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大窑路运河岸边摊晒的红萝卜。初冬时节,腌制一瓮萝卜干是大窑路人家的每年一歌。

京杭大运河,悠悠千年,纵贯华北大平原,一路向南,越长江,荡开江南的沃土,直指惠山脚下无锡城;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1月26日,伯渎桥沿岸,雪色迷蒙。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9月8日,少年男孩在自家门口的场地上练习骑自行车。大约上了初中,必须骑着自行车远行上学了。祖上遗存的窑座比肩自家的三层居屋了。

大运河穿城而过,出南门望湖楼,迤逦过清名桥……

——这里,千余米长的沿岸,窑堆麇集,烟火袅袅,人家栉比;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1月26日,风雪弥漫大窑路。

挑水和泥的,引柴点火的,晒坯盖苫的……运河岸边的大窑路,人影绰绰,延续着秦砖汉瓦的辉煌。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5日,老人正在闲聊,回忆昔日的车水马龙……

河边船埠,桅樯林立。

细腻坚硬、敲击如金属般的青砖黑瓦正装船远行,运往京城州府,用于皇宫修筑、雉堞垒砌。而更多的产品,则满足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6日,少年男孩在青苔腻滑的地面上游戏着童年的梦。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11月9日,小朋友尝试着井里吊水。远处立即传来大人厉声呵斥。这是一项危险的模仿。

——这是百多年前的兴盛图景。上溯至明清,则为大窑路烟火鼎盛时期。至红旗插上城门楼的上世纪中叶,大窑路尚有各类砖窑百余座。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6日。大窑路老屋没有现代卫生设备,马桶,理所当然成为居家必备器具。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六十年代末期,文革烈火正熊熊燃烧,大窑路上的最后一口窑火,却悄无声息地熄灭了。至此,大窑路人声鼎沸的背影渐行渐远……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5日。老人身后的门牌是大窑路71——3号。大窑路窄细蜿蜒,却犹似一条主动脉,一路上枝 杈出众多条分叉。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5日,一家人享受穿弄而过的凉风,围而晚餐。一张角牌凳,即是一家人的餐桌。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窑火熄灭了,但是,生活仍在缓慢地流淌着。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依附在窑体周边,喝着运河水

代代繁衍的大窑路人家,依旧按照原有的节奏将日子往前推进。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9月5日,年轻母亲抱着爱子回家。母亲手中的蒲扇很实用,环保自然不必多说,天然资源。扇风去暑则在其次,拍打可以驱蚊,尤其保护稚子免受游蚊袭击,功效显著。蒲扇的边缘包缝了布条,是土著家庭“做人家”的通常之举。这样,一把寻常蒲扇用上十余年也未尝不可。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2月19日,孩子们放学后在洗衣台面上酣战国球,一旁的小女孩忙里偷闲做作业,正在和同学交流习题。童年的欢乐,弥足珍贵。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2月19日,做习题的女孩,敝椅安坐,双膝当桌,再垫上一个书包,全神贯注。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8月2日,乡邻之间,其乐融融。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8月2日,夕阳西下,创痕遍布、苔藓满脸的古窑愈加沧桑遒劲,窑顶上野树葱翠。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8月2日,饭后百步走,泡水,遛步,亲子活动,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泡水的老虎灶位于伯渎桥北堍,大窑路上一部分民居泡水必须过桥。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9月15日,年轻人正在伯渎桥北堍的老虎灶泡水。这家老虎灶还是传统的漏斗勺子,当时很多老虎灶已经升级水龙头放热水了,不用人工操作。泡水既可用现金,也可用水筹,类似饭票。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1月26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过桥泡水的大窑路女孩。花岗岩台阶本已溜滑,冰层覆盖后,上下举步维艰。桥堍的那间民居建筑如今已被铲除,拆旧翻新,代之一座仿旧茶楼。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8月2日,报纸,当时还是主要的资讯来源。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阅读当地的报纸,角牌凳既是茶几饭桌,余了还能搁腿。老奶奶慈爱之态溢于言表,想来是从小带大的孙辈。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8年8月2日,室外边乘风凉边吃晚饭,几乎家家如此,轻松惬意。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8月18日,伯渎桥北堍。伯渎桥是大窑路陆路出行的主要通道,过了伯渎桥接着再过台阶更多的清名桥,才能踏上通往城 区的道路。窑火兴旺时期,产品和原材料运输主要通过水路,行人过桥并无多大障碍。自行车时代,虽有不便,但是也可通行。摩托车、电动车兴起,骑行人只能舍桥绕行了。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8月18日,母亲带着俩孩子过桥来。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8月18日。从伯渎桥南岸北望,民居错落,视觉几何立面硗聱, 天际线折曲。这种富有人文情味的审美体验,那些拆旧翻新的影戤建筑是无法企达的。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8月18日。这人家门楼看似很一般,进的院内,面宽四五间的排楼倒也阔达。门外俩窑对峙,像是拱卫。窑顶栽种了丝瓜,攀援而上。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5日,女主人正在窑基上晒衣服。对于孩童来说,窑顶上还是一个游戏的场所, 上上下下充满乐趣。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5日。弄堂是孩童们的乐园, 充满迷幻和不确定性。捉迷藏,追逐,是最适宜的游戏场所。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5日,女人们井边忙碌着。井,曾是江南民居的标配。围井盥洗,不仅方便实惠,也是邻里交流的时机。曾经,城市中古井遍布,而今,井,几乎绝迹了。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2009年10月5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窑路上树荫蔽日,成了居民休憩、聊天的好场所。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5日。这家人家的石榴熟了,家人正在登高采摘。五六月间石榴开花时,满树嫣红,给黑灰色基调的大窑路民居增添了亮色。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5日。门前小径一树绿,侣后人生两发白。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冬日里的暖阳快速西沉,低角度的光速投射进了屋子。缝纫机曾经是个稀罕物,踩此机器也算是门技术,可以养家糊口。机器上的线团可以看出,老人的缝缝补补,不仅满足家用,还方便了街坊邻居。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冬日里的大窑路也不落寞,左邻右舍不会宅在家里,更愿意出门攀谈。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刚串了邻居家门的女主人乐不可支,还沉浸在话题的余味之中回家。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女主人们午后孵太阳,讲山海经。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轮椅遇上轮椅,两两相望。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生命,既非永恒,或可轮回?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大窑路上的年轻母亲,充盈着恬淡的笑意。生活,未知的期待充满了向往。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慈母手中线,儿孙身上衣。母亲们的牵挂,总是儿女。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老人正在腌制“雪里红”。“雪里红”是江南土著的乡味之最,没有之一。曾经,家家户户必得百十斤进屋,屋前房后,晒满了青翠的萝卜缨子似的此菜,水腌干晒,鲜味伴随四季餐桌。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腌菜水洗当然是第一道工序,之后还得晾晒、切碎等。伴着城市老屋的拆除,人们味觉上的记忆仿佛也随之灰飞烟灭了。失却了乡味,也就丢缺了乡魂。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5日。,腌萝卜干是冬季腌菜的配套,俨如二重唱。红皮萝卜是腌制萝卜干的佳品,香脆可口,可以和“雪里红”一起入瓮。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女人天生爱聊天,家长里短,油盐柴米。男人比较厚重,话不多,天下大事,国际风云,尽在烟云吞吐中。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往事如烟,人生无痕。不知不觉,已至中年,上老下幼,生活的重担始觉沉重。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冬日里的暖阳弥足珍贵,身居阴冷老屋,来自大自然的温暖是最方便经济的享受。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主人闲适放松,狗狗也懒得趴窝,疯长一身膘肉。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在砖瓦窑业博物馆工作,讲起祖上的创业史,如数家珍。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2月6日。妇唱夫随,锅碗瓢盆二重唱。江南男人,别看乌黑轮墩,在外叱咤风云,居家操持家务,往往也是一把好手。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9年10月20日。窑顶上与其疯长杂草,不如瓜香菜绿。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10年10月20日。百年沧桑过后,砖楼的外墙已渐次风化,砖的色彩也是非灰非黑,非红非黄。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10年10月20日。老人,老家什,老家当。生活用具似乎也有感情,跟了自己那么些年,不能半路而弃。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6日,屋主人正在介绍祖上老屋的门楼。很多雕刻都已毁损了,老人讲述“文革”中是如何巧妙保护的。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6日。老人担负砖瓦窑业博物馆负责人,对于大窑路的遗存,他无奈而又痛心,原本属于“封资修”的痕迹并不多,那场疯狂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就更少了,譬如像他家这样的门楼。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6日。被围挡起来的砖窑遗址,老人正在讲解窑型和生产操作特点。生活在博物馆中遗址,虽然受到精心呵护,但是脱离了群众,也就失却了烟火气,成了单纯的标本。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0日。这座砖窑由红砖砌筑,因此也就称之为“黄窑”。与窑主人同呼吸共生存,似乎也就富有了活力。保护之道,其实是有很多种选择的。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6日。端着饭碗串乡邻,土著叫作“嗲饭碗”,很寻常,吞咽之间,不耽误随聊几句。现代人改头换面,称之为“午餐会”,即使高级到国家头面人物,也常闻用之作为轻松的非正式交际形式。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3日。“理发,烫发,焗油“,老街的理发店不需要装修,那样理发的价格才会亲民。理发店一般还是个聊天、谈老空的平台,附近居民来坐坐聊聊天。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0月23日。江南多雨,雨后的老屋里潮湿闷气,雨一 停,屋子里的人立马出来透气。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1月22日。门口的秋菊为老屋 增添了生气。废弃的窑基上栽些东西,不至荒草丛生。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1月22日,西沉的太阳照得门楼透亮。大窑路上的民居很多并不朝南,朝西、朝北的都有。大约当年窑堆林立,难得立屋之地。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1月22日。老街上不需要信箱,信件、报刊杂志都是直接送上门。不过,如今这一行当恐怕要绝迹了,人们无需邮寄书面信件,纸面的报刊也不再阅读了。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11月22日。上门剃头在其它地方也是难觅踪影了。自家屋里搬张椅子,篦刀布一挂,开剃。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2月14日。瑞雪兆丰年,新年里一场大雪。尽管增加了出行的 困难,但是涉雪走亲访友、拜年聚会更富有年味。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2月14日。即使风雪再大,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做掉。精心呵护的子女长大离开了,老人伴着老屋坚守,吃喝拉撒都必须躬亲。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2月14日。风雪挡不住孩童的脚步,飘飘洒洒的雪花平添了许多情趣。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0年2月14日。风雪封住了家门,男主人奋力铲雪,不过老屋的砖道并不平整,冰冻过后很难将雪除尽。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9月8日。古运河上最后一个摆渡点,曾经人拥车挤、桨声灯影的渡船,已经人影寥寥。几年后,不远处一座横跨运河的南水仙桥通车,渡船,就彻底成了大窑路人的记忆。

尽管距离繁华市街仅一箭之遥,但是似乎隔了条运河,就像披了层防火盔甲,甭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轰炸般唱响周遭,大窑路人家依然浅吟低唱自己循旧的老歌,年复一年……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9月8日。曾经,摆渡船是大窑路人出门的主要通道。这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运河岸的人文风景,橹声欸乃,涟漪悠悠。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05年8月7日。老人洗刷完马桶回家。老屋几乎就是窑体一部分,颇似陕北的窑洞。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4月16日。窑体得到了一定的清理和保护,但是周边拆除了大量唇齿相依的民居,并且建造了许多仿旧古居,逃不脱商家进驻,酒香咖啡来,成为所谓精品小资休闲地。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4月16日。窑顶上的泡桐树年年开花,鸽子恋旧地徘徊巡飞,只是地上换了模样。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7月3日。废弃的宣传背景,青春洋溢,倒也反衬了落寞的老人老街。

流水小桥是精致江南的符号。站在明万历年间建造,厚重花岗岩条石的清名桥上,眺望这片灰墙黑瓦麇集的大窑路人家;跨过拐角处那座砖石结构,一拱如虹的伯渎桥,踏上大窑路,青苔斑驳的细条砖路面,原本匆遽的脚步忽就弛缓,早前名利场上搏杀的沉郁心情也就平复许多。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7月3日。大窑路上的黄家宅院, 上代兄妹三人合建的老祖产,下一辈依然坚守着固有的生活模式,并且打理得有条不紊。不过,“拆迁”、“收购”的种种传闻不时传来,对生活的未来平添了无奈和不确定。

倾听大窑路上老人以南门头上正宗“土著”语音聊天时,会闻知许多饶有风情的掌故、人物。在他们口中,“团”=糖,“船”=床,“官”=光。早前生活普遍拮据,甜食都是营养佳品,吃糖汤就是“吃团贪”;娱乐活动少,天一黑就“上船困高”,切不要以为他们都是船民,只是上床睡觉而已;“官头”(光头)讲官话:偶里要发扬共产主义“闪官点”……云云,极具情趣。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7月3日,孩童正在邱家弄门楼下玩耍。邱家,在大窑路的窑业世家中也算是大户,沿路有邱家弄、 邱家二弄、邱家三弄。家族兴旺,想当年窑业资产也是可观。

大窑路的土著老歌虽然怀旧动听,却已余音袅袅。在运河对岸,大红灯笼正虎视眈眈向大窑路进军。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11月9日。老街的理发店也有了些许变化,塑钢门替代了原先的木板推槽门。

所到之处,人去楼空,民居变身商家。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11月9日。大窑路的许多老房子住进了新市民,这就使得苍皤街面依然人气十足。对于孩童来说,敞开式居住环境更易于找玩伴。

另一面,在大窑路众多的里巷门楼中,土著们纷纷出外另择栖枝,而新市民大量涌入。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7月3日。这户“光荣人家”依旧守护着老屋生活。门楼上的“封资修”痕迹早已铲尽刷平,显得朴素平民,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得以自保的结果。

新市民到来,虽然添增了人气,但是口音驳杂,文化习俗迥异,似乎原本顺溜的老歌变换了调式。加之环境变差,卫生堪忧,加速了沧桑面孔的整体沉沦,改头换面推到重来也就顺理成章。

大窑路,土著无锡残存的老歌
  • 2019年7月3日。老街改造中建筑了仿古亭阁,大窑路人可以在此休闲聊天。夏天的傍晚,边乘风凉边吃喝聊天。

大窑路,在林立高楼的挟持中,土著无锡乡音缭绕的市井老歌,或将成为一代人留存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