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开国皇帝,谥号大多数采用武字?

心无止境ghyo


楼主问的这个问题牵扯到谥号的问题。

从汉朝开始,开国皇帝一般都谥“高”,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其下的谥号中,美谥以“文武”为最,唐太宗李世民谥号便是文武圣皇帝。

而“武”是以开疆拓土之功,魏国开国皇帝曹丕谥号为文,其父曹操谥号为武,而“高”这个谥号留给了曹腾。

晋朝司马炎是开国国君,可祖父司马懿是开拓者,司马炎就给祖父上了“高”谥。

但自己毕竟是开国国君,一统三国之人,在死后谥号不能委屈了自己啊!

于是后世臣子便将“武”谥给了司马炎。

至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皇帝遵守汉家传统,大都谥“高”,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因为各位皇帝眼花缭乱的玩法愣生生把谥号玩出了花。

谥号在评价一位皇帝生前占比越来越不重要了,庙号的位置反倒是抬高了些许;要知道庙号在汉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的。

四百年大汉,细细数来,也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世祖光武皇帝,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

北朝那边就更有意思了,北朝的皇帝们,99%是胡人(冉闵除外),这些皇帝最初并不任用汉家臣子,所以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谥号一般都是“武”开头。

后来感觉一个字可能不够用,直接改成两个字,当然这和后世唐朝十几个字的谥号没法比。

也是因为北朝尚武的胡人皇帝们,打破了这个规则,以后也就很少有人遵守了。


梁慈明


魏晋南北朝大多开国皇帝谥(shi)号采用“武”

第一先看所处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割鹿,三分天下;到东晋十六国,再到南北朝;整个天下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频繁的战争,造成了这一时期人民对于武力的推崇;

第二看文学影响:当时正好是“文学自觉时期”受到儒学的深厚影响,开国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谥号来表达对创立政权的合法;

最后也是希望后世对于开国皇帝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故谥号一般为“武”;使用较多的是“孝武”




而思一二


魏国开国皇帝是曹丕,曹丕谥号为文。曹操谥号为武,但他是曹魏奠基人,不是开国皇帝,而是魏国君主(魏王)。

司马炎为武帝,有灭吴之功,重新整合天下,勉强称得上武。

前赵(汉赵)开国皇帝刘渊,谥号光文。刘聪带着武,毕竟有灭晋(洛阳、长安都是刘聪拿下的)的功劳。

后赵皇帝石勒,谥号为明,继任者石虎才是武皇帝。

前燕皇帝没武,慕容廆勉强带个武,却不是前燕的开国君主。

前秦(就是苻坚的前秦)皇帝也没有武。

后燕慕容垂带着武字。

后秦姚苌带武字。

北魏好几个武,建立者拓跋珪带武。

南朝除萧道成不带武(是评价更高的“高”)外,刘裕、萧衍、萧道成皆是武皇帝。这是因为他们都靠武力上台,没其他方面的建设,所以用武。


卧牛说历史


导语:魏晋南北朝那个年代,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一段时期。这段时间战火纷飞,政权更迭频繁,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混乱不堪。

而这段时期,每个朝代开国皇帝的谥号大多为"武",这是为何呢?

“武”作为谥号,可谓美谥

据《逸周书.谥法》、《谥法解》对“武”字有5种解说:

  • 威彊敌德曰武
  • 克定祸乱曰武
  • 刑民克服曰武
  • 夸志多穷曰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9位帝王单谥为“武”,比如西晋、宋、梁、陈、北魏、北齐等朝的开国皇帝均谥为“武”。另外,曹操被曹丕追谥为“武”,孙吴追谥孙坚为“武烈”。

而与“武”组合的谥号有:孝武、昭武、武宣、武昭、懿武、成武|、献武、太武等等……

“武“字的频繁使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各个政权间的相互征伐,帝王多有征伐武功息息相关。

谥号制度的形成,最早来自于西周早期。早期的谥号,大都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物的生平。

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

而历史上有着最长谥号的,是被尊为清太祖的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多达29个字,一口气读出来都费劲。

而魏晋南北朝的开国皇帝,谥号大多数采用武字这种特殊的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在当时的战乱时局,每个登上权力顶峰的开国君主,都有着其过人之处。

  • 长期分裂的局面,频繁的战争,造成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武力的推崇。
  • 其次,这是对开国皇帝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在那个战乱时代,开国皇帝,大都有勇有谋,武力雄厚。
  • 最后,在那个战乱时代,都在争当华夏正统,而受儒家正统观的影响其统治者希望通过谥号来表现其政权的合法性。

南北朝时期的谥号,还有着独立的标志性意义,虽然多以美谥为主,但还不似后代被玩坏的局面。


遨游者


先看武谥的意思!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因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其开国君主都是以武力定国的!

所以 大多谥号都用武!


费率特


魏武帝曹操政治因素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公元220年的曹魏政权创立到公元589年的南陈王朝覆灭。这300多年里。数十个王朝更替都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混乱的政治背景下要想成为新的君主,开创自己的帝国,也只有通过铁腕武力才能打下一片天地。

在那个刚进入安定的社会中存在着太多极具颠覆政权的危险因素,在消除隐患维护自己王位稳定的时候,“武”同样是最有效的手段。开国君主以“军武”立国,武力征服这种手段自然是得心应手。

晋武帝司马炎

于是大多数开国君主便将“武”从军事上的对外征服,延续到政务中的对内打压。在维护自己政权上使用武力本就无可厚非。

君主的眼中“党同伐异”可不是文人的口诛笔伐,而是你死我活的生死斗争。创立一个稳定的王朝然后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一代传一代必然是每个开国君主的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君主们可不会在乎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的子孙能够安安稳稳的坐在那个看不见血的王位宝座上。后世们自然也会多采用这种最符合开国君主处事方式的字眼来评定其一生的作为。文化因素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在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战乱,传承了400多年的有助于强化君权的儒家正统汉文化走向衰败。魏晋南北朝的民间后继者们,便开始随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展开探索。在这短短的300多年时间里先后迈出了道教的系统化现象,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佛儒道三家融合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步伐。

南梁武帝萧炎

文化的争奇斗艳极大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思想。从汉开始符合君主的儒家正统文化在民间受到了极大的侵蚀,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符合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

然而这对刚开国的君主而言却是极为不利的,他们急需要一种可靠的文化来统一人民的思想,从而维系自己新生的政权。那么毫无疑问,汉武帝确认过的儒家文化便自然而然的又被君主们重拾。

陈武帝陈霸先

儒家中强调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一正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又一次得到了加强。后世再给开国君主的谥号拟定中必然要想方设法的来表达自己朝代的正统观念,而“武”字也恰好和第一位推崇儒家思想的汉帝刘彻的谥号“汉武帝”相同,

这一微妙的“巧合”更是在强调君主们承继大统的合理性。“下武维周,世有哲王”,通过开国君主的谥号来潜移默化的把原本被边缘化的儒家思想带回到民众心中,让民众相信本朝君主承继帝位的正统性。人为因素

成武帝李雄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是武字的字面解释。从中不难看出武字代表的就是杀伐征战。而开国皇帝便是通过统领军队一路征战才有了自己的王国。那么一个军队的统帅就一定是一位英勇冲刺在一线的武将吗?其实不然。

“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讲的便是武字指挥作战的含义。从两种解释中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开国君主的“武”字谥号更多的是后人对其客观指挥领导才能的肯定。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十位的开国君主中的大多数都不是只会蛮力的武夫,能够在乱世中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成武帝李雄

那么在如此多的褒义字眼中如何找的最为恰当的一个来概括开国君主的伟大生平,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好在有前人用“武”字开疆拓土。与其说魏晋南北朝的开国君主爱用“武”谥,倒不如换一种说法:省了后人另寻字眼的麻烦。

使用新的字眼也算是一种新的探索,也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谥号拟定的稍有偏颇,那便是对开国君主的极大蔑视,要承担相应的责罚。

宋武帝刘裕

而用“武”字便可巧妙的避开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一来前人有用“武”来定开国君主谥号的先例,就算追究也大可推向前代那些已经死去的人身上;二来“武”字就算不能完全概括本朝开国君主的所有品质,但也算是大部分符合了,也确实没必要去重新拟定。所以从客观上来看,魏晋南北朝开国君主谥号的“武”字成风倒也有几分人为因素。

汉武帝刘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各个政权交替更迭。铁打的王位,流水的皇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要想在这个时代中安身立命,谋取成就,强大的武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在本次问题探索中将武力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而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当时人们对于那个纷乱的时代的内心看法。不管人民是自愿还是强迫的接受统治者再次推崇的儒家文化,我们都有一定的理由去理解这一做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将混乱的社会重新拉回到了短暂的平定当中来,让人民休养生息,民生富足。


山下的梨树开了


开国皇帝谥号皆以武字居多,马上打天下,与承接祖辈江山的子孙辈皆以谥号文字居多,文治天下也。

历史上文治武功都有的就是那个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了。


破译门人


魏晋南北朝时代可以说是中国最乱的两个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朝代短,更迭的快,尤其都讲武装势力,什么文化人伦科技商业全置后,有枪便是草头王,以"武"为荣耀!


狐羊树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走马观花建立朝代,都有开国建基业。


江汉渔夫竞陵子


谥号为武,一般是说明此皇帝重武功轻文治,开疆拓土。魏晋南北朝是乱世,是城头濒换大王旗的年代,所以那个时代的皇帝多谥号为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