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點

DoNews3月7日消息(記者 翟繼茹)一個月前,工信部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在這一個月中,BAT“大廠”之外,AI獨角獸企業和初創公司們都積極加入抗“疫”一線中。與此同時,在“黑天鵝”事件下,新場景和新機遇也在出現。

初創企業的“意外驚喜”

2月19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近2000平米的大廳中,YOGO的噴霧消殺機器人只用了3三分鐘就完成了它的首次任務。除了消毒之外,醫護人員所需的快遞物品也可以通過它來遞送。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這臺多功能噴霧機器人的創造者是YOGO Robot,它是一家致力於無人配送的機器人公司。從2015年創立至今,YOGO完成了技術研發、產品打磨、量化生產等各個環節的突破。在去年1月份,YOGO推出了全球首款群體機器人配送系統,通過智能配送站、配送機器人和IoT系統的分工合作,實現了樓宇無人配送全環節服務流程的閉環。

即便無人配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用戶的對它的體驗和“習慣”仍需一段很長的時間。而在疫情之下,無人配送的價值被真正凸顯出來,更加快了用戶接受和習慣的速度。

在上海中星城寫字樓,無人配送機器人從外賣小哥處接過餐食,自動過閘門、呼叫電梯、“搭乘”電梯、躲避人群,最終將外賣交到用戶手上,順利完成任務。

在實際場景中,單臺YOGO無人配送機器人一天最高可配送160單,每一次可以配送4單,每趟平均配送時間為5分鐘,而人力則需要10-15分鐘。機器人要在室內環境裡與人共存、自由行走,需要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水平,但不同於馬路, 室內沒有交通規則,工程師們還需要給機器人制定行為規範。在技術方面,YOGO選擇了採取“全棧冗餘”的手段來提升安全性,並將其貫穿傳感器到AI系統,再到系統測試及複雜場景應對的各個環節。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YOGO的工作人員透露,在整個春節期間,其無人配送機器人訂單上漲了2-3倍。但疫情對其供應鏈廠商的復工帶來了較大影響,當下他們的復功率在30%-40%,預計到三月中旬,供應鏈的復工率會基本恢復正常。面對激增的訂單,YOGO的計劃是提高第二季度的生產節奏,根據訂單具體情況,提前1-2個月進行備料。

YOGO CEO告訴記者,無人化配送將會成為未來十年的剛需,這一特殊時期也成為探索未來服務模式的最佳時期。“過去,培養用戶新的消費習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高昂的獲客成本。開工後,人們會更加關注寫字樓的安全。儘管專家預測這次疫情會影響的時間會在3-6個月,但對人的認知和習慣教育的影響會持續1-2年。人們希望獲得更加安全的配送方式,它會加速無人配送的到來。”

事實上,面對此次“危機”,YOGO不僅將無人配送機器人真正推到了日常生活中,更發現了新的用戶需求。

針對許多樓宇、園區客戶對於“消毒”的需求,YOGO在配送機器人的基礎上,參照已有的消毒方案進行優化,研發出一個獨立的消毒模塊與配送機器人相結合,正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值守的YOGO噴霧消殺機器人也隨即誕生。與此同時,YOGO正著手2.0版本智能消毒機器人的研發工作。YOGO的工作人員透露,2.0版本的智能消毒機器人消毒能力將是1.0版本的10倍,預計將在近期上線。

目前,全國已經有6個城市,23個樓宇在使用YOGO噴霧消殺機器人。YOGO還估計,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智能消毒機器人正式推廣後,訂單量將在千臺左右。

AI獨角獸們的“加速”

在北京牡丹園地鐵站中,曠視AI測溫系統“明驥”正在“忙碌”地尋找疑似發熱人員。相比較人力測溫,“明驥”每分鐘就能完成300人次的測溫工作,而且不需要打斷行人的通行。

“明驥”的基本原理是“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技術結合。在眾多來往行人戴口罩的前提下,“明驥”憑藉人臉識別技術優勢可以精準迅速找到“額頭”部位,再利用熱成像攝像機進行快速測溫,最後根據黑體校驗,使得測溫誤差在±0.3℃之內。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在曠視看來,在疫情的“危”中,也暴露了真實的需求場景。在解決城市人流密集場所的防疫測溫難題方面,曠視其實有著獨特的優勢。在AI技術應用中,曠視的長項就是人臉檢測、圖像感知和智能設備,此外,其在“智慧城市”佈局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曠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實際上,紅外測溫多用於森林防火和工業,對於溫差容忍度比較大,但在人體的測溫上對於精度要求就非常高,精度要求在零點幾之間。此外,如何識別面部遮擋物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曠視解釋,“明驥”不會對過往人群進行人員身份的識別,能蒐集分析的數據是每天通過檢測設備的人數和疑似發熱人數。

目前,“明驥”已經在北京海淀政務大廳、北京市部分地鐵站、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部分辦公樓宇上線應用。

除了在防疫一線外,AI也被快速應用到了醫療一線中。在疫情中,CT影像分析成為重要的篩查手段之一。在部分醫院,甚至有日均CT量超過1000例的情況出現,醫生的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2月5日,依圖醫療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部署,開始工作。

依圖工作人員介紹,智能影像系統採取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術,通過圖像算法實現對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CT影像的智能化診斷與定量評價,並對局部性病灶、瀰漫性病變、全肺受累的各類肺炎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臨床專家可以根據其所提供的信息做決策、實現快速精準診斷和分診斷。相比較傳統手工勾畫ROI的方法進行量化評估需要約5-6小時的時間,AI系統在2-3秒內就可以完成定量分析。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查雲飛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目前是疫情防控的攻堅階段,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病例在基層醫院或社區衛生中心的檢出和隔離事關大局,新冠肺炎智能評價系統不僅在快速分診和病情定量評估上發揮作用,下一步期待基於5G技術的遠程AI系統能為輔助基層防控,奪取戰疫全面勝利發揮獨特作用。”

AI新起點

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許多的企業的正常發展,AI和機器人創業公司們也不例外。AI機器人獨角獸公司優必選科技的工作人員坦言,就自身來看,國際部分業務受到延期影響,國內業務短期也有所停滯,目前隨著復工復產已經開始逐步恢復,長期來看依然向好。

在優必選科技CBO譚旻看來,“在這次疫情中,5G、AI、雲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疫情過後社會會重新審視技術的價值。我們相信,未來AI機器人會在公共突發事件、公共安全治理、城市運行、醫療康養等領域發揮重要的實質性作用,協助甚至替代人類去做危險性的工作。”

事實上,優必選科技似乎也在特殊時期中找到了機器人新的落地場景。此前,優必選科技優先開發AI教育、公共安全、黨建及政務、商用服務、機房運維等應用場景。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優必選科技機器人先後出現在交通收費站、醫院等崗位上。2月27日,在深圳新冠肺炎患者唯一定點收治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優必選科技室內測溫巡檢機器人AIMBOT(智巡士)、室外智能防疫機器人ATRIS(安巡士)和醫療諮詢機器人Cruzr(克魯澤)分別在發熱門診和門診部正式上崗。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在此之前,優必選科技的5G機器人義警“黃田田”也已經在深圳鶴洲檢查站24小時執勤,以減少人員近距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優必選科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黃田田”可以節省4名警力,並融入了義警指揮調度系統,能和10萬義警隊伍實現實時通話,隨時溝通當前情況。而優必選科技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聯合推出的警用巡視機器人“建國”,則打通了公安部身份證數據庫,可以進行遠距離、無接觸的進行身份證核驗。

AI抗疫:“意外”、加速和新起点

在此次疫情中,無論是AI醫療影像、算法算力應用於開發醫藥研究、診療機器人輔助等專業應用,還是消毒機器人、AI測溫等防疫應用,都表現不俗。對於AI企業來說,這極大拓展了AI的應用場景,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更為有價值的是,這或將推動AI行業更快的發展,獲得更多政策支持。

針對疫情恢復後,如何運營與醫療、防疫有關的應用,各家也早有準備。曠視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曠視優先級最高的任務就是進一步提升遮擋人臉與溫度的檢測精度,接下來會在商廈寫字樓樓、園區樓宇、學校醫院等需要測溫的場所進行覆蓋。“經歷過非典和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後續對於疫情的防禦會逐步常態化——技術的發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