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

其實在之前測評沃爾沃XC90的時候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一次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遍我的觀點。

這一集中提到的“旅行車”泛指兩廂轎車,包含較短的Hatchback掀背車,也包含C柱和D柱之間還有一塊玻璃的Wagon旅行車。


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

首先要跟大家講的是,相當大比例的國人特別是一些較年長的國人從骨子裡是不接受旅行車的。因為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上是追求對稱的,包括中國傳統的高檔交通工具轎子就是嚴格對稱造型的產物,所以這也是傳統三廂車被翻譯為“轎車”的緣故——中間高兩邊低。而旅行車這種側線不對稱的結構就與許多國人對於傳統汽車的認知產生了衝突。


甚至在一些極端的認知中,對於旅行車妖魔化的偏見包括被冠以“無後”(無後廂)的蔑稱。比如旅行車不允許出現在結婚車隊中,因為不吉利,等等現象。


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


其實旅行車最繁盛的市場是歐洲,因為歐洲的街道普遍狹窄,對於汽車的空間利用率有較大的需求;同時又多山地丘陵地形,在盤山公路上行駛時又需要車輛具有良好的操控性;還有就是油價高,尺寸和高度過大的車燃油經濟性也不好。正是這些原因使得旅行車比三廂轎車或SUV更被歐洲主流消費者認可。


而直到大概十幾年前的中國市場,旅行車才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在那個時代,許多小型的旅行車是作為一些富裕家庭年輕一代的人生第一臺車或老年人的最後一輛車而存在的。比如高爾夫、福克斯、馬自達3這樣的代表車型。


但就在旅行車被市場逐漸接受的過程中,市場和政策環境卻發生了變化:一二線城市開始限牌限購、二胎政策放開。這導致了一個問題:消費者對於一輛車空間、載人能力/舒適度、實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這使得像高爾夫、福克斯、馬自達3這樣定位於運動化的小尺寸車型就逐漸被市場冷落,原本的車主在近十年的換車週期中也逐漸去選擇了那些空間更大的產品。


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


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

與此同時,另一個市場的崛起也極大地壓縮了旅行車的市場份額——SUV。比旅行車更大、坐人載物能力更強、車身和底盤更高,有更強的通過性,適應性,也更符合一些人喜歡“高高在上”的坐姿,此外隨著研發技術的發展,當代的SUV開起來也能基本滿足穩健的行駛能力和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講夠用的操控性。


另一方面,對於廠家而言,SUV車型的溢價也比轎車要高了幾乎整整一個級別,進而轉化為更豐厚的利潤。


於是SUV這種用戶願意買、願意用,廠家願意造、願意賣的車型就在近十年來的中國市場上大放異彩,並與那些在同級別中較大尺寸的三廂轎車如三明治般把旅行車的市場幾乎徹底壓碎。


也許有人會問,那麼中高端旅行車為什麼市場表現普遍也很差呢?其實還是類似的問題,因為一開始的銷量和接受度低,所以沒有獲得同平臺三廂轎車的待遇,不國產不加長,自然價格更高更小眾化,最終惡性循環。


所以你會看到不僅是旅行車,其實在當今的中國市場上幾乎所有空間和尺寸相對較小的家用車一般都很難有較強的認可度和競爭力。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幾句話:一二線城市缺牌(指標),三四線城市缺錢(購車預算),人均機動車保有量低、而對汽車有需求的人(未必是車主本人)卻越來越多,人多車少的局面使每臺車都需要儘量作到大空間多拉多載。


沒錯,這就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現實,我們不必評價它的對錯,也不代表所有消費者的選車思路都一致,但至少從大環境大趨勢上來講,我認為當下就是這樣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