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故里話民俗(一)高臺花鼓




關公故里話民俗(一)高臺花鼓


山西稷山高臺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後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穀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臺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在山西運城,花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逢年過節、趕廟會、鬧紅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場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臺花鼓明清時已形成規模和體系,現以桐上花鼓、東蒲花鼓、稷山安福藝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著男式表演服裝的演員為核心人物,在舞臺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個男扮女裝的配角圍著他表演。樂隊在旁邊伴奏,而且每一個段落間還配有歌曲演唱。後來,稷山花鼓由原來的清一色男演員,演變為有女演員加入一起演出,人員逐漸增多,表演形式不斷改進。抱鼓的由單人變為雙人雙打,跑圓場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來,稷山花鼓又有了質的飛躍,演員陣容壯大了,化妝、服裝更為講究,動作技巧更為豐富,高難度技巧有蹲步劈*、鷂子翻身、凌空躍馬、水中撈月、金雞獨立、孔雀開屏、鞦韆蕩虎、倒掛金鉤等,演出人員多達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臺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對,在表演到高潮時用十幾條板凳疊摞起架,演員分層表演,難度加大、花樣增多。稷山高臺花鼓不斷創新,表演時人數多達200餘人,高臺最高可加至11層。

關公故里話民俗(一)高臺花鼓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稷山縣安福高臺花鼓演藝中心獲得“稷山高臺花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圖文整理自網絡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