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也曾經入主中原,但人們卻極少像“蒙元滿清”一樣視鮮卑為侵略者,這是為何?

傳說--白鬍子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原因只有一個,漢化。事實上,滿清也不能算侵略者,滿清的漢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乾隆皇帝是漢詩,書法的愛好者。末代皇帝溥儀漢語,英語賊溜,滿文一個不認識。通俗的說,你學我,你就成我了,自己家人還說什麼侵略。


話說回來,建立北魏的那支鮮卑是一個高度漢化的民族。鮮卑本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自己遊牧的那套肯定沒法用,想統治中原,就必須要用中原的法子,於是鮮卑就開始了漫漫漢化路。

其實鮮卑漢化並不是他們多仰慕咱們的文明,目的僅僅是為了控制中原地區,使鮮卑族無需再回到草原過那種餐風露宿,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結果是什麼,拓跋成元了,鮮卑沒有了。


還有一點,咱們也得注意,如果要說鮮卑為侵略者,那們連帶著把隋唐也給罵進去了。

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後來又改換門庭成為北周,而在此期間誕生出來關隴集團這麼一個產物。關隴集團就是東魏漢化的鮮卑世家和漢人世家合作,融合的產物。

建立隋朝的隋文帝,建立唐朝的李淵都出身於關隴集團。隋朝更是以北周為基礎建立的。你能說隋唐是侵略者嗎?


守仁讀仁


拓拔鮮卑為什麼不被如今的漢人視為侵略者,原因其實很簡單,有這麼幾個:

一,歷史盲很多,北魏知名度太低。但這真不是原因,原因是下面這條。

二,這條很有意思了,因為北魏根本不是漢族的侵略者啊,儘管嚴格說,北魏確實主動進攻過劉宋並且取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北魏明明是慕容鮮卑、匈奴、羌的侵略者!北魏滅掉的國家有:胡夏(匈奴鐵弗部)、北燕(鮮卑化漢人政權)、北涼(匈奴政權)、北魏打殘的國家有:後燕(慕容鮮卑政權)、柔然,西域諸國,而劉宋丟掉的是劉裕當年短暫收復的黃河附近的一些土地,所以漢族人憑什麼說北魏是侵略者呢?

三,北魏很快的接受了漢族文化,儘管有過滅佛,但是主體還是漢化了,甚至姓氏都改了,漢族人對北魏的民認同也就更高了。


microkof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確實,歷來給華夏族帶來巨大災難的少數民族政權被近現代詬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滿清,一般提到這兩個政權許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齒的痛恨。

蒙元屠殺漢人,奴役漢人,滿清屠殺漢人,大搞胡化風,文字獄…………

不過,很多人對鮮卑族卻不是那麼痛恨(慕容氏這支鮮卑除外,畢竟這是真正吃人肉的惡魔!),尤其是鮮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深受好評!

為何拓拔氏建立的鮮卑政權會受到好評呢?

這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很大的關係,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加強統治以外,還做了一件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事情:鮮卑族舉族漢化!

讓鮮卑貴族學習漢文化,取漢名,比如他就給自己弄了個元姓,讓鮮卑和漢族相互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幾個漢氏族大家的女兒,具體的漢化措施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孝文帝元宏漢化政策實施以後,鮮卑和漢族逐漸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以至於,以後的隋唐皇帝都帶著部分鮮卑血統。

當然,正是因為鮮卑皇族孝文帝引導的改革,促進了名族融合,為後來北魏,北周,隋唐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隋唐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也與漢化的鮮卑族做出的貢獻分不開的!





馬豌豆


三個原因

第一,宣傳少,知名度低

兩晉南北朝太黑暗,那三百年裡百姓基本上沒幾天安穩日子過,充滿血腥仇殺各種征伐,後續王朝主流宣傳下意識的就會略過不談。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齊、周,可以自問一下,這南北七國開國皇帝是誰,有啥知名人物?這些最簡單的知識點,相信都很少人有能脫口而出吧……

知名度如此之低,又怎麼去和清元比呢

第二,為漢化,鮮卑犧牲大

北魏雖為鮮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實行漢化政策。開國皇帝拓跋珪離散部落編戶齊民,繼任太武帝拓跋燾興太學重漢臣……到孝文帝元宏,更是全面大規模移風易俗,寫漢字說漢話穿漢服,為漢化都不惜遷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

可以說北魏歷代帝王,都在致力於漢化改革,期間雖有齷齪,比如借國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漢之心,值得肯定!

當然,上面算不得犧牲,只能說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反漢化的爾朱榮上臺後,藉助北方六鎮兵力,搞了個河陰之變,朝官被殺近兩千戶,漢家大姓、漢化鮮卑大族,屠殺殆盡

此犧牲,不得不認!又如何再把他們當做侵略者呢?

第三,漢家鮮卑,已融合

北周之後,反漢化勢力煙消雲散。鮮卑已經成為歷史,徹底融入了漢家血脈,並且創立了隋唐輝煌大世,成為史書榮耀一部分

魏碑,書法中有名的漢字書寫體,地位非凡

自己人打自己人,有毛病吧

以上


靈石蘊珠寶


鮮卑建立的政權曾經一統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陽,後稱為“北魏”。之所以鮮卑不會被視為侵略者,大致有三點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當外人。儘管有種種關於鮮卑起源的傳說,但是北齊史學家魏收所著的《魏書》明確指出“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是黃帝之後,和中原同出一統。北齊來自於東魏,東魏是北魏一部分,這應該是當時官方的流行觀點。不管真是黃帝之後假是,至少在鮮卑統治者的官宣裡就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黃帝后裔上,這樣明顯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敵視。

第二點非常重要,北魏並沒有結束或直接取代哪個中原的漢政權,這一點與蒙元和滿清都有本質區別。正相反北魏在某種角度來說是為中原收拾殘局了十六國時期四分五裂,北魏繼前秦之後擊高車、破後燕、取胡夏、敗柔然,再次統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勢,緩解了戰亂。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動漢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鮮卑從大興安嶺南遷,到內蒙古扎賚諾爾,到盛樂,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後遷到洛陽,各種矛盾必然瘋狂見漲,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馮太后及孝文帝通過一系列的漢化政策緩和了矛盾。這一系列漢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語和改漢姓,以及和漢族高門士族通婚,主動融合。

基於這幾點原因,又是在十六國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鮮卑就被反襯得不那麼難以接受了。


沅汰


鮮卑族作為五胡亂華的主力之一。對於當時的漢族而言理應算為侵略者。之所以沒有人這麼說,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年代久遠,現實意義不強。兩晉南北朝距今已經上千年了。長久的時間早已經無人關注鮮卑這個少數民族政權。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當年鮮卑在對漢族侵略中造成的殺戮早無人記得。時間的久遠,讓鮮卑民族已經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現代人對其很難產生明晰的感觸,特徵不夠鮮明,現實意義不大。





2、民族融合強,文化已經徹底同化。鮮卑族雖是外族,但是自從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改革到隋初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差異已經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後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數民族使得鮮卑遺民與漢民遭受同樣境遇。逐漸也就被視同為漢族,甚至連獨特的鮮卑姓氏都已經不復存在。


3、五胡亂華過程中,鮮卑殺戮不重。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五胡進入中原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大肆殺戮。但是當時主要進入中原殺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對而言當時的鮮卑族還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後趙滅亡才大批次遷來中原。而北魏時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殘局(當時劉宋撤兵,關中在赫連勃勃的夏國手中,此人無比殘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書中對於其的記載多為正面。

我覺得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現代人才不將鮮卑族視為侵略者。


歷史的塵沫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旦漢族的國家治理機制整體失效,中央集權制度難以為繼,國家就會四分五裂,各派政治勢力都沒有能力重新統一中國,這時,能力超群的少數民族才會有機會入主中原,重新統一中國。

一旦他們接受漢族文化,就會被漢族文化所毒害,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質,最後被歷史所淹沒,北魏的鮮卑族就是典型的例證。

大元帝國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就是由於接受了漢族文化,對國民過於寬鬆,使得大漢族主義勢力做強做大,才導致了蒙古人失去了對中國的控制。

大清帝國吸取了歷朝歷代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他們有選擇地接受漢族文化,但是仍然保留滿族優秀的特質,全力應對了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最後只是移交了國家的權利,而不是亡國滅種。


瀋陽楊藝


因為他們選擇自我瓦解,全面漢化,融入華夏,這與滿蒙有本質區別,鮮卑決定走入文明,滿蒙堅持繼續野蠻!特別是滿人,剃髮易服,文字獄就是最好的證明。



墨攻69119629


從最初的民族融合形態來說,北魏的鮮卑族由北方南下進入中原地區,在初時對漢人實行血腥的統治政策,奪取漢人的土地和財務,打仗的時候把漢人放在最前面衝鋒陷陣等等,總而言之,北魏統治者採取民族對立的政策,大肆屠殺驅逐漢人。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前,這樣的民族對立是常態,當然,北魏政權也遭到了漢人激烈的反抗,從北魏南下,就不得不將巨大的精力花費在如何鎮壓漢人,並抵禦其他少數民族之上,基本上沒有發展國內政治經濟的空隙。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這裡,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眼光的帝王認為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與漢人的關係,鮮卑族被趕出去直至滅族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後來孝文帝採取的措施大家都很清楚了:遷都,由平成遷到洛陽,以靠近漢人世家大族,獲得他們的好感和支持。


易服,把北魏鮮卑族的服飾改換成中原漢人的款式;改姓,把鮮卑複姓改成漢族單姓;推行漢民族文化,教人說漢話,把能說漢話與做官相聯繫,不會說漢話不讓做大官;最後就是通婚,把鮮卑血液與漢人血液融合在一起,使得大家最終達到一家親的目標。

當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效果是很不錯的,他開創了少數民族主動融入漢族的先河,給後世提供了榜樣和參考,漢民族則在保留自己核心文化的同時,融入了北魏鮮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鮮卑族的騎術與中原王朝的冶鐵技術融合,產生的軍事效益也在後來隋唐王朝的統一戰爭中被放大。

因此,鮮卑族進入中原帶給漢民族的是弊大於利的結果,隋唐人物大多具有漢人的細膩,同時兼具北方少數民族的彪悍,隋唐多文治武功之徒,把中華民族的柔情和血腥演繹到了極致,這都與鮮卑族的漢化政策密不可分!

至於說蒙元,則是將民族壓抑政策進行到底,沒有達到鮮卑族進入中原的效果,被人敵視,倒也在情理之中。


歷史三日談


鮮卑屬於東胡中的一支,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東漢後期,匈奴勢力逐漸退出草原,而鮮卑人開始走出東北大山,填滿了匈奴退出草原後的權力空白,到西晉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後在中原掀起五胡亂華的序幕後,鮮卑人也開始在北方蠢蠢欲動。而真正南下進入中原的鮮卑人主要有兩支,分別有遼西進入中原慕容鮮卑的燕國和從代地(陝西)進入中原的拓跋鮮卑的魏國。

羯人建立的後趙統一北方,殘暴帝王石虎進行野蠻統治,石虎死後,後趙大將冉閔,起兵反抗後趙,建立冉魏政權,頒佈殺胡令,公開屠殺羯人。此時已經佔據遼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鮮卑南下,擊敗冉魏,將前燕的疆域擴展到河北、山東一帶。後來氐人建立的前秦在關中崛起,前秦在苻堅帶領下滅亡前燕。

慕容鮮卑的前燕

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失利,原來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復國,建立後燕(還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內建立西燕,後來為後燕所滅),後燕的疆域輻射遼西、河北、山東等地,基本恢復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經歷了二代,後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鮮卑打回了遼西老家,又遭遇馮氏兄弟的政變,後燕滅亡。後燕北逃後,殘留在山東南部的部分慕容鮮卑建立了南燕,不過很快被北伐的劉裕擊敗亡國。

慕容鮮卑建立的後燕

此後慕容鮮卑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只剩下慕容復們在慨嘆。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鮮卑,其原來的主要實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強大時,他們屈服於前秦,前秦瓦解之後,他們在塞外崛起,開始不斷與同為鮮卑人慕容氏的後燕國進行爭霸,最終後燕被趕出中原,而後拓跋鮮卑的對手為東晉的劉裕、匈奴的赫連勃勃,當中最強大的對手為劉裕,不過劉裕忙於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師最終被北魏擊敗,赫連勃勃建立夏國最後也被北魏亡國,此後北魏還滅掉了北燕,統一了北方,結束北方亂世,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北方

而之所以無論是拓跋鮮卑還是慕容鮮卑,他們在歷史上給人留下印象並不壞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

一是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他們都是起自亂世,他們的對手也多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異族人,雖然他們也曾與華夏正統的東晉為敵,但是東晉不是他們唯一的對手,而且作為華夏的正統王朝,東晉給人留下二代印象也並不好,重要的他們幾乎沒有滅亡和摧毀漢人王朝。而無論蒙元還是滿清,他們統一全國時,都對漢家王朝中宋、明進行侵略,滅亡了宋、明王朝並對發宋人和明人進行了野蠻屠殺和征服,

二是鮮卑入住中原,並沒有太過激烈的抵制和塗炭漢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漢文化,特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積極漢化改革,將整個鮮卑民族最終全部溶於漢民族,而蒙元則十分抵制漢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舊沒有完全融入漢文明,而滿清則是閹割漢文化,將漢文明進行了有利於滿清統治的閹割和改良,並進行剃髮易服、文字獄等漢人滿化政策。

剃髮易服最讓漢人不滿

三是鮮卑人融入漢文明,鮮卑王朝成為漢家王朝,並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統一了北方,不僅維持長期的統一,並且通過漢文化復興,讓漢文明的主導權,重新東晉時遷往南方,成功的轉移回到北方,並有此後北周、隋、唐進行延續,保證漢文明的星火傳遞,這樣的王朝,讓我們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滿清王朝,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刻意保持著他們的民族獨立性,讓國家處在絕對多數的漢民族感覺到格格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