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歲是青春叛逆期,如果你的孩子叛逆,你該怎麼辦?

家庭教育之說


叛逆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這似乎成為了很多家長的痛。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呢?

1、家長控制心太重:很多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的未來無限光明。也許是自身沒有達到的高度,希望孩子能幫助自己去完成吧!出發點沒錯,但卻沒有尊重孩子的內心。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家長壓得越緊,他們在叛逆期反彈得越厲害。

2、家長的寵溺太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寵溺心也加重了。當然,也許所謂的寵溺更多的在於隔代教育。現在的家庭,一個孩子可能有五六個家長在照顧--婆婆爺爺、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心肝寶貝”,誰不疼惜呢?家長們自己吃過的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吃苦,尤其是自己已經有能力了。

其實,很多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只不過是心理上有一道坎過不去,他們想要擺脫束縛,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未來”。

孩子出現叛逆,我想作為家長,應該需要更多的耐心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了。

1、試著理解孩子的想法:這一點是非常難的,叛逆期孩子的所作所為,很多家長都是無法理解的,畢竟有為“常理”,和家長的預期有太大的出入,確實很難接受。但是,既然孩子此時不能改變,作為家長,就需要有所改變了。

溝通是一門藝術,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更是難題。我想很多家長,肯定都試過某一天靜下心來和孩子溝通,卻發現,孩子每一句話都能氣得家長吐血。說實話,叛逆期的孩子真的不會說話,特招人煩。

但是畢竟是自家的孩子,自己說什麼都要幫助孩子。所以靜下心來,好好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到底是在牴觸什麼?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想出去闖蕩,作為家長也應該尊重,但前提是讓孩子保證走正路。

2、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孩子長大了,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家長不需要看管得太緊。我接觸過的一個家長,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一會兒擔心孩子學習不好,一會兒擔心孩子睡不好,一會兒又擔心孩子迷路······每天都在擔心孩子,殊不知孩子已經長大,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處理。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從內心去著手。如果孩子把你當朋友,去傾訴,我想也就無所謂叛逆期了吧?

很高興回答此問題,但願對你有所啟發!


學子成長計劃


我的兒子剛過完17歲的生日。

應該說從15歲左右開始,孩子就開始表現出逆反。

那個時候正在上初三,不知不覺中什麼都不願意我們家長管,口頭禪:你不管嘛,我知道。

放學回家經常把自己關在自己房間,要求我們進他房間要經過他允許。

還有更讓我們家長擔心的就是每到週末都要和同學聚會,很晚了我們打電話讓其早點回家,孩子又是口頭禪:我知道,你們別管了,我會回去的。把擔心留給我和孩子爸爸。同時:,這個期間,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貪玩,導致成績下滑的非常厲害,中考成績很不理想,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

通過查閱資料,並諮詢有關教育人士,我們知道這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典型表現,也意識到這是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了,我們作為家長必須要承認自己教育的失敗,及時給與干預,幫助孩子渡過這個關鍵期。

現在我孩子已經高二了,學習狀態非常好,成績已經躍到班上前幾名。目標也很明確,現在正為衝刺高考努力著。

我們知道,我們正是因為緊緊抓住了青春期教育的這個補救期,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和理想,增強孩子自信心,激發孩子學習動力,主動學習。

同時,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讓孩子增強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和困難,給孩子打氣。對於孩子取得的任何進步,適時進行表揚和肯定。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仍然會出現一些狀況,比如畏難、抱怨、怕吃苦等問題,家長要及時疏導,多傾聽,少批評,接受孩子倒苦水。時間長了,孩子會感覺到家長的關心和愛,自然的調整學習態度,投入到學習中。

還有一點家長也要注意,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不管出現什麼問題,都不能拋棄、放棄孩子,只要堅持下去,孩子一定會和家長成為好朋友,共同進步。


鵬鵬媽媽


我自己的孩子10歲,今年我遇到過一次從未有過的挑戰是在一次我批評他之後,他竟不理我了3天。身為專業人士,幾乎在一夜之間,感覺到自己的孩子跟以前不同了。身為媽媽,內心很是喜憂參半。

沒錯,相信孩子的青春期對於每一位父母而言,都是喜憂參半的。

喜的是這個階段的到來,終會使自己的孩子成為真正有力量且獨立的人。心理學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的人生任務是角色認同,定位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獨立,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心理學把這個過程稱作“自我同一性”的達成,它是邁入成年期必不可少的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可以是平等交流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建議者,不可成為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控制者和獨裁者。

但也恰恰是因為許多父母無法從兒童期父母的角色中順利蛻變,無法做到上述角色,那就引來了孩子青春期的父母的第二重心情:憂。憂的是原來那個聽話的、亦步亦趨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叛逆。

這個憂,是可以破除也需要破除的。

首先,切換視角,正確看到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帶來的好處。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每個父母都應該為自己的孩子可以叛逆而鼓掌。因為當一個人孩子能夠逆反時,一代表這孩子內心有安全感,二代表這個孩子有力量感。那些徹底安靜的嬰兒、無青春逆反期的孩子背後的可能性是:童年早期錯誤的“母嬰互動”(LyonsRuth,1996)。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孩子在青春期如果沒有逆反,其實並不值得父母驕傲,反而值得父母擔心。

其次,學習和青春期孩子的正確相處和溝通方式,忌嘮叨,重陪伴。對青春期孩子來說,父母的不理解甚至不願去理解就成為溝通的最大障礙。除了不傾聽,嘮叨也是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之一。曾經有個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之一就是頻繁的嘮叨。父母的嘮叨,往往帶有不信任和指責孩子的意味,將焦慮和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

對青春期孩子來說,愛其實不需要你用太多的言語,只要你在,讓他感受到,愛和支持,永遠都在那裡。就足夠了。



周賢心理


面對孩子“叛逆”,我們要擺正心態,冷靜下來,想想事情已經到了什麼地步了,我們該如何挽回。孩子叛逆,證明孩子心理和生理已經開始“長大了”,這種時候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希望引起別人注意。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叛逆的時候,自己時候也沒做好了,首先要自我檢查。

1、自己是不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

媽媽脾氣暴躁,孩子都不會太出色,因為他們內心已經有一種固定化的恐懼感,從小在這種媽媽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氣氛中生活,性格極其壓抑,等到實在受不了爆發的時候,孩子跟媽媽已經是沒辦法溝通了。

2、自己是不是一個喜歡抱怨的媽媽

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許多,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時間,確實,撫養孩子的路上女性的犧牲是最多的,但是孩子小的時候沒辦法理解大人的世界,抱怨久了,孩子出現厭煩的心理,就會拒絕去嘗試理解你,這樣代溝就出現了。

抱怨沒有任何的作用,倒不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去放鬆自己,跑跑步、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都是不錯的方式,放鬆過後了,重頭再來。

3、 自己是不是一個控制慾強的媽媽

有些媽媽藉著對孩子關愛,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進行嚴格的監管,美其名曰教育孩子,但是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孩子沒有自由可言,肯定是渴望離開家長的監管,就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和行為。

如果你是這樣的媽媽,那麼要馬上改正並跟孩子溝通道歉,取得孩子的諒解並和他保持一種平等的關係,做孩子的朋友。

多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運動,一起做做孩子喜歡的事情,多瞭解孩子身邊的朋友圈,有不良少年,一定要告訴孩子遠離這些朋友,孩子在青春期,對很多事情缺乏較強的判斷能力,很容易好壞不分,最重要是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也不是說撒手不管,外鬆內緊即可。

我是八零後Henry媽媽。

我專注於家庭教育、英語啟蒙、計算機C++家教。

希望能和您相互關注,相互學習!

關注私信我,我為您免費分享海量孩子編程、英語啟蒙學習資料。


八零後Henry媽媽



青春期這三個字好像有種魔力,有時候彷彿一夜之間,那個曾經依偎在父母懷裡的小天使,就變成了胡攪蠻纏的小惡魔。但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單純的說教、打罵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一味的縱容更行不通。只有瞭解孩子為何叛逆,才能讓孩子走出叛逆。

一:孩子為何叛逆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叛逆歸結為不懂事、頑劣,但他們並不知道,孩子的叛逆是因為正在經歷“心理斷乳期”。青少年心智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比起童年時期,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獨立。


這一階段的孩子,往往會用叛逆行為來“宣誓主權”,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經成熟。

在經歷“心理斷乳期”時,孩子會出現疏遠父母的舉動。不願意跟父母外出,“嫌棄”爸媽老土。他們更享受跟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光,渴望有自己的“小圈子”和隱私權。


青春期的孩子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大人,通過和同齡人的交往來模擬自己的社會生活。而朋友、同學之間的交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了尊重和理解。


所以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叛逆,孩子的反叛並不是不懂事,而是長大成熟的表現。只有對叛逆有了更清楚認知,才能更好的應對孩子的情緒。

二:如何跟叛逆的孩子溝通


中醫講痛則不通,其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一樣的。由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不順暢,才會讓孩子對家長形成了牴觸心理,排斥跟爸媽交流。這種排斥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正說出來父母也理解不了,所以乾脆沉默。而當孩子進入自我保護模式,不管爸媽說什麼,孩子都會當作耳邊風。


想要改變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1:學會傾聽孩子

心理學及傑裡弗•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寫道: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是孩子沒說出口的要求。因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同情,孩子才會用叛逆的行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所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學會傾聽。


孩子的話語裡藏著心靈的秘密,靜下心來好好傾聽孩子,會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還會讓家長對孩子有更深的瞭解。


而當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你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傾訴環境”。要讓孩子知道,不管ta說什麼你都願意聽ta,不會因為ta的話責罵ta,也不會打擊ta。只有讓孩子覺得對你傾訴是放鬆的,安全的,孩子才會徹底放下防備,真正敞開心扉。

2: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交流

交流不是說教、嘮叨,而是和孩子站在同一層面,去和孩子平等的談心。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擺出一副“我是你爸/媽你必須聽我的”的架勢,甚至把跟孩子的交流當成了“批鬥會”,沒完沒了的數落孩子的缺點。


這種帶著“權威”的對話起不到任何交流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跟自己聊天就是為了找自己的缺點和“罪狀”,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戒備心。


所以父母和孩子交流時,應該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交流,尊重ta的想法,詢問ta的需求,並在交流中給出建議讓孩子去選擇。當父母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變成孩子的“盟友”時,孩子自然會改掉叛逆的行為。


即便你想讓孩子做出改變,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要讓孩子認為“我這麼做是為了爸爸媽媽。”

因為如果讓孩子覺得自己所作的事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ta就會覺得眼前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自己只是在被迫服從。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心理不平衡,變得叛逆激進。


巴菲特的金牌合夥人查理•芒格曾在《誤判心理學》中寫道:說服一個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只有讓一個人覺得眼下的事情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他才能真正做好這件事。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叛逆期的孩子。


在說服叛逆期的青少年時,父母不要強調道德,而是要跟孩子講明好處。


例如孩子叛逆不愛學習,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所能帶來的利益,也要擺明學習不好所帶來的惡果,在說清利弊深度溝通後,父母要告訴孩子“要不要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已經把道理講清楚了,你可以選擇當差生,但你要自己承擔後果。”


這樣孩子往往會更慎重,更小心的做出每一個決定,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還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決斷力。


三:別把孩子逼得太緊


叛逆期的孩子常常厭煩父母的管束,甚至以頂撞父母為樂,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不要總是約束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引導,不要管教。


解決方法有兩種:


1:給孩子限定範圍


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自在的成長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叛逆行為。但自由不等於放任,而是給孩子限定一個明確的範圍,即能給孩子自由,又可以保證孩子不受傷害。


例如孩子想跟同學出去玩,父母可以答應,但要對孩子提要求。比如“9點前必須回家”,“外出期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平安”,如果孩子沒有遵守規定,再施以合理的懲罰與教導。這種做法即可以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還能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



2:讓孩子吃點苦頭

有些家長把孩子保護得非常嚴密,就怕孩子吃虧、走彎路。可是這種嚴防死守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更渴望獨立,孩子天生就對禁止的事情有種好奇,越是不許ta幹,ta越想幹,甚至把自己的反叛當作一種“挑戰”。

所以在不影響孩子健康、安全的情況下,父母不妨讓孩子多吃點苦頭。生活是最好的“導師”,當孩子真的吃過虧、碰過壁才能記住教訓,體會到父母的苦心。


四: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給叛逆的孩子貼標籤。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真叛逆,只是行為出現了一點點偏差,犯了些錯誤。但父母卻認為孩子不省心、固執、反叛,不僅會小題大做斥責懲罰孩子,還會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覺得孩子變了,不像小時候那麼懂事聽話了。

父母的否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孩子會認定自己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假性叛逆就會變成真叛逆。


因此即使孩子非常叛逆,父母也要學會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人的性格都有雙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例如固執的孩子往往很堅韌,不聽話的孩子通常很有主見。而孩子的叛逆期恰恰是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發掘孩子個性的良好時機,如果家長能把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從負面轉向正面的話,那麼孩子會在叛逆期獲得一次新的成長。


小福媽媽愛生活


您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從事教育問題諮詢和心理諮詢,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青春期叛逆一些,和父母關係有矛盾,很多是正常過程,過了青春期一般相對就緩和了!

但這並不是說不存在問題!因為,叛逆是家庭問題的凸顯,孩子越叛逆,家庭內部問題越嚴重!

所以,問題如果沒有超越個人、家庭的自動調節能力範圍,那麼,它慢慢會緩和,因為個人、家庭都有一個承受、調節範圍。

那麼如何才能根本上轉變這種問題呢?

我曾經輔導的一位家長,她兒子讀初二了,厭學,在家玩遊戲,沉迷手機。不能多管、也不能多說,說多了就著急,惡語相加。

之後,有好幾次,老師反映孩子逃課,下午不上課,批評沒啥用,回家反思了一週。最後,還是家長求著老師,好說歹說,給他機會。

後來,聽學校小賣部的老闆說,她才知道兒子初一就抽菸了,經常買,而且煙癮比較大。這位媽媽不禁常吸一口涼氣。

自己從小對兒子管教比較嚴格,不準兒子嚼檳榔、吸菸,沒想到,兒子全乾了,而且自己還矇在鼓裡這麼久。

和兒子大吵一頓,差點就動手打起來,兒子摔門而去。這位媽媽好無助,自己一直辛辛苦苦帶著兒子,老公常年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來一兩次,想不到兒子卻變成了這樣!

經過和這位媽媽的溝通,發現家庭關係存在比較大的矛盾。由於爸爸常年在外,媽媽一個人撫養孩子,對孩子期望又比較高。

所以,媽媽情緒波動比較大,從小對孩子要求也嚴格,而爸爸很少和孩子溝通。而且,夫妻關係也不太好,有些矛盾。

所以,解決孩子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家庭關係。

健康的家庭關係就像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彼此平衡穩定;孩子出現問題後,家庭關係就是銳角三角形,甚至是鈍角三角形了!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為每一個成員都需要調整,尤其是溝通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的調整。孩子之所以出現教育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去教育方式嚴重錯誤,所以全面學習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我也強調了孩子出問題,家長與其到處求醫問藥,不如先狠狠地看十本家庭教育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細節、PET父母效能等。

最後,就是疏導釋放家庭的負面情緒。孩子教育出問題,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這個家庭負面情緒爆棚,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有必要及時疏導釋放情緒。

這個家庭經過調整,一年後,孩子情況好多了,雖說成績一般,但和媽媽關係好了,家裡也沒那麼多矛盾了,學習也正常了,總體上是非常好的。

改變是困難的,尤其是成人,孩子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最難的點就是大人的改變。家長有些是完全不知道,覺得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

有些是知道孩子的問題需要家庭改變,但認識不深刻。有些是明白,但永遠落實不到行動。沒有行動,改變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總而言之,有效才算重要,會愛才是真愛!迷路了,首先要知道路怎麼走,然後具體到行動上,怎麼走!最終才能走出重重迷霧!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歡迎私信交流


彭華勇家庭教育


雖然現在國家倡導二胎政策,但還是有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的,那麼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等你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但已經沒有機會了。

簡單來講就是,當你摸索到怎樣正確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長大了。那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處理不好的問題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長明明孩子是自己帶大的但是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還是感覺力不從心,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還是要在父母身上找原因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也嚴格,父母本身也沒有問題,但是當孩子長大後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會有很多問題,其實這個不難理解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成年人造成的,或者是教育方式,或者是父母的行為,真正需要解決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這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父母遇到孩子叛逆,第一反應就是孩子的問題,是不是孩子學壞了,認識了不良少年

但是父母從來不會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是否給孩子足夠的關懷,這是其一;

未成年教育問題是滯後反應,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十四五六歲的時候開始叛逆

分析原因總不會是一天形成的,就像一個人生病了,可能是最近三五天,也可能是最近幾個月、幾年的問題,總不會是一天之內就突然生病了,所以很多問題都是日積月累的

這就需要父母時刻關注孩子成長問題,這是其二。


南圖教育


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區,那就是青春期並不是以年齡為標準界定的。也就是說,不是孩子到了12歲就進入青春期,而孩子沒到12歲就沒有進入青春期。那怎麼判斷孩子是否進入青春期?父母要以什麼心態去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對於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行為又應該如何引導呢?

01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標準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以下幾個特徵,可以判斷他進入了青春期

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

  • 在公眾場合,不願意和父母同行

  • 喜歡時尚,標新立異的事物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以上特徵,那就基本可以判斷他進入青春期了。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這上QQ不上微信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微信是基於熟人的社交,而QQ可以向陌生人展示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表達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在微信裡如果表達過多地自我觀點,就有可能被父母責罵,所以他們會更喜歡用QQ來表達。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們不上QQ。

02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該持有什麼心態?

看到題主的問題就可以想像到,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想必是一種如臨大敵的焦慮心態吧。想到青春期的孩子的叛逆不聽話,父母就會頭疼吧。其實大可不必這樣,而應該為他們的不聽話而感到高興。

為什麼呢?因為這代表孩子長大了,他漸漸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面對生活的人了。而且現在犯錯也是好事,父母還可以引導糾正他,讓他掌握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果現在不犯錯,到了三十甚至四十歲才開始叛逆,後果就更加嚴重了。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到了三十甚至四十歲才開始叛逆呢。小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時候小胖特別聽話,可以說是讓父母很省心的孩子。但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自我壓抑的太久了。所以到了三十多歲突然就特別幼稚,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有段時間還覺得家庭責任妨礙了自己的理想。整個家可以說被小胖搞得雞飛狗跳。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在該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壓抑了,這種壓抑到了中年突然爆發了。

而且犯錯並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你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犯錯呢?而孩子在十幾歲時就犯過的錯,只要正確引導,在以後的人生中就不會再犯,今後的人生就能更加順利。

03
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教導青春期的孩子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孩子就是不聽你的。那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呢?因為他感覺不到你的愛。或者說你以為的愛,並不是他想要的愛。你可能會覺得很冤,我這麼愛他,他居然感覺不到。想像下《小歡喜》裡的宋倩對英子愛嗎?那肯定是愛,但英子對於這種愛是什麼感覺?當然,我們不可能像宋倩那麼過激,但在平時對孩子的管教上都會多多少少以一種不平等的方式對待,覺得我們是大人,我們就是對的,所以孩子必須聽我們的。而就是這樣的態度,讓自我意識強烈的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反感。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改變態度。具體如下:

  • 放下面子,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支持孩子做自己。

  • 重拾好奇心,瞭解孩子的喜好,讓自己和孩子聊得來。

  • 放下偏見,平等對待孩子,讓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最後,如果這篇回答有幸被你看見,而你正困擾如何去幫助孩子渡過青春期的話,小胖推薦去看一下《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實用的引導青春期的孩子的方法,而且也可以讓父母更瞭解青春期孩子很多叛逆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對於孩子不要看他們的行為,而要去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是很單純直接的,他的行為一般都是有目的的,而大多數的目的都是想要獲得歸屬感。


胖丁雜談


首先我認為沒有所謂“叛逆”的定義,不要把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為是叛逆。

我們要認同孩子此時的發展規律,到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更突出自己的性格,並且開始有了更加自主的思維和判斷,希望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作為家長要根據孩子不同時期調整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採用簡單粗暴的形勢來對待孩子的青春期變化。

面對孩子青春期的變化,我有幾點建議。

1 建立一種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很多,有時候甚至彼此之間寫信來交流。只要有一種方式可以和孩子有溝通的機會,那麼就會很好的瞭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需求。

2 要理解和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及生理變化,要把這個階段看作是正常的,孩子的反應也是正常。用平常心來面對,有些家長會因此而恐慌,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3 少些嘮叨,多些理解,孩子這個階段更願意自主思考,自主決策,要給與孩子決策和思考的空間,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孩子建議或者批評點到為止,不要喋喋不休,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4 不要對立,甚至採用冷暴力的方式來處理,此時不要用冷漠來面對孩子的一些所謂的錯誤。要和孩子多溝通,出現矛盾學會放一放看一看。為什麼我們不能放下孩子,讓孩子們真正去嘗試一些錯誤呢。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叛逆期,一定不要建立這個概念。


香蕉奶爸的樂豆課堂


如問題所言“12-18歲是青春叛逆期”,孩子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大致都會有叛逆的言行出現,但其實青春期至十八歲也是孩子開始追求思想昇華的過程,之前在維兒康公眾號上羅向陽教授的答疑直播間中看到有家長問道孩子叛逆,怎麼處理的問題,羅向陽教授表示,這個時候叛逆其實是正常的,12-18歲的孩子開始追求思想上的昇華,從而也就會滋生出要擺脫逃離父母的“掌控”,這個時候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其實可以自己掌控決定自己的事情了。

羅向陽教授表示:在孩子成人前(18歲前),需要培養規律生活、紀律意識及法律意識三個律,養成了這個三個“律”,孩子在成人以後的人生中就會有“律”可行,遇到困難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尋找一個自己的行囊、指南針

而12-18歲的青春叛逆期,正是孩子培養法律意識的重要時期,所以在這個時期,作為家長的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有法律意識。

有一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了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孩子的故事,十七歲的他滿臉稚氣卻有著可以讓父親仰視的身高,他開始以“叛逆”的方式與父母溝通,知道有一天,父親和他傾心交談,詢問他變得乖戾的原因。

少年說:

“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尋找自我…”

父親嘆了口氣:“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座標。”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在都市裡父親給的500元就好像倒在沙漠裡的一杯水,很快就滲透完了。為了生存,少年開始去打小時工,為自己的飽暖問題奮鬥。

直到少年雙手長滿老繭,開始慢慢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及他們對自己的愛,少年撥通了家裡的電話,登上了回家的過車。

少年從叛逆到理解,心真正地長大了。

羅向陽教授(在維兒康公眾號上可以找到羅向陽教授哦)不止一次向聽課的家長們表示: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有一次坦誠的交談,讓彼此瞭解對方,告訴孩子你長大了,該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自己學著長大了。

瞭解叛逆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身心會隨之發生變化,叛逆也像一顆等待萌生機會的種子,在身體裡蠢蠢欲動,12-18歲的孩子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認同,於是會通過叛逆的行為向世界宣佈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成人眼裡的小孩子,很多事情都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對待孩子的叛逆,我們沒有辦法給予太多的寬容,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因為我們怕,怕孩子的這種叛逆會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怕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但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束縛和限制的反抗,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12-18歲的孩子開始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們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所演變的控制和壓制。

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溫柔的束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在指責孩子不聽話的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應該儘可能地與孩子成為“朋友”,成為“朋友”我們才能瞭解彼此,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

孩子叛逆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白憤怒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應該以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孩子正走向墮落的生源,我們應該立刻出現,幫助他爬出困境,孩子之所以為孩子,首先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在生命這條軌跡上,他也將擁有專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將用他的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他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