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这一方净土,颐养身心,在尘世的喧嚣中格外安宁。被佛光普照的清晨从此有了温度,回看人间多少人卸下了枷锁。在夏河境内,在甘南高原跪天、跪地、跪活佛,跪着的信徒心甘情愿。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驱车赶到夏河县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左右。明亮整齐且富有艺术气息的路灯照亮了干净整齐的街道,天上的星星扑朔闪耀,上弦弯月倒挂在西山之上,与苍穹里最耀眼的那颗恒星相得益彰。这样的情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塞北的夜色下也曾苍宇明亮,繁星点点。这样的夜色,晴朗而怡人,与古城雾霾下被灯火炙烤的大地,一片灰朦,不见天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连太阳也起的很晚。翌日早晨九点,懒洋洋的太阳极不情愿的爬上了山坡,把冬日里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酒店的窗台上,让人顿觉温暖不少。隔着窗户往外看,干净整洁的大街上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声,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声,有的不过是悄无声息的捡拾垃圾打扫街道默默劳动的黄杉人。九点,夏河县城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行色匆匆穿着民族服装的藏民向拉卜楞寺方向走去。

一问才知他们赶时间要去寺庙里转经。"转经"?我似乎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们便顾不上早饭,赶紧驱车往拉卜楞寺方向去。

清晨,冷风扑面。这里比想象中的还要冷一些。跟着朝拜转经的藏民进入拉卜楞寺内时,脸颊已经被冷风吹的刺痛,双手冰凉通红,脚趾头也被冻的刺骨。再看朝拜转经的藏民们,有的身披红袈,有的身穿羊袄,有的看起来身单体薄,但无论是谁,都佝偻着身体,虔诚的从第一个转经转起,伸手拨弄着每一个转经,匆匆而利落。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1里处。据带我们进入寺院参观的喇嘛说,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拉卜楞寺如此的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听了喇嘛如此说,我不禁愕然,我一直以为藏传佛教只有在雪域西藏或者高原青海才有,而没有想到,全国第二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就在甘南。

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我记得那一年元旦,康熙大帝命人在北京西郊开始兴建举世瞩目的圆明园。也正是在那一年,远在欧洲大陆的普鲁士国王为了效仿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奢华生活,命令普鲁士最有名的建筑师兴建"琥珀屋",建成后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可惜的是,同一年开始修建的三大建筑瑰宝,如今能够完整展示给世人的,也只有拉卜楞寺了。

拉卜楞寺的主建筑应该就是大经堂了。大经堂宏伟外表宏伟壮观,内部宏大无比,内部可同时容纳三千余僧人同时做法诵经。临近中午的时候,寺院里突然来了好多的虔诚的朝拜者,站在大经堂门口一拜又拜。过了一会儿,有穿着红袈裟的喇嘛寺僧们陆陆续续从各个经堂、学院或者居所走出,走到大经堂的前庭或后庭院内,坐在石阶上,高声诵经,心无旁笃。

十二点,寺僧们都脱了鞋袜,赤脚踩在青石板上,拾阶而上,迅速进入大殿内,席地坐在蒲团上,口中念念有词,诵读起经文来。而前来朝拜的民众们也都虔诚的排队进入大堂内,恭恭敬敬的站立在大殿内四周,安静的聆听佛祖的教诲,并祈祷佛祖保佑平安。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我曾问一名看似耄耋的老奶奶,你为何步履蹒跚,却还要和那些青年、壮年们一般来转经朝拜?老人家告诉我,她有信仰,她转经是希望佛能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她又告诉我,有的虔诚的信徒每日凌晨一点钟就到寺院内转经,转经越多,佛祖所给予的保佑越多。冬日里凌晨的甘南地区,温度何止零下十几度?单为了拜佛,为了给家人祈祷,

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冒着严寒起早贪黑的转经,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我不能评价这种行为的对与错,但我的心灵真正的被震撼了——这就是虔诚,也可以说是信仰的力量。

在离开夏河县的路上,我回望了一眼拉卜楞,湛蓝的天空上飘着丝丝云带,耀眼的太阳绽放着金色的光芒,倒挂在九天的弯月若隐若现,拉卜楞寺背靠的山上仿佛透着些许仙气,冬日里积雪所折射出的亮光一闪一闪,犹如金子一般。车轮飞转,我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我离去的路也是我曾经来的路。路上,三三两两的朝圣者三步一叩首的向拉卜楞寺方向而去。

冬游拉卜楞寺的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虔诚

拉卜楞寺,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让这么多人虔诚 ? 或者,信仰才是你的全部,或者不只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