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出生的赵匡胤,为何有这么重的文人治国的观念?

读纪


赵匡胤之所以会重文抑武,那得先看看他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皇帝柴荣的一个将军。在那里战乱年代,相互攻伐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这当然包括柴荣的后周在内。后周政权在柴荣的带领下逐渐异军突起,先后兼并了几个政权。而作为柴荣的将军,赵匡胤在兼并战争中也靠着军功地位逐渐上升。随后柴荣死了,但死之前托付自己年幼的儿子给赵匡胤,让其辅佐幼主,赵匡胤大权在握,尤其是对军权控制的很严。而与此同时,有传闻说契丹人南下要进攻后周,朝廷派遣赵匡胤率军出击。当赵匡胤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就上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好戏,兵不血刃的把后周政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建立了宋。

然而统一之后的赵匡胤对此却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了皇帝,忧的是万一手下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也来这么一出怎么办?于是就开始想办法解决武将军权过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杯酒释兵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武将造反的问题。

在五代十国时期,手下将军依靠兵权夺取皇位已经屡见不鲜。这个问题赵匡胤能清楚的认识到,所以大宋统一以后,他才会想方设法的削弱武将的影响力,让其没有过大的军权。武定天下,文治天下。天下大定以后,武将的作用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赵匡胤心里我想文臣相比武将来说,文臣作乱的危害远比武将作乱危险小的多。文臣就算出了个奸臣,但手中没有兵权,自己想收拾他很容易,但武将一旦有了一定军权,再想收拾估计就不那么容易了。我想这才是赵匡胤重文抑武的最重要原因。

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





野史集001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顺利的夺取了后周的政权,通过几年的征伐,逐渐统一全国,建立了大宋王朝,宋朝是一个非常重文抑武的王朝,这有当时时代的特殊性,更是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

宋以前是中国历史上极度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百多年的混乱局面让中国大地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不但各个小朝小国内部更迭很快,而且还要面对外族长期的入侵、骚扰,没有一个统一强大的政权来保护中原内地民众。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从根源上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造成的,大唐王朝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朝代,特别是地方节度使权力非常的大,不但统兵,还要制民,地方权力全部集中于节度使手中,一直到了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强大的唐朝走向了衰落。

唐朝的灭亡并没有一个全新的王朝来进行取代,节度使制度的延续性导致了地方政权局部独立,于是就有了各个小国、小朝廷的林立。

赵匡胤作为后周政权的一名实力武将,推翻旧朝建立新朝在那个时代本就不是个事儿,但是赵匡胤具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对天下局势看得非常的透彻,他一方面东征西讨,攻城掠地,灭掉其他的小国纳入宋朝版图,一方面采取政治改革,废除节度使制度,重用文人,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职功勋武将,全面的整顿宋朝政治格局。

整个宋朝的政治基石重用文臣,挟制武将,既是因为前朝的教训,也是因为防止新的“陈桥兵变”的再次发生。


沉墨I方之城


说起宋朝的太祖赵匡胤首先必须澄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环境格局,宋朝的前面是中国最为混乱之一五代十国,动不动就造反相互攻伐没有一点纲纪人伦。

身为军旅世家的赵匡胤虽然小时候并不怎么喜爱读书爱舞枪弄棒武艺超群,但明事理知疾苦,亲眼见证了后周太祖郭威的登基后来自己运用的惟妙惟肖,世宗柴荣死后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轻而易举的篡位后周而立宋,明白世风日下藩镇之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部分大将的兵权,明白文人墨客的作用所以极力尊重知识分子使其赞扬自己安定民心,可见赵匡胤不仅武斗很强心思更为缜密,为了尽快统一中原而尽可能不大量杀伐,文人潜移默化也出了不少无形的力量。





赵兄辩论录


说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没研究过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研究过了,就不会有类似疑问。重文轻武完全是武将自己作死做出来的。

自己去看看五代十国和唐末,武将都作死成什么样了。

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多么恐怖?

当龙椅变成兵强马壮者有之时候,老百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几千万生灵是如何消失的。

多去了解一下,你就不会有类似问题。


满楼说说


宋朝的上一个朝代唐朝因为藩镇割据而导致亡国,赵匡胤能登上皇位也是因为兵权在握。吸取唐朝教训,赵匡胤对武将的管控非常严格。最初是陈桥驿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后来推崇文人政治,贬低武将地位,就形成了这种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