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眾多, 為何沒有出現九龍奪嫡 ?

holland巧克力


乾隆朝晚期,只上演了一出“二龍奪嫡”,老龍和小龍。

話說乾隆在位第六十個年頭上,他為了在位時間不超過爺爺聖祖康熙的在位年限(六十一年),也是為了深入考察下一代核心接班人皇十五子永琰,決定還是讓他爺爺去保持那項紀錄,自己退位去當太上皇,搞搞新意思。

史上比較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這一幕叫做“傳位不授璽”,在傳位大典上,其他既定程序都走完了,新皇業已登基,按照設定,最後一步就是把玉璽交給永琰,做官要有印信,沒有印信的相當於假冒偽劣,做皇帝爺也照樣是這個道理。

就在永琰向玉璽伸去熱情的雙手時,八十五歲的乾隆死死地把玉璽給摁住了,臉上呈現出一種迷之思考,永琰則表現出了神之尷尬,爺兒倆僵持了好一陣子。

假如乾隆死摁著不給,這將成為一場“二龍奪嫡”的年度大戲,老龍取得最後的勝利。一種戲說是劉墉在旁邊提醒之下,乾隆眨巴著眼睛,十分不捨地鬆開了手,玉璽才過渡到永琰的手裡。

從乾隆做太上皇這三四年間的表現,乾隆的確做到了“授璽也抓權”,看來這種戲說並非毫無依據,權力總是值得戀棧的好東西。

乾隆子孫眾多,但比起爺爺康熙還是要差了一個數量級,康熙有35個皇子,20個活到成年,這二十位皇子直到康熙去世的時候仍舊個個龍精虎猛,所以其中優秀的九個才能演繹“九龍奪嫡”。

乾隆雖然有17個皇子,活到成年的也有10個,但這10個,卻明顯缺乏後勁,有6個楞沒活過乾隆本人。一共只剩下四個,九龍奪嫡的熱鬧是無法複製了,要不也意思意思,來個四龍奪嫡?

這四位皇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雍正定下了秘立皇儲的制度,乾隆也必須尊從,但他即位之後,最初效仿的卻是漢人立“嫡長子”的方式,但也尊重了父親規定的形式,秘密冊立。

但乾隆的秘立簡直是一個魔咒,立永璉,永璉死,想立永琮,永琮即死,後來一傷心,乾脆就先緩緩吧。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本人都六十三歲了,秘立皇儲的事情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這時候還有七名皇子在世,前文的四名之外,還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和皇十二子永璂。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分別被過繼給履親王允陶和慎郡王允禧,自動喪失即位條件,即便不過繼出去,兩人也都福薄緣淺,兩人中過世較晚的永瑢都死在乾隆過世的九年前。

皇八子永璇母親去世的早,患有腿疾,舉止輕浮,性行乖戾,做事很不得體,曾經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他自認為不會有繼承的機會,乾脆就日漸消極,喜歡詩詞文章,在書法繪畫方面倒是頗有造詣,最後也成為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

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說皇八子永璇的書法繪畫頗有造詣,那麼永瑆的水準已經達到了書法大家的程度,他“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無論如何,他是一位較有競爭力的隊員。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是繼皇后輝發那拉氏,嫡子身份,本來是最具可能性的繼位者,但輝發那拉氏因觸怒乾隆失寵,旋即去世,永璂也隨後失去了繼位機會,更不用說他也死在了乾隆的前面二十多年。

皇十七子永璘,他和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都是令貴妃,當時的不利條件是年紀太小,不足八歲,乾隆沒有理由廢長立幼。

最後的優勝者,在乾隆六十年宣佈退位當太上皇時,取下了密封的鐍匣,裡面的名字當然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他也就是日後的嘉慶帝,總體說來,他的獨特成功經驗就是,對手數量既少,退出的時間又太早。

相對康熙朝末期的九龍奪嫡,至少這九龍都有屬地和實權,能夠掀起腥風血雨,也不枉這個“奪”字。反觀乾隆朝後期,經過了雍正朝的收權改革,皇子們手中已經沒有了任何搗亂的本錢。

本來作為諸侯一怒,能夠百里焦土,可現在已成為籠中鳥雀,再怒也就是去撞皇權的籠壁,落個頭破血流的命運,“奪嫡”的性價比實在是很差。


歷來現實


康熙晚年的問題沒有在乾隆晚年再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雍正時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龍奪嫡脫穎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再出現這樣激烈的爭鬥,所以進行了銳意的改革,消除這種皇子紛爭的關鍵點。

九龍奪嫡最核心的癥結在於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屬人制度,早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領為單位,按私產的形式,分封給諸王、諸貝勒,一個佐領是300戶人,比如禮親王代善,那麼代善被分封了正紅旗15個佐領,所謂“旗主王爺”是也,這15個佐領的人口就是他的私產,那麼他這15個佐領裡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屬人,之後才是皇帝的臣子,屬人對於屬主的依附關係極強,雖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質非常接近。像年羹堯就是雍正當初被封到鑲白旗時的屬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裡做使喚丫頭,後來被收房,成為側福晉,而年羹堯也正是以屬人的身份,成為雍正的“潛邸舊臣”的。

雖然,順治、康熙為了加強皇權,一直以來對於這種屬人制度都在進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眾多,他就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統領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爺、貝勒們的勢力。但他的這些兒子們被封到下五旗後,他們的屬人同樣對他們有著極強的依附關係,雖然在朝為官,但首先他們都是諸皇子的私屬,由此便有了大量結黨營私的機會,從而造成諸皇子們儀仗著自己的勢力互相傾軋。

雍正的改革,就是從屬人與屬主之間的依附關係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爺黨之後,通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最後漸漸成為名義上的依附關係,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主要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一來,皇子失去了奪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時諸皇子們所掌握的實力,九龍奪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紅小豆館主



為什麼乾隆和康熙都一樣孩子眾多,乾隆的兒子們卻沒有出現奪嫡現象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角度:奪嫡的原因。

奪嫡奪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奪,康熙的兒子們之所以發生奪嫡的原因,則是因為康熙在很早就開始確定了太子的人選,也就是說,康熙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明確了接班人。倘若這個接班人品學兼優,能力出眾,我估計也不會發生奪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卻是個草包,最後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後廢除了這位太子。可見,很早就確定太子人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子極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

太子一廢除,皇儲之位空虛,雖說康熙無心立儲,但康熙其他幾位兒子們,早就羽翼豐滿,不僅有了自己的陣營,更為關鍵的是大家都盯著這個空虛的皇儲之位。互相殘殺、互相設計陷害,反正怎麼能搞垮對方怎麼來。一時之間搞得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爺也是頭疼不已。由此可見,這個皇儲之位不僅不能隨隨便便設,也不能過早設,更為關鍵的是你設了就不能空著,空著就代表大家都有機會,康熙老爺子不確定人選,那下面的人當然就會伺機行動,使出自己的各種看家本領。


而乾隆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到了乾隆朝時期,早就開始實行秘密立儲的機制,說白了就是定誰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讓兒子們無法猜測到具體是誰,因此無法開展殘害行動,所以,就沒有奪嫡的說法。


第二角度:兒子們

廣義的說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眾多,但這多歸多,實際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不一樣。首先,康熙在數量上比乾隆還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個兒子,乾隆只有17個。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個,乾隆只有10個。真正有奪嫡實力的,康熙有九個,乾隆。。。到乾隆駕崩時,只有4個。。。。由此可見,兩人在實際數量上還是有著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這些兒子們的質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時期,什麼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這些兒子們不僅僅是靠奪嫡出名,每個人還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帶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會好幾種語言。一句話概括就是:康熙的兒子們質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觀乾隆的兒子們呢,不說死了不少,關鍵活下來的,也沒幾個可以拿出來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學,書法倒是一流,可就是無心從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們管理國家,就慫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排行十五的兒子最後當上了皇帝。


綜上,奪嫡必須得有兩個先決條件:1、得有“嫡”可奪,倘若都沒有設立太子之位,那壓根就沒有奪嫡的機會。2、這奪嫡並不是靠數量,關鍵乾隆的兒子也沒幾個。更為關鍵的是既然是奪嫡,那肯定得“奪”起來,可乾隆的兒子們,不僅人數少,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人的心思壓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學,壓根就不構成“奪”這個勢。


所以,這奪嫡看的可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乾隆的兒子們太過平庸,還有就是乾隆時期相對太平,皇子們很難有大動作。


康熙在位期間,國家事務很多,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驅逐沙俄,這一系列的大事件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們的時間很少,而且,在此期間,事情多了,皇子們得到鍛鍊得機會就多了,所以康熙的這些皇子能力相對都很強,事情多,變數多,那麼大臣黨爭就難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額圖一派,明珠一派,還有陳廷敬中立的一派,最開始的時候索額圖支持的太子與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爭,沒想到最後都是下場悽慘,而其餘眾皇子也在這些年得到鍛鍊,於是有了後來的“九龍奪嫡”。


乾隆在位期間,雖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征討緬甸等戰役,但是有其父親祖父打下的基礎,國家基本上穩定,這些動亂觸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時期國家相對太平,而乾隆的17個兒子,都很平庸,沒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幾十年的光芒下,難以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雖然有密儲制度,但是乾隆還是立過兩次太子,第一個是二兒子永璉,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璉九歲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願,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禍不單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傷心難平,開始遷怒於大皇子,大皇子憂鬱而死,隨後乾隆下令立儲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儲之事已經難以避免,此時活著的還有6個皇子,有兩個還過繼給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說只能從剩餘的四個皇子裡面選了,沒辦法,矮子裡面挑高個,乾隆只能挑選平庸的永琰為繼承人了,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請關注潁州小史官!】


無筆史官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69歲駕崩,足足做了61年的皇帝,在後宮中耕耘也是勤勤懇懇,所以他的子嗣也異常的繁盛,總計生了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所以康熙可以在大清朝所有的皇帝team中自豪的說,論當皇帝的時間長短,你們比不過朕,論生兒子的數量,你們依舊比不過朕。

生兒子多,就帶來一個問題,大清皇帝位就一個,而所有的兒子都有資格和可能奪得,而康熙在傳位的過程中,又多次廢黜太子,所以適齡的皇子們有九位開展了爭搶皇位的大戲,史稱“九龍奪嫡”,在這一系列的奪嫡鬥法中,把康熙搞的是心力憔悴苦不堪言,這一切的原罪就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傳位辦法而導致。這一切的教訓都被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皇帝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上。

時光流轉,到了雍正執政的時期,雍正在晚年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傳位了問題,他吸取了其父康熙的教訓。獨自創造出了一種秘密建儲制度,具體方法是,雍正親手寫出要傳位的人選的密摺,並把此折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等駕崩後,由大臣當眾取出密匣宣讀密摺,確定傳位人選,這樣就杜絕了皇子奪嫡廝殺的可能性,只能個個安分守己表現自己。


乾隆皇帝就是由這個辦法選出的,所以在乾隆繼位之時,政權交接的非常完美,沒有出現任何亂子,到了乾隆這傳位沿用了此不明確指定繼承人的辦法,所以乾隆的兒子們就沒有必要在去爭奪皇位,只能拼命表現自己了。


老豬的碎碎念


首先,高宗皇帝活的長啊,同時他採取的是秘密立儲的方式,基本上很難出現奪嫡的機會。高宗皇帝89歲去世,如果他最喜歡的永璉沒有去世,這個時候已經70歲了,而且阿哥們集中居住,嚴禁和大臣結交,避免了黨爭。



高宗皇帝儘管生育的兒子多,但是最後選擇十五阿哥永琰也實在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據說開始乾隆是要想立嫡的,但是富察皇后生育的兩個阿哥都早早夭亡,至於繼後,她忽然瘋迷剪掉頭髮和皇帝決裂,乾隆恨她還來不及,她生育的十二阿哥怎麼可能有機會承繼大寶?

看看剩餘的兒子們,在富察皇后喪儀期間,大阿哥和三阿哥負責迎喪,但是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心,被乾隆嚴厲申斥,並告訴他們不要想成為儲君了,於是這兩個也pass掉了。

至於四阿哥和六阿哥,被高宗過繼出去了,一旦過繼走了,自然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在嫡子去世後,乾隆皇帝屬意過五阿哥永琪,認為他文治武功,而且人品貴重,可是他天不假年,生跗骨瘡去世。

這樣死的死,走的走,最後只剩下四個人可能繼承皇位,分別是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和十七阿哥,這幾個人情況各不相同,據說八阿哥、十一阿哥操行都有問題,而十七阿哥高宗一向不喜歡他,他也沒有多大的志向,選來選去,也只有十五阿哥靠譜了。

十五阿哥正值盛年,且品貌端正(母親令妃顏值很在線的),舉止高貴,鎮定自若,據說乾隆曾禱告,如果十五阿哥能繼承大業,就讓她長壽,如果他沒有能力,希望老天讓他快點死。後來十五阿哥果然破了繼承人總是早夭的厄運,成為了嘉慶皇帝。

寫到這裡,忽然很感慨,高宗皇帝是1790年去世的,在他身後短短50年,鴉片戰爭就開始了,雖然知道盛極必衰,然而這頹勢竟然來得這麼快,實在令人唏噓。


光明大先生


因為乾隆沒有明立太子,乾隆沒有他爺爺能生,乾隆的兒子不如他叔叔們能幹。



先說乾隆沒有明立太子

奪嫡就是奪太子之位,爭取成為儲君。九子奪嫡始於康熙四十七年,因為這一年,康熙把太子胤礽給廢黜了。

只有諸君之位出現空缺時才會有奪嫡這個概念。

乾隆學雍正的秘密建儲”,不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繼承人是誰,那乾隆的兒子們還爭個啥?



再說乾隆沒有康熙能生

算上夭折的兒子,康熙一共有35個,乾隆是17個。總兒子數量,爺爺就是孫子的兩倍多。

算成年(滿18歲)的兒子,康熙是20個,乾隆是10個,爺爺還是孫子的兩倍。

康熙死的時候,還有20個兒子活著。乾隆死的時候,只有4個。爺爺是孫子的五倍!

康熙有十幾個兒子爭奪皇位,乾隆只有四個。倒是想“九子奪嫡”呢,兒子也不夠啊!





乾隆兒子的素質不行

康熙的兒子們不用多說了,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狠角色。

乾隆的兒子,活著的就只有七個。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其它兄弟,沒有皇位繼承權。

有資格的只有五個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和老十七永璘都是二流子德行,乾隆說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這樣的評價,已經與皇位無緣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翹翹!皇位才輪得到他們。

十二子永璂,因為母后得罪了乾隆(按瓊瑤的說法是因為得罪了小燕子和紫薇),也註定與皇位無緣。乾隆也怕這個兒子在自己死後來個秋後算賬。而且永璂也沒有活過乾隆,早於乾隆先死了。



最後就剩兩個人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拋開乾隆討厭永瑆的理由不談,就算要爭也就剩這倆兒子了,還爭啥啊?萬一皇阿瑪已確定人選,自己再忙活,惹怒了阿瑪,難道不怕重蹈他們三伯弘時,被爺爺雍正處死的慘劇嗎?

況且乾隆還說過, 皇十一子永瑆“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這個兒子渾身一股酸腐味,哪有大清皇帝還有的樣子?所以,永瑆PASS。

九子奪嫡,乾隆沒這個福氣享受了。


Mer86


首先說,乾隆朝和別的朝代不一樣,乾隆皇上為了表現對爺爺康熙的尊重,聲稱在位時間絕對不超過六十一年。於是,在乾隆六十年,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的情況下就開始著手準備把皇位禪讓給了顒琰,即嘉慶皇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禪位大典,據說往外交玉璽時也是十二分的不情願。而嘉慶帝繼位後,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期間一直管理者朝政,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才開始真正的親政。

在這種情況下,上有乾隆管理朝政下有嘉慶虎視眈眈,別人再想爭奪皇位未免太不智了吧。其次,九龍奪嫡的前提是也要有這麼多人啊,下面我們看看乾隆一生到底有多少兒子哪?

乾隆一生有十七個兒子,七個不到十歲就夭折了,有三個長大後英年早逝,還有兩個過繼個堂兄弟了,也就是說,到乾隆退休想找人接班的時候只有三個人選。他們分別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下面我們就著重介紹一下這三個人。

皇十一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永瑆從小酷愛書法,可以說在書法上造詣很深,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的四大書法家,一生著作甚多。這樣一個一生都痴迷於書法的皇子根本無心朝政,更別說奪嫡了。

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還珠格格上的令妃。顒琰從小聰明好學,拜大學士朱珪為師,深的乾隆喜愛。成年之後更是喜讀諸史,通鑑,有上下能知三千年的美名。而在朝事中得到過歷練的也只有顒琰一人,說明顒琰早就是乾隆心中定好的人選。

皇十七子永璘,和顒琰是同母弟兄,都是魏佳氏所生。這個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乾隆曾經最疼愛的,為什麼說曾經哪,是因為後來的他最不成器,天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既不愛讀書,也不善騎射。永璘長得五大三粗,黝黑結實,沒有一點貴族氣派,每天是提籠逛街唱小曲,讓乾隆從心裡膩歪他。平生就一個願望,想住住和珅的大豪宅。

你別說,乾隆雖然不喜歡,但嘉慶後來對永璘很好,把和珅繩之以法以後,先把和珅的宅子賞給了永璘,是個得了善終的平安王爺。細想一下,這個表面吊兒郎當的永璘保不齊也是學的他五叔弘晝,一輩子韜光養晦,做一生的平安王爺。

一共就哥三個,兩個無心朝政。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出不了九龍奪嫡的大戲,於是嘉慶帝就穩穩當當的繼承了皇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風雨中的小草


你爺爺吃過的虧你還能再吃一回不?

當然不會。

所以,乾隆走向了另一個反面。

康熙的兒子是個個能幹,所以才斗的起來,就算是明面的小團伙裡皇子們自己還分派系複雜的要死。

當然不可否認的,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並不是九龍自己鬥這麼簡單,而是牽連了順治和康熙兩朝的朝局。

說來話長要從乾隆曾祖說起。

滿族入關,順治繼位,清朝的開局並沒不是一帆風順,並且滿清上層大部分貴族也不懂中原治國之道,順治不光要應對上層勳貴的犯蠢習慣譬如圈地放牧,還要應對自己不省心的媽帶來的蒙古貴族草原勢力。累。還好,當時也有個別親貴腦筋清楚,譬如,鄭親王一脈,也就是後來的莊親王。

順治妃嬪並不少,但兒子少,孩子也少,不是順治身體不好,而是高位嬪妃全是蒙古族,滿清貴族上層不會允許這一點存在。

順治索性就很少召幸嬪妃。

但後宮活下來的幾個孩子,特別是四個倖存的兒子,老二福全老三康熙老六老七,無一人出自蒙族嬪妃肚子,全是滿清勳貴之女所出,這點不是順治算計,應該無人能做。

順治奪弟妻究竟多少是為了愛情,不好說。

畢竟,他留下的佈局可見,他不蠢。他的天花水痘怎麼染上的,也不好說,畢竟,天家皇權無父母子女!

所以,康熙朝四個託孤的顧命大臣,留下來防的是誰?

至於後來,大臣們心野了,功成自該身退。

康熙朝的慧妃,蒙族,幼而養於宮中,偏偏康熙大婚後,沒有生卒年月,只有模糊死期。她的排位祭祀在康熙朝四大妃之上!連正式的納妃明旨都不存史書的人,為什麼祭祀卻一直在?

孝莊沒有鬥過自己的兒孫。

順治死的早,朝局沒坐穩,康熙好容易才在中年時分穩定了天下。

康熙朝,一開始就怕王朝斷了子嗣傳承,所以封太子太早,康熙又活的太長,偏偏又覺得多子多福,每個兒子又都花了心思教養。這就麻煩了。

因為,康熙為了控制後宮和前朝,控制滿清勳貴,規定了選秀制度和小選制度。

後宮所有的嬪妃後面全都站著勳貴,一個比一個麻煩!而且,全都是闔族供養一個。

康熙朝的三任皇后和貴妃,個頂個的都是頂尖之家,才壓的住後宮。

你以為康熙偏愛表妹啊?沒事就連打帶小拖進宮?那是他沒辦法了,只能藉助自己妻族和母族勢力來彈壓後宮。

就這樣,一共死了幾個皇后和貴妃?4個。後期九龍奪嫡亂起來了,小佟佳氏才僥倖活命。

所以,康熙晚年已經無力控制朝局,只能把握大概方向,已經很不容易了。藉著兩次廢太子,清洗兩次。總算是壽終正寢。

雍正,上位還是受餘波,收拾爛攤子,生生累死的。

乾隆上位,自然要吸取祖輩的教訓。所以,多次重申秘密建儲,而且,多次藉著機會敲打皇子,不惜各種打壓,把排序比較大的幾個兒子全都廢了。

甚至於繼後所出嫡子,在乾隆眼中也無所謂。

乾隆兒子多,自然不在乎。關鍵是朝局不亂。一直都緊緊握在他手裡,即使他禪位,做太上皇也一直緊握朝局大權。

乾隆的兒子,除了正宮皇后所出,幾乎都是出於非勳貴之女,包衣奴才小選的宮女子,這不是偶然。他的幾個貴妃皇貴妃,全都是包衣出身。高貴妃(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包括令懿皇貴妃(魏瓔珞),還有一個想不起來了。唯一個不是小選包衣的,那是死後追封的。兒子,幾乎出於這些女人的肚皮。

唯一的出身還不錯的例外,愉妃之子五阿哥,二十歲掛了。暴斃,嗯,這個詞挺好的。

一個是例外,全部那可就是政治。

乾隆要打掉後宮與前朝的勾連。

所以壓著大選入宮的秀女位份,提升包衣之家的地位。包衣,抬旗也只抬一家而非全族。

所以,他壓著朝局,壓著後宮,壓著兒子,不給兒子歷練的機會,可不就把兒子養廢了。

乾隆朝這些個皇子哪有人脈?哪有金錢?哪有權力?哪有能力掀起九龍奪嫡?




Wideroad2014


康熙和乾隆不僅僅是清王朝做皇帝最久的,就算是縱觀整個封建歷史中,能與之比肩的也是寥寥。在位長達61年,曾經康熙時期演繹出的九龍奪嫡至今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話說乾隆也是不遑多讓,為什麼就沒有如此的歷史事件出現呢?

首先,康熙共有35個兒子,成年的有20個;而乾隆共有17個兒子,可是成年的卻少了不少,僅僅10個,話說雖然少是少了點,可是出現奪嫡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嘛!其實乾隆的眾位皇子中,有資格爭奪儲君的也就皇八子、十一子、十二子、十五子和十七子罷了,而從其能力以及後期發展來看,最後也就只有十一子和十五子,這兩個兒子算是這些皇子中還稍微能拿出手的,一句話,乾隆的兒子能力平平無奇,並不出眾,乾隆也就只能在矮個子中挑高個了。

其次,能力問題,康熙的兒子都不是泛泛之輩,能力才氣那都是上上之選,老三、老四、來八、老十三、老十四等哪個不是精彩絕豔,政治能力顯著或軍事才絕。而看看乾隆的兒子也就十一皇子和十五皇子能夠稍看,比起康熙兒子們,那都不是一個等級的存在。

再次,因為康熙時期的奪嫡,導致一系列的事件,黨爭很是嚴重,國家也陷入了紛爭,有鑑於此,雍正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生前不立太子,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誰為太子,還如何去爭,如何選擇有效的對手或者是政治同盟。

最後,康熙8歲繼位,在位61年,69歲駕崩;而乾隆是25歲繼位,60年皇帝生涯以及3年太上皇,去世時89歲,兒子都死得差不多了,還如何去角逐皇位啊,搞不好爭到了卻死在了乾隆的前面那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九龍奪嫡的確是精彩至極,像如此政治軍事卓絕的皇子,我看也很難再次出現在同一時代上演奪位大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