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村纪实》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单位提前一天引领全部人马浩浩荡荡杀入生态园休闲一天,晚饭毕俺再伙同一堆80后去歌厅狂吼海喝至深宵才尽兴而归;清晨一觉早早醒来,吃下一大碗炖菜,再装上两馍馍,赶赴约定地点。路人诧见一路游龙豪车戏道,不想是我们要去包联的乡村结亲帮扶。

众人笑说去亲戚家认门,一老革命枉自作主,购了5斤谷种说让他的10户亲戚两两一分去,表示不能打空手,见亲戚就要有见面礼。众人炸锅,不知自己要不要买点啥?买啥?纷呈己见过后,统一思想:我们是去送政策、作宣传的,要起的是舌战游说之功!众人方才卸掉物质的重压感和负累;更担心老革命的谷种万一遭遇伪劣,那将因小失大,怕要给民生工程添堵!

至乡,乡长乃俺好友夫婿,打过招呼;至街口,与俺称姨的略作小聊,羡慕的众僧直呼访亲戚第一人,呵呵,让俺自个乐吧;至村,村支书患有严重高血压,没人敢请其出山:这年头,天大的事就是健康,更怕的事就是不测!村长在,9个组的组长正在村部吃饭,这些中年汉子正在加修堰渠以备春耕。仅能抽出2人来!于是兵分四路,进村入户。

给我们四、五组5人带队的正是村长。可谓一路和谐。这个村算是本乡10多个村里人口最多,最富裕的村。钉子形街口,连接三个乡镇,自古属集贸重地。放眼观之,以0点为心,街长不过百米,两三家餐饮点、两家小超市、三处贩菜点,云集商家不出30户。该村人均年收入为5095元,属三进二村,足可见陕南农村之贫。

去街向东再行过百米有水田夹道,我们依丘陵边坡盘行,散见村舍点缀道旁,这是条村间路,问村长修路情况,村长姓古,答曰没跟村民收钱,是村上以前买的临街房卖了6间的钱做的垫层,靠山吃山,所以沙土石得来全不费工夫!其余受益于通村路的政策而得省级项目援建。

人饮工程实施有效。所到农户,很多院子里接有山引自来水。拧开龙头,水流清澈,还不需交水费,一劳永逸,这看来要感谢PVC这种新型材料的价廉物美;还有的在用压水井。该村年前街头一户雇人打井,因打井人的不小心而坠石身亡,从而引发至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最后打井户给死难家属赔款6万7千余元方才平息事态;另外有一个村地势较低,用水大户中心小学气势盖众,是灾后援建的重要工程,足可羡煞绝大多数小学师生。其用水靠集中抽水供给。

部分农户举家外出打工,一般年终可回。老人、妇女、幼儿聚多,多不识字,签名需要请求村长代签。男人在外打工,大多去新疆、广州、沈阳、浙江地域,多由亲友帮带。家庭靠电话、手机需时联络。孩子长到20岁,便开始有人介绍结婚。遇到3户人家是双户女,留一女招上门女婿。女婿们都还精干。他们来自于山区内更穷的人家,到女方后,目前正忙于修自家房,或给村上别人家帮忙修房,一女婿养了20多头母猪,这在村上可算作能人。

各家房子真多!!!超长、超高、超宽,多为四间两层,风格基本统一。铝合金门窗,屋内简单,外墙一砖到顶。至于屋内陈设,因近来的廉价质次产品充斥市场,主要占据的就是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哪家不是开裂的床头、脏乱未叠的被褥、露海绵的沙发;倒是木制的家具还稍具结实,但陈灰铺满,各类杂什缺乏抽柜之类作分门别类,乱七八糟的,已成民习,各家倒不用看各家的笑话。屋乱,反显主人的忙,可见都是勤劳的人。

不提房子则罢,提房便令我揪心!在对每户人口的统计中,多数都是3、4口人,家家房子哪住得完?!中国式的爱面子、攀比之风居高不下。房子勉强修好,屋内已经没钱添置家当,况且家家还要欠一屁股债!只得再次走上打工之路,省吃俭用的积累几年时间回来才做点内装,钱袋早已空空,身体累得瘦弱,男女一旦上了40岁余,就是站在街头卖活也已经不易。房子这个东西,不就是为了住嘛!留点活钱以备不时之需多好啊!!

走行乡野,见到三处80年代先行富起来的农户住宅,再次印证本姑的论断:房子这东西,不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心血。一处是在路旁,有四间两层的红砖房一幢,门为旧式传承来的排门,由十来条的长木板拼接成面,如今所剩廖廖无己。二楼过道铺着木板。同事称这房为过去的28墙,没有后来修的结实,进入室内,有货架,可见是开商铺的。如今依旧在开,货物零零星星,床铺挨着的墙上竟然还贴着80年代的连环画幅,不竟一下让我回到童年!看来此家20多年无发展,早已过了风水期;观门前路道,有小路数条延伸出去,想必这房子作为门面房,在20年前可算是最当道的生财之屋。屋内有两口大木箱子,一个很别致的抽柜,代表房主曾经的财力。但20年里守着家业,开着铺子,房主老儿精瘦如柴、脸白气清,可见气势已去。过早的修房、置家业,使老汉先伤了元气,尤如历经元妃省亲后的贾府,对外很是气势,内部元气大伤。老汉趾高气扬了10多年后,眼见众人一点点的聚气凝财,慢慢都有了更好的居所,而自己年事已高,心力显然不足。再观其儿子,长得白嫩,少言娇秀娃娃相,少了创业者的锐气。如今路拓道改,这房子的区位优势失矣,怪不得老汉有气无力!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还没到三十年呢!人人都为子孙计,子孙却有子孙福。

在村长的引领下,不自觉来到第二处先富者的房舍前,同事见多识广,一眼看出这墙是双层墙,外号“金包银”,即外层砌砖,内层作土坯。我惊呼:啊,太有水准了!又有了面子,又可以冬暖夏凉,理想设计!!同事赶紧纠正:这房子最不结实!这么厚还会不结实?我奇怪之。一了解才知:泥土与水泥不凝结,房子中间是离开的。最容易塌,转至房后,果见土坯面后墙有明显外倾,主人家年后已外出打工。这家男人能在80年代就异军突起,主要是中年时在林场工作,享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后期退耕还林,封山禁伐,未待房子完工,效益日下,败了家势,晚景还得举家外出打工,房子也是过气年龄,看来这家因为先富去修房在20年后反落了人后,晚境将要受穷。

第三处房舍之异于寻常,与其说它是80年代初的先富,倒不如说是70年代的晚场!这是一排六间还新的土坯房,现住着老两口。听他们说家里有儿子三个,原来老两口在年富力强时拼了全力为每个儿子修了两间,以为可以让后辈儿孙多享些福!可如今哪个儿子愿意住这一排房子呢?村长指着邻边的两幢三间两层的高楼告诉我说这是两个儿子各自修的。小儿子已经外出打工给自己去挣房钱了。老汉显得无奈,我进到屋里去看,堂屋有备好的两口棺木,黑漆刷过,看来是老夫妻两的寿棺。另一屋左靠墙边一张床铺,临窗砌有水泥板拼成的谷仓。边排几口水坛,老妇在院子里洗晒着盐菜,老汉一边编着竹框,一边跟我们聊天,对儿子们不住自己修的房子显得很无奈。本来为儿修房娶妻、养儿防老,可到年老儿孙几个领情!陪伴自己的还是枕边人。儿子们的新房也只有看的份!

两组走完,晌午已过,还多亏俺自带的干粮供5人充饥。回到乡上,我们还是最早的,等众人陆续归来,听不完他们去村里的纠结。想来我们的顺利是有村长在旁,所以没有奇谈怪论入耳罢。这里的农村,依然是那个依着时令而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时代。任凭社会体制在变,乡村却依然寂静、依然贫困,依然与自然共生共息,仅此一点,我倒在想生之为农,该算是幸运的吧!

盛夏百合/文《乡村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