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明明是抢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宋朝累世优待柴家?

王潮涛


首先,此问题稍微有点不严谨,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赵匡胤夺取了太祖郭威建立的后周江山,为何宋朝历代会厚待柴氏?”

预知前因后果,且听步云同学给大家说说“三位大英雄”的人生事迹,听听发生在那个山河破碎、风起云涌的时代故事,即可了然。

这三位好汉便是:
  1. 郭威
  2. 柴荣
  3. 赵匡胤



下面我们就抽丝剥茧,探索历史的奥秘。

1、郭威(后周太祖)

公元904年,郭威出生在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18岁时,做了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的亲兵。郭威身材魁梧、勇武过人,为人行侠仗义,曾打抱不平怒杀乡霸。

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郭威因功做了统帅大军的将相。

公元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高祖临死时指定郭威为顾命大臣之一,郭威多次平定藩镇叛乱屡立战功,帮助风雨飘摇的后汉转危为安。

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功臣,下密诏诛杀郭威、王峻等人,郭威被逼起兵,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杀,据说被杀的包含郭威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三个侄子,甚至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公元951年,澶州,抵御契丹的部队兵变,众兵将拥郭威黄袍加身,郭威假意推迟后称帝,国号大周,也就是后周,都称汴京(今开封),郭威即后周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为后周第一位皇帝。



郭威建立后周后,任用贤能、改革弊政、发展经济,很快后周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为后任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崇尚节俭、仁爱百姓,他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下诏禁止进奉珍宝,并打碎宫中珍玩宝器、奢华物品,说“凡为帝王,安用此!”

郭威重情厚意,深爱其妻,在其妻被杀后,不再另娶皇后。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陵墓务必从简,尽快下葬,并嘱咐养子柴荣寒食节可以不派人扫墓,在京城遥祭即可,享年51岁,葬于嵩陵。

【步云点评】:郭威一生,可谓血性男儿、智勇双全、重情重义、宅心仁厚、淡泊名利,极其少见的英雄皇帝。

2、柴荣(后周世宗)

公元921年,柴荣出生在邢州尧山柴家庄,和太祖郭威是老乡,比太祖小17岁。因家道中落,柴荣少年就外出经商,走南闯北过程中,增长很多见识,骑马射箭武艺高强。

柴荣的姑母柴氏贤惠嫁给了郭威,也是很小的时候,柴荣投奔姑母,因柴荣生性谨厚,深得姑父郭威喜爱,收为养子,后来跟着郭威进了军队。

后汉建立后,郭威因功做了统帅大军的将相,柴荣也做了将军,郭威平定叛乱时柴荣一直跟随征战四方。



公元950年,柴荣随郭威在军中,因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和柴荣留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杀。

公元951年,后周建立,柴荣以皇子的身份封太原郡侯。

公元953年,太祖加封柴荣为晋王。

公元954年,太祖驾崩,后汉隐帝事变后太祖无子,太祖遗命养子晋王柴荣在棺椁前即皇帝位。太祖临终前除命后事从简外,对柴荣即位后政事也一再嘱咐,对养子满怀期望。

柴荣即位,依然延用太祖国号大周,是为后周世宗,为后周第二任皇帝。



世宗即位后便立下“三十年使天下平定富足”的宏伟目标,世宗说:“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年富力强的后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遵照太祖遗愿,南征北战,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揭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959年六月,世宗因病班师回京,封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世宗驾崩,终年三十九岁。梁王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是为后周恭帝,为后周第三任皇帝。

世宗和太祖一样,清吏治,选人才,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节约简朴,深得百姓拥戴。在太祖打下的基础之上,短短的5年时间,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步云点评】:借用史家一句话,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

3、赵匡胤(宋太祖)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比后周世宗柴荣小6岁,比后周太祖小23岁。

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屡立战功。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

公元953年,柴荣封晋王出任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公元954年,世宗御驾亲征北汉、契丹,在泽州高平的战斗中,后周军危机,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率精兵拼杀,北汉军溃败,激战中赵匡胤左臂中箭,世宗下令收兵,赵匡胤方退下来。


公元956年,赵匡胤随世宗征伐淮南,屡立大功。

公元957年,赵匡胤随世宗征伐南唐,屡立大功,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送三千两白金,赵匡胤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公元958年,赵匡胤随世宗北伐,途中得到一块木板上写“点检作天子”。

公元959年,世宗回京后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六月十九日,世宗驾崩,7岁的柴宗训即位。

公元960年,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军队里议论纷纷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随后发生兵变,众兵将拥赵匡胤黄袍加身。



军队回到京城开封控制局势,百官无可奈何,宣布柴宗训退位,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做皇帝,改国号“宋”,定都开封,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轻易夺取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赵匡胤下旨优待,赐柴家“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公元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20岁,宋太祖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百姓、城池、经济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受到摧残,并且在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共同打下的基础之上,宋太祖赵匡胤延续后周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晚唐以来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

宋太祖改革政治、中央集权、文武制衡、改进科举,治理水患、重视农业、减轻赋税,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

【步云点评】:历经三代英雄君王,华夏恢复统一,是这三位好汉共同的贡献和成就。

总结:因为“大英雄郭威”亲生儿子被杀,把皇位传给了“大英雄柴荣”,另外一位“大英雄赵匡胤”从后周幼儿皇帝手中平稳获得政权,三位大英雄有着共同的愿望,一起战斗过,终于在最后一位大英雄赵匡胤手中结束战乱恢复天下太平,他们之间没有血海深仇,反而有深厚的战友情节,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要求后代子孙要善待后周皇室后裔,郭氏无后,所以就是柴氏了。

最后:电视连续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开始时讲的就是这一段故事,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看,不过电视剧是有改编的,和真实历史有区别。




  •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可以通过千丝万缕尝试窥探那悠久的岁月,何为真相,何为假相,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奇莫步云”。
  • 步云同学会继续把所学所知所想与同学们分享。

奇莫步云


宋朝皇室到底有没有累世优待柴家?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柴荣四子柴宗训即位,时年7岁,是为周恭帝。次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将他降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幽居西宫。赵匡胤颁下圣旨优待柴氏母子,并赐“丹书铁券”,还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长子被封为郑国公,世袭。

公元964年,柴荣的第六子柴熙瑾去世,无子嗣。

柴荣五子柴熙让被潘美认做侄子抚养,改名潘惟吉。潘惟吉也曾致仕,在宋真宗时期曾出任供备库使,后来出使辽朝的时候患病,于1010年去世,潘惟吉娶妻王氏,育有一子潘承裕,后世子孙也比较旺盛。

柴荣七子柴熙诲,生于956年,赵匡胤继位后,越国公卢琰把柴熙让抱回家中抚养,改名卢璇。后隐居到了新渥灵山,娶妻卢锦。宋仁宗时期1023年,官至殿前防御使,三年后被封武烈侯。1030年,卢璇去世,卢璇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成为卢姓很重要的一支。

1059年宋仁宗命人查柴氏族谱,每房取一名出来祭祀后周宗庙,然后找到柴荣的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柴咏为第一个崇义公,世袭。后面的宋朝皇帝均按照赵匡胤的遗训厚待他们。

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继位后确实没有对柴荣后代斩尽杀绝,但说是优待则实在算不上。

历史上朝代更替,其末代皇帝的下场,我们挨个捋捋。

1、曹魏代汉,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山阳城,躬耕菜圃,济世悬壶,终老田园。

2、司马炎代魏,魏元帝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迁居金墉城,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 ,司马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 ,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3、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封为零陵王,421年,刘裕便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

4、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宇文阐被杨坚降封为介国公,后杨坚派人将其害死。

5、公元617年李渊称帝建唐,隋恭帝杨侑被废,降封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病逝,一说遇害。

6、朱温灭唐建梁,逼唐哀帝李柷禅位,降李柷为济阴王,迁于开封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次年,朱温派人赶到曹州毒死李柷。其死后谥号为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菏泽定陶县)。

7、李存勖灭梁建后唐,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朱友圭命大臣皇甫麟将自己杀死。

8、公元937年后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晋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9、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末帝石重贵,国破被俘送往契丹,北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

10、公元950年,郭威兵变,率领大军杀奔汴梁,汉隐帝落荒而逃,途中被杀。

11、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12、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出逃。

13、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

14、1912年清帝逊位,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新社会度过了平静的一生。

以上可以看出,王朝更替后,新王朝往往会善待旧朝末帝。中华文明两千年,光是朝代更替便出现了几十次,每个开国皇帝都能看得出来,将朝代传承万世绝对是不可能的,这是历史规律。之所以善待旧朝末帝,无外乎给自己的后人留个退路,以免朝代被推翻而断子绝孙。


读史梨树下


宋朝善待柴氏,其实恰恰就证明了宋朝没有善待过柴氏。因为此“柴氏”非彼“柴氏”,从法统上来论,被宋朝假惺惺善待的“柴氏”与真正应该被善待的“柴氏”,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公元 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集权,下密诏诛杀郭威、王峻等托孤大臣。郭威因为不在京城,刘承祐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将郭威留在京城作人质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三个侄子,甚至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全部都杀掉;另一路则前往邺城捉拿郭威。

无奈之下,郭威只得发动兵变,率其部众向南攻破开封,报仇雪恨,推翻了后汉。次年郭威登基继位,便建立了后周政权。

当时郭威47岁,从生理角度来说,他还可以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是郭威并没有这么考虑,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中原自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杀伐不断!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单靠血缘是根本无法保住地位的。

因此,当郭威继位后,他完全没有考虑再给自己生一个儿子,让亲儿子继承皇位。而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找一个青年才俊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代价就是,这个人必须要过继到郭氏家族,给自己当养子,并与自己的本家断绝承嗣关系。

那么,谁是郭威中意的人选呢?在当时,郭威选定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他的女婿张永德;

第二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

第三个是他的内侄子柴荣;

从血缘来看,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缘,他的血缘最亲;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与郭威的关系最近,他的孩子是郭威的直系子孙;最差的就是柴荣了,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其实与郭威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但是,郭威选择了柴荣。一方面,这是郭威对柴皇后当年在他贫贱时,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报恩;另一方面,柴荣的综合素质很高,比另外两位都要强。因此,郭威从传承政权的角度,选择了柴荣。

柴荣被选定为继承人后,依据法统,他过继在了郭家。从此之后,他就改名郭荣,并与自己的本家柴氏,不再有任何瓜葛。

因而在后周一朝,郭荣的本家柴氏,并不能享受皇族待遇。

注意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公元 959年,周世宗郭荣驾崩。去世前,他留下了四个儿子:

分别是七岁的周恭帝郭宗训,以及年纪比他还要小一点的三个弟弟,曹王郭熙让、纪王郭熙谨、蕲王郭熙诲。

赵匡胤篡位后,这四个孩子的下场如下:

郭宗训受封为郑王。但是,郭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郑王爵位就取消了。他的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郭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他儿子死后,郑公爵位被废黜,无人再继承。

曹王郭熙让在宋朝建立后便失踪,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的结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流落到民间,隐姓埋名了。

纪王郭熙谨和蕲王郭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回朝后,原本想要杀掉他们,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至此,郭荣的四个孩子,老大郭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郭熙让不知所踪、老三郭熙谨和老四郭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当了别人的养子。郭氏一族也因此而绝嗣了。



赵匡胤死后,郭荣的直系子孙在官方史书上便没有任何的记载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史书上才又有了记载。

当时,宋仁宗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周世宗郭荣四个孩子的直系后裔。结果找不到。

然后,宋仁宗便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郭荣本家的柴氏子孙中挑选,并在柴氏的旁支诸房中找到了一个辈分最长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柴咏。

之后宋仁宗召见柴咏,封他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让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这便是所谓的宋朝“善待”柴氏子孙的真相。

对于宋朝皇帝的这种行为,我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鸠占鹊巢,杀人诛心。

首先,前面重点强调过了,柴氏没有皇位继承权,柴氏跟后周政权一点关系都没有。赵匡胤没有杀柴氏,并不是他心慈手软,而是因为柴氏对他没有威胁。柴氏就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已。

第二,柴荣过继给了郭威,他叫郭荣。后周真正有继位权的人,必须要姓郭。但宋朝皇帝却让柴氏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强迫郭荣一脉改姓回柴,这是什么道理?

第三,真正有继承权的人让赵宋杀没了。建国九十九年后,赵宋又假惺惺的在与后周没有任何关系的柴氏一族中找继承人。并且还到处宣传自己“善待柴氏”。简直就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真的应该善待的“柴氏”被杀了,然后再找一个压根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的人,假模假样的“善待”他,这叫啥?

这叫既要当XX,还要给自己立贞节牌坊。两头好处都要拿。鸠占鹊巢,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


并且,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传言的那样,有类似于“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

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为公爵,并不是他觉得赵家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他只是想立柴氏为榜样,粉饰太平罢了。而大部分没有受封的柴氏,依然还是老百姓,享受不了任何特权。

所以说,别说郭氏了,即便是柴氏,也一样在北宋没有享受到任何“善待”。绝大多数的柴氏子孙都只是老百姓。而经过史家文人之手的粉饰后,却搞得好像郭荣的子孙和所有的柴氏子孙都被善待一样。

论被文人洗白,赵宋皇帝绝对能排得上号。


Mer86


宋太祖赵匡胤留下“丹书铁券”厚待柴氏,似乎非常的仁慈,但是这一个“柴氏”才是最狠的手段,等于是完全否定了周世宗的皇位继承权。

周世宗到底是“柴荣”还是“郭荣”?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传位给“养子”周世宗,周世宗在位仅仅五年半,但是却已经励精图治做好了横扫天下的准备,只可惜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尽管如此,周世宗依然被后世尊为“五代第一明君”,这是很多皇帝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成就。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纠缠着我,周世宗到底叫“柴荣”还是“郭荣”呢?

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用纠结,周世宗一定是叫“郭荣”。

后周太祖郭威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被妻子柴皇后看中以身相许,柴皇后这位出身世家大族的“才女”,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财富”,最珍贵的反而是她的“学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流传,柴皇后认定郭威是一位英雄人物,不仅有“望夫成龙”之心,还付出行动亲自培养郭威的见识、才能,这才有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基业。

郭威一心敬重的柴皇后一生都没有生育,郭威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力排众议“过继柴荣为世子”,改名“郭荣”理所应当。

到底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柴荣”改名为“郭荣”了呢?

古人的收养程序可以分为三种“义子、养子、继子”,“义子、养子”只有名义上的父子关系和养育之恩,可以改姓也可以不改,但是“继子”完全不同。

古代“继子”将享受“嫡子”的待遇,拥有包括爵位在内的继承权,所以都非常的慎重,一般都是同血缘关系较近的亲戚家“过继”同等辈分的子嗣,需要家族内部德高望重的族老作为见证,改写姓氏、家谱。

一个家族内部继承爵位、财产都需要改写姓氏、家谱,“郭荣”继承了郭威后周的皇位、天下,只有改名“郭荣”才名正言顺。

另外,“郭荣”对生父“柴守礼”的态度也是一个证据。

柴皇后是柴守礼的亲姐姐,因此柴守礼之子“柴荣”才有了过继给郭威,继承皇位的机会。

“郭荣”登基以后,虽然郭威已经驾崩了,但是“郭荣”的生父柴守礼一直活的好好的,但是并没有发生柴守礼被封为太上皇一类的事情,反而父子关系极为尴尬。

周世宗“郭荣”对待柴守礼从来都是“以元舅礼之”,而不是所谓的生父。古人极为重“礼”,就算是舅舅见到皇帝也要下跪,但是“郭荣”的“元舅”非常的特殊是他的生父,因此两人在“郭荣”登基以后从未见过面。

周世宗“郭荣”如次重“礼”,就绝对不可能姓“柴”,这等于是完全否定了自己的“继承权”。

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厚待柴氏”只是一种手段,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郭荣”的继承权,给自己“篡位”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

至于小小的“丹书铁券”、“柴家”对宋朝的统治根本没有丝毫威胁。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这就要提及郭威与柴荣之间的关系了。

郭威本是一个懒散至极的小混混,喜欢赌博。而柴氏出身名门世家,聪敏贤惠而且非常漂亮,成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嫔,后来李存勖死后,柴氏被遣散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就遇见了郭威,柴氏看郭威器宇不凡,来日必能有所作为,于是就嫁给了他,而郭威也不想辜负爱妻的殷殷期盼,便习文练武,终于出人头地,成为了后汉的大将军。郭威与柴氏一直相濡以沫,恩爱如初。



因为郭威与柴氏没有儿女,于是郭威就将柴氏的侄子认为自己的义子,并且倍加器重。而柴荣也不负义父所望,为其出生入死,是郭威手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

后来,后汉皇帝不满郭威手握兵权,于是有心将郭威至于死地,而郭威不可能就这样束手就擒的,于是就来了一出篡位改制,自己创立的后周,成为了后周的开国皇帝。一直以来,郭威都非常看中自己的义子柴荣,并且加上柴氏的缘故,所以就将皇位传给了柴荣,成为了封建史上的“传贤”的真实写照。




说回赵匡胤,赵匡胤一直备受柴荣的器重,将其视为自己的亲信。而因为郭威有心锻炼柴荣,就将柴荣派遣到一处荒僻的地方,并且有心冷落于他。当时赵匡胤受郭威看中,在郭威的身边当差,但是赵匡胤还是前往柴荣处追随于他,于是柴荣更加看中他了。

后来,郭威将皇位传给柴荣,赵匡胤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被委命为非常有实权的官职,手握重兵。后来柴荣去世,赵匡胤又效仿郭威来了一出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妙龄老翁谈历史


首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是从柴家夺得的皇位江山,跟郭家已经没什么直接联系;其次,即便往上牵扯,郭家已经无人。当年若非周太祖无嗣,也不会传位柴荣。即便宋朝想厚待郭氏,宋朝又去厚待郭氏的什么人呢?

郭威建立后周称“周太祖”,却并没有子嗣能够继承其位。郭威的原配妻子柴氏所生两个儿子郭侗与郭信,都被后汉隐帝所害死,而郭威其他嫔御也没有为郭威生育子嗣。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有子立长,无子立嗣。郭威已经没有了亲生孩子,按道理需要从同宗侄辈挑人入嗣,但郭威也没有子侄,于是立养子柴荣为储君。

柴荣是郭威发妻柴氏的亲侄子,从小养在郭威夫妻俩身边深得宠爱。跟随郭威多年的柴荣,鞍前马后也是功勋卓越,无论才能还是亲缘关系上,当时的郭威都已经没得挑了。

柴荣虽然是养子,不过按照宗法传统,养子乃异姓子不可以立嗣,所以郭威将皇位传给柴荣,柴荣也不需要更改姓名。而郭氏宗祧也由此中断,柴氏取代郭氏成为了周朝的皇族。

五代乱世纷争,柴荣也是一代明君,可惜后周如同当年的北周,柴荣之后裔也步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后尘。柴荣之后,周朝被宋朝取代。

不过,柴氏一族也得到了宋朝的厚待,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宋太祖赵匡胤亲颁圣旨厚待柴氏子孙,赐予丹书铁券,规定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便犯错也不得加刑。


澹奕


赵匡胤黄袍加身强了后周的皇位,篡位的名声是逃不了的,当然聪明的赵匡胤并没有对柴后主和太后赶尽杀绝,放过了她们,并且厚待柴家,封了王,还给免死金牌,可谓照顾到家了,而且是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是厚待柴家后代的,赵匡胤那样做还不是当时情况所需嘛!



赵匡胤杀了柴家的孤儿寡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厚待他们,会让权力平稳快速交接,对整个局势有好处的。毕竟柴荣在民间可是有着贤君的名声,声誉是不错的,你赵匡胤强了柴家的皇位不说,还要杀人家的后人的话就说不过去了,会受大家的唾骂,对篡位的赵匡胤更加的不利。再者就是朝廷上还是有拥戴柴家的官员的,不杀柴家后人也能短时间收拢官员的心,继续为赵家服务嘛,这点是很重要的,你接受了别人的朝廷,也要接受柴家的官员啊,厚待柴家,自然给了这些官员继续为赵家服务的理由,大家都好过,何必要杀呢!厚待柴家,会让赵匡胤安稳迅速的接过权力,内部才可以快速稳定下来,这对赵匡胤逐鹿天下有好处。毕竟赵匡胤还没有统一天下,其他诸侯势力还在啊,如果赵匡胤夺权过程中没有迅速平定内部,导致内部乱了,那么别的诸侯肯定是趁着你内乱攻打你啦,对赵匡胤来说那就危险了,所以赵匡胤选择厚待柴家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好应付外部势力啊,不给别的势力趁火打劫的机会,赵匡胤还没有糊涂,厚待柴家给了天下人做了一个好名声的榜样,大家也就能接受他篡位的事实,最重要的事保证了赵匡胤集中权力稳住局势,才有可能问鼎天下啊,谁不想统一天下拥有更多权力啊,赵匡胤也不例外。



柴家母子没有威胁到赵匡胤,赵匡胤受柴家的恩惠,他不是暴君还是讲点情意的,放过柴后主和太后,赵匡胤的良心才能过的去啊!柴宗训母子对赵匡胤来说根本没有威胁力,他们没有兵力啊,兵权全在赵匡胤手上,你柴宗训想夺回皇位也没有那个资本和实力啊,赵匡胤一点都不怕你柴宗训,因为你是光棍司令一个,没有翻本的可能性,所以赵匡胤厚待柴宗训也就是很正常啦!当然厚待是厚待了,不过宋朝一直都是盯着柴家后人的,放过你,但是监视你是很正常的,如果柴家后人真的有什么心思,我想宋朝不再厚待柴家也是可以做到的,柴家也聪明,从来没有翻本夺回皇位的企图,一直荣华富贵到宋朝灭亡。赵匡胤不杀柴宗训,有一点是出于良心,毕竟郭威和柴荣对赵匡胤不薄啊,人心是肉长的,真的杀柴家后人,赵匡胤是下不了那个手的,权力是权力,情义是情义,赵匡胤还是性情中人一个,不杀柴家后人,厚待他们,赵匡胤良心也就对的住柴荣了,自己也不会遭受良心的谴责,才能轻松活下去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先说老郭家。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虽然出身名门,但其生于后唐乱世,身世却非常悲惨,几岁时,父亲郭简在顺州刺史任上被杀,母亲病死,靠姨母养大。

郭威身材魁梧,勇力过人,性格勇猛,传说有一次在街市上遇到屠户挑衅,郭威可比水浒传里面的杨志血性得多,直接手刃这厮。十八岁就参加入伍,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参加良好的基因遗传,郭威很快就出人头地,战功卓著,后因拥立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有功,官至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实权派人物。

刘知远死后,作为顾命大臣的郭威,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拜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因为势力太大,功高震主,郭威被猜忌,于是以"清君侧"名义起兵,杀死汉隐帝,后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

大周在郭威的治理上,国力蒸蒸日上,可是由于郭威的全家老小都被后汉隐帝诛杀怠尽,没有子嗣,大好江山无人继承。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只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也是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也就是周世宗。

再说老柴家。

郭威年轻时,遇到了被遣散回家的唐庄宗嫔御柴夫人,俩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十分恩爱。但夫妻俩都有一人遗憾,就是没有儿子,于是柴夫人将自己大哥柴守礼三儿子,当时年仅6岁的柴荣过继过来,成为郭威的养子,改名郭荣。

其实郭威后来还是有亲生儿子的,只不过在公元950年,被后汉隐帝以谋反罪,诛杀了郭威、柴荣在京的老幼数百口人被诛杀殆尽,郭威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没逃脱。此时的郭威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血亲一个不剩,只有跟着自己征战的养子郭荣和侥幸逃脱杀身之祸的女婿张永德。

公元951年,郭威夺位称帝,建立大周后,立郭荣为太子。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后,老郭家没人了,养子郭荣继位,改回本姓柴荣,但依然遵郭威为父亲。

柴荣虽然是以养子身份继位,但却也是个非常厉害的主。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身先士卒,精明强干,在位短短5年半的文治武功,赢得了广泛的拥戴,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由于长年征战,劳累过度,公元959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因病去世。去世前,指定时年七岁皇长子柴宗训为接班人,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为顾命大臣,执掌殿前禁军。

再说老赵家。

赵匡胤行伍出身,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成为其跟班,因其作战勇猛,深得郭威重用。老大郭威称帝后,被安排到其养子柴荣手下当差,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立下累累战功,备受柴荣的器重,将其视为自己的亲信。

柴荣去世后,作为郭威的跟班,柴荣的亲信,利用手中的兵权,效仿老上级郭威来了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

这段故事大家都熟悉,在此就不用细说了。

“丹书铁券”

因是在柴家孤儿寡母手里夺取的江山,加之老大郭威和老上级柴荣的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位得不正,内心有愧,同时还有更关键的后周郭氏宗族势力已被汉隐帝铲除,后周柴氏皇室势力太弱,对赵匡胤皇位够不成威胁,所以赵匡胤以“丹书铁券”刻在太庙,作为祖训警示后人,善待了前朝的柴氏皇族。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原因有四:第一,赵匡胤的江山,是从柴氏手里“黄袍加身”得的,可以说得位不正,越匡胤心中内疚,在黄袍加身时就对拥立他的将军们提出条件,必须善待皇室后裔,不得罔杀一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拥戴他的将领们也无异议。

第二,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非比寻常,名为君臣,比类兄弟。柴荣生前对赵匡胤这个兄弟是非常看重的,如果柴荣不死,相信赵匡胤也不会取而代之。因为有这么深的君臣之情,赵匡胤出于抱恩,累世优待柴家。

第三,虽然说赵匡胤有抱恩与内疚的心理,但总得说来,宋朝善待柴家,与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人厚道有关。政治是无情的,但赵匡胤却是个有情之人。这从他杯酒释兵权对待开国元勋一事上可以看出来。赵匡胤的人品,象极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能够善待开国元勋,善待宋朝的谏臣,自然更能善待柴氏的子孙。

第四,赵匡胤善待柴氏子孙,还有这样一层考虑,他是黄袍加身取代柴氏的,如果有一天,某位将军也黄袍加身取代赵氏,赵匡胤种下了善待柴氏的因,也希望得到将来取代宋朝时,善待赵氏子孙的果。他善待柴氏,实际上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铺了一条善路。


陆弃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得了皇位,却善待了前朝的柴氏皇帝,并将此规定刻在太庙里作为祖训警示后人,那么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说为何优待柴氏不是郭家】

皇位不是郭家的

后周太祖是郭威,而郭威无后可继承皇位(被杀光了),收柴荣为养子,柴荣继位后皇位自然是柴氏一脉和郭家没有关系了。

1、根本原因——不够成威胁

许打压前朝是因产朝反对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危害新朝稳定。后周宗族势力大多已被汉隐帝铲除,后周继位皇帝才7岁,后周皇室势力太弱,对赵匡胤皇位够不成威胁,试想不够成威胁再留个仁义美名何乐而不为。

2、杀明君之后不智

赵匡胤是个极会利用人心的皇帝,柴荣身自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仍心系天下苍生,励志做出一番事业使民富国强。被百姓成为明君,而赵匡胤自称是继承柴荣遗愿,杀柴荣之子让天下苍生寒心,也不利于他的统治。

3、赵匡胤皇位来源不正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得位不正,自我标榜是手下人强行黄袍加身被迫上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忠于后周臣子。如对孤儿寡母痛下杀手,纯是自扇耳光。

4、赵匡胤文韬武略,不嗜杀

与五代其他帝王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噬杀,赵匡胤为人非常豁达,连刺杀他的人他都能放过,何况是曾经给过自己恩惠,又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