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素材——真实经历

关于文学创作,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指出:”如果创作意味着凭空创造出东西来的话,那么他们所想出来的人物绝不是什么创造。

写作的素材——真实经历


《铁流》被鲁迅称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创作《铁流》前,绥拉菲莫维奇在莫斯科的一位叫索基尔柯的乌克兰朋友家听到三位达曼军人讲述他们在黑海边上行军的真实经历,作家立即意识到它的价值——”群众的思想意识的改造“,没有多加考虑,首先动笔叙述”整部作品的意义全部集中在这最后一个场面里“的结尾,紧接结尾,续写开端,多次修改使首尾一致后,进行中间部分的写作。在这中间部分写作中,作家”时时刻刻反复思考安排小说的脉络“,最后经过多次艰难的修改,小说付梓。

文学创作的规律在于将生活中的素材升华为文学题材。

例如,《安娜卡列尼娜》的素材是托尔斯泰邻近的一个庄园主的女管家皮罗戈娃不堪情妇地位被始乱终弃而卧轨自杀的真实案件,作家把女管家的肖像和一些情节换掉,重新编织故事,创作出了传世佳作。老舍决定创作《骆驼祥子》,就在一段时间内观察车夫的生活。司汤达偶尔看了报纸上一个案件的报道——一个年轻的家庭教师和女主人发生的情感纠纷,这一现实中的人生案例启发了思考,展开了想象,由此萌发了《红与黑》的写作。

小说家虽然主要靠虚构,但也需要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和发现为基础。如茅盾写《子夜》,柳青写《创业史》,老舍写《茶馆》,都曾主动地,有明确目的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

写作的素材——真实经历


缺少生活材料,写作艰辛备至。请看:

《火葬》是不可厚非的。它要关心战争,它要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敷衍与怯懦怎么恰好是自取灭亡。可是它的愿望并不能挽救它的失败......我对战争知道的太少,我的一点感情像浮在水上的一滴油,荡来荡去,始终不能透入到水里去......我想多方面地去写战争,可是我到处碰壁,大事不知,小事知而不详。

老舍是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作家,对《火葬》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写作欲望,出发点不能说不对。但故事背景的文城是被日寇侵占的城市,从作家心中”钻“出来的。抗战数年,作家并没有在任何沦陷区居住过,故事的内容”只好瞎说“。作家不可能深入生活导致写出了认为”要不得“的作品。

写作的素材——真实经历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生活获取写作材料,仅仅只是道听途说从而进行蜻蜓点水似的创作,无论对作家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