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篆籀(zhou)筆法的鼻祖——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不久又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周大盂鼎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大盂鼎的"盂"。不是器皿的種類,而是大盂鼎的擁有者,他是周康王時代(公元前1000多年)的人。鼎是以他名字來命名的。叫"大盂",是由於出土的盂鼎,共有兩個,一個小一些,一個大一些,所以就稱小的為"小盂鼎",大的就叫"大盂鼎"。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篆籀(zhou)筆法的鼻祖——大盂鼎


其銘文共有19行,291個字,主要記載了周康王追述文王,武王受天命征服了殷王朝,建立了周朝,還有就是殷王酗酒淫樂導致亡國戰敗的史實。

其中還記載了周康王賞賜給"盂"1000名奴隸的經過。正是這項記載,讓史學家們有了可靠的依據,來證明西周還是奴隸社會時期的觀點。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篆籀(zhou)筆法的鼻祖——大盂鼎


有人很好奇,鼎文是怎樣刻上去的,其實它不是直接刻書在器皿上,而是首先書刻在模子裡,然後翻到澆鑄用的"模範"上,把熔鍊出的青銅器溶液立刻倒上去。從書寫,刻字,到熔鍊字要經過多道手續。模範一詞也是從這裡來的。

"大盂鼎"屬於金文,金文也是大篆的主要字體,主要指先秦以前鑄造在青銅器上的古文字。它還有一個頗為專業的稱呼叫"篆籀"文字。所以,現在都知道,唐朝顏真卿的書法特別是行書《祭侄稿》《爭座位帖》。還有小楷《麻姑仙壇記》都具有篆籀筆意,其淵源就是從以大盂鼎為代表的金文還有類似於《石鼓文》字體發展演變而來的。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篆籀(zhou)筆法的鼻祖——大盂鼎


從佈局章法上看,銘文已經分出縱橫行列的安排,但文字還是錯落有致,很自然而然書寫。所以顯得尤為生動,並不刻意的追求排行比列的造作。

大盂鼎"銘文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在書法藝術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標準。銘文字體瑰麗雄奇,用筆方整有的筆畫波畫顯著,行款茂密俊朗。佈局完美,特別是其點畫變化多端,各具神采。筆法方圓並用,有藏鋒,有露鋒。所以靈動多態。在綺麗中顯出率真,流美一路又蘊含雄渾,被稱為金文裡的頂端極品。也是我們的國寶級文物精品。

"大盂鼎"儘管經歷了3000多年地下埋藏。還能保持的完好如初,章法運筆至今絲毫歷歷在目,一絲不爽,讓人油然為中華民族祖先們的那時高超科技水平,藝術魅力而歎為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