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梧桐半死,方有述哀

本期詩人

韋應物

韦应物:梧桐半死,方有述哀

韋應物(737~792),出身京兆韋氏,少時為玄宗近侍,豪縱不羈。安史之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先後做過洛陽丞、滁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故世稱韋左司或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描寫山水風光與隱逸生活著稱,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存詩近六百首。

韋應物對待讀者是最為友好的。他那沖和閒雅的詩,立意平實,取材平穩,造語平淡。同樣一個意思,他總是簡簡單單地說出來,不像其他人表達得那麼警策。但是,誠如賀裳所評的,韋應物詩“警目不足,沁心有餘”。對照下面三組詩句,可以看得很清楚:

洛京十載別,東林訪舊扉。山河不可望,存沒意多違。(韋應物《同德精舍舊居傷懷》)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杜甫《贈衛八處士》)


攜酒花林下,前有千載墳。於時不共酌,奈此泉下人。(《與友生野飲效陶體》)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李賀《將進酒》)


永日獨無言,忽驚振衣起。方如在幃室,復悟永終已。(韋應物《端居感懷》)


蝙拂簾旌終展轉,鼠翻窗網小驚猜。背燈獨共餘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李商隱《正月崇讓宅〉》)

韦应物:梧桐半死,方有述哀

朱熹贊韋應物“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但是,韋詩像他所“效”的陶淵明體,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蘇東坡語),而不像錢鍾書批評的梅堯臣詩,“平”得常常沒有勁,“淡”得往往沒有味。

因為韋應物是一個深情的詩人。他的六百首詩作,言及兄弟者佔到十之二三。喻文鏊《考田詩話》雲:

餘辭郡符去,爾為外事牽。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淡語耳,遂為千古絕唱;情真也,動人處正不必在多也。其《新秋夜寄諸弟》雲:“兩地俱秋夕,相望隔星河。”不待言之畢而已令人悽絕。左司之詩純以淡處見腴,至其兄弟之情見於集中者尤多。


比之於手足之愛,韋應物寫伉儷之情的篇什更令人難以忘懷。《韋蘇州集》卷六“感嘆”原有《傷逝》《送終》等悼亡詩十九首。2007年,長安韋曲出土了韋應物家族的四方墓誌,其中有夫人元蘋的墓誌,是由韋應物親自撰文並書寫。我們有幸看到了韋應物的手書,也是詩人當日親撫之石,千載之下,尤使人泫然淚下,也讓我們對他的悼亡詩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過昭國裡故第》:

不復見故人,一來過故宅。

物變知景暄,心傷覺時寂。

池荒野筠合,庭綠幽草積。

風散花意謝,鳥還山光夕。

宿昔方同賞,詎知今念昔。

緘室在東廂,遺器不忍覿。

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澤。

殘工委筐篋,餘素經刀尺。

收此還我家,將還復愁惕。

永絕攜手歡,空存舊行跡。

冥冥獨無語,杳杳將何適。

唯思今古同,時緩傷與戚。

元蘋逝世於大曆十一年(776)秋,這首詩寫於第二年春末夏初。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溢,它源於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這真是見道之言,用於悼亡詩的寫作尤其合理。故李商隱《上河東公啟》說:“某悼傷以來,光陰未幾。梧桐半死,方有述哀。”在經過一段時間平復痛苦之後,詩的力量也更為恆久動人。

昭國裡是長安城坊名,在曲江池西北。韋應物做京兆府功曹時居住於此。“筠”,竹也。“覿”(dí),見也。“緘室”指封存的房間。妻子用過的毛筆還保存著昔日的情分,棄置的竹筐裡還有她未完成的針線活,剩餘的絹帛曾經她一番裁剪。這就是墓誌所寫的:

每望昏入門,寒席無主。手澤衣膩,尚識平生;香奩粉囊,猶置故處。器用百物,不忍複視。

韦应物:梧桐半死,方有述哀

長安城地圖

此情此景,同於潘岳《悼亡詩》中的“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和元稹《遣悲懷》中的“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悼亡詩貴在語淡而情深,何況絕不做作的韋應物。這首詩,藝術上有兩個特點,一是以樂景寫哀情,而倍增其哀;二是以達觀寫悲思,也益增其悲。

此詩用和暖的陽光與生意盎然的花鳥,來反襯內心的淒涼。這良辰美景,都是宿昔與妻子攜手同賞的,誰知今天只留下我一個人在緬懷過去。詩人徘徊空室,目擊心傷,但他刻意將戲劇化的渲染降到最低,所以最後會寬慰自己說,“唯思今古同,時緩傷與戚。”想到古往今來人皆有一死,於是心中的悲慼也暫得緩解。這也正是墓誌裡結尾處的自我開釋:“故知本無而生,中妄有情。今復歸本,我何以驚。”事實上,這隱含了與妻子“同穴窅冥”的寄望,與“他生緣會”的期約。用普希金的名詩《為了遙遠的祖國的海岸》末節的話說——

可是,唉,就在那個地方,

天空還閃著蔚藍的光輝,

橄欖樹的蔭影鋪在水上,

而你卻永遠靜靜地安睡。

你的秀色,你的苦痛

都已在墓甕中化為烏有,

我所期待的一吻也完了……

但我等著,它隨你之後……

延伸閱讀

韦应物:梧桐半死,方有述哀

《韋應物詩選》

王友勝選注

中華書局200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