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他从未参与过世界

坦白来讲,我并不怎么赞同《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可我却认同一个世界,一个正常、健康的世界,应当给像他这样的“局外人”留有一处可以自由呼吸、随性生活的天地。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加缪在《局外人》开头即如是写道。寥寥十六字,几乎完美诠释了“局外人”这一概念。

局外人,按我的理解便是指游离于世界、社会、人群之外的人。他们对周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甚至连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不在乎的态度。

这样的“局外人”注定不会得到快乐。

请注意,我是说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快乐,而不是说他们不配得到快乐。这两者区别颇大。

人是社会属性的,社会中的人可以不依附于群体,但是他必须奉献于群体,也只有在群体中他才能得到快乐——真正的快乐。人应当在与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学会成长——他建设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建设他;他带给世界欢乐的同时,世界也带给他欢乐……

一个人对世界的热情可以促进世界对他的热情,进而世界带给他的热情回馈又会加深他对世界的热情程度,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直至他收获终极快乐。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去努力的方向。

《局外人》:他从未参与过世界

而默尔索对世界的冷漠导致了世界对他的冷漠,这本也没什么问题。

可是《局外人》的荒诞之处在于,因为对世界的冷漠,默尔索受到了惩罚——被判处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阿拉伯人,而是因为妈妈死时他没哭……

不觉荒谬嘛?法律的审判以道德的审判而告终。既有的社会准则、传统伦理禁锢着大众,并且将不遵守、反抗它们的人处于死刑。

默尔索并非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他的行为行事皆遵从其内心。他不向世界奉献,更不迎合世界……像他这样的“局外人”,注定不会取得多大成就,注定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注定不会得到快乐……

可即便人们不理解他,社会不欢迎他,世界不喜欢他,也应尊重他,尊重他的选择与行为。

默尔索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局——因为他游离世界、社会、人群之外,从未参与过它们。

但是一个健全的世界,应当是包容的、开放的;一个健全的人,也应当是包容的、开放的——不刻意追求人人趋同,对于异己的事与物,保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也可以自由地与我们同存于一片蓝天之下。

默尔索的死反映了世界的荒诞。而人们在荒诞的世界里无力反抗,只有死能摆脱。

《局外人》:他从未参与过世界

也许“局外人”就像某些时刻的我们,只不过加缪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放大了这一形象。我猜他的本意绝不是支持“局外人”泛滥,只单单在陈述每一个“局外人”或“局外人”般的思想,即使得不到来自世界的善意,也绝不应得到来自世界的恶意。

“局外人”从未参与过世界,我们不去支持其行为很正常,但请保持冷静与克制,不要同荒诞的世界一道迫害他们。

因为倘若哪天我们自己成为“局外人”,或许就能体验到那种世界荒诞的苦痛了。

写在最后,我并不赞同“局外人”的活法,我希望人人都是“局内人”。而由“局内人”构建的世界之中,应当给“局外人”留一处可以自由呼吸、随性生活的天地。或许,那是为自己而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