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河南是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鄉,五斗米道的最早傳教點之一,也是道教的重要傳播區域,道教文化歷史厚重,道教名人數目眾多,道教名勝比比皆是,道教文化亮點至今熠熠生輝,為後人難忘。

道教第一宮太清宮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 5公里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道家老子的誕生地和祭祀老子的祠廟。該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始名老子廟,唐武德三年(620),尊老子為始祖,起建殿宇“如帝者居”。現存太極殿、三聖母殿和娃娃殿、圍牆和山門等。太清宮內原有歷代碑刻百餘通,現僅存30餘,其中不乏《道德經注》碑、《先天太后之贊》碑、重修太清宮之碑等珍品。老子,楚國苦縣 ( 今河南鹿邑 )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五千言。東漢中後期道教創立,奉老子為教主,尊《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老子如何成了道教鼻祖呢 ? 首先,東漢時期神仙派要想建立一個能和佛、儒分庭抗禮的教派,需要尋找一個相當的人物作為教主,老子不遜於釋迦、孔子,自然首當其衝。其二道教直接汲取了道家哲學中的思想,加以宗教性闡釋的同時,還把神秘化了的元氣說與“道”的思想相結合。其三老子雖然不講鬼神,但《道德經》中長生久視的說法,正好為道教修煉的主要理論根據。《史記》說 “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又說老子西出函谷關 “莫知其所終”,這些後來都成為了神仙家穿鑿附會的好資料。

老子西行遺蹟函谷關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區北15公里的王垛村。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為我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上有望氣臺,傳為紀念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見雲蒸霞蔚,紫氣浮關,太上老君皓首童顏騎青牛緩緩徐來的吉祥之氣而建。“紫氣東來”即源出於此。當地至今保留有“正月二十三,老君過函關,家家貼青牛,歲歲保平安”的古老風俗。還有太初宮,據說是當年老子著《道德經》處。如今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築構件。殿脊和山牆簷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造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殿頂飛樑縱橫、椽檁參差,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宮內存有元、清碑兩通。函谷關上另有一石,形狀特異,上下平滑,傳老子著《道德經》於其上,百姓奉之為靈石。到此觀光的遊客都要伸手摸上一摸,以圖吉利。

道教最早的傳教點之一北邙山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北邙山位於洛陽城北4公里處,古時又名郟山、平蓬山、太平山。北邙山古木蒼翠,環境優美,為道教天下七十二福地之第七十福地。邙山雖然不高,名氣卻不小,傳為老子煉丹之所,丹成,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此後漢代帛和、東漢張道陵等先後在此隱居修煉。東漢時期北邙山還被張道陵列入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傳教點),因此這裡是中國最早的傳教點之一。如今邙山還存有上清宮、下清宮和呂祖庵三座道觀。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上清宮是道教名觀,相傳為太上老君煉丹之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青磚綠瓦,清靜幽雅。下清宮位於上清宮南,青牛峪之腰,又名青牛觀,傳為老子騎青牛西去的始發地。初建於唐,現僅存後殿“混元道德洞”和山門,山門頂上鐫有“古青牛觀”四個正楷大字。呂祖閣又名呂祖廟,它是奉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數次重修,現存磚石結構的山門、琉璃瓦頂的捲棚、大殿、青瓦頂的後殿等建築26間。

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王屋山位於濟源市,為我國道教名山,號稱“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因“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山上清溪環流,雲霧繚繞,宮觀廟宇點綴其間,歷來為道家修行的絕佳之地。傳說遠古黃帝曾在此設壇祭天,並建上訪院,拜廣成子為師,最後得道成仙。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各路神仙、四方善士皆雲集王屋山,這裡的總仙宮便成為“五嶽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李耳也曾在王屋山煉丹,現在天壇頂尚存“老子煉丹池”。其他還有廣成子、浮丘公、《太平經》的作者于吉、南嶽夫人魏華存、東晉名道葛洪等於此修道。唐代被玄宗皇帝尊為“全國道教首座”的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奉命在王屋山建廟而居,後來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此後王屋山陸續建成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總仙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併成為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

中原地區最大的廟宇中嶽廟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中嶽廟,位於嵩山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距登封市區1公里。嵩山歷來為道教所尊崇,是三十六小洞天之六,東漢的張陵,北魏的韋文秀,唐代的司馬承禎等紛紛修道於此,現存中嶽廟、老君洞、奉天宮、峻極宮等名勝,中嶽廟名氣最大,它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一處廟宇。始建於秦,其前身為太室祠,為祭祀中嶽嵩山山神之地。中嶽廟佔地11萬餘平方米,廟內現存建築400餘間,金石鑄器200餘件,古柏300餘株。廟內中嶽嵩高靈廟碑是我國道教立碑之祖,碑文記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著名道士寇謙之修復中嶽廟及在此傳播道教的經過,是研究道教歷史的重要金石資料和古代書法藝術之珍品。廟中還珍藏有鑄造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的四大鐵人像,為我國現存鎮庫鐵人之中形體最大、保存最好、鑄造較佳的藝術精品,屬道教文物。中嶽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名山亞武山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亞武山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25公里的小秦嶺山脈之中,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傳說真武大帝在亞武山出家,後轉至湖北武當山得道,亞武山由此得名。亞武山主峰海拔2156.9米,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是河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傳說真武大帝得道後,眷戀這裡秀麗山色,每年都要回來避暑,所以這裡每年6月都要舉行廟會,周圍數省的教眾信徒蜂擁而來,人海如潮,山上山下大戲連臺,盛會長達1個月。現存旅遊景觀有天一宮、避靜宮、玉皇殿、南天門、玉鎖關等20多處。

天一宮位於中峰,是亞武山最大的建築群,大殿供奉真武大帝。該建築坐南朝北,這一獨特風格,據說是因為真武乃北方之神,由北方而來,所以廟門朝北。避靜宮位於北峰,傳為真武大帝當年修煉之所,該建築上有插天絕壁,下臨萬丈深淵,要到此一遊,必先登北峰頂端,憑鐵鏈拽行至一石崖,貼絕壁直行50米方可到達,對於普通人絕非易事。

上清派的宗源地二仙廟

二仙廟位於沁陽市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報答二仙奶奶的救命之恩,仿唐朝大明宮而建,是道教上清派的宗源地。二仙奶奶即魏華存(252~334),字賢安,晉代女道士,號“南嶽夫人”,道教上清派開派祖師,所著《黃庭經》、《上清經》等書為道教重要經典,被道教界尊奉為“紫虛元君”。據說她曾在沁陽市二仙廟附近的陽洛山中隱居修煉42年,並在此撰寫了傳世之著《黃庭經》。現該廟三重五進,樓、臺、廳、坊等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總佔地約11萬平方米,氣勢恢宏,並有碑石二百餘通,被古建築專家譽為不可多得的古代園林景觀。

唐代著名道學家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實,陝州人(今河南陝縣),生卒不詳。唐初太宗李世民曾親自將其召入京師,加號西華法師。高宗年間,流放鬱州,期間註疏《老》、《莊》及撰述其他著作。成玄英開創了唐代道教吸收老莊哲學向義理化方向發展的端倪,並且為從道教哲學立場解釋老莊作了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代道教發展的方向。

一代宗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微,法號道隱,溫(今河南溫縣)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一代宗師。早年入嵩山學道,隱於天台山,唐開元十五年(727),玄宗李隆基命司馬承楨於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他提倡“主靜去欲”說,對理學家周敦頤“主靜說”的形成有較大影響。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天宮地府圖經》、《道德論》等。陽臺宮位於濟源王屋山南麓,是開元年間司馬承禎奉皇命所建,原名為陽臺觀,金代改觀為宮,元明清屢經修葺,今存三清殿、玉皇閣皆為明代建築。

內丹修煉法創始者陳摶

陳摶(?~989),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陳摶好研《周易》,手不釋卷,曾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圖》。其宗教思想融儒、釋、道三家之學說,啟宋代三教合一之思潮,於宋代理學影響較大。據傳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由陳摶的《無極圖》衍化而來。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陳摶的丹道思想主張性命雙修,養生內煉,澄思息慮,調氣入靜,順應大道,以傳統的道家學說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構成一套系統的內丹理論,為宋元道教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太一教的創始人蕭抱珍

蕭抱珍(?~1166),衛州(今河南衛輝)人,金初太一道創始人。得道之初在家立教傳道,因傳授“太一三元法籙之術”而名太一教。太一教主張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濟人。入元,忽必烈追贈其為太一一悟傳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所創太一道流播於金、元。

全真教聖地延慶觀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位於開封城內西南隅,包公湖北,與北京白雲觀一樣被視為道教全真教勝地。金大定年間,王重陽攜弟子由山東返終南山,途經開封時病逝,後人建重陽觀以為紀念。元初,全真教興盛,其弟子邱處機派人主持重陽觀教務,並大興土木,歷時30載,建成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元帝賜名“大朝元萬壽宮”。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殿宇,更名延慶觀。現存玉皇閣部分。玉皇閣高 13米,坐北朝南,採用仿木結構,均用磚堆砌,下閣上亭,上圓下方,造型奇特,是蒙古包與中原閣樓的巧妙結合,具有元代建築風格。閣內供有真武銅像一尊,亭內為漢白玉雕玉皇大帝像。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華派創始人寧全真

寧全真(1101~1181),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開封人,南宋初東華派創始人。東華派是從靈寶、閣皂宗分衍出來的一個支派,靈寶派盛於南朝,唐以後衍變為閣皂宗,在兩宋時雖與茅山、龍虎二宗並稱“三山符籙”,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興盛。據說寧全真資稟純異,敏於記憶,師從靈寶派田虛真、王古學道,肇開東華派,將靈寶發揚光大。紹興(1131~1162)中,寧全真以齋醮祈禱有功,被賜號洞微高士,繼進“贊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祀,皆命其主持。孝宗朝(1163~1189)為人陷害,此後晦跡深遁,益勤修煉,追隨者眾多。

“北頂”五朵山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位於南召縣四棵樹鄉西部,風清景幽,山水秀美,歷來為道家修煉之所。唐貞觀年間肇建廟宇,初為祈雨之地。宋代稱騎立山龍堂,元代稱嘉顯侯廟,明代稱祖師廟。世傳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野後,輾轉避至五朵山廟出家,民稱“祖師爺”,並得此地天寶觀道人張三丰相助,弘揚道場,聲名大振。自此,五朵山始稱“北頂”,又稱“祖師頂”、“金頂”。後來允炆與張三丰南下武當山建廟,武當山又被稱作“南頂”。兩地香火旺盛,遙相輝映,後來發展成為中原和江漢地區的一項重要典祀活動。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河南的這些道觀和道人名滿天下|鄭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