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是某某的朋友吗?他欠了信用卡,现在联系不上”,是不是许多人都接过这种电话?

悠游HM


这个问题有毒啊,我刚接到过。

说的是多年前的一个同事,很有有能力的一个大客户经理,专门负责生政府采购中心订单,工作能力和销售经验毋庸置疑。后来我们各自离职,听说到另一家公司负责销售部,感觉混的还不错吧。

几年时间没见,直到前两天。2020年,有个感觉像是骚扰电话打过来。

“请问您是**朋友吗?”,感觉很客气但是语气比较冷的中年女声。

“是的。”,摸不着头脑,先应着。

“你最近联系过他吗?”还是很客气,但是冷的感觉很强烈。

“没有,很久么见。”我有些烦了,方言普通话冒了一下。

“请问你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到这里,我已经准备挂断电话了。因为感觉很不受尊重,其实我在想:为什么要和你说那么长时间话。看在还客气的份上,就没有发作。

“你有啥事,直说就行,而且,你认识我吗?我为什么要回答你的问题。”

“抱歉,你的朋友在我银行信用卡还款已经逾期,请转告他及时还款。”

然后就挂断了。

我心里一万头马在奔腾,然后不假思索打通朋友的电话,劈头盖脸的问:

“你欠银行的钱没有还?怎么电话打到我这?”

突然间,明白了,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不还钱,就发动你的亲戚朋友圈,全方位逼迫你。

通过聊天,终于明白,原来他真的利用信用卡套现,并在十几张卡间互相倒钱,直到现在还不上。真不敢相信,一个那么优秀的人能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其实,题主的问题我看了好多遍,也看了看其他人的回答,心理莫名的悲伤。

这个现象的普遍,是背后一个个逼不得已不得不赖账的年轻人。看着这个问题,仿佛看着一张张绝望的面庞。我不相信他们都是懒惰或者爱慕虚荣导致无限制消费造成的。

背后的社会原因,我不愿意去分析,也分析不了,光是想想就觉得浑身发颤。但是,我认为最起码有两点和大家分享,也期望共勉:

一、我们其实并没有达到信用社会基本要求-信任,到处在跨越式发展,反而少了量力而行的自我认知积累。形而上的哲学观其实对于社会共识的塑造,相信比想象中的更大。

明朝王阳明开创了“心学”,并对儒家思想进行升级改造,虽然没有替代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但是在明中后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东林党,对明末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且不说这个影响的好坏,单从哲学对人思想的塑造上,强大无匹。

在我的想象中,年轻人不应该成为金融系统的韭菜,一茬一茬的割,东欧的金融改革悲剧不应该在我们国家再次出现。(希望在回复中不要用社会达尔文类似的思想diss我)。

亲爱的朋友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千万记得--量力而行。

二、学会理财,控制风险。

要相信二八定律在我们对待生活工作时的强作用力。万事留力两成,以对不测;再艰难,收入两成用于储蓄;个人与家庭中,重要性占比二八,重视家庭才能心中有根。

现地现物,拒绝杠杆,我认为是个人理财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控制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你看上新款的手机,需要上万元,钱不够,分期购是唯一选择,计算下来月供将会超过月收入的两成。想一想压力蛮大的,用信用卡套现,多付一些首付,买下了。

这就是最简单的用杠杆撬动消费,当然,杠杆在投资股票领域有另一层含义,这里只是取相似的意思。

杠杆消费真的是害人害己,应干脆的予以拒绝。

最后,希望“你是某某的朋友吗”这类电话少一些。过日子,还是踏实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