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熊猫贝贝专栏内容:地产话题第一百期(NO.100)


专栏内容:我们该如何面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


客观行文,理性看事。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本文参加了头条投稿评选,还请各位粉丝和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导读:

(全文6290字左右,阅读时间约11分钟)

今天最好的新闻,莫过于人民日报的这张图: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虽然疫情的阴影和影响尚未散去,但这个好消息也是给一心祈盼生活工作收入早一天恢复正常的大众,很大的希望。

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发的疫情,竟然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春节假期的延迟: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爆发于202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几天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给中国社会经济流动和社会活动造成伤害,从春节期间开始展现威力,多个行业哀鸿片野:

从最近的报道和统计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旅游、餐饮、酒店、影视娱乐娱乐、零售、物流等行业,多为服务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产业。

  一是餐饮行业。最近西贝莜面村的贾总披露了很多企业经营数据,西贝最多只能支撑2-3个月,传统的春节旺季,餐饮业的收入高达近万亿,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

  二是交通运输行业。2020年春运旅客总量较2019年出现大幅回落,春运前20日(1月10日-29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2.2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1.9%,一季度全国旅客人数将出现15%左右的减少。

  三是旅游行业(包括酒店行业)。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春节收入损失超过5000亿,一季度旅游收入将出现大幅回落。

  四是影视娱乐行业。今年春节贺岁档电影全部撤档,2019年春节档票房收入60亿左右,今年等于直接没了,推迟上映意味着消费的分散和假期(如果还有的情况下)遥遥不可预期的补救。损失已经是既定现实。

  五是教育培训行业。大家知道,今年假期间课外培训机构全部休息,这个数字全国算下来,损失也是过百亿的。

  六是零售行业。基本上大商场、小百杂都是门可罗雀,至少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十二分之一没了。

  七是物流行业。人都隔离、静止了,物的流动也就大大减少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行业,比如养殖业、种植业等等此处不一一说了。

疫情持续管控的一个月,生活生产逐步恢复的今天,各行各行中,现实而又持续的打击,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疫情下的企业

1 :兄弟连IT教育

宣告破产,遣散全部员工,个别校区盈亏自负。

2:西贝莜面村

创始人告知现金流仅能维持3个月,全国所有2万多员工待业。

3:新潮传媒

曾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开工第一天裁员500人。

4:海底捞

海底捞宣布恢复外卖,停业20天损失或超50亿。

5:老乡鸡

员工曾联名不要工资,创始人手撕联名信,保守损失高达5亿元

6:福耀玻璃

受疫情影响每月利润减半,全球一半的工厂无法开工,创始人曹德旺目前还积极参与疫情公益救援,为大爱之人点赞。

7:K歌之王

北京最大KTV,王思聪曾1晚消费250W,如今宣告破产,200多员工失业。

8:北京奔驰

北京奔驰是奔驰在中国市场的代言车企,发文表示若停产一天亏损超4亿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统计,在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和持续影响下,在中国的每一个个体都深切体会到了面对灾难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感。

最直接的,就是很多返工群体已经在面对的严峻现实:降薪,减薪,冻薪,甚至是优化,裁员……

灾难面前,没有旁观者,都是受害者。

我相信在这个时期,每一个人都无比期盼自己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能够早日恢复正常。

截止到今天这样的全国除湖北地区0确认的好消息出现,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疫情尚未完全散去。

而就算我们真正战胜了疫情,已经造成的损失还需要时间和过程来看挽救和弥补。

这并不是贩卖焦虑,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面对现实和必然趋势的理性态度。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即将出现的“阶段萧条困局”,至于这个阶段有多长,现在看来没人能够精准预测。

如何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中活的更好?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从笔者从业的地产行业说起,和各位朋友一起探讨一下,面对疫情后的不确定时间长短的“萧条困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温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广告和引导,请放心阅读,如有帮助,欢迎收藏。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PS:写不出来要搬运我也拦不住,至少带个我的ID我就不计较。

分享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带给大家帮助!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一、清醒认识,我们离“萧条困局”有多远?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个人是十分赞同这样流行于2019年的段子: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或许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面,对“萧条”的认知,还停留在美国1929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和日本平成1990年开始的三十年大萧条上。

因为没有切身感受,再加上时间的断代和相对的久远。

“萧条”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和无感的。

但事实是,这次疫情,对于正常的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按下“暂停键”的瞬间。

或许也同时也推着中国面对“萧条困境”,按下了“加速键”。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其实“萧条期”,离中国真的不远。

1、出生率:

“二胎”也救不了的断崖式出生率下跌,

2016年政策施行初期,我国的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造了2000年以来历史新高。然而,在2017年时出生人口便降低至1723万人,2018年则降低至1523万人,创下1949年以来历史新低。而2019年无疑是进一步刷新了建国之后的低点,比上一年度又下降了58万人。

关键的人口出生数据如下: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出生率自2018年创出历史新低之后,2019年再度“触底”。

而高房价,家难安,生不起,养不起,收入低,是综合决定低生育率的原因。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2、老龄化:

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跌,而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2018年,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2019年,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 2035 年中国完全步入超老龄结构社会。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3、畸形的“房价收入比”:

在中国,一套房子的总价,要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不吃不喝,超过20年的积蓄才能担负,早已经是世界闻名。

有句颇为讽刺的形容:中国的中产看房子,美国的中产看股票。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4、房地产景气指数:

在2019年2月份创下历史新低。全年恢复最高点也没有达到2018年的平均水平。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5、GDP,这可是国家经济指标的硬核参数。

在2019年,也出现了势不可挡的“跌势”。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带来各个行业的损失,未来几个月的走势,不言而喻。

而关键是,还没有新冠病毒的出现,这个跌势已经产生,在加上疫情损失,上行压力可想而知。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如果不能理性看待,理智面对的人,看到这里就可以退出关闭了,因为下面的内容,不适合自我麻醉和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的人。


萧条不是突发短暂的事件,而是一个有逐步变化过程,有持续时间的状态。

而疫情的管控,让我们提前真切地体验了一场“萧条困境”:闭门在家,收入停滞,社交停止,甚至经济停摆。

但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很可能是真正的“萧条困境”,而我们今天每一个遇到的损失和挑战,可能会长期陪伴存在,成为一种常态。


或许有人会用“报复性消费”来说事,我觉得这样的人可以去身边已经开业经营的商家问问了解一下再发言。

今年的疫情和2003年非典后的情况真不一样:消费者的“钱袋子”,经不起折腾了。消费者没有收入,哪里来的消费?


2020年,或许是开启中国“萧条困境”之年 ,未雨绸缪,理性思考,或许是疫情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资产安全的,竟然是一场疫情:


资产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的话题,在疫情以前,和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公司来说,都不会是第一考虑和关注的。

而面对疫情“放大镜”的效果,逼迫着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资产结构合理性”。

我们简单的从中国家庭资产结构情况来看:明显房产占据了太重的比例。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中国家庭房产占资产比例超过77%。

而科学合理的家庭资产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这就导致两个很严峻的现实:

中国的家庭缺乏“保命的钱”,极端条件下,不具备良好经济周转变现能力的房子,或许会导致家庭的经济崩溃。

同样的情况,养老,教育的金钱准备,在中国也是匮乏的。

也就是说,面对风险,房子这样的重资产,不仅不能解决燃眉之急,还将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商铺这样租赁收益的不动产,尤为明显。

我相信这样的体验很多人都会感受到:来自于收入停滞和月供持续产生的焦虑。

在这样的时刻,断臂求生,降价卖房,都怕没人会买。

虽然疫情迟早会过去,但是还是那句话,损失的收入不可能一下子回来,资产变现周期遥遥无期。

或许这场疫情会告诉中国人一个事实:房地产增值带来的“纸面财富”,或许并不是应对风险的最好选择。

痴迷于重仓房产的人,在疫情灾难面前,也必须承担资本结构风险。

说真的,挺不容易的。


行业,企业、家庭、个人在这次疫情中都应该认识和考虑的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资产安全配置。


三、求生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是本质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行业是人做的,企业是人做的,公司是人做的,小到家庭也是由人组成的。

行业遭受的损失和打击,最后还是要落到每一个人头上的。

普通小老百姓计较生活成本几十元,和企业老板,行业公司计较运营成本的大钱。

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回事。

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收支平衡,追求盈余,改善提升。

那对于疫情危机之下,行业求生,公司求活的要求,和每个家庭对保障家庭正常日常运转的需求,也是一样的。

面对收入低于支出的外部环境,有什么办法可以活下来?

无他,唯有“开源节流”。

再直白一点,就是对内勒紧腰带,对外增加收入渠道。

以房企为例,疫情突发,赖以为生的房产销售门店统统关闭,一下子收入就断了,但是人工,财务,固定支出可一分没少,于是“网上营销”,“全民营销”,成了迫不得已的对外求生的渠道。

那么对内呢?下面这张图就能说明问题。


裁员、降薪、高房价、低消费……如何应对疫情后的萧条困局?

这和家里收入不够,降低生活标准的办法,其实是一样的。

毕竟只要还有家,活下去,总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的。

对于地产行业,大小房企,也是一个道理。

但是这样的求生,可以说的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产行业的损失,直接影响上游的建材,建筑,钢铁,机械等行业,直接影响下游代理,营销,广告,媒体,小微服务公司和行业的生存。

地产行业链条上,离钱最近的开发单位,都撑不住。对外向政府银行诉苦,对内降薪裁员缩减成本。

这就回到我们文章开始说到的“萧条困境”上了:不是不想卖房变现,是买房的人也没钱了。

疫情导致的“萧条困境”,是全行业全方位无死角全阶层的打击。

短期来看的效果,和经济崩溃导致的真正萧条,有的一比。


相对于其他行业,地产行业还算是受到疫情冲击和造成损失算较小的行业,那其他直接受到疫情影响的行业呢?

危机之下,人人自危,非不能兼顾博爱,实自身难保而已。

面对疫情灾难,核心目标是活下去,而灾难后,想要活好,或许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先活下来,不管是个人还是行业,生死面前,都是小事,只有活下来,才能看到美好的来临。


四、面对萧条困境,从心态和执行,有哪些理性的选择?


1、从认知和心态上,接受,适应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疫情带来的影响,要客观理智看待,不能盲目乐观。

疫情或许对健康的威胁已经被控制住了,但是后续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用一句话来形容:

生命“循环不止”,正如梅特林克在《青鸟》中所言的“开始的一切尚未开始,结束的一切远未结束”。没有必要抱怨,更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失败而抱憾终生。

在可能面对即将到来的“萧条困境”的准备上,“安贫乐道”,是面对萧条最好的心态,和最有效的方式。


2、日本萧条期崛起的稻盛和夫的几条对策,我给大家做个解读:

预防策略:保持高收益(也就是丰年存粮,注重积累)

萧条对策一:全员营销(对于家庭和个人就是多渠道增加收入,对于企业公司就是营销渠道全开)

萧条对策二:全力开发新产品(对于家庭和个人就是收入PLAN B,对于企业公司就寻找新的盈利点和盈利机会)

萧条对策三:彻底削减成本(注意“彻底”这两个字,也就说要勒颈腰带,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和支出)

萧条对策四:保持高生产率(存粮总有吃完一天,持续生产和创收是实现可持续的根基)

萧条对策五: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和中国的“人和”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是萧条期中的重要机遇:一切基于人际关系的全新机遇。)


3、警惕“消费主义陷阱”,杜绝“非理性消费”


4、减仓房产资产比例,不是建议都存银行,换成变现效率高的资产也是可行的选项。


5、重视健康,个人和个体的力量在大环境下,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保障自己先活的健康。


6、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适应规律,只有捻熟规律于心的人和公司,才能在恶劣环境中活的更好!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循环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萧条,简单的说就像过冬,大部分行业都不太景气,经济萎缩。这个时候,投资要谨慎,对于把握性不大的项目,最好不要投资,保存实力,等待复苏的时期到来再出手。在萧条时期,资产价格和商品都会因为信心低落而萎靡不振,最好不要投资资产和商品,这时候应该是现金为王,要安全和收益高一点,可以买点短期的政府债券,最安全还是存放国内的大银行。

最后,还需要对时代的“不适应”,也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对这个时代适应得越好,就越有可能是下一个时代最大的失败者。

——这是2019年初上映的纪录片《燃点》中,猎豹移动CEO傅盛的创业感言。

多为不可预测和确定的未来做一些准备和思考,或许是这次疫情带给所有人的启示。

既然“萧条”我们已经体验,那就做好准备,好好考虑一下,未尝不是未雨绸缪。

无惧未来,但是敬畏规律。


心存希望,未来可期,和各位读者朋友,共勉。


最后分享几句话,或许是大部分人的心声:

防控疫情的狙击战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尽管这个过程我们遭遇着各种苦痛、煎熬、焦虑和心伤,但是也一定会有感动,感激和感恩。心中有光,则无所畏惧!


当外界巨大的不安笼罩时,人更容易向内看,更容易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么活,什么东西对自己不可失去。我们无法重启2020,但可以重启自己的生活。


惟愿大家平安喜乐,待到摘下口罩时,我们一同在阳光下欢呼雀跃。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欢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个人拙作,原创辛苦,还请各位看官支持(小小点赞动力大,转发关注真有爱)~


欢迎留言文明交流,有问必答,拒绝地域黑,拒绝无脑键盘侠。

网络不是无法之地,倡议客观冷静,就事论事,尊重事实,文明表达。

地产领域12年从业经验,愿为所有对房地产相关知识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