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

精選人生


“但使龍城飛將在”出自盛唐詩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代表作《出塞》,句中所指的“飛將”到底是誰,其實詩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如果“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句可以理解成是種“設問”,那麼下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答案”,其密鑰就在最後三個字——“渡陰山”!



陰山山脈在今天內蒙中部(上圖),為東西走向,處於黃河的“幾”字形橫畫的正北面、橫亙於漢帝國和匈奴之間。也正是由於陰山山脈的阻隔而改變了黃河流向,才形成了廣袤的河套平原。

在漢匈開戰以前,河套地區一直是匈奴在漠南最主要的牧區和進軍中原的軍需基地,也是對漢長安城威脅最近、最大的戰略要地。正因其戰略位置險要,適逢元朔二年時,匈奴進犯漁陽和上谷,漢武帝派衛青以“迂迴”戰術繞到匈奴側後,圍殲了匈奴白羊王、樓煩王,一舉奪回對河套的控制權,並由此設立朔方郡和五原郡,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不僅悲嘆“漠南無王庭”!



“漠南無王庭”的後果,直接使漢帝國增加了上千裡防禦縱深、且將戰略前沿直接前推至陰山一線。此戰不僅徹底解除了匈奴對都城長安的威脅,也極大緩解了右北平一帶的漁陽、上谷、代郡等地的軍事壓力,更讓匈奴“渡陰山”的戰略宏圖變的毫無可能!而比丟失河套更為要命的是,後面接踵而來的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兩場決戰,打的匈奴魂飛魄散、想投胎都找不到軀殼!

匈奴最終的結局,才是王昌齡同學在嗅到隱患(臨近安史之亂爆發)時對比盛唐繁華的現實、內心所湧動出強烈的對英雄救世的渴望!

我們再來看“龍城飛將”。



“飛將”這個稱呼,最初是由匈奴盛傳的:

《漢書•李廣蘇建傳》:“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史書記載中的這個“郡”,就是右北平郡。因為在衛青奪取河套這段時間,李廣正遠在右北平出任太守,而這時的河套剛剛奪回、還未開始築城和移民墾邊,尚未成為實質意義上的郡。這也就是說,王昌齡詩中特意強調的“不教渡陰山”——奪取河套的整個過程,均與李廣無關!



李廣一生四次參加對匈越境作戰,兩次全軍覆沒、一次無功而返,一次因迷路而錯過戰鬥。其中一次竟然還被匈奴活捉,虧得他在被押解途中搶得戰馬和弓弩僥倖逃回,匈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廣這隻煮熟的鴨子“飛”了。

而當時資歷和年紀都遠不及李廣的衛青,在第一次(與其他三路漢軍)出征匈奴時、且都是各率一萬精騎情況下,就敢於孤軍飆進八百里深入匈奴腹地、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此戰的意義對於當時的漢帝國是何其重大!大漢臣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即使是被匈奴欺凌了半個世紀之久,只要敢於拼殺,大漢的軍刀一樣可以插進匈奴的胸膛!——冦可往,我亦可往!



匈奴歷來崇武尚勇、愛慕英雄,用“飛將”表達對李將軍的敬重也是情理之中,但事實是,李廣的這個“飛”,盛名之下卻名不符實!較之衛青千里迂迴、長途奔襲的“戰略性飛奔”,其意義和效果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難道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中流露出的不盡期盼和悲嘆,僅僅只是對李廣個人榮譽的傾慕嗎?——別忘了,王昌齡公元757年被害、755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王昌齡所熱愛的大唐盛世也由此急轉直下!



對於一個邊塞愛國詩人,還有比心中的殿堂即將坍塌、而自己又無能為力更憂心的事嗎?還有比衛青、霍去病這些讓胡人聞風喪膽、單于夜遁逃更值得企盼的英雄嗎?在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面前,怎麼可能去仰慕一個對匈奴從沒有過傷筋動骨之痛的李廣呢?不可能!!

——因此,“但使龍城飛將在”所指的“飛將”非衛青莫屬!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李廣!李廣!李廣!說衛青的都是蠢貨!不信就往下看,分析得有理有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王昌齡

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詩的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提到龍城,飛將,陰山。兩個地名一個稱號。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猜疑:龍城飛將寫的人,是李廣?還是衛青?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詳細解析。

首先,龍城分解的普遍看法有三種:

一、衛青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衛青突襲龍城,快如閃電,如同飛過去的,所以給他強行安上一個飛將的名頭!

二、李廣

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也是漢代的飛將軍李廣的練兵之地——右北平郡。李廣善騎射,驍勇聞名於匈奴,匈奴送其美譽“飛將軍”!

三、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衛青有龍城大捷,李廣有“飛將軍”美譽!

以上三種觀點,分別代表了當前三種人的不同看法。下面小編來和你詳細分析到底哪種看法最靠譜,哪種觀點最合理!

首先第一種看法:認為龍城飛將是衛青,用“龍”和“籠”的諧音代指,再說什麼李廣奇襲龍城過去的太快,像飛一樣。第一個諧音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古代人多用諧音代指。但是第二點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什麼過去的快就想飛過去一樣。這完全就是不負責任的瞎說,完全是這種看法的人用龍城大捷強行去解說詩中的龍城飛將,但是他們又無法解釋飛將和衛青的關係,就自己瞎扯的。

有人看到鞋架上曬著一雙鞋子很漂亮,就說那是他的,別人不信,他就說鞋子穿他腳上正好。他就當場試穿,你別說,大體上還真適合,但是還是有些不合腳,難塞進去,所以他就咬著牙,強行壓迫自己的腳,硬是讓他把腳塞進去了。雖然騙到了鞋子,但是其中的勉強與苦澀只有他自己知道。

這種人的理論支撐點還有一個,就是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是衛青收復的,衛青的墳墓也是造成陰山形狀的。這點沒錯,可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首先衛青只是取得了龍城大捷,也就是去龍城掃蕩了一番,掃蕩過後馬上就跑回來了,衛青攻破過龍城掃了匈奴的面子沒錯,但是衛青並沒有在哪裡駐守過,只是去過而已。這樣和“龍城飛將在”就有點驢頭不對馬嘴,詩句的意思是:假如飛將還在龍城駐守,就不會讓胡人南下入侵。也就是詩句的意思是守住邊塞,讓胡人無法南下。而衛青並不是守邊塞的將領,衛青是主動出擊,打擊匈奴的將領,不是守而是出擊。如果要寫衛青,就不能這樣寫了,只能寫:要是漢大將軍衛青還在人世,早就攻破龍城,掃平匈奴了。所以如果寫衛青,就決不能寫什麼“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守城阻止匈奴南下的意思,也不能用“龍城飛將在”這句表示飛將駐守龍城的句子。

說白了吧,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的是能守住邊塞,不讓匈奴南下騷擾漢朝北疆。這寫的明顯就是駐守邊塞,阻止匈奴南下的李廣。說衛青的人自以為讀了點歷史,知道龍城大捷,知道衛青收復河套平原,知道衛青墓是陰山形狀就把衛青強行塞到這首詩句裡面。卻忽略了衛青從不是守城之將,沒在龍城駐守防禦匈奴南下過,也沒有在陰山一線駐守防範匈奴南下過。衛青是大將軍,不打仗的時候在長安和漢武帝討論戰略大勢,打仗的時候衛青是主動出擊剿滅匈奴的大將軍,從來沒駐守過邊關,從來也沒有衛青守衛邊疆防禦匈奴南下的說法,要寫衛青,只能寫他主動出擊掃滅匈奴。說了這麼多,你明白了嗎?如果你還在削足適履,我只能說我無話可說!

而第二種看法是最合理的解釋。李廣驍勇無比,極擅騎射,在匈奴威名遠揚,被匈奴美譽為“飛將軍”。這是傳遍匈奴和漢朝邊關的稱謂,還有什麼不合理的呢。而對於龍城、陰山的解釋,小編認為也沒沒必要去探尋考究什麼盧龍城李廣的練兵地,因為我國詩句中常用借代的手法,用龍城代指邊塞城池,用陰山代指匈奴南下侵略的必經之路。借代這種手法,避免了直呼主體,起到了指桑罵槐的作用,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另外,還有一個好的支撐點就是:李廣威懾匈奴,漢朝只要那個地方匈奴入侵頻繁,就把李廣調到哪裡去當太守,震懾匈奴,守衛邊關。後世只要寫邊塞守城大將,都會提到李廣。李廣可以說是西漢時期能移動的長城,只要他去到哪裡守城,匈奴就不敢去那裡騷擾。這首詩寫的明顯是守城阻止匈奴南下,這除了寫李廣還會是誰?總而言之,就憑“飛將”、“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守城不讓匈奴南下這兩點就能證明是李廣無疑,龍城、陰山是借代的修辭手法,合情合理,沒一點生搬硬套的。所以龍城飛將是李廣無疑。

最後一種看法,把龍城和飛將分開,這種人是一種比較謹慎的人,對於飛將指李廣他們已經能斷定了,但是由於受到第一種觀點——衛青龍城大捷的影響,所以他們不敢將龍城飛將合起來指李廣,而把它強行分開,保守起見嘛。這種看法忽略了詩句的主體意思——守城防止匈奴南下,同時又不瞭解中國古詩的借代手法,只知道去找事實求真相,我理解這種人,雖然他們對古詩不是特別瞭解,但是他們的治學態度嚴謹,實事求是,比起第一種看法的人削足適履、生搬硬套靠譜多了!

最後總結,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無疑。說衛青的人削足適履、生搬硬套,估計他們自己都難以說服他們自己;分開說的人不瞭解中國古詩,不過好在他們治學態度嚴謹、實事求是;只有說李廣的才是最合理最準確的!聽說2003年初中語文教材對龍城、飛將做出了分開解釋,看似治學態度嚴謹,可卻忽略了詩句本身。有人更是可笑,居然以語文課本的解釋來辯駁,我想說的是:改編語文課本的人他也是人啊!他寫在教程裡的的解釋只能代表他的一家之言,而且很可能是錯誤的看法,你們為何要對齊奉若神明呢?


高中數理


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人如銅錢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被稱為"唐人七絕壓軸之作"。歷來對這首詩"龍城飛將"到底是指衛青還是李廣存在爭議?

既然王昌齡開篇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那我們就從漢朝邊關說起。



從上圖可以看出漢朝北部有漫長的國境線,暴露在匈奴的鐵蹄下,即便有長城,邊關重鎮的守衛任務也很重,由東到西軍事要塞有:魚陽、上郡、代郡、雁門、雲中,還有隴西。

王昌齡詩的開頭,明月照耀下的秦漢邊關,應該是一片靜謐祥和的,為什麼能靜謐祥和?因為和平,一旦發生戰爭,邊境狼煙四起,金戈鐵馬,血肉橫飛,哪來的靜謐?

秦朝時,秦軍強大沒有邊患。漢朝時匈奴卻時刻危險著北部邊防。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規模入侵,進逼咸陽附近。



在匈奴咄咄逼人的邊患下,是誰保衛了國家的邊境安全,換取漢初六十年社會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間,答案自然是邊關將士,他們用血肉之軀護佑著國家的安寧。


王昌齡所處的是盛唐時期,唐朝軍隊一直是很剽悍的,國家四處用兵,這也是後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長期的戰爭人們渴望和平。如果有"龍城飛將"在,匈奴人是不敢度過陰山來進犯的,國家就安寧了。



那"龍城飛將"是誰?

有人說是衛青。《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與“龍”同,籠城就是龍城,因此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更多人認為漢飛將軍李廣。王昌齡詩中的"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幾乎匈奴進犯的要塞都派遣李廣為太守。

你看李廣的人生軌跡。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嶄露頭角。漢景帝時,李廣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駐守右北平幾年,匈奴不敢進犯。可以說,李廣從軍到死,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漢朝北部要塞駐防,幾十年如一日的守護著漢朝的邊關安寧。




李廣和衛青都是功勳卓著的將領,李廣的功勞在於"守",而衛青的功勞在於"攻"。很多人只看到衛青封侯拜相,卻抹殺李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這是不公平的!

而且,李廣是守護邊疆讓國家安寧,百姓安居樂業。衛青是主動出擊匈奴,每一次都需要王朝積蓄巨大的能量,付出巨大的戰爭成本,出擊匈奴,消耗匈奴有生力量。漢朝在開疆拓土的同時,也幾乎耗盡了民力,導致生靈塗炭、民生凋敝。

因此,我更傾向這裡的"龍城飛將"是李廣,守衛邊疆安全,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作者王昌齡的夙願,也是邊關戰士和天下黎明的夙願。


開涮歷史


先說結論。“龍城”用的是衛青典故,“飛將”用的是李廣典故。而“龍城飛將”並不指具體人,而是泛指能安鎮邊關的名將。

一、“龍城”何指

1.歷史中的“龍城”

龍城一詞,網絡詞典有如下解釋:

(1)漢時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之處。《漢書·匈奴傳上》:“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2)借指匈奴。 南朝梁簡文帝《隴西行》之一:“烏孫塗更阻,康居路猶澁。月暈抱龍城 ,星流照馬邑。”唐張籍《妾薄命》詩:“君愛龍城征戰功,妾願青樓歌樂同。”

(3)帝都,京城。 唐駱賓王《秋雲》詩:“蓋陰連鳳闕,陣影翼龍城。”宋吳自牧 《夢粱錄·孟冬行朝饗禮遇明禋歲行恭謝禮》:“鳳閣祥煙,龍城佳氣,明禋恭謝時豐。”

(4)地名。指今廣西柳州。唐柳宗元《種木檞花》詩:“上苑年年重物華,飄零今日在天涯。祗應長作龍城守,剩種庭前木檞花。”唐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清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廣西四·柳州府》:“貞觀八年,改曰柳州。天寶初,曰龍城郡。乾元初,復曰柳州。”

雖然網絡詞典可靠性不佳,但由於都附有例證,故而一二三項可認為是可靠的。至於第四項,柳州固然可稱龍城,不過如今自稱“別名龍城”的有一大堆城市,在見到可靠證據前,存疑為佳。

第一二三項中,第三項不必理會,按文義,此處飛將當與京城無關。第二項顯然也不對頭。第一項,衛青有相關典故。《漢書·衛青傳》:

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


因此“龍城”當指衛青。

2.詩歌中的“龍城”

在詩歌中的龍城一詞,有些情況下,顯然是指匈奴重地。

梁簡文帝《隴西行三首》:

月暈抱龍城,星流照馬邑。

馬邑既然為和匈奴有關之典故,龍城和匈奴有關,則理所當然。

薛道衡《出塞二首》:

龍城擒冒頓,長坂納呼韓。

龍城為擒冒頓之地,則顯然是匈奴地名。

沈佺期《雜詩》: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龍城為將取之目標,也顯然是匈奴地名。

有些則顯然不是匈奴之地。

梁簡文帝《賦得隴坻雁初飛詩》:

雖弭輪臺援,未解龍城圍。

既然談到“解圍”,龍城當然為我軍之所在,也就不會是匈奴祭天處了。

常建《塞下》:

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左賢未遁旌竿折,過在將軍不在兵。

道理相同。

武元衡《石州城》:

丈夫心愛橫行,報國知嫌命輕。樓蘭經百戰,更道戍龍城。

龍城為戍守之地,也是我方。

溫庭筠《傷邊將》: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戎虜進犯,至龍城而敗還。顯然龍城為我方邊關。

此外還有一些詩歌中,看不出明確所指,也不必有明確所指,只作為邊境的一個地名理解就可以。

南朝吳均《戰城南》: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唐·屈同仙《燕歌行》:

是時天地陰埃遍,瀚海龍城皆習戰。兩軍鼓角暗相聞,四面旌旗看不見。

所以龍城在詩歌中,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匈奴的龍城,二是指我方邊城。當然還有其他用法,如指京城帝都,但這與本問題無干,就不多說了。

二、“飛將”何指

1.歷史中的“飛將”

歷史上曾經有多人被稱為“飛將”或“飛將軍”,不過李廣無疑是其中名氣最大的一位。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三國志·呂布傳》:

(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新唐書·李密傳》:

單雄信,曹州濟陰人。與翟讓友善,能馬上用槍,密軍中號“飛將”。

《舊唐書·黃巢傳》楊復光陳破賊事狀:

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神傳將略,天付忠貞,機謀與武藝皆優,臣節共本心相稱。殺賊無非手刃,入陣率以身先,可謂雄才,得名飛將。

《新唐書·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李)從諫妻弟裴問守邢州,有募兵五百,號“夜飛將”。

2.詩歌中的“飛將”

詩歌中的飛將一詞,有時根據上下文,可以明確是指李廣。

常建《吊王將軍墓》:

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

明示為“漢”之飛將,那自然是李廣。

李白《古風》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飛將姓李,那也還是李廣。

郎士元《李將軍赴定州》:

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

中國古代有用歷史上的同姓人物來比附的習慣。這首詩是送一位姓李的人士,因此作者就從歷史上找來一位同樣姓李的將軍來做比。

有時候看上下文,也未必有明確的所指。如:

杜甫《秦州雜詩》: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榦。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唐·皎然《從軍行》:

飛將下天來,奇謀閫外裁。水心龍劍動,地肺雁山開。
望氣燕師銳,當鋒虜陣摧。從今射鵰騎,不敢過雲堆。

李廣似乎沒有什麼“下天”的故事,所以這段不必指李廣,應該就是泛指勇武的將軍。

在歷史上,若是用“飛將”典,大多是指李廣。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裡“飛將”條裡就說“李廣驍勇,匈奴號曰飛將”,可見古人是把李廣與飛將聯繫在一起的。

三、關於“龍城飛將”

1.若“龍城飛將”是單一意象

既然龍城與飛將都有兩種可能,那麼兩兩組合,就有四種可能:

(1)匈奴龍城+李廣。這兩者沒什麼關係,劃掉。

(2)匈奴龍城+泛指將領。那麼此處就是指能率軍直取匈奴龍城的大將。鑑於衛青有和龍城相關的典故,那麼就是指衛青。

(3)泛指邊城+李廣。那麼此處就是指戍邊的李廣。

(4)泛指邊城+泛指將領。那麼就是無確指,意為“假若有猛將在,必定不讓胡虜犯界”。但這種解釋的話,只是泛指,這一句就不夠有力了,在文學性上有所損失。

2.若“龍城飛將”不是單一意象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中,在“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校記中認為:“唐人邊塞詩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麗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處的“龍城飛將”,“乃合用衛青、李廣事。指揚威敵境之名將,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

唐代詩歌確實經常把不同的典故糅合在一起。舉幾個例子,王維《老將行》: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天幸”的典故是霍去病的,而不是李廣的。《衛將軍驃騎列傳》:

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上面曾引過的杜甫《秦州雜詩》: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築壇”是韓信登臺拜將的典故。這兩句意為:何時可得李廣一樣的名將,像韓信一樣得到重用呢。

其實故老真的非李廣、韓信不可嗎?這句所用典故,只是等於說,朝廷何時能起用一位有能力的將軍?

把時間向前推,南北朝時期,也有這種做法。北朝盧思道《從軍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出祁連”、“逐左賢”、“金人祭天”都是霍去病的典故。“石虎中箭”則是李廣的典故了,“屯右地”很可能指李廣居右北平,為了對仗而稱之為“右地”,就和把“左賢王”縮成“左賢”一樣。

既然典故可以混用,那就不可能是專指一人,也就沒必要糾結於詩歌中想指的是什麼人了。莊子雲:得魚忘筌,得意忘言。這種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只取典故所代表的的意象,而忽略其本身具體內容。直取龍城的衛青是名將,號為飛將的李廣是名將,所以詩句的意思就是:倘若有威震邊塞的名將在,必定不讓外敵來犯。

四、若“飛將”不是“龍城”


閻若璩《潛邱札記》卷三有這麼一段話:

王少伯《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徧閱文苑英華凡十數本並同,惟宋槧本王荊公《百家詩》選“龍”作“盧”。或者頗以為疑,來質餘,餘曰:盧是也。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若龍城……明明屬匃奴中,豈得冠于飛將上哉?

他說,龍城在匈奴底盤中,和“飛將”沒有什麼聯繫,加上又看到有的版本寫作“盧城”,於是閻若璩認為,這裡應該是用李廣任右北平太守的典故,右北平唐時稱盧龍城,簡為盧城。按這種說法,就應該是“但使盧城飛將在”了。

不過閻若璩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他說法中的問題,既然右北平名為盧龍,那麼簡稱為盧城固然可以,簡稱為龍城也理所當然,何必一定是盧城對而龍城錯呢?

但我們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龍城飛將”意為:鎮守盧龍城的飛將軍李廣。至於為什麼簡稱取“龍”而不取“盧”,我想不必解釋了。

五、總結

“龍城”“飛將”在古詩詞中為常見意象,可能是用典,也可能只是泛指。若為用典,則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若“龍城飛將”的意象一定要落實,不如借鑑閻若璩的看法,解釋盧龍城指李廣。但我認為不必實指,反正唐人用典只取大意的例子有很多,這裡不妨視為只是用衛青、李廣的典故,然後通過二人的典故來泛指名將。


北門猿


公元724年,27歲的王昌齡站在玉門關前,邊境外沙塵滾滾,那是吐蕃軍隊的侵襲。

面對敵國的挑釁,王昌齡十分希望有一位英勇神武的將軍,可以擊敗敵軍,以解邊境之危。於是他寫下著名詩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麼詩句中的飛將到底是誰呢?許多朋友都認為這指的是飛將軍李廣,但其實真正的龍城飛將另有其人。

時間回到800多年前,被漢武帝冷落的衛子夫再次得寵,並很快懷上了孩子。館陶公主擔心女兒陳阿嬌的皇后地位不保,竟然派人謀害衛青,幸好被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攔下了。

漢武帝知道這件事情後,十分震怒,出於愛屋及烏,漢武帝決定加封衛青,讓他有能力保護自己。

正是漢武帝的這一舉動,讓衛青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8年之後,漢武帝改變先輩們對匈奴和親的政策,決定踏平匈奴,以絕後患。

年輕力盛的衛青披掛上陣,帶領軍隊從上谷(張家口)出發,馬不停蹄,狂奔800裡,突襲了匈奴的聖地龍城。

在此戰中,衛青打得匈奴大敗,俘虜了700多人,截獲牛羊無數,粉碎了匈奴不敗的神話。

從衛青的經歷,我們就可以看出,龍城指的就是匈奴老巢,飛將指的是奇襲匈奴的衛青。衛青帶領軍隊一路奔襲,閃擊了匈奴。

匈奴人只覺得衛青是從天而降,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也正是因為速度快,衛青才能攻其不意,一舉拿下北伐匈奴的首勝。自此之後,匈奴再也不敢踏足陰山一步。

而跟隨衛青的其他三位將軍都沒有取得戰果,李廣甚至被匈奴打得慘敗。因此,王昌齡詩句中的飛將不可能是李廣。

另外,史書上的記載也可以印證衛青就是龍城飛將:

天子悼之,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

衛青死後,漢武帝特意將衛青的陵墓修成祁連山(即陰山)的形狀,以此紀念衛青大破匈奴、直搗王庭的壯舉,陰山正是衛青建立不朽功勳的地方,這也對應了後一句詩。

至於飛將軍李廣,雖然他個人能力很強,打起遊擊來有聲有色,但是他在大兵團作戰中的戰績,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四次戰役中有兩次是慘敗,一次被俘,最後一次還迷路了,和衛青完全不能比,這也是李廣難以封侯的原因之一。

西漢一朝,軍功至高者非衛霍莫屬,正是衛青無與倫比的功績,後世的陳湯才能自豪地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言論。

而王昌齡期待的那名猛將,自然就是衛青,所以說,龍城飛將指的就是衛青,而非李廣。


逍遙侃歷史


首先,“飛將”明確為李廣,而非衛青。

飛將是用典,用典就是用眾所周知的前人的故事。漢代史書記載,匈奴稱李廣“飛將軍”。之後,詩歌中就有用“飛將”表示李廣的。而從未得見有衛青與“飛將”或“飛將軍”的文字關聯。

有人以“李廣”與“龍城”無關為由來質疑和否定“‘飛將’是李廣”。然而,早在唐代以前,詩人就常將“李廣”與“龍城”聯繫在一起。如:南朝梁吳均《戰城南》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隋朝盧思道《從軍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唐代溫庭筠《傷將軍》:“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也將李廣和龍城聯繫在一起。“龍城”在唐代早已經詞語化、典故化,不再是單純的具體地名。詩人寫詩,自然是遵循當時一般的用語習慣和稱謂習慣,而不是考證龍城在漢代指何地然後才寫進詩中的。因此,王昌齡詩中用“龍城”泛指邊境,並與“飛將”連用,符合當時的表述習慣,並不能算什麼錯誤。如果非要說“錯誤”,那也是“龍城”這一地名在人們的語言觀念中的歷史演變造成的,並非王昌齡本人的錯誤。

還有人認為,“龍城”是衛青首次建功之地,而且還是匈奴的聖地,或許匈奴人也贈予了其“飛將軍”的名號,況且衛青戰功赫赫,不似李廣盛名難副。“所以,‘飛將’應該是李廣”。必須指出的是,這是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一個人物的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與其歷史形象之間是有區別的。並非歷史功績越高的人,其聲名就越得到傳揚。

這裡的“龍城”、“飛將”、“胡馬度陰山”,都不是實指而是虛指。“飛將”象徵將士,“胡馬度陰山”象徵外寇。“龍城”最有可能指的就是衛青所破匈奴之聖地“蘢城”,但“蘢城”之地早就難以確切考證了,在唐詩中屢次出現的“龍城”都沒有顯示出明確的地理指向,“龍城”象徵著邊關或邊境內外。若不瞭解象徵意味而追究人物、地點、事件,那是不可能理解這樣的詩歌的。

細節在整體之下。瞭解時代,瞭解詩人,從而瞭解作品,因為我們理解作品的整體,所以我們能探討它的細節。王昌齡《出塞》的思想內涵是怎樣的呢?


見微45


史料: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1.這段史料和王昌齡詩歌裡的思想完全契合,史記李廣鎮守右北平,在任期間,匈奴側目遁走,不敢攖鋒,保得一方黎民不受邊患。所以詩人也希望再出現李廣那樣的將領,能夠保衛邊疆,拒胡虜於關河之外。可以說就是直接用的這段史料的典故。兩者突出的都是保衛邊疆,李廣鎮守邊關,王昌齡希望不教胡馬度陰山,而不是發動戰爭,深入敵境。

2.只要有基本的詩歌修養,就能判斷出龍城飛將只能是一個人。但使衛青李廣在,但使龍城李廣在,但使龍城飛將在。只有有基本的歷史和詩歌基礎,不難得出結論。王昌齡是什麼人?七絕聖手,這首詩歌是什麼?七絕之冠,現存七絕封頂之作。

3.關於龍城。這首詩在全唐詩和萬首唐人絕句中做龍城,在唐百家詩選和後村詩話中做盧城。在古代,龍城又稱之為盧龍城,唐代盧龍城什麼地方,就是漢代的右北平,就是李廣曾經鎮守嚇得匈奴不敢侵犯的地方。詩人可能是為了簡寫,也可能本來就是盧城,總之又完美的與典故契合。至於衛青初次出塞,進攻的地方,史記中記載的是籠城,當然也可能簡寫成龍城(但是跟盧城不同,我沒見到任何史料這樣改寫,不過這一點今天更正,顏師古做注兩字互通,沒有資料細看,姑且放在這裡),這一戰屬於主動攻擊,但是戰果很慘。四路大軍,衛青斬首數百,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丟了七千騎兵,李廣被抓後逃脫。根本談不上是威震敵膽,不世之功。於情於理詩人都不可能這段做典故,這一戰也沒有任何的典故價值,用這個就是漢民族自己打臉。

4.關於用典,原則上就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還有婦孺皆知,便於流傳和理解。龍城飛將可能是衛青嗎?可能,但是史料裡沒有任何的記載,完全就是一些沒文化的瞎扯淡,然後另一幫沒文化的腦袋被這些沒文化的歷史發明家隨意讀寫。這些沒文化的聚集在一起,數量龐大,聲勢驚人。

5.飛將的名號,第一就是李廣,第二就是呂布,名聲不太好沒人待見,基本被後人遺忘。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衛青有這稱號。

6.自古以來,很少見過用敵人的地名稱呼自己的英雄。唐人尤其沒見過(至少我是沒見過),除非出生在羈縻之地,比如高仙芝僕固懷恩這些將領可能會有。唐詩中霍去病的稱呼霍嫖姚,也常常衛霍兩字連用。都是姓+官職,姓+排行,姓+郡望,姓+治所,有時候會省略姓(比如這首詩),其他的沒見過。

綜上所述,龍城飛將有可能指衛青嗎?有,但是有李廣在,這個可能可以忽略了。龍城飛將,就是盧龍城飛將,就是右北平飛將,右北平就是李廣射透石虎的地方,就是當年李廣在此,嚇得匈奴繞路跑,當年的匈奴給了李廣一個稱號,叫做漢之飛將軍。


鏗鏘錚琮


先說結論,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再說理由。

龍城在南北朝和唐代詩歌的語境中,只是用典,既不是特指匈奴龍城,也不是實指前燕龍城,更不是盧龍城的略寫,而是泛指所有的邊關邊城。

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均《戰城南》寫道: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南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徐陵《長相思》寫道: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鴈門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

北朝詩人盧思道《從軍行》寫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隋朝權臣、軍事家、詩人楊素《出塞二首》其一寫道: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上述詩歌中的龍城,無一是實指《漢書˙匈奴傳上》所謂“五月,大會龍城”的匈奴祭天以及大會諸部之所,也並不是指前燕龍城或者盧龍城,而只是泛指邊關邊塞,甚至有時候為了文學誇張和屬對親切的需要,並不顧及其實際的東西南北地理位置——盧思道詩中龍城和龍庭兩出,更說明此龍城非彼龍城。

另一方面,『但使龍城飛將在』是倒裝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正和下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仄平平仄仄平平相對應,符合詩詞格律,而究其實際的意思就是『但使飛將在龍城』(這樣就是仄仄平仄仄平平,與下句失對不協,所以不這麼用),詩句含義是飛將戍守、守衛在龍城,第一說明飛將是飛將,龍城是龍城,龍城不是飛將的修飾語;第二龍城從詞義上很明顯是指己方的地盤。

唐代詩人溫庭筠《傷溫德彝》寫道: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唐代宰相、詩人武元衡《石州城》寫道:

樓蘭徑百戰,更道戍龍城。

眾多唐詩中的龍城包括王昌齡本詩中的『龍城』都是作為典故使用的,幾乎沒有一例是實指,部分稍稍帶有一些實指的因素,也主要是泛指遼西一帶,不是指匈奴的龍城。

所以用所謂衛青曾至龍城為據來把此處的『飛將』(飛將軍)說成是衛青,完全是錯誤的。

2003年後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的修改:

“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完全是不理解詩句語言結構和歷史知識的錯誤表述(重複上述的陳述龍城既不是飛將的修飾語,也不是指代人)。

更需要指出的是,詩歌是文學作品,不是《大漢征討匈奴軍功實錄》和《劉徹關於軍事活動的座談會紀要》,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碗水端平,哪個指揮官都不落下。

至於認為所謂『飛將』不是『飛將軍』進而認為龍城飛將指的只是衛青而根本不是李廣,更是『白馬非馬』式的邏輯謬誤。


談古論金


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為何呢

第一點,歷史的痕跡。,說話嘛要講證據,不要見人就說龍城指衛青,龍城指衛青,不要幹吼,不然就失去理智了。飛將軍的名號,歷史多次記錄,都是指李廣,而龍城指代衛青,從未見與於史料,

第二點,文學的記載。在唐代,龍城和李廣是連用的,是固定用典。而且代表的都是邊關,

南朝吳均《戰城南》寫道: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溫庭筠《傷將軍》寫道: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如果這裡還不明顯,看下面。

常建《塞下》 寫道: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左賢未遁旌(斬)竿折,過在將軍不在兵

寫出了漢家營帳的軍隊,是去救龍城情景,常年守邊,七任太守的自然是李廣。

第三點,歷史的功績。 李廣守艱苦邊疆四十多年,把一生都獻給祖國的事業,勞苦功高,威震匈奴,縱觀李廣一生,都是在邊關防禦,數十年如一日,往來如飛,再加上箭法了得,多次在短兵相接中,威震敵膽,大小70餘戰,勝多敗少,被匈奴人稱呼為飛將軍。當時的敵人都給了他如此的尊重和評價,可見名聲顯赫,。他拿著自己的性命保衛我們的子民,讓百姓安居樂業,被敵人高度讚揚,這樣一個為國為民的人,卻被我們自己人嘲笑諷刺,這是一種悲哀。

第四點,古代的忌諱 。寫詩的是王昌齡,唐朝的官。李世民是李虎的後代,李虎是李蒿的後代,重點來了,李蒿自稱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王昌齡是唐朝的官,你說龍城飛將說的是誰? 唐代人說龍城,一定是唐朝皇族的發祥地,即甘肅天水,而不能說外國的某個地方是龍城,那是犯了忌諱的,要說也只能在龍上加草字頭(蘢),所以區別很大,不能以同音來混淆,

第五點,寫作的背景。秦時明月漢時關,說的是大漢帝國的邊境,並沒有說到匈奴的境內,詩人是到達李廣駐守過邊關,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因此才發出的感嘆,詩人並沒有到達匈奴境內,更不知道有那裡什麼城,

第六點,天才般的防禦。詩中講的是防禦,並不是進攻, 從詩中聯想?假如飛將還在龍城駐守!匈奴就過不了陰山! 詩句的意思就是守住邊塞,讓胡人無法南下,並沒說打敗,消滅之類的。 不教胡馬度陰山,很顯然,一個是侵略者,一個是防守者,對位李廣沒問題。

第七點,唐人的態度。一將功成萬骨枯。苟能制欺凌,豈在多殺傷。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不僅僅是唐人的態度,也是中國自古以來主流的觀點——反對戰爭。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問題,(李廣)遂引刀自剄。百姓聞之,知與不知,老壯皆為垂泣。這就是漢書中,百姓的評價。

第八點,詩中的講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從秦代到漢再到唐代,戰爭一直延續著,,,戰爭苦啊,,“萬里長征”指西漢李廣利西征萬里之遙的大宛,絕大多數將士沒有回來。王昌齡同時期的高仙芝西征萬里之遙的黑衣大食,很多將士也沒有回來,。“人未還”使人聯想到遠征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鎮守邊荒,不惜為國捐軀的永久戰鬥精神。這裡立意明確——反對對戰爭的,崇尚和平,注重防守,不侵他國,他國也休想侵入我國, 這是詩中的主旨意。

第九點,混淆的概念,衛青奇襲的是蘢城,不是龍城,個別人以同音來混淆,這是可恥的,但是衛青在時,匈奴依然攻殺侵略漢朝侵犯,所以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關,衛青就過不去。

第十點,無中的生有。現在人喜歡聯想,衛青襲擊匈奴的蘢城,他硬是聯想到大漢龍城。龍城不指帶任何人,他硬是聯想到衛青,詩人都不敢說的,他就替詩人說了,飛將指的是李廣,他硬說飛將指的是衛青,詩中只有一個唯一典故"飛將",他硬是聯想到不沾邊的匈奴蘢城去,這些無從考據的東西,被他說的頭頭是道,笑噴我了,這樣會聯想的人,不去當科幻家可惜了,

第十一點,唐代的地理。 大家誤判了古代地理,誤讀了唐代歷史。古代的陰山,非內蒙古河套平原北部的大青山,更不是甘肅某地,而是今天的燕山北脈,即七老圖山。這裡是漢唐關塞,歷代為中原與北方草原的天塹,詩中"出塞"的塞,即指這個關山,即陰山。而龍城也非在我國西北地區,而是在上述陰山腳下的右北平郡,這也是曹操北征烏桓,路過的平剛古城,此地為今天內蒙古寧城縣的黑城古遺址。漢飛將軍李廣戍邊就在此地,此詩和其他人聯繫,更是天方夜譚,。

第十二點說,搞笑的論斷。說龍城飛將是衛青的,主要是三個理論。一個是王昌齡是衛青粉,所以不可能寫李廣。這個就比較好笑了,我喜歡中餐,難道就不可以吃吃土耳其菜嗎?。第二,飛將不是飛將軍,這種白馬非馬的笑話,我就不多說了。第三,至於說飛將軍等於逃跑如飛,我只能說少看點網文,多看點史料,不管是史記還是漢書,不要當無腦青年。第四點,排除第十一點,如果是說現在陰山,那麼雲中郡和代郡的北方,就可以直達陰山,李廣就在這些地方都守過,四十年生涯,你說他到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