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原各国视为半开化的偏远之国秦国为什么能最终统一天下?

綠銫地帶


我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第一: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周天子灭商之后进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随后的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国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攻伐,老百姓渴望一个统一的王朝出现,来结束这场几百年的纷争。



第二:秦国抓住了历史机遇,秦孝公时期,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所推行的那一套战时法制制度,极大程度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平民的地位,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即使最后商鞅被车裂而亡。但鞅虽死,其法不灭。这让秦国的强大有了制度保障。



第三:秦国自秦孝公始,六代贤君。所以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终得天下一统。

第四:诸侯各国彼此之间互相猜忌,无法长期凝聚综合国力。从秦惠文王开始,山东六国就不断的进行合纵伐秦。其中最致命的一次当属公孙衍的五国伐秦之战,一度攻破函谷关。但最终,因为张仪的连横政策以及后来秦昭襄王时期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列国之间本就脆弱的联盟逐渐土崩瓦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第五: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始皇从公元前231年灭韩,到公元前221灭齐。十年时间横扫六国。期间也遭遇过赵国李牧,楚国项燕,还有秦丞相昌平君的反叛,但最终秦始皇靠着他的雄才伟略,实现了大一统,成为旷古烁今的中华历史第一帝。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相城历史小学生


春秋战国扰攘五百余年,仁人志士辈出,百家学说杂陈,分歧繁复,算得上五花八门。虽然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但大致上有一共识:即不支持分裂与战争,而主张天下一统才能纾解生民的疾苦,达到富庶的理想社会。

春秋战国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是大同世界,天下一家。任何一国都有担负起这个使命的可能,但何以会落在一个偏远的一向被视为半开化的秦国肩上呢?这得从秦襄公说起。

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平王将为犬戎所窃据的残破不堪的王畿之地,也是周室赖以勃兴的沃土交付给拥戴有功的秦襄公,许秦若能驱逐犬戎,便可领有其地。秦人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秦人经过一百一十年与戎人连续不断的严酷斗争,养成了艰苦团结的民族性格。

穆公霸西戎后,后顾无忧,国境有天然险要,不受春秋时代各国征伐的影响,故国力充沛,还可以伺机扩张国土而不虞报复。如此默默无闻近三百年,华夏已进入战国时代。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二十余年间,便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商鞅变法将秦从贵族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君主集权的法治国家,秦国立即脱颖而出。

秦自孝公(前361—前338在位)用商鞅变法后,二十余年间,便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在位)承继他父亲的“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汉贾谊语),以统一天下为职志。他首先大胜秦的死敌魏国,取得“河西”之地(前330),并重用张仪(前309年卒)。六年后称王。此后,秦东向慑服韩、赵、魏,南取汉中与巴蜀,疆土日广,国势日盛。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在国际上诡谲狡诈,纵横捭阖,参与大小战役多次,无往而不利。据《史记》所载的数字,昭襄王时代秦国在战争中“斩首”的敌军达九十六万之多,赢得了“虎狼之国”的恶名!事实上他已奠定秦翦灭六国的基础,树立了秦统一“世界”的形势,只等瓜熟蒂落了。昭襄王死后数年,李斯说“诸侯服秦,譬若郡县”,便是明证。

战国七雄经过两百余年的残酷斗争,只剩下了齐、楚、秦三雄相峙。齐、楚分别自燕、吴勃兴后,国力大损,有后顾之忧,难担大任。秦王政亲政后英明有为,遂使先圣先哲的理想——天下一统,由理想而成为事实。


华章同人


一、积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提高粮食产量。粮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秦国能够长期对外征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

(1)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都江堰,具有防洪和灌溉的功能。即使在干旱季节,都江堰也可以分流江水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以后,顺利解除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物产丰富的大粮仓。

(2)郑国渠。秦王派郑国主持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郑国渠建成以后,使秦国关中地区变成沃野千里的产粮区。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二、地利优势。秦国处于当时中原的西北边陲,有高山黄河阻隔的地理优势,更占据地势险要的函谷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组成联军,讨伐秦国。但是,六国联军被阻挡在秦国函谷关外。秦国迅速征调全国军队进行反击,在函谷关大败六国联军。从此,六国联盟逐渐瓦解。

三、一方面秦国人普遍具有尚武精神,另一方面秦国民风淳朴,秦国内部比较团结。这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民意基础。秦国从立国开始,就与游牧民族接壤,时刻受到来自游牧民族的威胁。秦国就是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发展壮大。这也使秦国人普遍具有尚武精神。

四、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对秦国构成威胁。然而,在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而且,韩赵魏三国并不团结。这使秦国向东扩长遭遇的阻力变小。

五、人民在遭受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后,非常期待天下能够统一,尽快结束战乱分裂的局面。

六、军事方面。秦王多次派兵攻打东方六国,持续削弱东方六国的实力。例如: (1)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领秦军讨伐赵国。秦军在长平将之战中把赵军打得全军覆没。 当时赵国多数青壮年男子都丧命于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与秦国争霸。

(2)讨伐楚国。秦王派军攻打楚国。白起带领秦军大败楚军,占领楚国都城。楚王被迫迁都。

(3)五国伐齐。秦燕韩赵魏五国组成联军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中打得齐军全线崩溃。乐毅趁机率燕军占领齐国多数城市。虽然齐将田单带领齐军最终打退燕军,光复齐国,但是齐国还是在战争中损失惨重。齐国已经失去单独与秦国对抗的实力。等等

六、秦国政府广招天下英才到秦国效力。而秦王也敢于重用来自各国的人才。例如:(1)秦军大将蒙骜是齐国人;(2)水利专家郑国是韩国人。等等

八、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从公元前359年开始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1)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按军功赏赐爵位;(2)奖励耕织,鼓励垦荒;(3)废除井田制;(4)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等等


作用:通过商鞅变法(1)秦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2)削弱旧贵族势力,抑制旧贵族势力发展;(3)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很多基层的平民百姓通过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获得晋升和爵位,从此改变命运。(4)秦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秦国也逐渐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九、秦始皇不惜花重金收买敌国重臣,对东方六国分化瓦解;并且,重用王翦等优秀将领陆续将东方六国灭亡。


以上就是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补充或者不同意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寒松722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原因就在于商鞅改革的成功,商鞅改革的成功使得秦国拥有了当时最强的动员能力,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机器,一部专门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其他国家则没有秦国的改革这么成功,从而最终被秦国消灭。

改革者悖论

历史上,凡是改革,成功率极低,因为存在着一个改革者悖论。

改革者悖论的意思,就是凡是要改革的人,他即是依托要改革的利益阶层上台,也要改革先有利益阶层的利益,也就是革掉先有利益阶层的利益,由此造成了改革的失败率极高。


我们纵观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成功过,其他的改革实际上全部失败,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并不是偶然的。

就拿当时的吴起变法来说,当时的楚国绝大多数领土都被之前的楚王分封给了手下的贵族们,导致楚国的动员能力不强。因为楚王实际上控制的领地非常少,遇到国家有事需要动员的时候,那些贵族往往不会积极响应楚王的号召。比如,本来楚国能动员20万人参战,但楚王手上的领土范围内只能动员5万人,另外15万人的动员能力在贵族手上,贵族们并不积极动员,只动员了5万人参战,结果本来能动员20万人参战的情况下,最终只动员了10万人。

吴起要做的就是收回那些贵族的封地,变成楚王的直辖地,革除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也就是地方上所有的官员都是由楚王直接任命,从而增强国家的动员能力。但这个改革必然会遭到贵族的反对,他们是绝对不想失去自己的封地及其利益的,由此造成了吴起最终被杀。

吴起能够上位,是因为有楚王的支持,而当时楚王是依靠着贵族来运作楚国这个国家的,但是吴起的变法是要革除贵族的利益,所以也就必然会遭到实力强大的贵族的反对了。

对于商鞅来说,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革除贵族的利益,而是在他变法9年之后开始对贵族的利益动刀。一开始,他通过废除井田制等方式,使得贵族手上的领地增收,从而增加了贵族的收入,对此,秦国的贵族自然没有反对他。在实行了9年的新政之后,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以及他自身在秦国培养的大量的势力,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才开展了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成功。

当时的变法很多,除此之外还有魏国的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变法等等,但都没有秦国这么成功,之后的中国历史也有过数次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也没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那么成功,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偶然,首先改革者悖论就注定了改革本身失败率极高。

改革后的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其实当时改革的主流就是变分封制为郡县制。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越来越残酷,由以前的小打小闹战争变成了大打出手的战争再升级为灭国级的战争,在这种战争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动员能力不行,不能充分动员本国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那么这种国家将很容易在战争中失败,从而被别国消灭。

其实我们看历史就会发现,春秋前期的霸主齐国,能够出动三万军队就成为了霸主,即便是后来的春秋大国之间的战争,能出动十万的已经是超级军团了。而到了战国时期,十万人基本成了起步价,甚至出现了长平这样,两国投入超过百万军队的世纪大战,原因就在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国的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变分封为郡县这么简单,商鞅实际上是把秦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专门为战争而存在的这么一个国家。

除了行政上的改革,商鞅更多的是从人的思想上来控制整个国家,说白了就是法家的所谓的“愚民、弱民、贱民”的“三民主义政策”。

商鞅曾说: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就是说如果国家政策是老百姓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富裕起来;如果政策都是老百姓不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贫困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民众富有了,国家就弱了;如果民众都贫穷了,国家就有钱了,国家有钱的话,国家就强大了。

所以商鞅做的就是国家控制了所有的资源,老百姓要想获得资源只能从官府那里获得,那么老百姓最终就会唯官府唯命是从了。

全国实际上只分成了两种职业:农民和战士。农民负责生产,战士负责打仗,除此之外就是少量管理的官吏。

从行政上,秦国是郡县制。从思想上,秦国成为了唯秦王马首是瞻的国家,任何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秦王,从而做到了全国上下的“万众一心”,使得秦国拥有了当时最强的动员能力,在战争中也就逐渐地越打越强了。

其他国家来说,无论是魏国还是齐国、楚国、赵国等国,其都有过改革,但是都没有秦国这么深刻。这些国家虽然都在行政层面上进行了改革,或是军事层面的改革,或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都没有秦国这么彻底而全面,也没有秦国这么深刻,所以其动员能力都不及秦国,最终逐步在战争中落败。


老威观史


秦人入关中,继承了周王朝的文化,政治,经济遗产,以天命自许,大一统为己任,开启了统一之路。

形式上的文化大一统之旗被秦举起,历代君王开疆拓土,包容开放,大旦使用人才。打破周之礼制,不拘一格用人。自秦穆公启用百里奚,余由称霸起,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的彻底变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铁器使用。小农经济形成。国家兴修水利,打破贵族世袭制,以法治国,治吏的先进政治制度。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而东方六国夜郎自大,内斗不至。变法不彻底。

春秋战国历史,实为秦代周之变。韩非子把法家理论化,大一统之目标专一化,李斯为之制度化。秦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陇右行思见闻录


秦国的国君原姓氏是赵氏,周孝王时赐姓嬴。原本是世代为周天子养马,周孝王时赐予秦地,既甘肃天水。史记: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于卿大夫跟士之间。周宣王让秦仲讨伐西戎,结果让戎人杀死。周宣王再让秦仲五个儿子率军讨西戎,反败为胜。于是周宣王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庄公虽然称公,但连诸侯都算不上。就是说连子爵都算不上,这里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并非爵位。就跟楚国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会,楚君于是把三个儿子都封王。这时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是西周时期,后来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号。



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复仇道路。其长孙世父立誓不杀戎王,不敢继承君位。把君位让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战争中给俘虏了,后来给放回来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戎人攻打西周,并杀死周幽王。秦襄公率军勤王,跟犬戎力战有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阳。西周原本直接管辖的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分别拥有宗周成周各六师的军队。宗周六师主要是保卫镐京,成周六师主要是征伐不听话的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伯爵,赐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后来的关中西部。周平王还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驱逐犬戎人。岐山至丰河的土地也归秦国。岐丰之地就是后来的关中中部,咸阳西安一带。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国的,其余皆是犬戎。岐丰之地又让犬戎所占据。所以说周平王只是给秦国画了一个饼而已。秦襄公于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秦成为诸侯八十二年的时候秦武公攻打盘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两地。邽冀两地在汉代时属天水郡。



秦成为诸侯一百一十年后,秦国迎接来一代雄主——秦缪公(秦穆公)这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争霸。秦缪公的策略是东出争霸,在位其间东扩至黄河以东。缪公一继位就东出攻打晋国茅津。缪公招纳四方俊杰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孙支、由余等皆是他国人才。公孙支举荐百里傒,于是缪公以五羖羊皮从楚人手上赎回。据史记缪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国军政事交给他。史记: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公孙支主张对晋采用收人心策略,加以军事行动。例如晋缺粮,秦国大方的借给。俘虏晋惠公却送回晋国。秦国成为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孙支两位俊杰把秦国东扩到黄河。史记:是时秦地东至河。秦缪公灭掉河西的梁国,并灭掉河东的芮国。秦国的地盘推进到黄河以东。



因东进受到晋国的阻挡。秦缪公于是继续实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础解决后顾之忧,再趁机东出策略。这时由余来到了秦国,由余原本是晋人,流落到戎地。秦缪公用离间计离由余和戎王。由余于是投秦国,秦缪公向由余询问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风土公人情。史记: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缪公于是向西用兵,一举灭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个国,扩地千里。秦缪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史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时秦国成为诸侯一百四十七年。三年后秦缪公去世,如果再给秦缪公十年时间未必不能东出争霸。秦缪公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成为盟主。因为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都是招开了会盟的。秦缪公死时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愿的。秦缪公连令秦军全军覆没的孟明等人都不愿处罚,把罪过归咎于已,那里会舍得自毁秦国根基。他们是为了报秦缪公知遇之恩,甘愿随缪公于地下继续争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再东出。史记: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秦国国君继续实行东出策略,但受到强大晋国阻拦。到了战国初期时国夺得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只能退守关中。山东六国视秦国为半开化之国是因为秦民跟犬戎杂居,很多礼仪制度都受到影响。史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发布求贤令。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内容都是借鉴前人并进一步深化,秦国开始逐渐变强。这时以魏齐为最强。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我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魏齐争霸,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公元前356年诸侯来朝见魏惠侯,标志着魏国霸权建立。古本《竹书纪年》载: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同一年赵、齐、宋、燕会盟,不用说是针对魏国的。这是齐国应对鲁、宋、卫、韩等国去魏国的事。史记赵世家: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当然不能忍了。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并围邯郸城,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邯郸,齐、宋、卫联军援救赵国。楚国派景舍以救赵为名攻占魏国雎、间等地。秦国趁机攻破魏国安邑少梁等。齐楚两国都是等到魏赵两败俱伤才救援。战国策:(齐国)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楚国)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战国策: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但是邯郸还在魏国手上。公元前352年齐、宋、卫围魏国襄陵。史记魏世家: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竹书纪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只能跟魏国联合抗秦了。西线的魏韩联军反攻秦军。韩国看到诸侯围襄陵而不能胜,于是派军前往襄陵助战。魏国大梁守军切断齐宋卫联军的后勤。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求和。《纪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此次魏、齐、赵皆受到重创,好处尽让秦楚得去。


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战国策: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孝公的反应: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对秦孝公讲: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说明魏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商鞅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战国策: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还以天子自居。战国策: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43魏国进攻韩国,原因就是韩国这小弟不太听话,该打下屁股了。再者灭掉韩国,魏国就能更好的沟通东西两地。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其次韩国没有来逢泽会盟。齐楚太强,先打弱的韩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而史记是讲庞涓率军攻打韩国。然后齐国救援韩国,围魏国大梁。庞涓率军回救,双方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结合两本史料我认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穰疵率军攻打韩国,齐国扬言进攻大梁。庞涓魏太子申率军先打或者阻击齐国。因为在桂陵之战的前科,魏惠王这次有所准备。齐国准备救援韩国了,于是庞涓率军跟太子申一起击齐军。史记:齐败魏兵於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说明太子申跟庞涓一起率军跟齐国交战。齐国这次采用的策略还是以前桂陵之战的策略,都是在魏国跟韩国打的两败俱伤时出击。秦赵等国趁火打劫也攻魏国。赵国攻打魏国首垣等地。史记: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国在河西击败魏公子卬的军队,但是诈盟并非正面。史记: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齐争霸的结果:魏、韩、赵重伤,齐国力竭。秦楚无伤并得到地盘,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秦国还嬴得变法的时间。魏、韩、赵三国去朝见齐威王,齐国得到名。史记:其後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於博望,盟而去。

秦国东进蚕食三晋,南下蚕食楚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见齐威王。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也尊魏为王。但魏惠王是带着一帮小国去朝见齐宣王。史记: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所以虽然互尊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样。魏国本意这是转移关注点呀。战国策: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徐州相王事件标志着魏国从霸主跌落。齐虽然胜而成为霸主,但胜而力竭。这时齐、秦、楚三国为强。齐国在养伤,秦国准备东进,楚国要取齐而代之。


徐州相王的事楚国知道了非常不满。战国策: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燕国趁势进攻齐国。 齐宣王马上遣使带上礼物到赵国,楚国得知赵国出兵连夜退军。而越国也是起了跟齐国争霸之心,但让齐国忽悠地去攻打楚国。史记: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齐国虽然从魏国接过霸主位置,但齐国并无力保持。把魏国从霸主神坛拉下来的虽然是齐国,但齐国只得到虚名。而秦、楚都从魏国得到地盘,特别是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齐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反而引来楚国的讨伐。齐国跟楚国的争霸之战时间很短,楚国先胜后败。楚国转而攻打越国、巴国。


在赵、韩、魏皆重伤的情况下,齐楚争霸之际,秦国实施东进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国开始东进,攻下韩国宜阳。公元前331年秦国攻打魏国河西,斩杀魏军八万并俘虏龙贾。公元前330年魏国被迫献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国渡过黄河攻下魏国汾阴、皮氏、焦。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十五县予秦国。魏国为了对抗秦国而联盟其他国家,标志事情相王。325年魏韩两国巫沙相王。魏韩两国去朝见齐王,以求齐国支援。这一年秦国也自称为王。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但是战国时的联盟常常是不稳固。今天结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国从三晋夺得大片土地,实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于韩魏攻打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以齐国的胜利交终,秦王派使者向齐国谢罪。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秦、楚、齐三国互相牵制,都怕其中一方联合另一方。而韩、赵、魏、燕等则依附于秦、有齐、楚。时而事齐攻秦楚、时而事秦攻齐楚、时而事楚攻秦齐。但在这一段时期秦国得到地盘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国灭掉蜀国后,秦国进攻楚国夺得汉中六百里。史记: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国资助韩、魏攻打齐、燕两国,秦国则是继续攻打楚国。秦国为防齐国援助楚国,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齐国为人质。泾阳君质于齐。秦国攻下楚国:汉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个城池等

在这段时间秦国从三晋、楚国得到大片土地,实力大增。得上郡、汉中郡,还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齐国还能跟秦国对抗,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双方难以直接对抗。秦国派张仪破坏了齐楚结盟。虽然这段时间六国时常合纵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齐。秦国连横破坏合纵,三晋时在秦、齐、楚三国间勿横纵。


秦国联合四国重创齐国,继续蚕食魏、韩、赵、楚:

公元前288年秦齐两国互尊为东西二帝,以示两国地位在五国之上。史记: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公元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恐惧。宋国是仅次于七雄的国家,齐国一旦吞并必然实力大增。一开始齐国灭宋,秦国也并没有反对。但是齐国接着南下攻下齐国淮北,向西进攻魏、韩、赵。并想灭掉周王室,自己当天子。淮泗一些小国纷纷向齐国称臣,诸侯恐惧。史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晋联盟进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此次楚国并未出兵,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认为秦国始终是他的大敌。燕国继续深入进攻齐地,齐国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公元279年齐国收复失地。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不复往日。而且跟各国结下深仇,这也是日后秦国攻五国而齐国不援助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国攻下魏国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赵国两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赵国光狼城,攻下楚国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鄢、邓。公元277年攻下楚国郢,置南郡。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国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国两城。公元前274年魏国再次战败,献三县予秦国。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国蔡阳、长社,魏国献南阳求和。公元271年秦国置南阳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国邢丘、怀。公元前265年攻下韩国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韩国南阳。公元263年攻下韩国十座城池。

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三十一座城池。


秦国重创赵国,继续蚕食:

赵国是后期虽然能跟秦国对抗的国家。战国有四支强军,分别是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赵边骑。魏齐皆已衰弱,只剩下赵国。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但是赵国从接受上党之初就注定失败。有三个原因。双方国力悬殊、独食难肥、外交失误。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郸,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秦赵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已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长平之战赵国受到重创,秦国又继续围攻邯郸三年。魏楚等国救援赵国,不然赵国很有可能灭亡。秦国也受受到重创,但得到上党郡十七城。公元前256年周天子想合纵诸侯攻秦,反被秦国所灭。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56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党郡。三十一座城池。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有三个郡在岭南。所以七国加上一些小国是三十三个郡。这时秦国拥有:陇西郡、北地郡、巴郡、汉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郡、内史等。秦昭襄王继续蚕食。虽然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但秦国也力竭。秦昭襄王却继续攻打邯郸,打了三年。列国援军赵国,秦国大败。不然秦国统一的时间会提前。接着秦国二十年间又夺得韩国阳城、皋、巩、十三城。魏国吴城、高都、汲、篸、有诡、二十城。赵国二十县、三十七城。虽然五国多次合纵伐秦,但都不能悍动。除了五国不能同心协力外,还有就是因为秦国太强。

列国时友时敌,秦国各个击破:

秦国能集中力量东得益于其地利。秦国关中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秦军也可一战。秦国南北并没有大敌。北边是义渠国,南边是巴、蜀两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能力给秦国造成威胁。而列国则需四处防守,分散了力量。比如魏国,在魏齐争霸之际分兵八万驻守河西。还要南防楚国,北防赵国。楚国西防秦,北防三晋,西防越国。齐国南防楚、越、西防三晋、北防燕(常趁齐国跟他国交战之际在北后捅一刀)韩赵既西防于秦,东防于齐。赵国还要北防匈奴。这也是列国数次联盟攻秦反而战败的原因之一。



(各国所筑长城)

列国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所以秦国能从中取利。秦国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国难以全力对付秦国,因为不知道其他国家什么时候会在背后捅一刀。 齐楚结盟,秦国派张仪诈许六百里地,于是楚国跟齐国断交,后来发现上当了。楚国派军攻打秦国,结果大败。六百里汉中丢了。齐国也并没有援救楚国。楚怀王大怒,再举倾国之兵跟秦国决战。韩魏两国趁机在楚国背后捅一刀,楚军不得不回援。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韩魏两国忘了秦国从他们两国夺得那么多土地了。秦国打嬴了楚国,却还半个汉中给楚国以求盟约。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国这样做是怕楚国跟齐国联盟。楚怀王已经派屈原使齐了。楚王讲不要地只要张仪这个人。张仪去了楚国,但楚怀王却没有杀了张仪。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问楚王为啥不杀掉张仪。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 齐国于是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向秦国求救。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两年后秦、韩、魏、齐攻楚国。第三年秦国独自攻打楚国。楚国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两家联盟。秦王因此写信给楚国相邀会盟,趁机扣留楚王。秦国则交好于齐国,嫁秦女给齐王。迎妇于秦。



在秦国东进之际,列国常做背后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国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敌。今天魏赵攻齐,明天魏赵相攻。今天赵国攻魏,明天魏齐攻赵,后天齐赵攻魏。 列国常联盟互伐,秦国也参与其中。今天敌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联盟,主要昭襄王时期。秦国也并非远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国打的最多的是三晋,联盟最多的也是三晋。 下面列一下史记记载各国联盟

韩赵攻秦、韩魏齐攻秦、韩楚抗秦、韩周魏攻秦、韩魏攻秦、魏齐韩攻秦、魏韩赵抗秦、赵魏攻秦、赵韩抗秦、楚魏赵抗秦、楚齐韩魏伐秦......

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攻韩)、韩秦攻楚、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伐韩)魏秦攻楚、魏秦抗齐楚、齐魏韩抗楚秦、秦齐魏韩攻楚......

韩秦攻齐(在此之前秦国三次攻韩)、秦赵韩燕攻齐、秦赵攻齐......

韩秦抗魏赵、魏秦攻燕、韩齐攻魏、齐魏攻赵、赵齐攻韩、秦魏赵韩攻燕、韩魏楚攻燕......

除了联盟外列国也是互相攻伐,主要还是因为利益。列国互相攻伐必有损伤,秦国则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在这段时秦国获得的土地最多。秦国从三晋、楚那里夺得土地,又助其对抗他国。到了秦始皇时秦国已具备灭国的实力,即使列国联盟也会因为利益而分裂。秦国能形成优势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后面三代孝文、庄襄、秦始皇也是明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同时列国即使有明君也不是连续六代都是。


小鸿哥


谈秦国就必须要说秦国的确,一直不被山东五国所承认,这一点楚国也深有体会。

为何秦国会为山东五国所鄙视呢?

究其原因呢,是因为周天子分封的时候,最为主要的诸侯国都是自家亲戚,秦国早在商朝就已经存在,后来为周天子养马才被封为附属国,到周幽王被西戎所杀,秦襄公救驾有功,才正式被周平王分封,成为周王室承认的诸侯国。

但秦国和西戎等异族接壤,又和山东五国之间缺少交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不是周王室的血脉,这就导致山东五国经常瞧不起秦国,楚国也有类似境遇。

商鞅变法是秦国能后来居上成为最大可能统一天下的诸侯的重要原因

战国七雄之间的势力一直有所变化,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燕国都有其崛起的时刻,但却都只能昙花一现而谈不上可以一统天下。

秦国不然,商鞅变法是历史的前进,其最为重要的举措并不是鼓励耕战,而是跨时代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郡县制的野望,秦国变法立意就很高,就是要改朝换代,天下一家。

鼓励耕战,军功爵位制度只是保证了秦国军事上的强大,真正立足根基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是中国土地国有制社会革新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社会的主要转变。

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让弱小的秦国保持划时代的优越性,这是其他六国所不能比拟的,为什么奴隶制国家打不过土地私有制国家,生产力不足是其根本原因。

秦国灭楚,李信二十万军队打没了,没过多久王翦又拉起了60万军队,这是其他国家所仰望的动员力。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让政策法令能从上而下的贯彻执行,这样的秦国已经成为一个精简的战争机器。

六代君主坚持变法的深入化和常规化

实际上各国变法基本都有所变强,只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真正让变法深入化,彻底改革国家的现行制度,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的变法途径。国君一死,或者国君有所动摇,变法大多成为泡影。

秦国不然,孝公死后,商鞅虽然被老贵族和新君反扑,被车裂,但秦国在商鞅制定的划时代制度下,依旧昂然前行。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六代君主也从未有过要改变商鞅变法的胜利果实,让变法能够深入化和常规化,在制度优越,君主没有太大失误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六合诸侯,一统天下了。

看似秦国地处边缘,实际上是帝王之基

秦国拥有的是西周还没有发迹前的地盘,函谷关一夫当关,六国几次连横来攻都羽纱而归,秦国实际接壤的不过韩魏,和楚国虽然也接壤,但有巴蜀天险,有城关险隘,先一步立于不败之地。韩魏实际上非常尴尬,魏国最先变法,最先强盛却地处四战之地,很难以施展,最终左支右绌,得罪了周边一堆国家,又交恶了齐国,最终庞涓身死,魏国一蹶不振。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人才辈出,军事和外交政策灵活多变

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就占一半,一个白起就攻城灭敌无数,老将王翦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名相名臣也非常多,范睢、李斯、吕不韦、张仪等等六国人才前仆后继入秦,六国虽众却不及秦国一国的人才鼎盛。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政治制度的领先,使秦国始终屹立在七国之巅,人才自然被吸引,其他各国矛盾重重自然被秦国的军政外交给各个击破,秦国一统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其他任何国家实际上早已经没有机会。


尘子渝


秦朝能够统一天下,自然是因为秦朝具备了统一的天时地利人和。


  • 人和

如果想要完成统一的大业,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人来完成的。秦朝能够统一天下,首先在于秦朝帝王世代的努力。秦穆公西征戎族,奠定了秦国大国的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奠定秦国强盛的基础,秦国开始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兼并巴国和蜀国,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继位后,也继承祖辈的遗志,“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统一了全国。

可以说,秦朝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秦国世代奋斗的结果。秦国的历代皇帝都勤于政事,没有一个荒淫无道的,这对于秦国实力的稳步提升非常重要。相比于关内六国,当国家有所起色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坑国的国君来阻断这个进程。所以,不瞎折腾,政策的延续,非常重要。而秦国在历代国君的努力下,实力终于有了质的飞跃,拥有了能抗衡六国联合的超级大国实力,最后统一全国也就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 地利

秦国居于偏西一隅,远离中原地区。有人说这是坏事,其实这也是好事。

中原地区经济确实发达,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但是,中原地区纷争也多。当你辉煌的时候,就会引来邻居的觊觎,给你下绊子,使阴招。当魏国强大的时候,齐国就站出来了,围魏救赵,大败魏军;齐国强大的时候,燕国又站出来了,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元气大伤;楚国强大的时候,吴国又站了出来。所以,关内六国互相征伐,都元气大伤,反而让位置比较偏远的秦国闷声发大财。

秦国的位置相对偏远,同时,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用来防守。六国要想攻进来,就必须通过这四个关隘。在古代,要攻破这种天险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秦国就能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大本营。

秦国在中原西部,和秦国接壤的国家不多,所以秦国才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一点点蚕食邻近的国家,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不用担心六国群起来攻击秦国。当六国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独立抗衡六国联军了。

  • 天时

秦国能够统一全国,天时非常重要。

首先是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人们开始向往和平,希望有一个领袖出现能够统一全国,终结这个乱世,给人们带来和平的生活。所以在战国末期,统一成为了人民的心愿,历史的潮流。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国正好等到了分久必合的历史阶段,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秦国顺着历史潮流而来,自然统一事半功倍。

第二个天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正赶上中国历史社会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的关键时期。

春秋战国时遇到的历史机遇,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是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这些转变是生产力水平的一次巨大提升,谁能够提前完成转变,就能对其他国家实现降维式打击。而这种机遇十分难得,因为下一次转变就要等到清朝时期封建王朝灭亡的时候了。所以,这是一次两千年不遇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秦国就抓住了这一次机遇,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实力提升了一个层次,使秦国强大到能以一国之力抗衡六国。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碾压,就跟两千年后工业文明来打封建文明类似。


具备了统一的天时、地利、人和,秦国的统一就是早晚的事情。而秦始皇的出现,只能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秦始皇通过自己的雄才大略,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短短几十年就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蛙哥说历史


谈谈。

历史其实需要的是破译,而非只是单纯的读书学习。每个历史时期的记录皆存在问题,你不能直接去读取记忆。尤其先秦还存在更浓厚的文化记录历史的模式,你不通过破案的方法是根本看不到真相的。

商灭夏时的妹喜,周灭商的妲己,西周灭亡时的褒姒,项羽的虞姬,这些都是明显的文化记录模式。就是失败者的女眷大多是代表对手属性的祸水。这是为了表达古文化中浓厚的红颜祸水迷信而设定的,因为最早时出现过一次红颜祸水导致兄弟族群反目成仇的大事件。妲己很明显是指自己的意思,就是同一体系的羌周打了同一体系的殷商。周人和商人是内陆支帝尧帝喾体系,姒姓是夏后氏,是商周对立面的沿海支夏人,也就是帝舜大鲧体系黄种老二体系。项羽是内陆支楚人,所以虞姬这个名字指虞舜体系。都是使用对手意味的语音名字来诠释失败者的女眷,突出红颜祸水之说。孔子口中的‘’小人‘’一词的文化来源就是沿海支,我们文化中的二流子、二把刀(霸道)、二货、店小二都是恶心沿海支夏人黄种老二支系的。《水浒》里武二郎最后被砍掉一只手也是古历史文化附会,真实历史上沿海支曾经被砍去一只手、刺瞎一只眼和阉割了生殖器。所以后世历史记录里、文化里存在大量这类附会。隋炀帝的萧皇后我都怀疑是文化附会模式的杜撰,或者是历史照进现实的玄学镜像重复。因为萧很大程度更多与沿海支有关。司马迁把匈奴故意说成是夏人后裔,很明显就是污蔑其为我族自古的死对头。面对这样的文化记录,只能是开启历史破译模式,否则是看不到真相的。后世历史自李世民後又公开可以篡改,所以除去道统文化、民系源流因素,还得考虑帝王当政者出于私心的篡改。司马迁的篡改主要是配合汉武帝大政方针的,是服从国家政治的,而非帝王自己私心自我美化的。李世民开始就不一样了,自我美化的很过分。

秦的建立和崛起都需要破解,之前我谈过秦崛起的最大原因是秦进一步打破当时的固化阶层,春秋门客制度让能人异士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拼命思考到处献策的能人直接导致了百家争鸣。秦在门客制度基础上让军士在战场上建功就能获得封赏,就能改变命运。把多数人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的秦军必然是虎狼之师。对手贵族们不愿意割肉让出利益给建功者,那肯定在战场上就会处于天然劣势。秦扩张获利以及建功封赏封地,又允许土地流通买卖,经济也会活跃。有能力的都可能想去秦国建功封赏。自然秦能在众诸侯注视下崛起,各诸侯国眼睁睁看着秦强大起来而无计可施,因为自己的贵族们不愿意自我割肉让出利益。只能是采取舆论抹黑、刺客刺杀的方法。抹黑强秦是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灭秦时更加如此,尤其对秦法制抹黑。秦贵族的割肉也体现在商鞅的命运上,贵族们在新王登基后集体报复商鞅,商鞅死后都被车裂,贵族们有多恨他,就说明秦贵族割肉用于封赏有多大,贵族们被秦法制制裁有多真实。这样的秦国能不强盛吗?

怎么会说秦是不开化的边远之国呢?秦处在关中地区,只是靠近西部,并不属于边远地区。西周都定都于此,为何变为秦就是不开化的落后了?没有道理。这是扯不上的。秦接纳并推行商鞅变法,思维是何等地开阔。可以对自我革命,可以让自己割肉分食于天下,怎么会说不开化?秦始皇可以建造那么大的陵墓,这都是超出了普通的想象。如若不是国力的强盛和对自己功勋的足够自知,既无能力建也不敢建这么宏大的墓葬。

随着古文化历史的破解,秦崛起的背景更是难以想象的。目前怀疑秦崛起就是整个内陆支帝尧帝喾系后裔在全世界全面扩张的过程。在秦的考古和历史探源里认为与波斯有联系,实际上秦崛起的背后正是整个帝尧匈奴系的强盛。羌系北三苗、乌拉尔N系构成黄匈奴,白种以扫族R1a和部分印第安民系构成白匈奴。中古波斯和印度恒河文明正是这个过程里白匈奴入侵形成的,还有当中建立的古罗马。后来波斯对汉朝的友好和汉朝把古罗马称为大秦都是有原因的。白匈奴入侵原本属于夏人和日耳曼控制的波斯和印度河文明,与秦始皇攻打夏人后裔百越中的南粤都是异曲同工。目前怀疑希腊攻打特洛伊是西周灭亡的前奏之一,由于西周的真实矛盾被隐去了,所以需要借助别的途径破译。特洛伊人去到意大利,后来随着秦的崛起古罗马强盛起来。整个历史都是夏人和日耳曼的黄白组合对阵内陆支帝尧后裔与白种以扫族(斯拉夫)、部分印第安的组合。印度河文明里黄的是今天的印尼人,他们逃了,留下后来的低种姓跟随民族,白的存在于尼泊尔和逃向欧洲。台湾原住民有可能是这个历史时期由北方上船飘流到台湾的,因为他们只有小米,阿里山邹族很可能反应了与西周有关。他们属于沿海支后裔,明显就是在这场纷争中被迫离开的。按文化看,很像是道统意识形态的争论引发的,因为沿海支注重明鬼,内陆支注重世俗。再后来沿海支体系遗留在中东的犹大支系建立了犹太教,秦崛起过程又出现了反犹太教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印度河文明)都与沿海支日尔曼体系有关,犹太教还有明显抬高雅阁,全面反传统的倾向,基督教则祭出黄种犹太耶稣,很明显基督教是秦崛起过程中打入敌方内部的人去建立的。只不过经过时光岁月洗礼后,都面目全非了。基督教被称为景教都很可疑。

汉代之前都是世界联动的大历史,汉代打了自家体系的匈奴才使得进入各自发展的时代。秦灭后西部匈奴迅速统一,这是很可疑的。这就说明,很可能当时秦是匈奴系中心。就像西周也是那个时期世界文明的中心。古罗马高卢体系最像存在黄种和东方文化痕迹。伦敦古罗马墓里也存在黄种遗骸,法国人高的高、矮的矮差别很大,我怀疑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不列颠、瑞士靠法国地区本身就存在黄种后裔基因,只是被西方人给隐瞒了。法国文化和词汇里存在太多与我们有关的内容了,还有比利时。我是没有条件是去实地研究,否则可以还原太多真相。后来东西罗马分家,拜占庭明显是斯拉夫体系为主,好比越南占婆人与从湖北随泰族南逃的以扫南支有关。就是屈原《离骚》的本意。西罗马可能更多是由印第安和黄匈奴为主。今天英国的印第安基因源自古罗马和苏格兰,意大利有一类人真的长相似印第安。拉丁系语言的确类似斯拉夫语河阿尔泰语,湖北话里大量弹舌音也是内地最类似阿尔泰语的地区。这些与传统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秦崛起不简单,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他们的连纵外交政策,他们与楚国通婚,一方面楚人与自己是同体系,是自己的根,另一方面,这个策略很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完整看秦崛起是各方因素都做对了才强大起来的。


國病


要是在公元前361年之前秦献公说“秦国将会一统六国”,那肯定会笑掉天下人的大牙,时间向后推移一百多年到公元前246年,嬴政说:“我不想统一六国了。”估计全天下人都要闹脾气,其他六国伸着脖子就等着这一刀了,你说不砍了?那这中间一百多年秦国发生了什么,使之拥有了一统六国的绝对实力。

统一的序幕要从秦孝公之子秦孝公(赢渠梁)开始。嬴渠梁作为“接盘侠”把贫弱秦国接到手,即位之初,国家积贫,民不果腹,河西之地易手魏国,大厦将倾 。 就在这个背景下赢梁渠用了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力挽狂澜,改变历史走向。这个人就是商鞅,做的这些事就是变法,变法的内容很多,主要有推行法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以军功换取爵位田地。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变法图强”,这是转变的开始。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做的事情也不少,主要有四,一:坚持变法,守住了变法带来的好处;二:善人才,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三:开疆拓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四:采用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

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赢稷)继位后继续享用商鞅变法带来的红利,文治武功都有很大成就,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件事,一:任用白起、范雎,白起大小战役无一败绩,攻破楚国国都,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范雎献计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二:吊打各国,基本和秦国相邻的国家都打了个遍,不相邻的齐国也能跳起来打一顿;三:灭亡东周,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到了秦王嬴政,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已然成型,在统一六国之前也干了不少大事,一:稳定内部环境,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二任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人;三:外交政策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总结一下这几位秦王共性,一:坚持变法;二:知人善用;三:采用正确外交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