人,而不是鲜卑化的汉人。这种说法并没有论据支撑,因为在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时,鲜卑族中大野这一姓氏,已经改成了谢。

(隋杨和李唐的身上,都有着浓厚的鲜卑色彩,比如说李唐皇族内部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父亲娶儿媳,儿子娶后妈……又比如说唐朝盛行的以胖为美:鲜卑作为游牧民族,人丁稀少,健壮的女子意味着能更好的生育。但是必须要明白一点,把李唐源流于鲜卑族,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

既然说到了隋杨、李唐的鲜卑姓氏,那就顺便再说一下鲜卑的一些名字。

前面也说了,隋杨和李唐祖上都曾被赐予过鲜卑姓氏,其实,他们还有鲜卑话的名字。

杨坚,鲜卑姓氏为普六茹,鲜卑名字为那罗延。也就是说,杨坚,在尚未当权时,也可以叫做普六茹那罗延。而杨坚的儿子杨勇,在幼年时叫做普六茹睍地伐,而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则叫做普六茹阿摩。同样的,北齐的实际建立者高欢,也有一个鲜卑名字,叫做贺六浑。


小镇月明


这里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数民族血统和姓氏问题。

杨坚叫过普六茹坚是无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一、李氏与大野氏

关于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看与大野氏有关的说法。

《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因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抵抗东魏,被赐姓大野氏。

《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鲜卑族姓氏,到了杨坚掌握北周的大权时,李渊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如此一来李渊是叫过大野渊的,但李世民出生时已经是隋朝,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后,追封的先祖是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这里并不能不排除乱认先祖的嫌疑。

二、杨氏与普六茹氏

杨坚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渊家族是一样的。

《隋书》记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

史书上是明确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道: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

直到杨坚权势越发巩固之后,才恢复杨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这时候的杨坚已经由隋国公升级为隋王了。李渊一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恢复李姓。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杨坚之子杨广也曾叫过普六茹广的。

综上所述,杨坚父亲和李渊祖父因功被赐予鲜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这两人都是用过这个鲜卑族姓氏的,但后来杨坚在北周掌握实权,以前的赐姓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微史春秋


杨坚真的就叫普六茹坚,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罗延,他儿子杨广,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个儿子杨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开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们一家就是这样姓名。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中国人对吧。至于李世民,李世民从四岁起名开始,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亲李渊,在十五岁以前的姓名应该是大野渊没错。大野渊父亲大野昞,祖父大野虎,都姓大野。


芋头17090017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在语言上,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如自己的拓拔姓改为元姓,自称元宏,独孤改刘姓,丘穆棱改穆姓,步六孤改陆姓等。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但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氏勇武质朴的长处,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引发后面的六镇起义,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逐渐鲜卑化,恢复了鲜卑姓氏,西魏皇帝都是宇文氏,因为李虎和杨忠的武功,被西魏赐姓大野和普六茹,他们就分别叫大野虎和普六茹忠,杨坚自然就叫普六茹坚,后来杨坚下令恢复汉姓。

这里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汉化姓氏的过程,一个是鲜卑化姓氏的过程。


五月早晨


简单来说,杨坚的确叫过普六茹坚,李世民没叫过大野世民。

普六茹氏跟大野氏都是鲜卑族姓氏,而杨氏跟李氏则是典型的汉族姓氏,杨坚和李世民都以汉族自居,为何会跟鲜卑姓氏扯上关系呢?这就要说到他们的父祖辈了。

我们都知道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全盘的汉化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将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但这一规定后来遭到了反复。

北魏末年,强盛一时的北魏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分裂,两大实权派高欢和宇文泰各自拥立一个皇帝,国号均为魏,为了区分,将之分为东魏和西魏。

在西魏这边,皇帝当然是傀儡,但命令还是要借皇帝的口发布的,宇文泰的改姓令也是借皇帝诏书完成的。

《北史·魏本纪第五·文帝》载:(大统十五年)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一个年号,这道诏令可以说是明确无误提出要求,让西魏境内的汉姓鲜卑人改回鲜卑姓。

这道诏令的本意就是区分汉人与鲜卑人,但区分出来后,宇文泰发现比例相差很大啊,汉姓人数碾压鲜卑姓,于是几年后宇文泰又发了道诏令。

《周书·帝纪第二·文帝下》载:(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这道诏令的范围极广,上层将领汉姓改鲜卑姓,他们的部属也改成他们的姓,鲜卑姓的比例蹭蹭地往上涨,而杨坚和李世民的祖先,就是在这次改姓潮中改的。

当时西魏实行府兵制,最顶层是八柱国,八柱国中宇文泰地位超然,元欣属于皇族挂名,剩下六位各统领两个大将军,合起来就是十二大将军,他们组成了府兵制的前两层。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

不过这个政策很快又被推翻了。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载:皇祖讳虎······仍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按照史书记载,宇文泰在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下诏改姓,杨氏改为普六茹氏,李氏改为大野氏。

三年后的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到577年,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邕攻灭北齐(高欢之子取东魏而代之),统一北方。宇文邕次年即去世,新君宇文赟昏庸早死,导致幼主继位,杨坚夺得大权。

大定元年,即581年,杨坚借皇帝之口下诏废除改姓令,将自己的普六茹氏改回了杨氏,大野氏等自然也都恢复。同年,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算起来,这些姓氏只存在了27年,对541年出生的杨坚来说,一生经历杨氏、普六茹氏、杨氏三个阶段,不仅麻烦,还连累了他的儿子们。对598年出生的李世民来说,这都是上一代人的事了,根本没有他的事。


平沙趣说历史


不是相传,就是事实!

虽为事实,但是这个结论还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太过于果决而忽略了前因后果。

可以肯定的是,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但李世民只是因为历史原因而叫做大野世民,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名讳。相反,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叫过大野渊这个名字。

为什么隋朝与唐朝的开国皇帝会有一个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这个疑问还得从鲜卑族入手。

说起鲜卑族,大家一定能够瞬间联想到北魏王朝。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改革,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化、制度,从而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成为北方与北周对峙的强国。

在这样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之中,汉族人口数量是较多的。当时的民族政策是较为宽松的,人能为己用便是最好的结果,大量的汉族子弟为北魏王朝建功立业,建立功勋,他们也获得了生产资料与地位。

除此之外,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成为了风尚,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生母,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后来的太穆皇后,同样是鲜卑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是一般胡人血统的原因,因为他母亲就是鲜卑人。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对于为国家建立赫赫功勋的汉臣,统治者还会采取赐姓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杨坚的本名会叫做普六茹坚。普六茹为鲜卑族姓氏,以鲜卑族姓氏冠名在当时属于地位较高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就如同满清时期的入旗。

李世民祖上最出名的为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对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绩而被赐姓大野氏,称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亲大野渊(李渊)。

在隋文帝建国之后,宣布恢复汉姓,普六茹坚也就成为了杨坚。大野渊也就恢复成为李渊。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有一段历史渊源,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名讳。

结束语:这个观点咋眼一看有点吓人,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居然都和鲜卑族有这么深的渊源。其实这有一些大惊小怪了,用我们现如今的话说叫做“民族命运共同体”,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血统并不影响杨坚与李世民成为千古明君,个人能力与民族是没有关系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隋文帝普六茹坚、唐太宗大野世民,听起来好像略显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来风,这都是来自于鲜卑人入主中原的时代,是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碰撞的结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统治者为调和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矛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在这次改革当中,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文化改革,即将原有的鲜卑文化来向汉文化靠拢,其中最为典型的即是:禁北语(胡语)、改汉姓、尊孔子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变诸位说胡语的习惯,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马上改变,但三十岁以下者,如若再说胡语,立即降级处理。”

与此同时,孝文帝还下令,将一系列鲜卑复姓改为了单姓、汉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为了元宏,此外,独孤氏则更为刘姓、贺赖改为贺性、贺楼则改为楼姓等等。


对孝文帝的这次改革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虽然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人的矛盾,但是却引来了众多鲜卑贵族的不满,也为后来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隐患。

二、宇文泰复旧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后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后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汉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爱好儒学,但是他掌权以后,却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对待儒学这方面,宇文泰可以说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实际一些,他并不仅仅局限于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将儒家思想真正作为了治国的武器,并开设国子学,专供培养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与此同时,他却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来与汉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复鲜卑姓。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周书》

宇文泰下令将恢复之前“太和改制”时改为汉姓的鲜卑人的姓氏,并且,这些军事将领所率领的军兵也都改从主将的鲜卑姓。与此同时,他还为一些汉族将领赐了鲜卑姓,比如杨坚的父亲杨忠便被赐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则被追赐大野氏。

这也是普六茹坚和大野世民的由来,但是段子归段子,历史还是要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大定复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的这一年春天,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即已经被鲜卑人赐姓的汉人,均恢复汉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隋书》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普六茹坚便已经改为杨坚了,这一年杨坚40岁,所以说杨坚的前四十年确实是姓普六茹的,后23年则改回原来的杨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于公元598年,很显然,并没有来得及赶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亲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还是姓过十几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语

作为弘农杨氏、陇西李氏的后人,杨坚、李世民自然还是以他们的汉姓为荣的,所以,我们现代人也不必去扑风捉影地给他们重新加回鲜卑姓。

当时不断修改的姓氏,也只是当政者们为了维护个人统治而采用的一些特殊办法,可能成为伟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败的注脚,而对于被改姓者,大部分还是愿意传承自己本来的姓氏的。


水一白聊历史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杨坚曾经的名字确实是普六茹坚,而李世民并不叫大野世民,他的父亲李渊则被叫过大野渊。

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下面就来说一说,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先来说一说李世民,对于李世民我们不陌生吧,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的皇帝。

他父亲是李渊,出身名门望族,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李渊的父亲叫李昞,曾任西魏骠骑大将军,北周柱国大将军。

李昞的父亲叫李虎,也就是李渊的爷爷,李世民的太爷爷。李渊被叫做大野渊,则和他有关。

李虎因为帮助西魏伐北魏有功因此被赐姓大野氏。这个姓氏是鲜卑族姓。北魏和西魏就是鲜卑族建立的,所以赐姓鲜卑族姓。

那为何李世民没有被叫做大野世民呢?因为早在李世民出生之前李氏家族就已经恢复本姓了。

公元580年,杨坚成为北周的大丞相后,将所有鲜卑族姓都恢复了本姓。

说完大野氏,再来说普六茹氏。它同样是鲜卑族姓,但是来历却比大野氏简单。

因为这个姓氏是杨坚的父亲杨忠获得的。《隋书》中写“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

周太祖是指北周太祖宇文泰,杨忠和他一起起义立功,因此被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了。


理科男读历史


人说隋唐都有胡人血统,可天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汉人,李唐认自己是陇西李氏,可人家说查不到,又给自己找个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样,天知道他们从哪里出来的



惊觉五千年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所以我在这里也就不故弄玄虚了。

普六茹

先说说杨坚他们家的事。

杨坚的父亲叫杨忠,杨家是弘农华阴人,也就是后来的弘农杨氏。

当时的中国北方属于北魏的领土,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有很多鲜卑族的讲究。

这杨忠能征善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于是朝廷赐姓“普六茹”,这是一个鲜卑姓氏,赐给杨志表示嘉奖,给了他鲜卑贵族的荣誉。

所以,从那时候其,杨忠就改名叫普六茹忠了。

杨忠有个儿子叫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杨坚一开始也是叫普六茹坚,但北周宣帝宇文赟临死前,托孤杨坚为辅政大臣。

杨坚又是个很有野心的人,辅政的过程中,逐渐把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当时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才7岁,自知无法扳倒杨坚,便决定主动让位给杨坚。

在禅让之前,有许多的步骤,要给杨坚逐渐抬高地位,一直到禅让的地步为止。其中有一项就是准许杨坚用回杨姓。

于是,普六茹坚又改回了杨坚。

大野

说过了杨坚,再来说说李世民他们家。

李家是陇西李氏,这里要指出一点,那就是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都出自武川镇,这里的镇不是现在的乡镇,而是军镇的意思。

武川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因为这里出了四个朝代的帝王,非常了不得。

李世民祖上有个叫李虎的,也是战功了得,于是也被赐鲜卑姓,姓“大野”。

于是,李虎成了大野虎,按这么排下去,李世民就叫大野世民,但是不存在这个情况,这里要注意下。

因为杨坚改回杨姓的影响,后来那些关陇贵族都纷纷将自己的鲜卑姓改回了。

李家在李渊的时候,就从大野渊改回了李渊,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以上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