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引言

在两宋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之中,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与宋朝政府处于南北对峙之外,在西北方向的西夏政权也是不容小觑的存在。西夏政权作为党项人建立的国家,虽然面积不如其他两个大国,但是党项人强大的战斗能力让西夏在两宋时期存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西夏与辽国和北宋的战斗中战绩一直十分出色,尤其是开国皇帝李元昊基本保持全胜。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西夏王陵

但是李其在取得胜利之后,却主动与敌国议和,这与他跋扈的性格是十分不符合的。而且在李德明统治时间里,李元昊就明确表示了对于党项人逐渐汉化这一现象的不满,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情绪的统治者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十分令人迷惑的。而之所以他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当时西夏内部逐渐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危机有着直接的联系。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李元昊强烈的民族情节与其民族文化政策

在李元昊登基之前,其祖父李继迁与父亲李德明已经为其做好了称帝的准备,当时的王朝拥有稳定的外交环境,而且国内的经济情况也因为北宋的岁赐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西平政权已经彻底击败了之前盘踞在甘州以及凉州的回鹘人和吐蕃人,稳定了自己的后方。

但是当时的党项一族在文化和政治上都逐渐向汉族文化靠拢,当时的党项人完全照搬中原的习俗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在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之后都会受到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开始逐渐汉化。之前党项人的领导者李继迁以及李德明都是十分欣赏汉族文化的,而李元昊与自己的先人不同,在他青年时期就明确向李德明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其登基即位之后,立即推行了大量去汉化的民族政策。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西夏人的秃顶发型

当时推行的第一个政策是关于民族服饰以及民族形象的政策。他下达了秃发令,要求党项人剃光自己的头发,并且佩戴耳环来体现自己的民族形象。而且其下令在三日之内不剃发的党项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直接被处死。而且他在自己的服饰上也没有模仿汉族的皇室服装,而是模仿吐蕃赞普服饰,"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并且规定了文武官员与庶民的服饰。

最能体现他民族意识的新政策,是在其即位之后就下令创制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当时他命令大臣野利仁荣等人,通过仿照汉字的方法来创造自己的文字。经过多年努力之后,他们编纂出了十二卷蕃书,上面的文字被称为西夏文字,这是党项民族文化的一次巨大进步,虽然这种文字现在已经失传,但是对于当时党项文化的发展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复杂的西夏文字)

李元昊除了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之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汉族礼乐制度等繁文缛节的不满。当时的党项彝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颇深,在李明德执政时期党项人的礼乐制度是完全按照宋制执行的,这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在即位之后,他要求大臣们对于礼乐进行删减,于是他们就建立起了新的礼乐制度,将原来礼节中的九拜改为三拜,并把五音改为一音。在此之后,他还要求全国所有臣民都要按照新的规制来执行,如果有人不能遵守,将以灭族罪论。此事在《西夏书事》中有如下记载:

"王者制作礼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于吉凶、嘉宾、宗祀、燕享,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

李元昊作为西夏的第一任皇帝,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他与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对于党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制度进行了严格要求,就是为了恢复党项人的民族意识。而在实行了这样的政策之后,势必要与北宋政府进行决裂,这也为之后他们之间的频繁战争定下了基调。

但是在实行去汉化政策的同时。他在官制上还是沿用了李德明时期的基本体制,延续了汉制,这是因为想要彻底重建官制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其民族化政策还是有着一定底线的,其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李元昊时期西夏与北宋和辽国的频繁战事

在李元昊统治之初,其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待到元昊大庆三年的时候,他才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大臣的拥戴之下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称帝。在此之后他对自己的父亲与祖父都进行了追封,并且册封了皇后和太子。之后他以臣子的身份向宋仁宗进表,希望他能够承认自己的皇帝称号。

但是宋仁宗并没有承认他的帝位,并且下诏夺取之前赐予他的官爵,还停止了两国的互市,还张贴榜文,赏赐重金捉拿李元昊。李元昊也开始频繁派出细作刺探军情,并且借助辽国的威势威胁北宋,两国的交战终于不可避免。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宋军与西夏军的战斗

在李元昊在位期间,北宋与西夏之间一共进行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李元昊依靠自己出色的战斗能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这几场战斗中都战胜了敌人,重创了北宋军队的士气,他甚至扬言"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当时的部分战果在《宋史》中记载如下:

"自午至申,夏军益至,东阵步兵大溃,众遂奔。珪、英、津及参军耿傅、队将李简、都监李禹享、刘均皆死于阵。观以千余人保民垣,发矢四射,会暮,夏军引去。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关右震动。"

除了与北宋的战事之外,李元昊还与辽国进行过一些战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李元昊与辽国的兴平公主感情不和,而且民族纠纷也日益增多。当时西夏和辽国之间规模最大的战争出现在辽重熙十三年,当时辽兴宗率领十万骑兵发起进攻,夏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在得胜寺南壁大败辽军。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辽兴宗耶律宗真

虽然李元昊在与北宋和辽国之间的战争中保持全胜,但是他却在胜利之后就立即向两国请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连续的征战之后,西夏的国力已经接近极限,不能再支持其继续作战,请和已经是其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李元昊时期西夏国力的衰退与人民矛盾的加剧

虽然李元昊在与北宋以及辽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当时西夏国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西连年征战,国内本来就不富裕的财政情况变得更加吃紧,国内民怨沸腾。不少西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国内的残暴统治,还有许多人逃往邻国,以求得到庇护。

西夏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窘境主要是因为其与北宋的决裂导致岁赐的停止,而且用于交易的榷场也相继关闭,这导致党项商人不能与内地进行贸易,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需要的日用品引不进来,百姓的生活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元昊乃归塞门砦主高延德,因乞和,知延州范仲淹为书陈祸福以喻之。元昊使其亲信野利旺荣复书,语犹嫚。"

与此同时李元昊生性好猜疑,且好杀虐,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在即位之后他对许多党项贵族进行了清洗,在国内的贵族之间制造了恐怖的气氛,连其母后都被他用药酒毒杀,这样的行为加剧了国内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因此当时的西夏国内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底层的人民还是高层的贵族都对李元昊有不满的情绪,因此他便不能继续进行战争,只能向战败国请求议和,导致这个局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国内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低下的生产力。

战无不胜的李元昊,为什么主动向北宋和辽国求和?

西夏的贸易对北宋的依赖性非常强


结语

李元昊作为西夏的第一任皇帝,是拓跋氏多代以来最有民族情绪的领导者,而且其有着十分杰出的军事能力,其上位的过程就是依靠自己的战功,他的太子之位就是对其平定了甘、凉二州的奖赏。如此的君主的政策自然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他对于当时最先进的汉族文化采取抵制的态度,力主通过恢复党项人自己的服饰,创造自己的文字来保持民族特色。这样有个性的君主自然也不会继承其父亲和缓的外交政策,在其在位期间,和北宋和辽国的战事十分频繁。

李元昊作为出身军旅的帝王,在登基之前就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于其他两国的作战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大量的胜利。就在这位开国之君做着平定中原的美梦的时候,国内严峻的形势将其迅速拉回现实。

当时国内脆弱的经济必须依靠北宋才能维持,在开战之后,国内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且当时政府的高层也并不稳定。鉴于如此糟糕的国内形势,即使百战百胜的李元昊,也不得不做出了求和的姿态,由此可见军事实力的强大并不足以赢得整个战争。



参考文献

1《宋史》

2《西夏书事》

3《续资治通鉴长编》

4《太平治迹统类》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