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擇校探校,家長該“看”什麼?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擇校探校,家長該“看”什麼?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擇校探校,家長該“看”什麼?


現在正值國際學校開學季,很多學校在金秋時節都會安排風格不同的開放日,半天或者一天均有之。眼花繚亂、走馬觀花,是不止一個家長在參觀完學校後的感受。

那麼,家長該如何在短短半天到一天的開放日中,更為有效地去看到一個學校的精髓,獲悉這個環境和將來孩子在這裡成長最息息相關的信息呢?在擇校的過程中,又該關注哪幾個大方面?


文|Olivia Chen 編輯|齊琰

圖|pixabay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擇校探校,家長該“看”什麼?

01

看“無備”甚於看“有備”

家長都很關心與孩子日常學習關聯最為緊密的東西——國際課程。各個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不盡相同,儘管在官網就可以看到學校所展示的例如AP、IB、A-Level等課程體系信息,以及“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啟發式學習”等國際學校的主流教學法,但這些課程介紹以及教學法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被運用、滲入到課堂之中,以及孩子們對課堂的適應度會達到多少,這才是家長需要通過開放日觀察的。

我會建議家長在開放日時進入課堂(很多學校會開放試聽課),不止於觀看教師在教授什麼、使用什麼樣的教材、有何種教學風格,更多的,需要特別留意一下學生們課上的投入度。儘管師資力量和系統化教材非常重要。

教師備課並不難,真正難的是孩子是否對課堂做好了準備。課堂上,學生的反饋有很多不可預見性。學生的專注度、參與度、互動度,他們的課堂溝通、肢體語言與表情呈現,都可以反映其“投入度”,學生們是否適合這類課堂,由此可見一斑。

除去“投入度”,學生在課堂上的“選擇權”也不容小視。較之於公立學校,這本就是國際學校的一大優勢。課堂上往往看不到“一言堂”,建議家長在開放日走入課堂時,留意座次的設置與空間的規劃,一所學校的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ion)、臺站式學習(station-based learning)就在於這些細節之中。

另外,有些學校會在開放日安排一些宣講與互動環節。其實學校的辦學理念、使命、核心價值觀並不難聽到,且很多國際學校在國際視野、學習者培養目標上異曲同工。但在互動環節中,一些家長有時會有很多關於細節的臨場發問,這時要注意聽校方的回答,某種程度上,這些“無備”的回答會凸顯出一個學校的真實質量。

02

看“硬實力”,也要看“軟實力”

校園印象怎麼樣?教室內的設施是不是很高大上?體育館大不大?教室整體設計和規劃是否人性化、賞心悅目......

這些固然重要,但本著國際學校將“健康”、“安全”放在首位的教育理念,我認為校園硬件的最高優先級是與這兩個詞緊緊掛鉤的。其他對設備的高要求,比如“先進”、“美觀”等詞都是往後排的。

硬件的優先級,有些未必完全可以用肉眼“看出來”,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官方權威認證信息來獲取,或者也可以直接“問出來”。

比如學校的新風系統,防霾以及應對汙染天氣的對應設備等。嚴謹合規的安全消防通道和規範的火警演習、與空氣指數密切相關的學生戶外活動規定、塑膠跑道安全度、食堂菜品的安全與營養……這些均是一個學校為孩子提供安全、綠色環境的重中之重。

“軟實力”則主要指學校的辦學資質(所獲得的各項國際學校機構的權威認證)、師資力量、學校的資源等。當然,還有很多家長關心學校畢業生的升學情況、學生生源、學業成就,這些也都是學校軟實力的直接體現。

學校的教育資質等在官網不難獲悉,但更多軟實力的確是需要家長做功課才可以慢慢挖掘到的,但總有一些會藏於細節之中。

比如留意國際學校的廁所,你就會發現很多不同的“驚喜”。有的學校廁所門或牆上會貼有一些基本安全小提示,有的是一些生理健康小知識,有的則信息量巨大,更像是一個溫馨提示牆,提醒孩子們如有任何生理、心理不適的情況,可以第一時間可以聯繫誰。其背後是一個周全、貼心、對孩子身心全面保護的體系。

03

看“顯性”,也看“隱性”

幾公頃的校園、寬敞的健身房、漂亮、有創意的學生展板……這些均會令家長們眼前一亮。但體現一所國際學校校園文化(包含學校核心價值觀、使命、宗旨等)的卻恰恰是一些隱性項,比如學生的Code of Conduct(行為準則),這是不同國際學校間差異較大之處。

在諸如學校出勤率規定、校服及著裝規定、懲戒措施,如留堂(Detention)上,有的學校有較為嚴謹的細則,有的則相對寬鬆。

再如對學生的安全保護措施上,國際學校整體上是高度保護學生身心健康、安全以及隱私權的,每個學校的細則和要求不盡然相同。

還有,大量的學生可以主導或參與的課外社團與活動,這本是國際學校最大的優勢之一,但家長在短暫的開放日中難以全面細緻的瞭解。

這些難以觀察到的細節,是校園文化的折射鏡,家長可以在與校方的問答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方面進行諮詢,從而判斷這所學校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04

看“對待孩子”,也看“對待家長”

一所完善、成熟的國際學校必然非常在意家長與學校在孩子培養方面的雙向合力。家長們的眼睛很易聚焦在“孩子在這個學校會怎樣”的角度,在開放日也會通過這個角度來觀察並瞭解的學校方方面面。

而一所成熟的國際學校會圍繞家長做足功課,讓家長看到“家長在這個學校會怎樣”,有的學校會在開放日特別開設面向家長的工作坊,並對家長的角色有所考慮與期待。

瞭解學校的PTA(家委會),是瞭解學校和家長關係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年度大型活動中,家長如何融入,家校溝通做得怎麼樣,這些都值得留意。

人文關懷做得很好的學校,會在開放日開設家長工作坊,會涉及到給家長的一些建議,諸如指導孩子的課下閱讀方式、非暴力親子溝通、與學齡段相關的教育方法等。

若家長感受到自己的“家長”角色也是被高度尊重的,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也能明確,那麼這所學校在校園文化方面,便是可信任的。

05

“短線”觀測,“長線”視之

短線(匆匆半天或者一天)的開放日,是必不可少的“短線”體驗項,但是為孩子擇校這個決定是需要用“長線”去考量的。

相信家長在開放日之前,會通過不同渠道來獲取校方信息。而不少學校會在開放日當天給家長髮放相關問卷,之後郵件跟進,進一步讓家長了解這所學校的方方面面,解答家長的疑惑,併為家長提供全面及時的聯繫渠道。

建議家長在擇校期間,通過線上(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博客)和線下(招生部、開放日、徵詢已就讀學生和家長)等多重渠道來對學校有一個相對長線的瞭解,然後再做決定。

要相信,一所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國際學校,開放日內令家長們感受到的一定不是一個基於短線的官方宣傳產物,而是富有人文關懷精神、自身特質以及正向價值觀與國際視野的教育平臺。

心理上“首因效應”固然很好,而家長們的“有的放矢”也不可或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