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吴昆明123------


1.一个故事

关于物质奖励的危害,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清净,但是附近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每天都在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老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要阻止这些孩子,但效果都非常不好。

后来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有一天,他对所有的孩子说:“非常感谢,你们能来我院子里玩耍,为了表示感谢,我愿意给你们每人两美元作为奖励。”

这些孩子当然不了解这个老人的意图是什么,第二天仍然过来玩耍,但这次老人只给了这些孩子一美元。

虽然这次拿到的奖励和上次相比少了一美元,但是孩子还能够接受,第三天他们又来了,但这次老人只给他们了5美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表现出了不满意,但孩子还是勉强的接受了老人的奖励。

第4天这些孩子又来到了老人的院子进行玩耍,但是老人对他们说:“最近我的经济状况太糟糕了,我现在没有钱给你们了。”

这些孩子听过之后,非常气愤的离开了院子。

2.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德西也承受过一个事件,发现金钱等外部强力会削弱人类的行动动机。

德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房间里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摆放有娱乐杂志。

然后要求这两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积木拼出制定的图案。

并且在实验之前对第一组学生说,如果拼图能够拼正确则会有金钱奖励,而对另外一组学生没有告知任何奖励。

实验经过10分钟之后,他告诉了这些学生,你们现在可以自由活动,但是他在离开房间之后,通过镜子观察,这两组学生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一般会放下积木,去翻看杂志,而另外一组学生则在继续研究拼图。

3.物质奖励为什么会有副作用?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恰当的激励,会削弱一个人的内部动机。

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孩子本来就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索的欲望,即便是没有任何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在兴趣、内在满足等因素的驱动下,他们也愿意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成就,从而让他们感到满足。

如果学生在做某件事情时,家长没有分清楚,孩子是受内部因素驱动还是受外部因素驱动?

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只是觉得做这件事情有意思,做这件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但家长和老师错误的认为,孩子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获得奖励,为了获得表扬这种错误的表扬和奖励,往往会改变孩子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归因方式。

举个简单例子,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有些家长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下次考试成绩进步,你进步一个名次,我就直接奖励你100块钱,这些钱你可以自由支配。”

让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在激励孩子,但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就会发觉孩子的想法可能和你是不一样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些奖励拿到手,那么他在考试,甚至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是在盘算,我这些钱拿到手之后,我应该买什么呢?我应该怎么花这些钱呢?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取得进步呢?

再或者,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此时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既然这些奖励我也得不到,还不如现在玩一会儿。

并且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是比较苦的,正是因为你比较苦,所以我才会给你奖励。

物质奖励有这么多的弊端,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那么物质奖励,是不是就不可用了?

答案是建议慎重选择物质奖励,如果非要用物质奖励的话,主要是要把物质奖励和孩子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尝试把外在驱动转化为内在驱动。

4.如何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让激励产生应有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让激励和目标相一致。

  • 第一,表扬和奖励尽量以过程为导向。


家长在表扬或者奖励孩子的过程中常见有三种评价。

第一种是整体性的判断,指向的是孩子自身,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

第二种表扬和奖励方式,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判断。比如你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下次继续努力;你的作业和上次相比整洁了很多。

第三种是以过程为取向的表扬和奖励。表扬者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会重点关注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行动,付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是值得孩子坚持的?

当然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第三种,在奖励或者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孩子为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或者是采取的策略。

比如,你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写作业,并且你知道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要给孩子说:“你好好写作业,写完作业之后,你就可以看20分钟的动画片。”

而是应该给孩子说:“读课文、做作业是一种学习,你看动画片也能够从里面学到很多内容,上次你看的那个动画片,里面有很多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我自己也没听说过,你写完作业之后,咱们一起看。”

当你这样告诉孩子时,孩子就会明白,我看动画片并不是为了逃避学习,看动画片和读课文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并且我还能够知道一些爸爸、妈妈不知道的事情,这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 第二,把外部激励转化为内在激励。

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奖励机制,一个人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是学会一个新的知识之后,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

而这种愉悦感主要是来自于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会让人产生快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啡肽不仅会让人产生抑郁感,而且会有止痛的作用。

因此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或者是想做某件事情时,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做家庭作业时,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决定什么时间写什么作业,以及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只要孩子设定的目标,能够保障按时的完成任务,不至于产生太大的问题,父母尽量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再比如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别差,不愧自己制定的目标,这时候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爸爸妈、妈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再或者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目标。

  • 第三,给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虽然孩子天生就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是非常薄弱的,父母要注意引导和保护。

比如,在给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尽量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设定的目标要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够得着。

一般情况下,设定比孩子的实际能力高30%左右的目标,既能够激发孩子的挑战欲望,同时又不至于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另外,动机和兴趣爱好之类的本身就带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往往会把对老师或者是对父母的感情,直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支持,那么即便是你用尽各种办法,甚至威逼或者利诱,孩子的行为仍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升学与考试


我朋友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倒数,朋友评价女儿常说的一句话,***不笨,就是欠主动,多年观察,小姑娘“不主动”的根源在于她妈妈常常“正话反说”,看见女儿认真学习一会儿,妈妈会说“早这么学,成绩早就提上去了”;看见女儿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学习,妈妈又说“一点儿也不知道用功,你看人家***,多给她妈省心”,诸如此类的情景天天上演。

孩子在未经历某件事前,本来是没什么感觉的,既不会凭白主动,也不会无故拒绝,更多的是好奇,观望和试探,上学、听课、写作业一系列的事,从过程到结果都必须遵守一种既定规则,对于孩子来说,新鲜劲儿很快就会过去,剩下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学习,即使师长们给出理由,以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时半会儿也理解不了,于是疲惫、厌倦、逃避的心态就产生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孩子一直保持向学的主动性呢?我个人有如下经验。

首先,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要保持好心平气和的态度。动辄疾言厉色真的很可怕,孩子吓懵了,脑子都不转了,畏畏缩缩、唯唯诺诺,内驱力吓去爪哇国了。

其次,学习内驱力始于动机,成于坚持。只要冷静下来想想人为什么容易沉溺游戏,就会得出人人都需要成就感,任何人都喜欢被看见,被认可,被欣赏,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学习是领悟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像游戏是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只要完成规定任务就立马会有相应奖励,学习的奖励是延迟满足式的,进阶的难度是层层加码式的,小升初,初中课本难度加大;升入高中,难度又加大了;考上大学,难度继续加大,总之,就是学无止境,想保持内驱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自我鼓励。



最后总结个我个人的小窍门,女儿常说她在学习上走的最多的路,就是我的套路。她形容自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猪,而我经常把鲜嫩欲滴的胡萝卜挂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引诱她一路狂追,其实所谓“新鲜的胡萝卜”就是“踮踮脚能够得着的美好”,就是距离“舒适区”不远不近的小目标。

父母能设计出合理小目标源于对孩子的了解,学生自己设计出合理小目标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心态稳定+目标合理+自我激励是养成主动学习心态的三要素。

我是[阿娥你好],一个擅长和孩子交流的妈妈,也是一个爱学习、爱观察、爱思考的写作者,[关注]我,做成长型家长,一起进步。

阿娥你好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卢勤老师说过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叫做食物,从内打破叫做生命。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呢?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1、孩子爱玩是天性,不可过分控制。

我儿子小学时候,学习不好,而且贪玩。小小年纪就喜欢打游戏,很让我不可思议。但是没办法,因为我自己还经常去游戏里下个副本……索性干脆让孩子跟我一起玩。

当我发现孩子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是在小学4年级下班学期了。班级倒数第一名。我找数学老师沟通,老师建议给孩子报班要不然孩子就真的跟不上了。

我这才意识到,孩子的贪玩确实要适当引导了。

于是,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坑孩子!我在游戏里求儿子带我去打排位赛,然后故意输掉游戏,完美的把儿子从黄金段位拉到了白银段位……儿子哇哇大哭,把我拉黑,把游戏卸载。

2、给孩子找个伙伴,探讨学习。

儿子的内动力发掘是有一次跟前桌的小伙伴聊奥数题。

那天放学后,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我跟儿子聊天。儿子特别开心的跟我说,他和浩浩针对一个奥数题讨论的不可开交,然后他总结了一句话:学数学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儿。

从那以后,他强烈要求我给报班。



3、辅导班老师,活泼好动,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儿子更愿意上课了

孩子的数学辅导班老师叫小芳。这位老师跟孩子们关系特别铁。进门考每次都要学生们大喊:小芳小芳,魅力芬芳!跟着小芳,数学不慌!

儿子那个阶段,数学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名,成了正数第一名。


并且,孩子自己喜欢研究,没事了,就买数学书。家里有《数学简史》、各种初中模拟试卷,都是他自己从网上购买,我再也没有担心过他的数学。

前两天家长会,数学老师找我谈话了。他数学考了72分,老师对他进行了严重的批评,我也跟他进行了沟通。青春期孩子波动是个大问题,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但是我相信孩子的内动力还是有的。


80后宝妈,坚信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大家可以关注我@晨儿妈Tina

Tina育儿


内在动机就是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行为。通过下面这个真实的事例,我们来看看它在一个人的学习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这孩子是我2002届的学生,当年考上了我们县一中,由于他学习上偏科比较严重,文科要远好于理科,数学特别差,所以总成绩在班上排名很不理想。班主任(也是他的英语老师)只重视那些成绩好的,平时经常找他们聊天,放学又给他们开小灶。对于像我学生这样排名靠后的孩子班主任很不待见他们,有时候还喜欢从言语上打击他们。

我学生看不惯他班主任的行为,有几次师生二人在班上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然后互不理睬,慢慢地师生关系闹得很僵。他告诉我,后来上英语课他几乎不听,班主任也由他去。不过他的不听课不是说放弃学英语,而是开始了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他的英语学习很有一套,他的音标学得好,通常单词读上几遍就能记住。他喜欢朗读英语,教材上的阅读课文他都能读得滚瓜烂熟,而且经常挑选一些精彩的段落背诵下来。 另外,他的英语阅读量很大,经常买大量的英语报纸和杂志回来看。他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喜欢听英语,每天课余时间除了听流行歌曲就是听课文录音,有时候还边听边写。在高二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整个高中语法系统地学完。

那年高考,他的英语居然考出了141分,这样的分数让一批人跌破了眼镜,那些长期被班主任特别关照的同学居然没有一个超过他。

后来他告诉我,回顾高中三年,他一节课都没有补习过,之所以能考出那么高的分数,主要就是源于班主任当初对他的歧视。

他跟班主任对着干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我们不可效仿。高中三年他在几乎没听课的情况下,高考英语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显然和他原来的英语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他班主任当初对他的歧视,的确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内在动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见,内在动机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多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其自主学习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机

现在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机游戏,就是因为他们对手机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同理,孩子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把学习看作是别人的事,做作业跟挤牙膏似的,老师和家长逼一下才动一下,就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要想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唯有把学习兴趣慢慢培养起来。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家长耐心地引导他们,有时候还需要我们做出榜样。比如,想要孩子戒除手机瘾,我们必须先放下手机;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必须先拿起书本。

二、把其他兴趣爱好向学习上转移

不管是爱学习还是不爱学习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兴趣除了从无到有地培养之外,还可以转移。我的一个同事家小孩原先手机游戏瘾特别大,无奈之下同事把自己的手机换成了老人机,儿子居然一有机会还能在上面玩贪吃蛇。去年暑假,同事在别人的建议下,把儿子送去学习了两个月的编程,通过编程学习小孩知道了游戏原来就是电脑工程师编出来的,他发现打游戏很幼稚,编游戏才过瘾,回来后他主动要求买编程书看,现在游戏瘾小多了。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想办法把它们向特长培养上转移,最后再往学习上转移。

三、用激励来维持动机

无论是培养兴趣,还是转移兴趣,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兴趣,把孩子内心最原始的学习动机给激发出来。但是很多孩子对某件事情刚开始的热情一般都很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热情会因为达不到预期目的或其他外部因素慢慢减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呵护或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成就感,来维持他们原有的内在动机。

在《银河补习班》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如何慢慢成长最后逆袭成功的,这和他爸爸的正确教育有直接关系,孩子的成长伴随着爸爸一路的呵护和激励。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或把其他爱好向学习兴趣上转移,通过兴趣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然后再用我们的呵护和激励来维持动机,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有位妈妈分享说:“我儿子三年级,最近几天回家写作业速度比较快,昨晚我问他:“孩子,你今天居然6点前就完成了作业,好快呀,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儿子回答:“因为写完作业就可以玩iPad。””妈妈说:“之前我还觉得挺好,后来感觉有问题,学习很被动,那我该怎样引导他呢?”

孩子快快写完作业,得到的好处只是可以玩iPad吗?孩子还得到了哪些好处呢?其实他得到的最大好处是写作业时的自主性。当他想快速写完作业的时候,他做到了,他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速度。


我们要对孩子说:“当你想玩iPad,你决定要快点写作业的时候,你就做到了!很棒啊,你现在可以决定自己写作业的速度了,而且我看到你好像能够把控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种能力太重要了!那下一次你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你就可以先快快地写好作业,来为自己挤出时间,这真好!”孩子一听,就会到生活中去对应,他会发现,到了三年级,自己的确常常能够找到办法,来让自己快速地完成作业。之后,孩子每天都会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去看:当我想快学的时候,我能够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快学。这种力量太强了。所以,当孩子想要自己决定自己写作业的速度,想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任务的时候,我们就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吧,这就是自主性。

这位妈妈的问题真的很重要,其实她问的问题是:当我看到iPad作为外部好处,确实激发了孩子快写作业的动机时,我怎么能够把它转换成内部动机?

外部奖励有的时候对孩子危害很大,光有外部奖励会削弱孩子真正的学习动力,所以要把它转成内部动机。其实刚才的方法已经把外部奖励转成“自主性”需求的内在动机了。

当我们想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时候,要先看清楚孩子有哪些内在需求。

首先,满足孩子的自主性的需求。

当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时,他的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

比如,一位妈妈说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四年级了,没有自律性,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走神。当妈妈提醒他的时候,他眼圈红红的很内疚,说:“妈妈,我自己管不住自己,不知怎么就走神了,妈妈,你要盯着我。”妈妈觉得孩子很无助,很想帮他,这时妈妈就要看到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且孩子找到的一个办法是请妈妈来帮他,这就是自主性的体现呀! 这时候妈妈就要接着孩子的话说:“孩子,你说的这句话很重要啊,你已经发现了自己走神,而且你主动地想办法让妈妈来帮你。这些是你上到四年级后做到的,三年级的时候可能你还没做到,所以今年妈妈发现你不一样了,你开始主动地找办法了,这太好啦!来,你跟妈妈讲讲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咱们一起来找办法。”这样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就被尊重了,他就会跟家长一起去找方法。当他主动提出一个办法时,家长就应当去配合他。此时妈妈的身份是什么?妈妈的身份不是普通的监督者,而是孩子请来监督他,给他帮忙的那个人。孩子能够自我决定,他心中就有了主动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到孩子手里,让孩子发现自主的力量,能够自我决定的力量,孩子当然就会爱学习,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办法让自己更好地学习。

其次,是完成任务本身的愉悦感。

千万不要和孩子说,“你写完作业,妈妈奖励你吃冰激凌”,或者说“8点前写完作业让你玩20分钟游戏”。这种做法特别不好,因为它会干扰或影响孩子体会完成任务的喜悦感。

这个时候你就要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任务,尤其是经过痛苦和努力后完成任务的那种愉悦感,这会促进孩子以后有动力去完成和挑战更难的任务。

当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家长如果用一个外在的刺激去吸引他,中止了这种内在的奖赏机制的话,那孩子就体会不到成功后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孩子便没法爱上学习。

当孩子很努力地完成了一项任务后,我们一定要说:“哇,孩子,你了不起呀!这个任务不容易,但是你做到了,好棒!”这就够了。或者只是简单地说:“哇,完成的感觉真好!”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内在好处,这样他下次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被这种完成时的愉悦感、自豪感吸引而坚持把事情做完。

自我决定的需求和完成任务后的愉悦感,当孩子能够体会到这两种需求,并知道如何通过行为去满足这两种需求的时候,他就会有内在的学习动力。

蜗牛妈妈家庭教育


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

如果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想象一下,你小时候参加兴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爱你,完成不好就被他们嫌弃,你对兴趣班还兴趣得起来吗?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2岁多时,我从一个巧克力罐里拿出一个给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满意足地挑了一个出来。罐子里巧克力虽多,但(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个比其它的更大,他摸个什么劲呢?因为有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体现。

家长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做法,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谓教育,正在于这些难为之处吧。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孩子是否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感和胜任感对内在动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例如「我会画水粉」「我能滑轮滑」「我能和伙伴合作搭乐高大楼」等。这部分内容很多,也得另文详述。

例如,孩子玩网页小游戏大部分是输,为什么还爱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戏提供了及时的反馈,让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这次得了800分!胜任感提高了)

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从左往右) 。图示如下,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考察奖励与否,还考察奖励是否满足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从而促进或阻碍内在动机的形成。

物质奖励是否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有可能,但不一定!自我决定论认为关键要看外部奖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如果对孩子来说,奖励意味着家长的某种操控,”只有你……才可以……“,孩子的自主感下降了,受控感增加了,的确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但如果物质奖励代表着某种荣誉或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胜任感),是信息性的,即便是物质奖励(例如参加学校航模比赛得到奖金800元),也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家长怎么做能避开奖励的”陷阱“,更有助于孩子形成内在动机呢?

1,描述性的鼓励比笼统的称赞或奖励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胜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 a. 不错! 或 棒!(很容易失效,即便是好话听多了也没感觉)b. 你作文如果多写50个字爸爸奖励你2元。(很可能孩子会为了赚钱而凑字数,并没有提高作文质量。培养的是”外在动机“)比较好的做法:”恩,我第一次看到你作文里用妈妈和孩子来比喻地球和绕着地球转的月亮,我觉得很生动呢“。

2,慎用”如果……那么……”“只有……才……”,如果用也要尽量减少操控的语气。相反,增加孩子的理解、认可和亲子情感联结是有益的。比较:孩子有时早上起不来,会迟到……不好的做法:”如果你起早点,准时到幼儿园,那么妈妈就多给你讲一个故事。如果还迟到,妈妈一个故事都不给你讲了!”比较好的做法:

“你早点起床,准时到幼儿园,妈妈也能更早点买菜回家做饭。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妈妈可以给你多讲一个故事呢“ (孩子早点起床,让妈妈有了多出的时间)

“妈妈今天送你到幼儿园后,时间还挺早,上班的路上也没那么拥挤。谢谢你这几天都起得这么早,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己表述,会更有成就感)

3,当孩子做到的时候,可以用庆祝的方式给予了孩子正面反馈,避免了负面作用。庆祝的好处是意外的惊喜,孩子却不会以为他下次做到了,自然还有奖励(避免了“ 如果……就……”)接上面的例子:”这一周你起得很早,准时到校,林老师也很惊讶呢。我们今晚去看场动画片庆祝一下。“

4,孩子如果参与了约定和协商(被尊重,也体会到自主感),也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5,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议,用了自己想的方法(自主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计划更好(胜任感),自然会更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例如12岁的孩子参加了10公里的马拉松,按照约定可以奖励他一部普通山地车。孩子说,“我能不能先不要呢,过两个月如果我能跑下21公里多一点的半程马拉松,你们奖励我一部**品牌的山地车可以吗?” 行! 为什么不呢?!!孩子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愿意去超越自己,获得一个更大的物质奖励。很好啊。

如果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泛心理课堂】专注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关内容哦~


泛心理课堂


所谓的内在动机是一种本意的表现,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下,内在动机受外表物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很多孩子学习都是为了休息,为了娱乐,甚至为了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已,并不是为了真心的自我发展。

小学毕业的时候,因为当时家里比较穷,家长承诺了,如果学习好能够考入乡镇中学的话,给买一辆自行车,结果学校收5名学生,我是第5名,顺利的赚到了人生的第1辆自行车。

能够利用自己的学习成绩赚取从家庭中的一辆自行车,这只是一个外在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所以说我个人觉得家长为孩子的努力提供物质奖励并不是什么十分过错的事情。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要有外在的形式,而物质的奖励只是外在形式的一种。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讲,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参加工作之后都需要获得报酬和收入,都需要获得荣誉和称号,这些都是什么呢,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表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争取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职称越来越高,这一切最终演变为的最终结果,只不过是金钱的多少变化。

什么是内在动力?我们的内在动力是为教育事业付出,但是转化出来我们的内在动力就是为自己的工资在服务,工资越高职称越高,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虽然有时候这不是一种等同关系,但是目前唯一合理的一种解释。

所以对于学生的奖励问题,我们不要纠结于什么形式,不要纠结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只要孩子内心发展了,成绩提升了,素质提高了,这些都是可以的。

主动是一种非常困难的行为,除了圣人可以做一做。其他普通人都必须依靠自己才能完成。


义诚老师


我是义哥说教育。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其中重要的就是学习动机不强。

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我还是要以我女儿最近刚刚完成的择校考试来谈谈。我女儿在2016年到美国访学一年。回来之后就有了报考武汉外国语学校的资格。武汉外校是武汉市最好的初中之一。该校培养的还具有开阔的视野,有综合的素质教育。每年武汉外校的报名都是非常严格,考试竞争就更加激烈。今年共招学生400人,据说有6000多人报名考试。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孩子必然需要投入巨大的经历进行复习考试。但是还只是不是愿意去考试呢?这就涉及到考试动机的问题了。在这之前,我就和孩子一起做了如下几件事情,让孩子的学习动机强化起来:

第一,描述学习目标的适应性

因为在美国的一年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很好。女儿也非常喜欢美国的教育模式,在回国的时候也是恋恋不舍。她非常不喜欢国内的教学模式,作业非常多。回国后,我就和孩子说,武汉外校非常好,与美国的教育模式相似,进入这所初中,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将来也能很好的出国留学。由于,有了这种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孩子回来后就确定自己的初中要进武汉外校。

第二,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

有了目标并不一定会产生动机,因为,有些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孩子可能看不到希望。因此,家长应该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让孩子觉得在这个计划当中,只要按照计划行事,努力学习,就能够实现目标。于是,我在她5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制定外冲计划,学校应该怎样学习,培训班应该怎样学习,列出表,列出时间,列出目标。让孩子清楚自己将要干什么,朝着目标前进。

第三,随时提醒孩子的学习目标

学习毕竟是个辛苦的过程。孩子在定下来考外校的目标时候,学习非常刻苦。在她的课程表中,写下了“越努力,越幸运”“一切为了外校,努力,冲啊!”等字样,这些奋斗的字眼都是孩子自己写上去的。我也是偶尔看到这些话,我自己都非常感动。这些话一直在提想着她,要努力,要奋斗。有了这种学习动机,孩子都不需要可以提醒,每天都会好好学习,说实话,我都为孩子的学习冲劲所感动。

考试结果出来以后,孩子还是差了7分,没有考取外校,进了外校分校,也算是不错了。查到分数的那个晚上,孩子哭了很久,我们也为他惋惜。但是,说实话,她的分数相对于她平时的成绩,已经非常好了,很多平时比他模拟考试多1-20分的同学,成绩和她差不多。

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和孩子说了,你的努力还是非常有成效的,最后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虽然结果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过程同样重要。

通过这件事情,孩子也懂得了,很多事情,需要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有些事情,即使没有成功,只要努力了,就不后悔!


义哥说教育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回答

说到孩子的内在动机,我是深有体会。

我的孩子最喜欢阅读,每天看课外书从来不需要我提醒。对于老师布置的摘抄、写读书笔记、在书上做批注之类的任务总是乐此不疲,及时完成。她也喜欢读电子英文绘本,我给她订阅的“ABCreading"上的英文绘本也是每天必读,主动打卡。

而在对待每天我布置给她的一道数学奥数题上,她的态度截然不同,不但要拖到最后一刻,而且要在我的反复提醒甚至威逼利诱之下完成。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回答,我觉得中英文阅读很有趣,我喜欢;数学奥数没意思,我不喜欢。

她所说的喜欢和不喜欢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就反映了她的学习动机。

认识心理动机。

心理学研究中说:决定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源泉就是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

而能让孩子快乐学的源泉就是内在动机。

就像我的孩子,从内心喜欢学阅读,觉得阅读的过程是有趣的,而不是因为外部奖励和压力去阅读。而奥数是我强加给她的,对于她来说做奥数的动力就是外部动机。

如何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内在动机?

首先我们来了解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信任感(trust),克服不信任感(mistrust) 。

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1.5~3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感(autonomy),克服羞耻感(shame)、怀疑感(doubt) 。
第三阶段是游戏期(3~5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主动感(initiative),克服内疚感(guilt) 。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5~12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勤奋感(industry),而克服自卑感(inferiority) 。
第五阶段是青少年期(12~18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identity),防止同一感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亲密感(intimacy),而避免孤独感(isolation) 。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25~65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繁殖感(generativity),避免停滞感(self-absorption) 。
第八阶段是老年期(65岁直至死亡)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完善感(integrity),避免失望(despair) 。

总结: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或生活中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激发和保持孩子内在动机的具体方法

1.让孩子在学习或任务完成中有成功的体验,给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的任务。

孩子在学习或完成任务中体验到成功之后,他们会更喜欢学和做。

这个结论也来源于心理中的基本原理:个体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种反应,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种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那么,家长就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或任务最能够使孩子体验到成功?

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中度挑战性、有满足感的任务。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家长要让孩子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如13岁前紧抓语言最合适。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这就错过机会了,事倍功半。

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就去了看奥数书,发现很多题目都是“超前学习型”的,也就是说孩子三年级时要做四年级的数学内容,难怪她会没兴趣。于是我给她换成了三年级的奥数书,让读四年级的她来做,果然,做奥数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现在很多父母都喜欢盲目地让孩子提前学习和拔高学习。这就像语言“揠苗助长”一样,最后可能会害了孩子。

2.精心保护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恰恰“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体验才能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信心。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和羞耻感往往是阻碍孩子挑战的最大障碍。

我们要经常给孩子制造成功的体验,保护她的成就感。在生活中,我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我的孩子因为读过很多绘本,很喜欢自己编故事,经常拉着我要我听她编的故事。故事编得并没有多少逻辑性,而且又长。但我每次都会表现出很有兴趣的听她讲,还会鼓励她讲完了之后用画画的方式“画'画出来。结果她竟然真的会画出来,让我在旁边配文字。做完后我们会一起装订好,到现在,这样的”自创绘本“都有十几本呢。

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奖励,最好用漂亮的盒子装起来,做成成长档案袋;孩子做的小手工,也可以在一个地方固定展览一部分;孩子的兴趣学习你也要及时跟上,肯定他的学习成果,指出他的学习失误;这些做法看似不经意,实际上在孩子面前显示了你对他的重视,是很好的增强成就感的方法。

3.与其对孩子大包大揽,不如做好榜样。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如果要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读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学习。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像监督劳改犯似的看着他,或者拿个手机不停地刷,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或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平时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我都是在一旁看书的。这样也无形中督促了自己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陪伴着成长,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一般发展得比较全面,也更有主动性。

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父母要认识到:

1.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积极的内部动机。

2.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或生活中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3.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保护和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同时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启发。


拈花微笑的女人最美


你好。昨日回家在电梯口遇到了邻居小男孩浩浩和他的妈妈。浩浩的妈妈很热情,看到我以后拉着浩浩的手说给阿姨打招呼,可是浩浩是一部不情愿的样子,嘴巴动了一动却最终没有说出来。正在这个尴尬的情景时,电梯里上来了一位老爷爷,浩浩的妈妈再一次拿起浩浩的手说,快浩浩叫爷爷。小男孩抬起头望了望旁边的这位老人,最后把头低下了,浩浩的妈妈可能是觉得比较尴尬,对着我笑了笑说,你看这个孩子从来不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在家干什么都是被动的,什么事都要我去帮忙,带这个孩子太累了。



我想浩浩妈妈的困惑应该是很多妈妈的困惑,总觉得孩子没有主动性,怀疑是不是孩子的内在动机出了什么问题。你们一定觉得孩子从来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不主动与人交流,也不会主动表达,甚至不会主动去思考。可是你们曾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主动?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他们想干什么他们还没有开始考虑,父母已经提前替他们考虑好了,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孩子并没有施展自己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思考了,他觉得可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爸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其实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双手以及大脑就是用来探索世界的,他们只有多用双手多动大脑,他们才能更能的体会生活,更能的认识世界,他们才能更好的去思考。

还有一点是因为现在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我们就关于使用奖励的方法,影响孩子存在的内因,让孩子认为我只有做好的事情才会有奖励,孩子需要和奖励合作才能完成。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奖励的时候,孩子也就不会主动了。

当然,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能力不够,和别人交流的经历很少,他并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这是属于低龄段孩子经常发生的问题,孩子不是说不愿意而真的是不会。还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一遇到人多或者是感觉气氛比较凝重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特别紧张,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勇气再开口。

孩子不愿意主动的原因还有许多,因为每个孩子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父母需要用观察和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哪一个内在动机出现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着手从哪一部分去解决。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

至始至终,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兴趣是一切内在动机的开始。无论是学习还是沟通还是生活,孩子始终是在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完成即将或者未来学习以及生活。从孩子的大脑结构也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右脑实践者。右脑是一切兴趣的开始。

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对某一件事产生兴趣,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应该通过兴趣融入孩子的生活当中,低龄段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寓教于乐的教育。低龄段的孩子对很多抽象的事物或者复杂的事物他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他们只能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感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从孩子的点数开始,很多孩子对于点数是很茫然的,但是如果孩子喜欢小汽车,我们通过带着孩子上街数汽车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点数,那么这样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很多。当然我还记得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一直在寻找一个教孩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方式,最后他说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一个盘子,或者是一个三脚架让孩子比坐在课堂上学习更好的认识了图形。这就是靠着孩子的兴趣,带领着孩子学习,主动去思考激发孩子求知欲的方法。



掌握这些方法之前,其实父母应该思考我们如何让这样的方法更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就要多一些陪伴,带着孩子去到大自然去到自然的世界里感受到不同的生活。让孩子们观察四季的不一样,秋天是金黄色的,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夏天可能是红色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它们的习性,有些动物需要冬眠,有一些动物却不需要。陪着孩子走进,自然让孩子带着许多问题跟着我们踏步在科学的大道上,其实这样的一个方法就是一直引导孩子在思考,当孩子愿意思考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知道他现在做的事情是爸爸妈妈,也觉得很棒的。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每一个孩子可能都是我们的老师,在他们不断的成长当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陪伴他们成长,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学习如何做父母学习,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成为他们有力的臂膀。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