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複製的“曾侯乙建鼓底座”,中國古代青銅冶煉的巔峰之作

文物是先人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自從文物誕生以來,一直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人們在一窺其真面目的同時,也被其自身所蘊含的價值吸引。隨著文物市場的興起,文物的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為了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近年來的文物造假事件也屢見不鮮。然而中國卻有一件文物,工藝至今都無法還原,造假者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根本數不清上面有多少條龍。


在說這件文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近年來的文物造假事件。對現代人來說,“唐三彩”的名字已經聽過太多次了,它首次出土於汴洛鐵路沿線的唐代墓葬,但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始終無人問津。直到1920年,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在文玩市場發現唐三彩,併為其進行考證,唐代三彩這個東西才算得見天日。


但唐三彩起初也不叫“唐三彩”,而是“洛陽三彩”。先不管叫什麼,反正隨著唐三彩的重見天日,文物市場又颳起了一陣新風。然而,在發掘出唐代墓葬的地區,盜掘之風也開始蔓延,而且既然有盜掘,那肯定就要有修復。因此,在唐三彩出土的地區就誕生了一個以修復、仿製唐三彩的村子——南石山村。


1993年,北京潘家園出現了一批罕見的“北魏陶俑”,考古專家聽說後,馬上前去鑑定真偽,結果證實確為北魏真品。根據故宮博物院代院長呂濟民老人回憶,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分別斥資80萬元和10萬元將其全部購買。但是在後來,潘家園始終有在售的“北魏陶俑”,而且還都是“真品”。專家感到不對勁,於是馬上委託公部門進行調查,最後發現,流通在市場上的“北魏陶俑”,其實全部來自於南石山村,也就是贗品。


雖然“唐三彩”可以大量造假,贗品也可以做的和真的一樣,但是“曾侯乙建鼓底座”卻是不可複製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屬於世博八件國寶之一,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青銅冶煉的巔峰之作。曾侯乙建鼓底座打造於戰國年代,與同時期的青銅器,甚至與商周出土的青銅器相比,它的那種繁瑣工藝也是獨一份的,十分罕見。


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造型,不但充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內容也十分豐富。底座是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小龍糾結纏繞構成,它們的身體互相纏繞,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繚亂又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除此之外,底座採取整體鏤空的形式,而且還鑲嵌綠松石,和上下翻滾纏繞的群龍互相映襯,能夠強烈地凸顯出它的尊貴之感。


另外,據湖北省博物館一位負責人說,曾有一位外國朋友,一直坐在曾侯乙建鼓底座的櫃子前數龍,足足數了一下午,最後說是108條。其實,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說,龍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專家們也曾嘗試複製曾侯乙件鼓底座,但全部都失敗了,因為那些複製品與原件一比,馬上就能看出不同,完全沒有那種靈巧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