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意别人说的话是种什么心理?

蜗牛爱上泡泡鱼


我之前是那种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其实生活的挺痛苦。

自己就像一只蜗牛的触角一样,对外界极其敏感,他这话啥意思,是我刚才说错、做错什么了么?我这样做,他会怎么看?

做所有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他人会怎么看,而不是自己开不开心,如何才能将事情做好。

我自己好像已经不是我自己了。我成为了别人的奴隶,要对他人的高兴、愤怒、伤心负责。而我自己呢?则被抛在脑后。甚至我们这种“自我牺牲”还会连累朋友,让他们也成为关注他人、讨好别人的牺牲品。

我虽然是我,但却一直在用别人的看法作为评价自我的标准,换句话说,我是什么样的人,不由我做主,而由别人做主。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卑”,但在读了一些心理学的著作之后,结合自我的分析,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追逐一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

安全感是一种自我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内,我们会感到舒适、安全。而有人一旦越过了界,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安,比如别人的批评、辱骂,这些都是对自我的否定。

为了获得这种安全感,有的人去寻求他人的支持,有的人去追逐名誉和权力。

之所以会那么重视他人说的话,就是因为我们太缺乏安全感了,我们自己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想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些认可,不去破坏双方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安全感,让自己不再柔弱。

但这种安全感其实是自己拴住自己的假象。痛定思痛,自我分析后,我是这么做的,希望能给予你些许启发:

1.建立新的心智模式,不再追逐安全感

(1)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个把自己扔在生活里随意摔打的人,没有什么是不可失去的。一个乞丐,还有什么可怕的。

(2)时刻监控自己。当你要去讨好别人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又是在寻找安全感了,我还有什么能够失去的,我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去做,然后看自己会失去什么。

(3)每天复盘。今天自己做了哪些讨好人的事,为什么没有按照新的模式执行呢?自己又在怕什么,不安全对于我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然后想象自己按照新的模式行动的样子。

按照以上的方式,持续让自己建立新的思维习惯,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你不再追求安全感了,你有一些找回自己了。最后你会发现,哎,原来我的痛苦,都是自己的想象。

2.从童年的经历中,寻找自己行为的原点,与自己和解

之所以会顺从别人、在意别人,缺乏安全感,大部分是源于小时候的经历。以我自己为例。小的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吵架,吵架这种东西是一种很难预测的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每次发生我都会非常难受.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我对世界就缺乏一种安全感,因为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因此长大后,我非常惧怕冲突,包括与别人争论、提建议,甚至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冲突对我来说意味着痛苦。

在找到这个行为来源之后,每次遇到要冲突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以鼓励,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冲突不意味着痛苦,你要去面对它。其实和自己说开了,也就没有什么了。

所以说,你也要找到自己不安全感的来源,尝试去面对它,解决它,打开自己的心结。

3.从小事做起,慢慢建立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心

除了改变自己的心智和反应模式外,还应该慢慢的让自己强大起来,为自己建立真正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建立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事做起,建立积极主动的心态,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告诉自己,我也是可以改变世界,达成自己目标的。

以我为例。有一段时间,我在家里为父母做饭,但是我不会烙饼,因此每次吃饼都要等着父母回来,特别被动。之后我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因此学会了烙饼,学会之后,我感觉特别好,因为我可以掌控自己,掌握外界了,不必再等着别人,我就可以完成。

最后,我们还可以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只有自己才是最懂自己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自我分析,有些东西会突然有所感悟,这是别人说再多也替代不了的。

加油,希望早日找到自我,让自己走到舞台的中央,而不是作他人陪衬者。


野生心理学家


太在意什么,往往就是小时候原生家庭我们所缺失的内容。

这也是在学习心理学后,进行自我剖析之后的所获。

太在于别人说什么,核心有两点:得不到重视、做事没主见。

原生家庭里,从小你得不到关注,没收到足够的重视

我从小就是这样,在我六岁之前,父母亲有两年没在身边,期间是跟着奶奶生活,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又是在外婆家里,从小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是很长。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一点都不假,就算在亲的关系,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好看别人的脸色,总是先实现克制一下自己的感受。

那时候外婆和舅舅家住在一个院里,经常和表妹、表弟一起吃饭,总感觉我想吃什么不是那种像表弟表妹那么自然从容,虽然外婆也慈祥,带我很亲。

总感觉我的感受、我的存在不是那么重要,有什么事情就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经常压抑下自己。

长大了,回忆下虽然当初也很美好,但是还是有一些心理问题,特在意别人怎么看我。

和父母待在一起也是这样,老妈很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于是也是这样要求我的。

成长环境,没有主见

老在意别人说的话,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主见的表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就很容易活在别人的话语中。

这方面的原因一部分来源原生家庭,还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学校教育,85后的一代,那时候的课本知识纯粹为了考试,很是僵硬,死记硬背,思考套公式。

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上好学校。

好学校固然重要,但是太过狭隘,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做事没有主见,照本宣科,好学生整的呆头呆脑。

综上所述:想要改变,首先要清楚这事看着简单,其实是长期的过程,只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心理有个准备。其次就是多看书,增强知识,明辨是非,判断力提升了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毕竟谣言止于智者。


----结束语---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分析


太在意别人说的话是单纯的体现,没自信不成熟,我年青时就是这样的,世界上所有的缺德话我都听到过,甚至气得自杀。后来在我35岁生了儿子后,一切都改变了,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知道感恩,一切都改变了,虽然年青时我就爱读书,但是还不成熟,后来我一切都逐渐好起来了。儿子培养成才,老人照顾的好,工作有热情,生活很幸福,那些说我损话的人嘴都闭上了,因为她们就是素质差,妒能嫉贤的小人,永远不会好的。人自己和亲人活好最重要,为什么要在意别人干啥?说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嫉妒,一种是性格缺德的人,何必拿他们当回事儿,来折磨自己,干扰自己的情绪和生活,难道是为了他们活着?值得吗?你要不理睬,她们就不说了。你越在意,她们会更气你。为小人活着不就是傻吗?


黄郁8


凡事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你自己也会活得很累。我们每个人都是个独立体,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只要你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你行的正坐的端就不怕他人背后的闲言碎语。

内向的人比较自卑,也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因为性格孤僻的人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怯弱胆小,自己没什么主见,往往别人怎么说他就按照怎么做,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也从不考虑是否正确,对或与错。这种人往往当他自己去思考事件的对与错的时候他很难抉择,内心比较容易烦躁,最后也容易放弃,觉得还是按照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做事比较好。

但是这样的人如果是在职场上的话你绝对活不过一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职场规则上本来就是取强弃弱残酷的地方,职场这个地方心机重的人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是只看重自己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相爱相杀,性格太弱的人在里面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和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了别人手中一把杀人的刀。

内向的人性格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是一个不爱社交不喜欢讲话的人,你可以尝试做一段时间的销售来改变自己,别小看销售,做销售可是一件非常能锻炼人的一项工作。

做销售首先你得大胆的开口和客户说第一句话或者是介绍你自己,卖出自己的第一件商品。这样累积下来你就有信心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采纳


2020想创业


你好,太在意别人说话是一种什么心理,我认为这是过于在乎外界的肯定,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自卑心理。

拥有自卑心理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往往表现为缺乏主见。

拥有自卑心理的人,内心并不是没有想法和观点,但是为什么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见,因为他缺乏自信,他的观点通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印证和认可,然后他才能确认这是一个对的事情。

在日常交流中,就会特别在意他人说的话,希望从他人的观点中找到与自我观点的契合点,希望通过外界找到自我的信心。

当别人说的话,符合心理预期和他的观点刚好吻合,这时会非常有信心,他才有勇气把他的观点去表达出来。相反,如果他能表达的观点或说的话,和你的意见是不相同的,那么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会压制自己的观点不发表,强迫自己去认同他人的观点。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发生,你可以学着这样做:

1.增强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认知:学习是无往不胜的法宝

当你懂得越多,你的内心会慢慢变得更加强大,当你的认知更加宽广,对于事物,你会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会更加自信,你对于他人说的话和发表的观点,也能更好的去辨别对错,不会盲目跟从。

2.寻找自己身上的发光点,建立自信:沉默的我能更加独立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身上的缺点,有时候优点也是缺点,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我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就算朋友之间的聚会聊天,我也很少说话。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不善于交际(缺点),也有人把我理解为成熟冷静(优点)。

3.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因为夜的黑,才让烟火显得格外耀眼。

因为你把自己化成了黑夜,所以他人的言语和观点就成了你的烟火,让你格外在意。你应该成为他人黑夜中的烟火。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完善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你特别在意他人说的话,你将会失去自我,失去了独一无二,他人的观点只能作为参考,过于在意将失去自我。

并不是要去屏蔽与自己一切不同的观点,而是要权衡自己与生活的平衡,保留自我在社会当中的独立人格,通过社会和他人的反馈,修改和完善自我的认知,绽放自己应该有的光彩。

我是心理洞察官,学习心理学,更好的做自己。

心理小学堂


心理彦究员认为:太在意别人说的话,也就是活在别人的嘴里,别人说我好我就高兴,别人说我不好我就不高兴,自我评价的按钮操纵在别人的手里。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不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不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由内部的认知系统决定的,认知包括一个人的人格和三观。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人格健全度和三观不同的人,他的情绪和外在行为表现不同。而自信就是人格五要素中的重要一元,因此高自信和低自信的人,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大为不同。

“大五人格理论”指出:

人格五要素包括: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化程度。

那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自信的人更开放,敢于挑战高难度的事情,愿意跟强者竞争与合作;不自信的人有畏难情绪,遇到难度大的事或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他往往会自卑和退缩。所以,自信的人越走越高,不自信的越走越低。

自信的人更勇敢,他不怕失败,失败了他还能爬起来,并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直到成功;不自信的人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每次失败都会让他更加地不自信。

自信的人更享受做事的过程,不太关注事情的结果,他在为自己做事,所以不管成功与否,他都始终很开心很快乐;不自信的人非常在意结果,可是,即使成功了他也未必会快乐,因为他的自我评价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的评价做事,也就是说他是在为别人做事,是否成功和快乐由别人说了算。

不自信的来源

不自信对一个人的外在情绪和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不自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心理彦究员认为:一个人的不自信与他小时候的抚养人有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抚养人的抚养方式,第二个是抚养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 抚养人的抚养方式

如果抚养人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过程,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不自信。

比如,孩子考个好成绩,父母就高兴,除了夸奖还会给予物质奖励;如果孩子没考好,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父母就生气,接下来就是苛责、批评和惩罚。

这样一来,孩子要么很颓废要么很努力,但是这个努力不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努力,而是为了那个结果而努力,为了讨好父母而努力,为了父母的好脸色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所以努力的过程他很压抑很痛苦,而那个好结果非常短暂,所以他的快乐也很短暂。

这样的孩子,就会活在爸爸妈妈的嘴里,爸爸妈妈夸他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很好很有价值;爸爸妈妈骂他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没有价值。而且这种错误的认知还会泛化到其他人身上。

  • 抚养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如果抚养人本身就不自信,对外畏手畏脚,不敢挑战,遇到困难就逃,嫉贤妒能,事业上没有成就,也没有好的人脉;对内不接纳自己,自我评价低,活得不开心,没有好的情绪,那孩子也会习得抚养人的模式,越来越不自信。

提高孩子自信的办法

既然不自信与小时候抚养人不良的抚养方式和抚养人自身的自信程度有关,那么,对于未满18岁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改批评为鼓励、改关注结果为关注过程、提高自己的自信等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关于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可以参考下一部分内容,这里为大家介绍如何通过鼓励和接纳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

  • 鼓励积极的一面

父母要练就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敏锐地捕捉过程中孩子的优点、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只去关注那个结果。如果孩子没有考个好成绩,但是,只要孩子在过程中努力了,孩子进步了,孩子表现出了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父母都要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比如:“这次没考好,没关系。虽然没有考好,但是妈妈看到了我儿子的诚实和勇敢,没有因为自己没考好就故意不告诉妈妈或者欺骗妈妈,妈妈觉得,这些优秀的品质远比考试成绩要重要得多。”

再如:“儿子,这次考试数学成绩比上次提高了5分,太棒了。妈妈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 接纳不足的一面

什么是接纳?接纳就是,不管孩子成绩好还是不好,不管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孩子,我都一样爱他,我既接纳孩子优秀的一面,也接纳孩子不足的一面,把“爱”给足孩子,不断地给孩子做“爱的确认”。

可能有的父母会有疑问:接纳优秀的一面很容易,那怎么才能做到接纳不足的一面呢?

接纳不等于放纵,接纳不等于讨好,接纳不等于无视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父母接纳孩子,首先能带来稳定的情绪。父母情绪稳定,孩子就没有压力和恐惧;孩子没有压力和恐惧,他就不会设防;孩子不设防,就有力量倾听父母。这时父母可以跟孩子做有效的沟通,纠正孩子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建议父母采用“善解+感受+事实+期待”沟通四步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做出正确的示范。

比如:“宝贝,你昨天晚上吼了妈妈,妈妈理解你,你是因为担心写不完作业,心里很着急,所以才对妈妈发脾气的。但是,你这样很不礼貌,妈妈很生气。其实妈妈催你是心疼你,想要让你早点睡觉,并没有批评你的意思。以后,当你累的时候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别着急,你慢慢跟妈妈说好吗?就象妈妈现在这样,把你的想法和需求都表达出来。”

父母通过鼓励、接纳和示范,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坚持,哪里需要改正。让孩子知道:我所有的好都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我所有的不好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同时我也知道我该怎么努力,我有变得更好的能力。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时,他就算遇到失败也不怕了,他的自信就提升了。

成年人提高自信的方法

成年人就不能依靠父母来提升自信了,成年人更有力量,完全可以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爱自己,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接纳来提高自信。

  • 自我鼓励不能盲目鼓励

不辨真伪的盲目鼓励,就是盲目自信,这是不可取的。那怎么办呢?建议成年人为自己制定一个较大的目标,先将大目标分解成中低等难度的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个个攻破,最终实现大的目标,并在实现每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鼓励。

攻克一个小目标,就象打游戏完成了一次升级,每升级一次都及时地总结自己在这次升级过程中的经验和进步,并给予自己一次小奖励和一次积极的自我肯定。“这次我的某某能力有所提升,太棒了,我做得很好,我朝着我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 自我接纳有句式

这个自我接纳的句式是:“虽然(不好的一面)+但是(好的一面)+相信自己”。

比如:“虽然这次我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有点拖延,但是也比上次完成任务的时间快了一整天。没关系,下次我再比这次提前一天,那我就能按时完成了。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再如:“虽然这次我又没控制住情绪,跟孩子发火了,但是我通过学习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创伤了,我现在马上就去安抚孩子,让这次伤害最小化。以后我要好好地觉察自己,不被情绪控制,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 坚持正确的行为,承诺做到

我们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做到了。坚持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信得过的监督人,最好就是你身边的家人,你当面做出承诺,让他们监督。

总之,成年人的自信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只要我们有改变的意愿,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可靠的监督机制,提高自信也不是很难的事。

总结一下:太在意别人说的话是不自信的表现。自信是人格健全的关键要素,一个人想要人格健全就必须提高自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提高自信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是心理彦究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帮助。


心理彦究员


老学究的话就不多说了,直接来点干货,从实际去说下。

我们身边总是有那么一些很在意周遭人言行举止的人,他们对于别人的一言一行反应十分敏感,甚至你的某个自以为无关紧要的行为或者言语,都会被他们认为是在践踏他们的灵魂,这类人统一体现为性格内敛,容易过激,自尊心极强,容易产生报复性心理,不接纳自己的缺点。

另外这类人还拥有一个行为特征,那就是过分追求群体,一旦自身脱离了群体,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并且一步步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梦三更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或多或少会在意别人说的话,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你若不注意理解对方给你传达什么信息,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因此,适当的在意别人说的话是正常的。比如,妻子穿了一条裙子,自己觉得很好看,但是丈夫说,加条毛衣链更好看,那妻子就可以考虑要不要加。又或者,丈夫说,你准备写小说,有人给你建议说慎重考虑,因为不是那么容易,你想了想,先不写了,也属于正常范围内。

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在意别人说的话,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了。基本上,太在意别说的话,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的。

1.自卑。从小没有得到过肯定,或者很少得到肯定,有的甚至是被打压着长大的。这样的环境成长的人,内心比较缺乏自信。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和肯定。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别人今天说她什么,她要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明天再说她什么,她又要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最后,我给推荐了名心理咨询师。一次两次是正常范围内,但次数多了,就需要去寻找自己内心自卑的根源。虽然说别人说的是别人说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面对。

2.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其实活得很累,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如果言行上有什么不当,他们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他们不在意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们还要讨生活。比如说那些明星,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内心压力很大。最典型的,每次有什么灾难,他们捐多少往往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一旦有人嫌少了,他们就赶紧追加。所以有一句话说,“当名人累死”。

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别人说的话在意的方面也不一样。以最常见的表演型人格障碍为例,你如果把他往好的方面说,他就会往好的方向走,这是因为表演型人格障碍内心就是个三四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干嘛,只知道表演,把生活当舞台,因而很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所在意的,是自己表演完能不能得到表扬。而偏执型人格障碍就不一样了,因为脑子里满是阴谋论,所以,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别人害他,歧视他的证据,活得很痛苦。


里外雅堂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卑心理。

在意别人说的话本身没有问题,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通过别人的反馈来不断修正,改善自己的行为的。但太在意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太过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一般都是因为自我认同感较低,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提升自我的价值感,认为只有优秀才可以得到他人的的喜欢。

因为“太”在意,导致无法客观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正确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被潜意识提升到了权威的层面,总是想要顺从别人的观点,认为不顺从就得不到认可。


产生这种心理,常常与原生家庭有关。

在孩子幼年时,父母常用“你不。。。我就不喜欢你了”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会使儿童产生自我价值是需要通过得到别人赞赏来实现的想法,当这种观念延续到成年后,就会使个体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的价值是通过别人的认同产生的。

这种心理会耗费我们的精力,并进一步降低自我价值感。

当产生了这种心理,我们会趋向于忽视自身的感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迎合他人期望的事情,以此得到别人的认同,长此以往,真实的自己被压抑,也许可以通过别人一时的认同提升自我的价值,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永远也无法做到让每个人满意。在不同的人的看法中撕扯真实的自己,不仅无法真正的提升对自己的认同感,更会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


这种情况该如何得到缓解?

1.将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学会接纳自己。

要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自我价值的来源,没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喜欢,我们无需迎合每个人的观点,当别人对自己产生质疑的时候,先去思考这件事情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对这件事情产生质疑吗?用自己的观点替代别人的观点,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建立在自己身上。

2.写情绪日记

主要记录两件事情,

①今天什么事情影响了我的心情,起因经过,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

②今天我做了什么很棒的事情?(类似于做了一顿很好吃的饭这样的小事都可以)。

同时每天回顾一周前的日记,做两件事,

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当时影响我情绪的那件事情,客观的评判,这时的你经过一周,应该能从旁观者的的角度重新判断自我的价值。

②回顾让你有成就感的那件事,不断强化,建立对自己的认同感。

结束语: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内心强大是需要修炼的,能够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改进自己固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在此同时,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很优秀的,并不是只有别人重要,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蔚来说


太在意别人说话和评价的人往往自尊心比较强,比较爱面子,这种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外在的东西上的,比如赚钱能力,名次,别人的看法等上面。否则就会否认自己,不认可自己。这种人的自信心是比较脆弱的,他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外界没有给他信息反馈,他会怀疑自己。其实这种人不够自信,不够成熟的变现,他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认识,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不断变得成熟起来。变得成熟有主见了,自然就不那么在乎别人的说法和看法了。

另外太在意别人说话和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也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有多方面的表现,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迄今为止,认知风格方面研究得较多的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思考型与冲动型,以及概念系统的具体一抽象水平。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威特金提出的。在二次大战期间,威特金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依据身体内部的线索和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倾斜的座舱,舱内置一把可以调节位置的座椅,要求被试当座舱倾斜时调节座椅,使身体保持与水平垂直。威特金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外部仪表的线索来调节座椅;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自身内部的线索。

威特金称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独立方式。以后的研究表明,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则常以自己内部的线索(经验、价值观等)为依据。场依存性的认知活动易受周围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受权威人物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后者的信息加工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能在更抽象的水平和分析的水平上进行,从而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的人的行为是以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强,对他人有兴趣,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性的人的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倾向和特点有关系。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性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科成绩上,场独立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而场依存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者往往采用独立自觉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性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性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如果您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就更容易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类人对别人的情绪比较敏感,人际交往的时候往往更受欢迎。也不要刻意的改变自己,接纳自己,发挥其感受被人情绪的能力,和别人更好的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