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斤是近代物理學發展提出質量單位,而1公斤=2市斤,是巧合還是必然?

2955風清揚


既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人為定的,我國古代也有自己的標準度量衡,唐之後,基本就固定了,古代1斤摺合公制標準是596克多點,那時1斤是16兩。古代1裡大約是576米,1裡等於180丈,1丈10尺,1尺約為0.32米。民國時引進了國際公制單位,發現中國的1斤比半公斤就多一點,中國的一里和國際上半公里也差不多,三尺基本上就等於1米了。所以就把裡的標準重新定義為500米,斤重新定義成500克,尺定義成三分之一米。所以我們看古典小說,也要有古代度量衡的概念,說一個百來斤的漢子,不要認為很瘦,那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二十來斤。


ak47110852301


是巧合還是必然?不是巧合!更不是必然!我們中國人把國際通用的重量、容量、長度單位稱為“公制”,類似把紀年稱為“公元”一樣。“公斤”是對“1000克”的漢語和中文定義,“公里”是對1000米的表述。過去我們最常用的重量單位是“斤”和“兩”。可一斤是16兩。我小時候和媽媽去買菜,用的就是16兩的稱。斤兩不是十進制不便換算,也為了和國際上“接軌”,就把一公斤(1000克)定為兩斤,一斤為十兩。用了三十年,到了九十年代,又要“接軌”,把“公斤”和“斤”作為重量單位的“身份”給取消了。報刊上出現的都是多少千克,公里也不叫公里,叫多少千米。我們起草個文件發到部隊,也被批評不用千克是錯誤的表述。所以現在說“公斤”、“斤”、“公里”、“裡”都是約定成俗的說法,不算“法定”的計量單位了。你注意一下,國家的正式文件,是不會用“公斤”和“公里”來表述重量和長度的。


人心厚道


答:單位定義這種東西,絕不可能是巧合,更不可能是必然,只能是人為的強制性調節。

首先,您得明白質量單位“公斤”的來由。

1公斤其實是1千克,我國通過人為的強制性調節,硬生生地把1千克的質量定義為我國常用質量單位斤的兩倍後,鑑於千克是國際計量大會制定的國際通用單位,而我國百姓對“千克”這一叫法陌生而拗口,就繼續沿用了我國百姓易於稱呼的“斤”字,但在其前面再加上一個“公”字,稱之為“公斤”;而把我國此前一直稱呼的“斤”叫成了“市斤”。

那麼,1千克的質量是怎麼定義出來的呢?

也就是說,以多重質量制定為1千克的標準呢?

1791年,法國人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為1千克。

1799年,法國人還製造出一塊純白金的原器,其目標就是原器質量會相等於4°C時一立方分米的水。

這個原器被呈上國家檔案局,並於1799年12月被正式定為“檔案局千克”(Kilogramme des Archives)。

說完了千克,再來說說我們的斤。

我們的斤在制定標準上,沒有這麼嚴格,幾千年來,一直在變動。

比如秦漢時期,1斤約為258.24克;隋代初期約為668.19克;隋末約為222.73克;唐至清約為596.82克……

所以,我們在讀中國古典小說或各種史書時,對於各種重量的記載,一定要小心謹慎,同在隋朝,隋初和隋末,就差別巨大,隋初的一斤竟然是隋末一斤的三倍。

《三國志》記載典韋的雙戟重八十斤,用現在的標準看,是要大打折扣的,差不多也就現在的四十多斤吧。

而《宋史》記載岳雲的鐵椎槍重八十斤,實際上是現在的一百二十斤。

《明史》記載劉綎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應該是現在的一百四十斤了。

……

由此可見,我們的斤總是變動不定。

為了和國際接軌,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將1斤調整為500克。

於是,就出現了現在我們看到的1公斤=2市斤了。


覃仕勇說史


中國的公斤=1000克,斤=500克是為迎合國際單位千克而定。中國自己原來的一斤是不等於500克的,各個朝代有所不同,而且也不是一斤=10兩,而是=16兩。現在很多人都在解釋16兩的定義及來源,其實很多都是強加的內容。

古人制定16兩等於一斤主要是為了方便稱,和運算。16進制比10進制好運算。且大多都是整數。16的一半是8,8的一半是4,4的一半是2,2的一半是1。四次折半依然是整數,所以相對於哪個時代的人來說,計算能力不高,但是能做到童叟無欺,因為計算簡單,所以很難騙到人,很難缺斤少兩。


用戶6375125702218


當然不是巧合。自古以來度量衡都是國之命脈,1959年國務院令要求改的。

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八十六次會議原則通過了《科學技術委員會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和進一步開展計量工作的報告》和《統一公制計量單位中文名稱方案》。

發佈命令如下:

一、國際公制(即米突制,簡稱公制)是一種以十進十退為特點的計量制度,使用簡便,已經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所採用,現在確定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原來以國際公制為基礎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通用,可以保留。 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這一改革的時間和步驟,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自行決定。中醫處方用藥,為了防止計算差錯,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計量單位,不予改革。


lgp3651


一公斤等於兩斤是近似。建國初期毛澤東要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以便與國際接軌,指示專家學者確定接軌的標準。專家學者們確定了一個原則,尋找中國近似計量單位與國際對接,以修改我國的偏差來配合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因此就有了,兩斤等於一公斤,並且把我國的斤兩十六進制改為十進制。長度單位三尺等於一米也是同理。


骨頭無畏牛刀


當然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刻意為之。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始,歷朝歷代都會將度量衡置於重要位置。秦始制“外圓內方”的“秦半兩”方孔錢,重約8克,兩枚是為一兩16克,16兩為1斤,據此推算,秦時一斤約為256克。漢承秦制,以後各代均有增減,到清朝時最重,一兩約37.5克,一斤約600克。民國承清制,但民國長期軍閥割據,各地度量衡不統一,造成了市場的混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了統一市場,自然就必須統一度量衡。中國市場一方面必須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須考慮民族習慣,兩者兼顧,遂將國際通用的1000克定為1公斤,500克定為1市斤,採用十進制,1市斤等於十兩,一兩等於十錢等,所以才有了1公斤=2市斤的“巧合”。但十六兩制仍在金銀貴金屬、中藥市場交易中長期流行,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廢除。

不僅如此,長度單位也同理進行了整合,公制一米當時稱為“公尺”,1000米稱為一“公里”,所以有了1公里=2華里,1米(公尺)=3市尺,亦採用十進制,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一百五十丈為一華里。

“畝”是我國用了幾千年的土地計量單位,已根深蒂固,於是特以公制10000平方米定為一公頃,1公頃=15畝,一畝約等於666.666平方米,市制為六十平方丈,與原來的“畝”差距不算太大。

其實,我國採用的度量衡早就公制國際化了,所謂的斤兩、寸尺丈裡只是民族習慣叫法,內核還是公制,一斤跟舊時的一斤不是一般重,一尺一里也不是原來那麼長短了。

不過時間單位是個例外,圓周運動360度必須採取60進製法,才能等分。中國傳統的時辰、刻,是建立在科學的觀測與計算上,一天十二個時辰完全等於一天24小時,一個時辰完全等於2小時,一個時辰八刻,一刻鐘等於15分鐘。這就不是巧合人為,而是科學的必然。


雲卷飛山


千克(kg)是國際單位制中度量質量的基本單位,之所以稱之為“公”斤,是和中國傳統的“市”斤相對應的俗稱,正如“公里”與“華里”一樣,此處的“公”是“公制”的簡稱。

從秦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到1929年民國政府嘗試再次統一度量衡之前,我國一直沿用“1斤=16兩”的計量方法,也由此產生了“半斤八兩”(半斤對八兩)的俗語。其實傳統上常用的衡制除了“斤”和“兩”之外,還有銖、錙、鈞、石等單位(24銖=4錙=1兩,30斤=1鈞,4鈞=1石),從成語“錙銖必較”、“千鈞一髮”等也可以看出。

至於為什麼把1斤分成16份,有多種說法。一種是16兩稱又稱“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人要誠實信用,如短一兩則無福,少二兩則少祿,缺三兩則折壽,如果缺少四兩以上就觸怒北斗和南鬥之神,會遭天譴的。另一種說法是,統一度量衡時,秦始皇對制定標準作出批示,“天下公平”。李斯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勘定一斤等於十六兩。當然,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用現在的筆畫去定義秦朝小篆的筆畫,是後人的牽強附會。

雖然1斤=16兩的轉換比例沒有改變,但是1斤等於多少克,在兩千多年中變化是很大的。根據《歷代度量衡簡表》記載,秦代至西漢1斤約為258.24克,隋代初期約為668.19克,隋末約為222.73克,唐至清約為596.82克,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沿用。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1兩約為37.5克。

另外,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因此,有必要再進行一次度量衡的統一。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解決不同地區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的嘗試。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將“市制”與國際標準制進行換算。如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釐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由於傳統習慣根深蒂固,很多地方政令不一,這次改革並不是很徹底,各種計算單位仍在混用。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本著既與國際接軌,又尊重傳統習慣的原則,確定公制為基本計量單位,同時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這次的改革針對的是“常量衡”,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量計量,至於“藥量衡”和“金量衡”,暫時保留“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標準,延遲20年後啟用“一斤十兩”的標準。


Hello翻譯官


公制,是法國人為了擺脫英制搞出來的,後面使用的人多了,所以新中國接受了。事實上英美至今還在使用英制單位。

過去,中國一直使用不斷變化的計量單位,比如秦漢的斤大約258克,唐代之後,一斤均為596.82克。

1949年之前,一斤均為16兩。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發佈了市制規定,確定一斤標準為500克,每斤16兩。每兩31.25克,約等於英制一盎司(金衡及藥衡)31.1克。新中國成立後保留一斤的500克標準,但改為10兩制,每兩50克。因澳門香港(約605克)臺灣(600克)的特殊情況,所以他們的斤兩標準不同。

至於為啥國民政府要確定一斤500克?

因為《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本身就是以公制為基礎,結合中國傳統度量衡名稱做出的整合,試圖與公制接軌。


四川達州


這是人為規定。

民國時期,將市制做了調整,一米三尺,一千克兩斤。建國後增加了公尺和公斤。

香港、澳門因為不受民國管轄,因此一直是用清制。尤其是斤是司馬斤,兩是庫平兩。一司馬斤=16庫平兩,1磅=16盎司≈12庫平兩,一庫平兩≈37.3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