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為何被周王以殘忍手段烹死?

陳煥銳


說起周朝的建立,有書君認為大軍師姜子牙功不可沒。他為周文王開疆闢土,掃清障礙,踏平坎坷,終成大道。

周文王感激姜子牙,並封姜子牙為齊國國君,共保大周平安。

然而,幾世之後,姜子牙的後代,卻被周朝天子賜以烹死之刑。為何堂堂開國功臣的後代卻下場淒涼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周朝國君殺雞儆猴,藉此提高朝中威望。

這位被周朝賜以烹刑的倒黴蛋兒正是齊哀公,姜子牙的第五代傳人。

當時的國君是西周第九代君王周夷王。周夷王曾被爺爺周孝王謀朝篡位過,後來周孝王駕崩,經眾臣力保,周夷王才重登帝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眾臣子能頂周夷王,也能踩他一腳。

他們並不太尊重這位無才無德的君王,就連朝拜一事也是能免則免,偶爾有些國家前來朝拜,周夷王還親自迎接。久而久之,周夷王的威望蕩然無存。想必那時周夷王也是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

也因此,周夷王對眾臣的信任度也是很低的,他一心想尋找機會收拾這種局面,重振雄風。而齊哀公偏偏撞在了他的“槍口”上。

古時有個舊例,各國都要按時向天朝君主繳稅,周朝也不例外。

然而,周夷王的威信真是低到塵埃去了。執政後,眾臣都怠慢繳稅之事,尤其是齊哀公,藉著天高皇帝遠的地理環境,連續兩年都未向朝廷進貢。

如果齊國因天災人禍等自然原因導致無稅可交,尚且說得過去,可齊國明明是富庶之國,卻兩年拒不繳稅,公然和周夷王過不去。

此外,史載周夷王一直身體欠佳。一次,周夷王抱恙,眾國君主前來探望,唯獨不見齊哀公。他不來的原因也是令有書君醉了:齊哀公是齊國第五代君王,而大周傳位周夷王時,已經是第九代了。所以,論理,他是周夷王的長輩,所以沒有朝見之禮。

周夷王雖無威信,可到底是一國之君,豈能任人踐踏。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啊!

周夷王被齊哀公這樁樁件件的所作所為激怒了,來了個徹底反彈。他正愁沒人送上門來,如今齊哀公來了,還不趕緊嚴懲以待,以儆效尤。

於是周夷王不由分說,立馬將齊哀公執行烹死之刑了。而且周夷王特地將各國諸侯召集起來參觀這場行刑,以此達到震懾人心的目的。

齊哀公因兩年未繳納賦稅,成為周夷王殺雞儆猴的對象,被處以烹死之刑。

二、周朝國君聽信讒言,誤認為姜子牙後人有謀反之心,故以烹刑殺之。

大周建立之後,周文王分封開國功臣,並將功勞大者封為各個國家的領導。其中紀國當屬實力最強者,其他國家望其項背。

然而,姜子牙勵精圖治,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出幾年,將紀國迎頭趕上。至齊哀公時,齊國與紀國已經齊頭並進了。

太過於出類拔萃,便容易被小人盯上。齊國的蓬勃發展,令紀國國君煬侯憂心忡忡,擔心齊國會將自己擠到退居二線的位置。

於是煬侯暗中窺探齊哀公的一舉一動,以便抓住他的把柄,藉此剷除這顆眼中釘。

然而,人非聖賢,誰沒個興趣愛好的。齊哀公喜歡打獵,所以三天兩頭涉獵,可就是這個愛好被煬侯拿來大做文章。

煬侯在國君周夷王面前汙衊齊哀公“荒淫田遊”,定有謀反之心。

那個朝代,臣子三番兩次進行同一種活動都會被懷疑可能是密謀造反。齊哀公多次外出打獵,正是密謀造反的鐵證。

昏庸無道的周夷王信以為真,毫無辨識度的他也不給齊哀公解釋的機會,直接將齊哀公綁上囚車,送去刑場執行烹刑。

齊哀公英明一世,卻被紀國國君煬侯嫉妒,以致被誣陷密謀,並被周夷王處以烹刑。

綜上兩條原因,無論齊哀公是未繳稅還是被誣陷謀反,其實不過是成為了周夷王政治上的犧牲品。

而縱觀歷史,這樣的犧牲品舉不勝舉。這,是時代前進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姜子牙是周朝四朝元老。被封齊地後,姜太公仍以“太師”身份輔佐了外孫周成王、重外孫周康王,可以說姜子牙對西周勞苦功高。


齊國和西周既是君臣關係,又是實打實的親戚關係,一向相處很融洽,直到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夷王當政,西周和齊國關係出現了裂痕。

為什麼關係破裂,還得從周夷王的曾祖父周穆王說起。周穆王在位時,北方遊牧民族犬戎崛起,就不太把宗主國西周放在眼裡,連“歲歲納貢”的規矩都不遵守了。

這有損西周的國威,周穆王豈肯善罷甘休?於是發兵犬戎,這個時侯西周還很強盛,犬戎不是對手,但遊牧民族機動性強,打不過可以跑啊。所有周穆王一直沒機會徹底消滅犬戎。

連年征戰,對西周的人力、財力消耗很大。有大臣建議周穆王方式征討犬戎,但周穆王很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西周的國力就這樣被拖垮了,結果犬戎還是沒消滅。


周恭王繼位後,國庫空虛。為扭轉困局,周恭王開始大力裁軍,並向諸侯國出售國土。周王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外軍事上對犬戎沒了優勢,對內坐視諸侯國做大。

周懿王繼位後,內憂外患,而且天災不斷,西周慢慢走向衰落。為了躲避犬戎的襲擾,周懿王將國都遷到了槐裡。

堂堂西周被外族逼得遷都,各諸侯國打心裡再也瞧不起老主子了,西周貴族更是視之為恥辱。而他的兒子周夷王也因此沒能順利繼承皇位,中間還被叔叔周孝王插了一槓子。

周孝王在位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有力的打擊了犬戎,一件就是封非子於秦地。幾百年後正是非子後代嬴政,終結了諸侯混戰和周王朝。


周夷王好不容易熬到了當政,躊躇滿志,一心想中興周王室。於是他想找機會立威,打擊一下那些氣焰囂張,不再朝貢的諸侯國。

周夷王二年,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向周王朝進貢,周夷王很開心,親自到黃河邊上去迎接。

周夷王三年,紀國國君紀煬侯到西周納貢。國君親自來納貢,這給足了宗主國的面子。周夷王很感動,高規格盛情招待紀煬侯。

席間紀煬侯舉報齊哀公有不臣之心,理由呢?首先他不向西周納貢;其次齊哀公好戰,不斷侵略周邊國家,擴充領土、積聚實力。


一提齊哀公,周夷王火就不打一處來。按道理大家都是親戚關係,西周風雨飄搖,你該拉我一把,結果倒好,你不僅帶頭不納貢,還經常以長輩的口吻教訓我!

按輩分來講,周夷王應該喊齊哀公為表姥爺。但在古代皇權為大,你就是長五輩見了皇帝,也得磕頭高喊“吾主萬萬歲”。

想到此處,周夷王決定拿齊哀公開刀。但齊哀公平常根本不來拜見君王,那怎麼辦呢?周夷王想到一個主意——諸侯會盟。


會盟是西周祖上的老傳統,這理由齊哀公沒法拒絕,不去齊國就會被孤立。

周夷王三年秋,齊哀公領命赴會。不過他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一座祭天祭臺和一口底下燒著熊熊大火的大鐵鍋。

齊哀公一到,便被周夷王以“謀反”罪名拿下,然後被扔進大鐵鍋裡“煮烹”。

這場盟會十分血腥,齊、周也因此結下了世仇。但周夷公“殺雞駭猴”,也並沒有達到立威的目的,西周仍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花木童說史


姜子牙(即呂尚)是周朝取代商朝奪取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在西周建立後,因功分封至東夷之地建立齊國,作為西周王朝在東方地區的重要屏障。

公元前868年,西周第九位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西周鎬京,把前來覲見的齊國國君齊哀公(呂不辰)烹殺之。周夷王烹了齊哀公之後,立他的弟弟呂靜為齊國國君,即齊胡公。齊哀公也是周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烹殺的國君。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從這段記載看,周夷王是因為紀侯向自己說齊哀公的壞話,周夷王這才把齊哀公召到鎬京,並下令烹死齊哀公。

西周建立後,在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周王朝步入了上升期,特別是到了周穆王時期,國力達到頂峰,但接下來國勢開始衰微,到了周夷王繼位時朝廷的權威已經大打折扣,因為周夷王是依靠諸侯國的支持登上王位的,一改之前周天子坐堂受諸侯朝拜的慣例,變為下堂站著接受諸侯的朝拜,以示對他們的尊敬。事都有利弊,對於周夷王紆尊降貴的舉動,有的諸侯滿心歡喜,受寵若驚,有的諸侯卻覺得這樣有失天子威儀,不合禮法,就有點瞧不起周夷王。不少諸侯因此都沒有按時來朝覲周天子,這時候的周夷王對蔑視朝廷權威的諸侯十分不滿,正打算找個機會立威,以提升自身威望。另一方面,位於東海之濱的齊國利用周王朝授予的方伯身份,在立國的一百多年時間內,不斷開疆拓土,已經成為東方首屈一指的強國。到了齊哀公時期,齊國開始不太服從朝廷權威,與齊國不斷侵佔周邊姬姓諸侯國和紀國萊國等國的封地,接壤的諸侯國魯國鄭國紀國感受到齊國的現實威脅,於是魯國和鄭國就慫恿弱小的紀國向周天子告狀進言,再加上齊國也連續幾年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周夷王就決定拿齊哀公立威

周夷王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並遏制齊國在東方的壯大,決意以烹殺的方式齊哀公,在周朝,烹殺是一種禮刑,但更是一種酷刑。這種刑罰主要是為有身份的貴族而定製的,一般人根本無法“享用”。根據周禮的規定,有身份的人死後應保存全屍,不能流血,於是烹殺之刑誕生。於是,周夷王將齊哀公召至鎬京,以對天子大不敬的理由治罪。哀公已經意識到自己此次在劫難逃,萬般無奈之下,他給他的同母弟弟姜山寫了一封信,交代了後事。周夷王處死齊哀公後,趁機介入齊國的國君繼承問題,擁立齊胡公。齊哀公被殺後,齊國很快陷入內亂,姜山不服齊胡公的管轄,發動對齊胡公的進攻,並殺死了齊胡公,自立為國君,即齊獻公。西周王室由於忙於應付遊牧民族入侵,無暇顧及齊國問題,只得承認現狀。

但是齊國由此對紀國恨之入骨,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報復。經過將近兩百年的準備,公元前690年,齊國出兵滅紀,紀國國君棄國出逃,齊國大仇得報,這也是“九世之仇”的典故由來。


滄海拾遺錄


姜太公輔政周文王鄭武王有功,l立國後,姜子牙封於齊地稱齊閨,即今山東臨淄、淄博。姜尚治國有方,齊國很快強大。周代時,諸侯國林立,與周王室關係一般,有一定的獨立性。尤其是齊國,在齊哀公時,因為離得遠一點,不常與周天子聯繫,甚至兩年沒晉功。周天子有點意見,想敲打一下齊哀公。

這時,紀國國君摸透了周天子的心思,就打小報告,說齊國想謀反。周天子半信半疑,思考再三,就來了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即派使臣赴齊,稱周天子要見齊王議事。齊哀公毫無戒心地跟著來使赴京。

周天子見到齊哀公,觀察來觀察去,不像生事之人,但又考慮穩住自已的江山,還是叫來所有諸侯王,燒了一大鍋開水,活生生地把齊哀公給煮了。起到了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的作用。

由此,齊國與紀國結下了深仇大恨,但有著周王室的保護,對紀國也無可奈何。

話說到了周厲公時代,其作惡多端,王室不和,諸侯國也不斷造反。此時的齊國,又過了9代,傳至齊襄公,看到周王室自身難保,就對紀國突然攻擊,滅了紀國,替先王報了水煮之仇。


齊聲喚賢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

瞭解封神演義的人都知道姜子牙,姜子牙是周朝開國元勳。曾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被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姜子牙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

姜子牙不僅是開國功臣,也是周室外戚,周成王就是姜子牙的親外孫,姜子牙被封齊國,但長期在鎬京擔任太師,是周朝的實權人物,還曾經負責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開疆擴土,開創成康之治。

周王烹齊侯

周王烹齊侯,是在西周末年周夷王時期,周王權威下降,許多諸侯已經不很正常朝貢。為了重新樹立威信,周夷王通知各地諸侯有要事相商,大集諸侯,齊國的鄰國紀國國君告發齊侯,理由是齊國經常攻伐周邊小國,不及時朝拜周王,有謀反之心。周王在眾目睽睽之下令人將齊哀公投入大鼎之中,活活烹殺,並立齊哀公的弟弟呂靜為君。

齊哀侯被烹殺時,已經在位12年,在位期間確實經常欺負周邊小國,紀國也感到了巨大壓力,於是使出了借刀殺人之計。

而齊哀侯不來朝拜周王,還有一個特別理由,齊哀侯是齊國第五代國君,周夷王是第八代周王(齊國姜姓,與周室世代婚姻,包括首任國君姜子牙也是周室的外戚),按照輩分,齊哀侯比周夷王要高,高輩不用去拜見晚輩。但齊侯作為臣子,不去按規矩朝拜天子,終究是不對的,被紂王殺雞駭猴烹殺掉,也不算冤枉。

而周王烹殺齊侯,目的是要震懾不尊重王室的諸侯,重樹王室的權威,但終究周王的地位還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


鄭說豫見


相信好多人都曾經看過《封神榜》這個故事,對西周伐紂滅商的歷史事件都很瞭解。在西周的征戰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功之臣是不能夠忽略的,他就是姜子牙。

西周建立之後,當權者決定實行分封制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為了獎賞建立了巨大功勞的姜子牙,就將他分封為齊國的諸侯。那時候的姜子牙不僅是功臣之一,同時也是西周武王的岳父。身為外戚的他也被賜予了一項很大的權力——那就是可以征戰其他諸侯國。

起初的齊地是十分貧窮的,但在姜子牙及其子孫的努力治理下,齊國變得越來越強盛,到了第5位君主齊哀公時,齊國已經變成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到了此時西周王朝已經傳到了第8代君主周夷王,在他登上皇位時,身為諸侯之一的齊國君主卻沒有來道賀,他認為身為第5世君主自己是長輩,怎麼能向身為晚輩的第8世周王低頭祝賀呢?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得到周夷王的理解,而且還在心裡為齊國君主記了一筆。

齊國的強大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忌憚,其中有一個鄰國叫做紀國,是周夷王的母國。在有一次朝見周夷王的時候,就說到齊國想要謀反有不臣之心。這讓周夷王十分生氣就想找一個方法來治理齊哀公。後來周夷王就稱自己患病了,聽到國家的主人生病許多諸侯都趕來看望。周夷王在設宴的大廳中架火煮鼎,當水開後就命人將齊哀公扔到水裡煮熟了。看到這樣的景象,各個諸侯都非常的害怕。

其實,周夷王未必不知道齊國君主會謀反一說到底是真是假,但齊國身為當時的大國之一,不僅不思考如何輔助周夷王治理國家,反而帶頭不尊重他,這必定會讓王者心生不喜。而且當時西周王朝對各諸侯間的控制已經衰弱,齊哀公被殺雞儆猴也是不出意外的。可惜的是,即使殺死了齊國君主,也沒有挽救西周王室權力的衰弱的進程。


漁經獵史小仙女


提起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想必大家如雷貫耳。他對於西周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沒有《封神演義》中那般傳奇,但姜子牙確實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在西周建立後,武王姬發封姜子牙為齊侯,定都營丘,他也成為當時姜氏齊國的開創者。但就是這樣一位有功之臣,他的子孫卻被周王以殘忍地手段給烹殺了。這又是為何呢?爆史君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姜子牙被烹殺的這位子孫是齊國的第五代國君齊哀公,而烹殺齊哀公的人,則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周夷王。而要問周夷王為何要烹殺齊哀公?那原因可就太多了。


首先,齊哀公的政治立場不對。

周夷王的父親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按照西周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姬囏去世後,應該是由嫡長子姬燮繼位,也就是周夷王。但周夷王的叔祖姬闢方卻打破嫡長子繼承,在姬囏去世後謀朝篡位,做了周朝君主,即周孝王。面對周孝王這種大逆不道之舉,作為親藩的齊國卻沒有絲毫阻攔,甚至提出異議,所以重新復位的周夷王便對齊哀公懷恨在心。

其次,齊哀公太過狂傲。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而齊哀公便是那隻出頭鳥。其實在西周後期,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已大大衰弱,很多諸侯都不再去國都朝見周天子。但他們在面子上還是能讓周王勉強過去的。而齊哀公不僅連續兩年不向周夷王納貢,而且還口出狂言:“我是齊國第五代國君,周王已經是西周第九位天子了,按輩分算,我是他叔叔。哪有叔叔主動去看望侄子的道理?”這就讓周夷王更不能忍了。不交錢就算了,還處處敗壞我名聲?不修理你,修理誰?

然後,奸臣的誣陷。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荒淫田遊,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這裡的“荒淫”是指喜愛的意思,就是說齊哀公喜好去荒野遊玩,不理國政,史官作詩諷刺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並非如此。在周共王時期,朝廷曾下了一條命令:承認諸侯開拓出來的荒地作為其田產,但需要向王室納稅。而齊哀公整日去荒野,那並不是為了遊玩,而是為了開拓土地。

但在他開拓土地的過程中便得罪了鄰居紀侯。紀國與齊國是鄰居,原先比齊國要強大。但隨著齊國幾代君主的積極進取,到了齊哀公時,齊國國力已經遠超紀國。眼看齊哀公把手伸到了自己地盤上,紀侯是又急又氣。但他又不敢和齊哀公打,怎麼辦?告狀。紀侯向周夷王進獻讒言說:“你看呂不振(齊哀公名字)這老小子,野心勃勃,完全沒有把周王你放眼裡。不僅不稱臣納貢,還四處說不服你。長此以往,恐怕你的威信會在諸侯間蕩然無存吶!”這樣一來,在周王的小本本上,又記了齊哀公的一筆賬。

最後,殺雞儆猴。

這一招是皇帝們慣用的招數,手下人不老實了,殺兩個人給他們看看,他們就會聽話兩天。而周夷王對齊哀公攢了一肚子怒氣,也是時候拿他開刀了。公元前868年,在位12年的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他死後,其弟呂靜繼承王位,即齊胡公。而周夷王想要殺雞儆猴的目的似乎也並沒有達到,諸侯們不僅沒有安穩下來,反而以此為藉口開始攻打紀國,也拉開了春秋的序幕。


Boss爆史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齊哀公,大概是齊國君王中,死得最窩囊的一位了,他竟然被周夷王“烹殺了”。

其被殺的原因,史書上記載得很簡單:紀煬侯向周夷王進獻讒言!

《史記·齊太公世家》: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史書中的這一句話,顯然並不是周夷王隨意殺死,開國功臣姜子牙後人的全部原因。

我們先了解一下,產生糾紛的齊國和紀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再搞清楚那個時候的周王朝處於怎樣一種環境。

1、齊國和紀國的關係

齊國和紀國都是周王朝的封國,兩國地理位置相鄰,地位卻天差地別,齊國是周朝開國太公姜子牙的封國,而紀國卻是商朝的封國延續下來的,前朝投靠過來的諸侯自然不如本國的香,這點周王室一直拿捏得很準。

所以,齊國和紀國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情況下,紀國和萊國一樣,都是前期還能和齊國扳手腕,後期就不太行了。

這種環境下,紀國自然要想辦法,把這個周王朝派來壓制自己的國家打壓下去,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紀煬侯進獻讒言的事情。

2、周夷王為何接招

關於周夷王時期,《史記》有這樣一句評語: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王室的實力日益衰弱,諸侯各自為政,已經不尊重他了。

在這種情況下,周夷王特別想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威信,為此,他特意做了幾項政治舉措:

一、指揮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為周王朝奪取戰馬;

二、賞賜前來朝貢的蜀國、呂國,樹立周王室的正統地位;

三、殺死齊哀公,扶持他的弟弟上位。

齊國是周王室親信屬國之一,周夷王在諸侯不臣的情況下,迫切渴望能夠掌握更多的力量。

紀國的出現使周夷王看到了機會,他只要藉著讒言順勢而為,就可以讓齊國成為親近忠於自己的國家。

齊哀公的死,便是這場計劃的關鍵一步。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齊國的開國國君姜太公,大家非常熟悉,也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我們不再重複。我們來了解一下,齊國和同屬於姜姓的鄰國紀國之間發生的一件事。

話說,齊國國君傳到了齊哀公手裡。據說,齊哀公在國內外社會聲譽不好,吃喝玩樂樣樣精通,不是個有為之君。按照常理,只要是齊國臣民不反對他,他仍然可以在國君的位子上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幸的是他攤上了一個愛打小報告的鄰居紀侯。

當時的周天子周夷王娶了紀女做王后,紀侯即成了周夷王的國親。周夷王對這位親戚格外重視,紀侯說的話,周天子一概採信。再加上,紀侯也是一個特別愛打小報告的人,美其名曰喜好反映下情。如此一來,齊哀公的劣跡一件不漏地傳到了周天子的耳朵裡。

那個時候,周天子實力還很強大,各諸侯國對周天子也是畢恭畢敬。周天子接到紀侯關於齊哀公的報告後,立即發下海捕文書,把齊哀公給抓回來扔在大鼎裡給煮了。這個消息令齊國上下,乃至國際社會一片譁然。

從另一方面來說,周夷王的做法,確實欠妥當,完全沒有顧及齊國的感受。換句話說,周天子僅僅是殺死了無道的齊哀公,但是沒有給齊國乃至天下臣民一個交待。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齊哀公被煮以後,其弟公子靜被立為新任國君,被稱為齊胡公。在齊國人眼裡,國君雖然無道,但是這是齊國內部事務。而今國君被抓回去煮了,讓齊國人在當時的國際社會顏面盡失。在此情形下,齊胡公登上了齊國國君之位,總感覺國都的臣民都在盯著他,不安全。於是他就把國都遷到了薄姑。

令齊胡公沒想到的是,他的遷都行為產生了更嚴重的後果。原來,齊國上下,尤其是貴族內部一直懷疑有人裡通外國,出賣齊國。齊胡公遷都的行為,讓齊國臣民誤解為做賊心虛。接下來,齊國發生了立國以來第一次內亂。正當齊胡公在薄姑坐立不安的時候,齊哀公的同母弟弟公子山糾集了大量的支持者,自原國都營丘殺到薄姑,並且殺死了齊胡公呂靜,自立為齊國國君,史稱齊獻公。

齊獻公取得政權以後,為了防止弒君篡政的事情再次發生,驅逐了齊胡公的所有公子,並且把齊國國都再次由薄姑遷到了臨淄。由此至齊國投降秦國而滅國,齊國國都常駐臨淄。

此次齊國內亂,讓接連失去了兩位國君,並且讓齊國的醜事擺在了世人面前,大大降低了齊國的國際威信。由此齊國和紀國也結下了不解的仇恨。


歷史倪說


周夷王時 齊哀公稱王失敗被烹殺 楚渠南方稱王成功

齊哀公稱王的證據是2009年山東高青縣陳莊西周故城遺址出土的周天子級別的祭天祭臺。

齊哀公如果不是想稱王,幹嘛修建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祭天祭臺?

遺址中還有一位諸侯等級的將軍墓——說明當時齊哀公有可能已經暗地裡自行分封。

祭天又自行分封,說明齊哀公實際上已經獨立,不再奉周天子。

這個銘文是:豐啟 ( 肇 ) 作 車 目 ( 厥祖 ) 甲

齊哀公為什麼要稱王獨立於周

1、齊國從姜太公分封建國開始,就是以東夷文化為主,而非西周周禮文化。

姜太公更分封建國時,齊國周邊的東夷部族力量還很強大。姜太公剛到封地,東夷的萊人就進攻了,姜太公遲幾天到,齊國就被滅了:

“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

姜太公為穩固齊國統治,減弱周邊東夷部族的仇視,一股腦接受東夷風俗: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這和魯國堅決實行周禮的做法完全不同。齊國是入鄉隨俗,接納了東夷文化。

齊哀公之前的齊國國君都是按照商朝的慣例進行:

姜太公,厥祖甲 ,即文祖甲;

姜太公之後是:齊丁公、齊乙公、齊癸公。

齊哀公之後都是按照西周諡號進行:齊胡公、齊獻公、齊武公、齊厲公、齊文公、齊成公、齊莊公等。

齊國國君尊號以被烹殺的齊哀公為界線:齊哀公前,是按照商朝的天干地支進行;齊哀公才開始用西周的諡號。

這足以說明齊國早期,連國君都接受東夷文化,拋棄西周禮法。

齊國成為西周時不使用西周禮法的諸侯國。齊哀公想要脫離西周獨立稱王,是有其社會基礎的。

2、周夷王時期西周衰落,出現諸侯不朝貢周天子現象。

《史記 楚世家》:

“熊渠生子三年。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雖然司馬遷沒有列舉出有哪些諸侯不朝周天子、相伐的事實,但周夷王時西周因為開始出現乾旱導致農業減收、國力衰落是不爭事實。

周夷王時有哪些諸侯不朝、相伐呢?

最明顯就是齊哀公修建祭天祭天意圖獨立,楚國稱王,楚國攻打庸、楊粵、鄂等地諸侯。

經過周厲王的專利改革,讓西周重新強盛,這才有周宣王的征伐四方和“諸侯覆宗周”。

如果沒有周厲王的專利改革,重振西周國力,周夷王之後西周就進入春秋爭霸時期了。

如果沒有紀侯的通風報信,齊國,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稱王的楚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