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導致三分天下,為何曹操會在最關鍵的時候輸掉?

無敵通史


赤壁之戰在歷史上上的地位很高,它直接促成了漢末三國的形成,這場戰役的發起者曹操也因此受到很多“曹粉”的詬病,批評曹操為什麼會在這麼一場重要的戰役中掉鏈子,輸掉了戰爭。那麼,在正史的記載中,曹操究竟是怎麼輸掉這場戰役的呢?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拉開了漢末三國鼎立的序幕。在這場戰役中,佔盡優勢的曹操敗於弱小的孫劉聯軍,其原因始終是後世人爭論的焦點。那麼,曹操究竟是因何而敗,究竟是敗在了哪裡呢?

後世人對這場戰役的評論

後世人找出了很多此次戰役曹操失敗的原因,如北軍不習水戰;困擾於流行南方的血吸蟲病;曹操未敗,只是自己燒掉戰船北撤等等。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不過,以筆者看來,這些說法都是赤壁之戰後為曹操戰敗找客觀原因。那麼,在此次戰役中,曹操在主觀上究竟敗了沒有呢?

筆者綜合了史書中的記載認為,客觀的說,曹操在此次戰役中應該是陸軍不敗,水軍大敗。荊州處於漢水和長江之間,水軍是絕對主力,水軍敗了,那麼就意味著曹操在荊州會毫無作為,因此,只能是撤回北方,以圖再舉。

曹操的軍隊以北方人為主,其軍隊構成以步兵和騎兵為主要力量,雖然曹操也曾鑿玄武池訓練水軍,可那是在澡盆子裡學游泳,在實戰中根本沒有什麼用。反觀荊州和東吳,身處河網地帶,水軍是其絕對主力,以一支深悉漢江和長江地利的水軍與曹軍水軍交戰,勝負可想而知。

曹操攻佔荊襄後,基本上接收了荊州的軍隊,這支隊伍中的水軍是漢末唯一一支能夠與東吳水軍抗衡的部隊,曹操為什麼不依靠它來與東吳爭雄呢?

水軍戰力不足才是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

根據史書的記載,荊州在赤壁之戰前擁有軍馬十五六萬,再根據荊州的地理情況來分析,水軍應該佔了很大比重。根據漢末荊州地圖,荊州的水軍應該主要佈置在襄樊地區、江夏地區、江陵地區,其中,尤以襄樊地區和江陵地區最多。以筆者估計,荊州的水軍大約在7、8萬人的樣子。這支水軍中駐紮在襄樊的水軍被劉備和關羽蒐羅了不少,這也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前擁有水軍精甲萬人的來源;劉琦鎮守江夏,也擁有水軍萬人,這樣一來,曹操能夠接收的水軍最多五六萬人,這就是上限了。

赤壁之戰前,曹操自稱擁有八十三萬人馬,我們姑且認為這個數字真實,可是,曹軍能夠用於一線作戰的水軍最多不過六萬人。而孫劉聯軍中,周瑜率領精兵三萬,其中水軍最少也應該有兩萬;劉備擁有關羽和劉琦的水軍兩萬,共四萬,以四萬對六萬,軍力相差並不懸殊。

曹操雖然接收了荊州的大部水軍,但是始終沒有形成合力。因為劉備和劉琦佔據了夏口,遏制住了曹操水軍從漢水到長江的水路,因此,曹操雖然擁有約六萬水軍,但是直接用於和東吳接戰的長江方面的江陵水軍最多三萬人,這樣就變成了東吳兩萬對曹軍三萬,軍力對比更加接近。

再說將領,在曹操攻佔荊襄後,荊州原劉表舊將中只有一個文聘還算做名將,替曹操執掌漢水水軍,也參與了追擊關羽沿漢水退軍之役。江陵方面的水軍基本上都是由過去的曹軍將領臨時改行,屬於外行領導內行,荊州水軍能夠發揮出多大的作戰能力還真的是不好估計。

所以說,即使曹操真的擁有八十三萬人馬也無濟於事,因為,直接面對孫劉聯軍的只有荊州投降的水軍六萬餘人,而且沒有合用的將領,士兵士氣也不高。文聘率領的荊襄水軍始終沒有突破劉備和關羽沿漢水設立的防線,江陵三萬水軍敗在水戰高手周瑜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水軍戰敗,曹操的步兵和騎兵連與孫劉聯軍接觸的機會都不多,更無論戰敗孫劉聯軍了。沒有了水軍的支持,曹操的大軍就像沒了牙齒的老虎,無處下嘴,因此,也只得撤兵北返。兼之,北方的士兵對南方的血吸蟲病基本上沒有免疫力,因病減員的數量太多,曹操在無奈之下,只得燒燬剩餘的船隻撤兵。

總結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很多,但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曹操缺少一支強有力的水軍支持,才最終戰敗。世人把赤壁之戰歸結為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但筆者認為還是牽強一點,因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三萬對兩萬的戰役,雙方的軍力對比差距並不大。


萬事之始


答:有以下幾點

1.《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記載:“(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劉表。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中另一處記載:“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由此可得出結論,由於風土習慣的不同,導致曹操軍隊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傷亡,加之北方人不熟悉水戰,所以使得憑藉一場赤壁之戰造就了周瑜。

2.造成赤壁之戰曹操最失敗的還是在他個人,首先曹操之前率大軍攻打劉表,結果大兵壓境之下,劉表病死,荊州內亂,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第二:東吳當時的狀況分為兩派,主戰和主降,所以內部不團結。而且曹操打荊州時不費吹灰之力,而東吳的10萬軍隊根本不可能跟曹操83萬大軍相抗衡。所以曹操打赤壁之戰是抱著虐菜鳥的想法去的!

在記載中:“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從側面可以印證到,曹操只要聽從建議做好上文中所做的,那麼荊州必然唾手可得,可是老天就是這麼愛開玩笑,也是歷史有缺的地方。

望採納


愛歷史的孔漢臣


任何戰爭,無論古今,都會首先考慮“天時地利人和”即所謂的戰爭三要素。漢未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在“天時、人和”上擁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很關鍵的“地利”上,則陷入嚴重的不利。反觀孫吳方;君臣無懼曹操訛詐威脅,堅決對曹抵抗。在周瑜大都督的正確指揮下,曹操輸掉了這一關鍵戰役。

(赤壁之戰雙方態勢圖)

在赤壁大戰前的半年,周瑜發動了重要的“江夏之戰”,擊敗了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奪取了漢水進入長江的重要關隘沔口,並且趁機向西擴展到陸口一線,這裡距離赤壁僅有十里路程。

這個戰役有兩個意義:

一,提前為吳軍進行作戰熱身。

二,軍隊西移至陸口,為在赤壁消滅曹魏大軍作好了戰場的選址準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月,江夏戰役結束後半年,已經攻佔了荊州的曹操,立即劍指東吳,只見江中的戰船密佈、北岸鐵騎飛揚,大戰一觸即發!

周瑜和魯肅是堅定的主戰派,在孫權的讚歎聲中,堅決要和曹軍血戰到底。

我們現在應該搞清楚的是,曹操在軍隊人數上存在極度誇張的辦法,以圖在聲勢中壓垮兵力僅有三萬的東吳,所謂“八十萬”大軍的威脅,在精明的周瑜統計下,除去荊州降軍七、八萬,曹操軍只有十萬多人,加在一起實際上僅有二十萬左右。

另一個應該清楚的是,赤壁之戰古戰場就是現在位於長江南岸的湖北省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鎮。

赤壁大戰的序幕徐徐拉開,猶如武林高手的對決,揭幕戰僅僅是試探性質,當然,這是曹操當時的看法。

而周瑜心中的秘密則是把曹軍引到赤壁對岸一個叫烏林的地方。據《三國志》五十四卷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己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就說明,剛一開戰,曹操並沒有在長江南岸停留、駐紮;但是,熟悉地形地貌的周瑜,搶先守住南岸之赤壁,一旦曹操進入了北岸之烏林,將再次與曹軍作戰。

時年不到三十六歲的周瑜,雖然面對的是業已五十四歲的曹操,但是,周瑜此戰的智商和謀略,超過了曹操。

周瑜最大的智慧就是對戰場地址的選擇

它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赤壁附近的陸口,曾經是荊州劉表的地盤,也是部下大將黃祖的軍事要塞,防守設施齊全,現在這裡作為東吳的勢力範圍,周瑜等於是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而且赤壁所在的長江南岸地形是地勢陡峭的連綿山崗,易守難攻,周瑜佔盡“地利”優勢。

而赤壁對岸的曹軍駐地烏林地區,是廣闊而低窪的沼澤溼地,楚國時代的“雲夢澤”就是這裡。

這種沼澤低窪地帶,兵法上稱為“沮澤”,凡是指揮將領,都會避開這些險惡之地。

《孫子兵法.九地篇》認為:“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𡉏地。”

紅軍長征路上的草地,就是屬於沮地;兵法稱為圮地,“𡉏”就是崩潰的意思。所以紅軍迅速撤離北上,離開了這個兇險之地。

再談談赤壁面對的長江水勢,在赤壁的上下游,水面都是一千五百米到三千米,而赤壁江面僅有一千一百米,水面在此收窄,江流格外湍急。

火燒赤壁,如果火借風勢,必然要把下風的戰船燃成一片火海。

周瑜所在的南岸赤壁,由於地勢高陡,江風遇阻反吹向北岸。周瑜在奪取陸口的戰鬥中,就曾經指揮黃蓋使用火攻,從而大敗黃祖。

周瑜精心策劃了這個圈套,只要曹操進入了這個陷阱,必敗無疑。

以後的黃蓋詐降曹操,等候風向,實施火攻,曹操中計,東南風起,火燒戰船,曹操敗走華容道,於是漢未紛爭結束,三國鼎立,其中過程各位都很清楚,餘不再敘。

結束語:赤壁之戰是周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條件,利用北兵不善水戰,水土不服的窘境,採取火攻的熟悉戰法,使曹魏水軍陷在狹窄、湍急的江面,無法展開優勢兵力,從而導致大敗,此戰也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與“井徑之戰”“淝水之戰”一樣,成為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