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本期概述

作為一種娛樂競技活動,蹴鞠運動歷史悠久,至遲於戰國時期便已在民間流行。到了漢代,蹴鞠運動已十分普遍,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群體間流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隋唐時期,唐代更是集以往蹴鞠之大成。

最開始的蹴鞠運動,往往被牽涉于軍事訓練,而其遊戲娛樂屬性和文化底蘊相對薄弱,基於此有“弓馬為務,蹴鞠為學”的說法,其軍事底色可見一斑。然時至唐代,這種軍事底色被遊戲娛樂屬性悄然取代,而蹴鞠運動的文化底蘊,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突顯。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唐代,是蹴鞠運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特殊時期。從蹴鞠樣式的演變,到競技形式的變化,從競技場所的泛化,到競技主體的多元化,無不浮現出一定的文化底蘊。

這種文化底蘊,由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兩部分構成,政治文化宏觀上奠定基礎,社會文化囊括人文哲思,在微觀層面推動發展。換言之,“盛世凱歌”是為當時的政治文化,而社會文化便是“浩然之氣”之屬,“滿而不溢”便是人文哲思,本文便從這幾點入手,解析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01,盛世凱歌:大唐蹴鞠運動的文化底蘊

大唐王朝,文化呈現出積極進取的蓬勃生機,同時還有著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恢宏氣度,這與隋唐大一統,國力昌盛以致萬國來朝密切相關。這種萬國來朝的政治現實,加上

隋“開皇之治”、唐“貞觀之治”的政治背景,形成了極其寬鬆且罕見的社會背景。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基於此,整個社會的活力持續迸發,娛樂活動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代蹴鞠運動便異常活躍,同時也得到了改進與創新,如“步打球”的興起,而後世延續成例的馬球,便是大唐時期發展起來的,其時被稱為“擊鞠”

不僅僅是運動形式的變化,在唐代疆域遼闊、國力昌盛的背景下,蹴鞠的運動場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大江南北,還是東西各州,都能看到樂此不疲的蹴鞠的運動。而且這種現狀基於政治文化崛起,卻又脫離了政治文化束縛,以至於不論盛唐、中唐還是晚唐時期,各地都不曾斷絕。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如盛唐時期:

“寒食內人常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如晚唐時期: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白打”為蹴鞠術語,是蹴鞠運動形式之一,一般指兩人對踢蹴鞠玩樂,有時則是多人組隊對踢,這種“白打”的盛行,也是唐代蹴鞠進一步發展的表現之一。在這段引用中,明顯可以看到“內人”、“內官”字樣,內人指的是皇宮內院級別稍高的宮女,內官一般指宮中女官,也有少許用於借指宦官。

不難看出,在唐代,宮女們亦可進行“白打”遊戲,進行蹴鞠運動,這在唐代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因為自秦漢以來,封建社會的禮教日益完善,禮教觀念也逐漸強化,造成的直接結果便是女子拋頭露面都難,更何況是踢蹴鞠這種娛樂競技運動。而到了唐代,受約束較強宮女都可以“白打”,民間女子的蹴鞠之風可想而知。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女性踢蹴鞠的背後,是唐代政治文化的強有力支撐,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部分學者將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稱為封建社會女權主義的一次小規模迸發。

再進一步思考,不看發現唐代女性踢蹴鞠的背後,是其地位的提高,而其地位得以提高的背後,則是大唐王朝那具有恢宏氣度的政治文化。在封建王朝,皇室是全社會的表率,對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隋唐以來的皇室血統有一個稱呼,叫胡漢混雜,楊堅、李淵皆是胡漢柔和的血統。鮮卑女子豪爽剛強,這種風氣對全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

此外,這種新的文化也在無形中推動著當時蹴鞠運動的競技形式變化,甚至於蹴鞠運動的場所也得到了擴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人即有蹴鞠的現狀。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苟投足之有便,知之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

蹴鞠運動競技形式變化,關鍵是從“鞠室”到“球門”的演變,唐以前是“鞠室”,指六個直立相對的小“月洞”。而演變成“球門”則是雙方各有一“球門”,以踢蹴鞠入門為競技目的和計分標準。這種從多球門比賽,到雙方各守一球門的演變,一方面縮小蹴鞠運動的佔地面積,更利於普及,另一方面則是增強了競技的激烈程度,形成激烈對抗賽,增強了蹴鞠運動的趣味。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唐代蹴鞠競技方式的改進,直接影響著蹴鞠運動的普及。除上文所提到的都城長安外,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地區,天府之國的成都地區,邊遠的鄜州地區,皆有存在蹴鞠競技。

政治文化為唐代女性蹴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整個大唐王朝的繁榮昌盛,使得蹴鞠運動奏響了“盛世凱歌”,成為了唐代蹴鞠運動的文化基礎。

02,浩然之氣:蹴鞠文化內涵與人文哲思

唐代,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無論是詩人雅士還是落魄文人,都存在一股浩然的浪漫氣息。這與大唐盛世密切相關,也與唐朝重文學辭章有內在聯繫。而全社會沉澱下來的文化,又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著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影響,這一點在唐代蹴鞠運動中,也有明顯體現。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靈活多變,是唐代蹴鞠發展的一大特點,而這一特點結合上文所講的女性蹴鞠,則有著一種深層的文化底蘊,筆者稱之為“人文關懷”。雖然女性地位比之以前大為提高,但是女性的生理侷限性並沒有消除,不承認這一點就無法做到平等。而唐代蹴鞠的靈活性,則巧妙的解決了這一點,即滿足了女性踢蹴鞠娛樂的需要,又避開了女性生理侷限的短板。

簡單來講,即當時的男子蹴鞠以激烈角逐,競技比賽為主,正如上文所講那樣,是要雙方各收一球門展開比賽。而女性蹴鞠,則是不設球門,避開激烈競技的危險性,減小了活動量,主要是“白打”,即相互踢、接蹴鞠,主要以踢出花樣為主。

這種男性與女性區別對待的蹴鞠規則,既滿足了男性競爭的娛樂需要,又滿足了女性嬉戲娛樂的遊戲需求,同時還解決了女性生理侷限帶來的不便。這種蹴鞠運動的人文關懷,是唐代蹴鞠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除卻蹴鞠運動的文化內涵外,蹴鞠本身的文化內涵,則更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唐代蹴鞠推向了另一個高峰。

唐以前,蹴鞠被稱為“圓鞠”,而材質也主要是以毛髮填充。

至唐代,得到不斷改進的蹴鞠已經由填充毛髮變成了充氣式。這是唐代蹴鞠和以往蹴鞠的重要區別之一,也為後世蹴鞠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而這種充氣式的蹴鞠,除了更加便於使用的實用性外,其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底蘊也格外突出。這種文化內涵主要有兩點,一是所填充的氣,二是填充這種氣的要求。

《氣球賦》言: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悠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顯然,在唐朝時期,人們給小小的蹴鞠賦予了極為深厚的人文哲思,這是唐代蹴鞠文化內涵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吹虛取實”,雖然是唐代蹴鞠的製作手法,但這裡邊透露出來的,卻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境界。“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這一點不僅是社會共識,在蹴鞠製作中也深有體現。

而這裡邊最關鍵的,則是“滿而不溢”

蹴鞠充氣過多,即滿而溢,後果除了爆裂沒有第二個,而充氣不滿則無法使用,這與為人處世的道理何其相似。為人同蹴鞠一樣,缺了品德和才學,難以功成名就,但若在品德和才學外多了一種戾氣與惡習,則將前功盡棄,大好前程毀於一旦。對於蹴鞠內所充之氣,唐代文人給予了一個飽含深意的稱謂:浩然之氣。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小小一蹴鞠,人生大道理,則是唐代蹴鞠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的最好寫照。

結語

大唐盛世,洛陽城外,楊柳依依,鶯歌燕舞,男子成群結隊,踢蹴鞠競技。女子三三兩兩,懷抱蹴鞠“白打”嬉戲。三五孩童於一旁觀戰叫好,二三文人教誨蹴鞠中的為人之道,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

“滿而不溢,浩然之氣”:看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

從兩漢時期的軍事訓練,到唐代的日常娛樂,蹴鞠運動的發展日益貼合社會生活實踐。蹴鞠運動場所的泛化、競技主體的多元化背後,是整個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支撐。而蹴鞠競技形式的改變、材質構成的優化,則無不體現著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哲思。

唐代蹴鞠那“養浩然之氣”與“滿而不溢”文化內涵,既體現著其特殊的文化底蘊,又對接觸蹴鞠的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品德培養與人格薰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