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斤是近代物理学发展提出质量单位,而1公斤=2市斤,是巧合还是必然?

2955风清扬


既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人为定的,我国古代也有自己的标准度量衡,唐之后,基本就固定了,古代1斤折合公制标准是596克多点,那时1斤是16两。古代1里大约是576米,1里等于180丈,1丈10尺,1尺约为0.32米。民国时引进了国际公制单位,发现中国的1斤比半公斤就多一点,中国的一里和国际上半公里也差不多,三尺基本上就等于1米了。所以就把里的标准重新定义为500米,斤重新定义成500克,尺定义成三分之一米。所以我们看古典小说,也要有古代度量衡的概念,说一个百来斤的汉子,不要认为很瘦,那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来斤。


ak47110852301


是巧合还是必然?不是巧合!更不是必然!我们中国人把国际通用的重量、容量、长度单位称为“公制”,类似把纪年称为“公元”一样。“公斤”是对“1000克”的汉语和中文定义,“公里”是对1000米的表述。过去我们最常用的重量单位是“斤”和“两”。可一斤是16两。我小时候和妈妈去买菜,用的就是16两的称。斤两不是十进制不便换算,也为了和国际上“接轨”,就把一公斤(1000克)定为两斤,一斤为十两。用了三十年,到了九十年代,又要“接轨”,把“公斤”和“斤”作为重量单位的“身份”给取消了。报刊上出现的都是多少千克,公里也不叫公里,叫多少千米。我们起草个文件发到部队,也被批评不用千克是错误的表述。所以现在说“公斤”、“斤”、“公里”、“里”都是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算“法定”的计量单位了。你注意一下,国家的正式文件,是不会用“公斤”和“公里”来表述重量和长度的。


人心厚道


答:单位定义这种东西,绝不可能是巧合,更不可能是必然,只能是人为的强制性调节。

首先,您得明白质量单位“公斤”的来由。

1公斤其实是1千克,我国通过人为的强制性调节,硬生生地把1千克的质量定义为我国常用质量单位斤的两倍后,鉴于千克是国际计量大会制定的国际通用单位,而我国百姓对“千克”这一叫法陌生而拗口,就继续沿用了我国百姓易于称呼的“斤”字,但在其前面再加上一个“公”字,称之为“公斤”;而把我国此前一直称呼的“斤”叫成了“市斤”。

那么,1千克的质量是怎么定义出来的呢?

也就是说,以多重质量制定为1千克的标准呢?

1791年,法国人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

1799年,法国人还制造出一块纯白金的原器,其目标就是原器质量会相等于4°C时一立方分米的水。

这个原器被呈上国家档案局,并于1799年12月被正式定为“档案局千克”(Kilogramme des Archives)。

说完了千克,再来说说我们的斤。

我们的斤在制定标准上,没有这么严格,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动。

比如秦汉时期,1斤约为258.24克;隋代初期约为668.19克;隋末约为222.73克;唐至清约为596.82克……

所以,我们在读中国古典小说或各种史书时,对于各种重量的记载,一定要小心谨慎,同在隋朝,隋初和隋末,就差别巨大,隋初的一斤竟然是隋末一斤的三倍。

《三国志》记载典韦的双戟重八十斤,用现在的标准看,是要大打折扣的,差不多也就现在的四十多斤吧。

而《宋史》记载岳云的铁椎枪重八十斤,实际上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明史》记载刘綎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应该是现在的一百四十斤了。

……

由此可见,我们的斤总是变动不定。

为了和国际接轨,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1斤调整为500克。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1公斤=2市斤了。


覃仕勇说史


中国的公斤=1000克,斤=500克是为迎合国际单位千克而定。中国自己原来的一斤是不等于500克的,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而且也不是一斤=10两,而是=16两。现在很多人都在解释16两的定义及来源,其实很多都是强加的内容。

古人制定16两等于一斤主要是为了方便称,和运算。16进制比10进制好运算。且大多都是整数。16的一半是8,8的一半是4,4的一半是2,2的一半是1。四次折半依然是整数,所以相对于哪个时代的人来说,计算能力不高,但是能做到童叟无欺,因为计算简单,所以很难骗到人,很难缺斤少两。


用户6375125702218


当然不是巧合。自古以来度量衡都是国之命脉,1959年国务院令要求改的。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八十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和进一步开展计量工作的报告》和《统一公制计量单位中文名称方案》。

发布命令如下:

一、国际公制(即米突制,简称公制)是一种以十进十退为特点的计量制度,使用简便,已经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现在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这一改革的时间和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自行决定。中医处方用药,为了防止计算差错,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计量单位,不予改革。


lgp3651


一公斤等于两斤是近似。建国初期毛泽东要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便与国际接轨,指示专家学者确定接轨的标准。专家学者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寻找中国近似计量单位与国际对接,以修改我国的偏差来配合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因此就有了,两斤等于一公斤,并且把我国的斤两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长度单位三尺等于一米也是同理。


骨头无畏牛刀


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刻意为之。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始,历朝历代都会将度量衡置于重要位置。秦始制“外圆内方”的“秦半两”方孔钱,重约8克,两枚是为一两16克,16两为1斤,据此推算,秦时一斤约为256克。汉承秦制,以后各代均有增减,到清朝时最重,一两约37.5克,一斤约600克。民国承清制,但民国长期军阀割据,各地度量衡不统一,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统一市场,自然就必须统一度量衡。中国市场一方面必须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须考虑民族习惯,两者兼顾,遂将国际通用的1000克定为1公斤,500克定为1市斤,采用十进制,1市斤等于十两,一两等于十钱等,所以才有了1公斤=2市斤的“巧合”。但十六两制仍在金银贵金属、中药市场交易中长期流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废除。

不仅如此,长度单位也同理进行了整合,公制一米当时称为“公尺”,1000米称为一“公里”,所以有了1公里=2华里,1米(公尺)=3市尺,亦采用十进制,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一百五十丈为一华里。

“亩”是我国用了几千年的土地计量单位,已根深蒂固,于是特以公制10000平方米定为一公顷,1公顷=15亩,一亩约等于666.666平方米,市制为六十平方丈,与原来的“亩”差距不算太大。

其实,我国采用的度量衡早就公制国际化了,所谓的斤两、寸尺丈里只是民族习惯叫法,内核还是公制,一斤跟旧时的一斤不是一般重,一尺一里也不是原来那么长短了。

不过时间单位是个例外,圆周运动360度必须采取60进制法,才能等分。中国传统的时辰、刻,是建立在科学的观测与计算上,一天十二个时辰完全等于一天24小时,一个时辰完全等于2小时,一个时辰八刻,一刻钟等于15分钟。这就不是巧合人为,而是科学的必然。


云卷飞山


千克(kg)是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之所以称之为“公”斤,是和中国传统的“市”斤相对应的俗称,正如“公里”与“华里”一样,此处的“公”是“公制”的简称。

从秦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到1929年民国政府尝试再次统一度量衡之前,我国一直沿用“1斤=16两”的计量方法,也由此产生了“半斤八两”(半斤对八两)的俗语。其实传统上常用的衡制除了“斤”和“两”之外,还有铢、锱、钧、石等单位(24铢=4锱=1两,30斤=1钧,4钧=1石),从成语“锱铢必较”、“千钧一发”等也可以看出。

至于为什么把1斤分成16份,有多种说法。一种是16两称又称“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人要诚实信用,如短一两则无福,少二两则少禄,缺三两则折寿,如果缺少四两以上就触怒北斗和南斗之神,会遭天谴的。另一种说法是,统一度量衡时,秦始皇对制定标准作出批示,“天下公平”。李斯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勘定一斤等于十六两。当然,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用现在的笔画去定义秦朝小篆的笔画,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虽然1斤=16两的转换比例没有改变,但是1斤等于多少克,在两千多年中变化是很大的。根据《历代度量衡简表》记载,秦代至西汉1斤约为258.24克,隋代初期约为668.19克,隋末约为222.73克,唐至清约为596.82克,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沿用。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1两约为37.5克。

另外,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度量衡的统一。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解决不同地区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进行了度量衡改革的尝试。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进行换算。如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由于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很多地方政令不一,这次改革并不是很彻底,各种计算单位仍在混用。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本着既与国际接轨,又尊重传统习惯的原则,确定公制为基本计量单位,同时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常量衡”,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量计量,至于“药量衡”和“金量衡”,暂时保留“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标准,延迟20年后启用“一斤十两”的标准。


Hello翻译官


公制,是法国人为了摆脱英制搞出来的,后面使用的人多了,所以新中国接受了。事实上英美至今还在使用英制单位。

过去,中国一直使用不断变化的计量单位,比如秦汉的斤大约258克,唐代之后,一斤均为596.82克。

1949年之前,一斤均为16两。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市制规定,确定一斤标准为500克,每斤16两。每两31.25克,约等于英制一盎司(金衡及药衡)31.1克。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一斤的500克标准,但改为10两制,每两50克。因澳门香港(约605克)台湾(600克)的特殊情况,所以他们的斤两标准不同。

至于为啥国民政府要确定一斤500克?

因为《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本身就是以公制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度量衡名称做出的整合,试图与公制接轨。


四川達州


这是人为规定。

民国时期,将市制做了调整,一米三尺,一千克两斤。建国后增加了公尺和公斤。

香港、澳门因为不受民国管辖,因此一直是用清制。尤其是斤是司马斤,两是库平两。一司马斤=16库平两,1磅=16盎司≈12库平两,一库平两≈37.3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