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落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大明帝国第十六任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7年至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人称之为崇祯帝。对于这位帝王,民间誉声颇高,大抵是因为这位老板比他的哥哥木匠皇帝或者比起他爹爹半途而废皇帝而言,崇祯帝在位十七年间,一直是勤勤恳恳,为国家为子民操劳一生,甚至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可是这么一位勤劳的皇帝,为什么最后大明还是覆灭了呢。今天我们来谈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勤劳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落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崇祯帝

1627年,明熹宗在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年仅十八岁的朱由检受遗命登基,登上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继位之后,他发挥自己近乎老练厚黑的性格,一方面是安抚魏忠贤,麻痹阉党集团,为自己坐稳皇位奠定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准备时机铲除阉党集团。果然,三个月后,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书,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行:一是并帝,二是蔑后,三是弄兵,四是无列祖列宗,五是克削藩封,六是无圣,七是滥爵,八是掩边政,九是伤民财,十是亵名器。这十大罪行样样属实,于是崇祯帝立即开始行动,先是迫使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后命锦衣卫将其缉拿归京,终于逼得一代宦官自缢身亡。自此,树倒猢狲散,崇祯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为以后政治生涯铺平道路。

按理说这样一位明君,不该当亡国之君的,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精明有为的皇帝走上了亡国路?事皆有因,纵观他的十七年在位期间,尽管他勤勤恳恳,貌似为国家,为天下,实际上,正是由于他的“勤劳”和本身的性格以及其他外因,才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性格骄傲

崇祯帝当上皇帝之前还是很会沉稳处事的,但是当他隐忍几个月一举铲除阉党集团后,他的骄傲蛮横逐渐显露出来,在他眼里,“九千岁”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一个国家的兴亡,不在于是否勤奋,而在于全局考虑和管理。他急躁轻浮,急功近利,刚愎自用,情绪上喜怒无常,大起大落。尽管崇祯帝雄心勃勃地想恢复大明昔日的荣光,殊不知,在他的骄傲蛮横下,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是: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不相信文武百官,频繁地调整官吏变动,十七年间居然调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最重要的吏部尚书居然换了十七个,几乎是年年换,领兵的将领更不必说。另外,他急功近利,大臣稍有过错轻则削官罢职,重则性命不保。在他的狭隘的用人方式下,国家人才匮乏,能者凋零,有心报国之士既不肯也不愿更不敢主动请缨。可以说崇祯帝的用人方式直接决定了大明兴衰造成了他的千古遗恨。

勤劳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落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崇祯帝

三是:重启东林党

东林党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官集团,这种读书人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魏忠贤在时极力打击东林党,朝野之处几乎没有其存在。崇祯帝重新启用东林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还天真地以为江南士人仍是那群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君爱国之士,殊不知现在的东林党已经几乎完全沦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了,有他们主持朝政,反对崇祯帝征收资本主义例如纺织业、盐业的税赋,反而在连年大旱时候去征收农民的税赋,终于爆发农民起义。

四是: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本身也有错误,他声称可以五年收复辽东,却拿着崇祯赏赐的尚方宝剑,以粮资敌、擅杀毛文龙、私自议和等等,再加上五年平辽的欺君之罪,样样罪状都使得崇祯帝大为不满,终于在皇太极逼近京师时候,尽管袁崇焕回兵护卫并经过艰难战斗取得胜利,崇祯帝还是将其凌迟。至此,北方无将可以抵御后金。

五是:拒绝议和

崇祯帝刚继位时候,皇太极积极联系辽东都督袁崇焕,声称愿意“去帝称汗”,寻求和明朝议和,但崇祯皇帝和大臣都认为他们是“流匪”不足惧,反对议和;同样,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给崇祯帝一封信表态:只要朝廷封他做河南王,并且资助军队军饷,他可以立马发兵去打后金。但是崇祯再一次拒绝了。两次拒绝直接要了大明王朝的命。

勤劳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落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明军

六是:错失南迁机会

在群臣争论是否弃敌守京的会议散后,李明睿为崇祯建议南迁,这个建议在当时已经是比较明智的了,北有后金,西有闯王,京城危机,崇祯心里是比较赞同的,但崇祯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候,没料到大部分人都反对,左杜都御史李邦华居然说:宁可太子去江南,皇上也不能去。崇祯帝间众怨难违背,南迁之事作罢。随后崇祯皇帝下圣旨命令“入京勤王”时候,不见勤王军队,反而闯王军队越来越多,等到前方消息传来保定失陷的消息,南迁之路被割断,崇祯帝失望透顶,终于在3月28日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

纵观崇祯一生,他勤俭自律,励精图治,兢兢业业,试图恢复祖上基业,是一个勤奋的执政者,但仔细品味崇祯的执政生涯,由于本身的缺点,外加内忧外患,尽管他尽心尽力,但也无力回天。只能说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