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泰山,發現氣勢磅礴的五嶽之首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六大風景區: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陰陽界: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巖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面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岩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巖塊,在重力作用下巖塊沿直立節理面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峰對峙的一條几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傲徠峰: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文化底蘊: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複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衝,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