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关中陈镜


语出《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文中今月古月实为同一个月亮,但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每个人能看到的月亮仅仅数十载而已。上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下句“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以计数,只如逝水一去不返,但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古人感慨时光荏苒、人生苦短诗句颇多,如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怀古思今,引人共鸣。

例附本人所书李白《把酒问月》,欢迎关注交流!



三悟轩


题目写错了,原句应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整首诗如下:

把酒问月

这是一首通过咏月来抒怀的诗,诗中反复论证了人与月之间的关系,颇有哲理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采用的是时间交错,今昔对比的写法,一方面表达的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另一方面则展现自己洒脱的胸襟。

异曲同工

有不少古诗与李白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试举两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诗词补习班


问题:“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诗?

前言

这句诗应该是题主记错了,原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来自于李白的《把酒问月》

这种今古对比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见到,怀古也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一、李白《把酒问月》

这是一首七言的古体诗,押了四个韵部,平仄韵相间,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以上平声韵(支韵):时, 之,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换入声韵(月韵):阙、发、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换上换平声(真韵)韵:春、邻、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换上换仄韵(上声纸韵):水,此,里

二、创作时间

这首诗不能确定写作的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写于唐玄宗宗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夏天,李白被赐金放还,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

从诗中李白的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判断这首诗是其辞官以后的可能性比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长安以前,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是与《把酒问月》中的洒脱不太一样。一个是没有遇到伯乐以前,一个是繁华落尽世事看破的一种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对于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也问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两句的诗意在比李白大了几十岁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李白说: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么样, 但是我知道,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们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样,如同流水逝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曾经一起看到过相同的月亮。

结束语

关于咏月的诗词不胜枚举,老街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说一句不好听的,中国古代文人,缺乏深刻的人生思考,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生而为人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这些,古中国文人一般想的不那么深入,最多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君王生,为君王死。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我死了,我活着时所做的一切伟业丰功,是否还有意义?即使这些都有益于后人,但是对于我,又有何益处呢?眼一闭腿一蹬,一抔黄土掩风流,从此灰飞烟灭!于是乎,想到人生苦短如朝露,建功立业了也好,碌碌无为也好,终究要面对生命的尽头,无奈,恐惧,而又迷茫。

刘希夷说: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大意都是说,人生不满百,除去苦难,开心的日子也没剩下多少。如果我有超过百年的生命,岂不是好?不,百年不够,据说沧海桑田几万年变幻一次,我若能每次都见到,该多好啊?不,不,我要像月亮一样,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我要永生!!!!…………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只是幻想罢了,徒增烦恼。

那么幻想破灭之后,应对之策,只有纵欲一途。喝酒嫖姬,游山玩水,每日里写诗填词,以撒娇的方式,做旷达状,来表达对死的恐惧和不解。

其实直到今天,那样子的喟叹,依然常见。




平生未有名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诗《把酒问月》的诗句。容易理解,日月天地永恒,人生只不过是短短几十秋。古人所见也是今天的月亮,也曾照古人的繁衍生息、劳动生活。但一代代古人己作古逝去,而月亮仍是那样永恒明亮照人。真的是;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岁月如水逝,逝去的岁月,不是千金难买,而是绝不能买!一去不复返了!



墨缘7143487112


看到这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想起了另外两句诗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试比较分析一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二句诗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与月进行了对比。人分古今,但从古到今,月却只有一轮。今人只能看今世之月,古人但得古时之月。人无法跨越时空,今人看古月,古人看今月。但月却能照古人,也能亮今人,为何如此不同呢?只因人生短载,明月永恒。如此对比,不免丧气全出,人只能“莫使金樽空对月”了,及时享乐,尽情享受!虽是行乐,心底却是悲苦,让这金樽对月之乐,涂上了一层悲苦之色。那就不是真的快乐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二句也是对比手法,也是人与月的对比,但对比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个人一生虽是短暂,但代代相传没有穷尽,与江月相比,不遑多让,且多了无穷变化在其中。江月虽也年年相望,无穷无尽,但亘古就一个面目,少了无数变化,就显得单调异常了!这两句诗尽显人之心胸广阔,能不计较个人生死得失,在人类这个整体层面上思考问题,愿做人类这条无尽锁链上的一环,境界宏大。作为个人虽死犹乐,豪迈之气在胸中迸发,即使受尽苦楚,心底却是乐极!



你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生死得失,及时行乐呢?还是愿为人类一员,积极作为,让人类代代相传?

我是会说话的锅,鍋有话说。欢迎讨论留言,欢迎关注!


会说话的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仙”李白所作。为了准确理解这句诗,先了解一下诗的全文《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而对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的理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这句诗的白话文意思是: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从古至今,只有一个月亮,且永恒不变,从而见证了人类更迭代谢,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稍纵即逝,诗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深沉悲凉的感慨!2、受这首诗的启发,我又想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初唐陈子皍《登幽州台歌》)这句诗中同样是感叹人生缺憾,生命渺小而短暂,诗人凄凉悲惨得痛哭流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表达了岁月不饶人,“人生易老天难老”,老天爷和月亮共同经历了岁月沧桑和人类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诗是张若虚所著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更是知晓江月年年相似而时光飞逝,人类生生死循环,代代相传,同样感叹岁月如梭,人生短暂!


同名ok


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读这两句诗,就是“物是人非”。

诗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其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已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候的人。说的是一个现实存在,月亮依旧,古人已逝,表达岁月惆怅和人生感慨之情。

该两句诗与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两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似,只是前一句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古代和当今的月亮是一个,但是看见它的人已不同,也就是说月亮作为物还是那个,但人变了,即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怀念旧人,感慨人生苦短,表达时(事)过境迁。

与“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思相近的语句或诗句还有很多,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有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岁月常相似,花开依旧人不复,流年尽相摧(土方岁三《丰玉发句集》)。

这些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现实的感慨,映射人生短暂,人已变化或离去,但是月、花、长江、风景等还在,触景生情,借景物抒发情怀,意境深远。


山会长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骚客仰头问。问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才士的好题目。吾友李太白先生,未能免俗,也写过一首《把酒问月》的诗。但此诗中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却被后人拿来消遣,惨遭“恶搞”。

清乾隆年间,著名文人乐钧撰有笔记体小说《耳食录》,专记世间奇闻趣事以及神仙鬼怪的幽迹迷踪。其书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得一拼。瞧瞧《耳食录》中的《疯道人》一章是如何编排太白先生的八卦的:

一妓继歌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仙者笑曰:“误矣!乃‘今人不见古时月’也。”妓曰:“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亦谁见今时月来?”仙者叹息。

“仙者”即是李白。李白听歌吃花酒,指摘妓女歌词中的错误,不料此妓才辩了得,为太白诗句更进一解。诗仙无奈,唯有叹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嗯,不错。后来,《增广贤文》把这句话收录了进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主观抒情的意味更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客观说理的意味更浓。这个情与理,就是:古人今人若流水人,共看明月皆如此。

铁打的月亮流水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从表面上看,人分古人今人,月分古月今月,所以,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不见今时月。

从实质上看,古月今月,是持续存在,月是同一个月。而古人今人,是断续存在,人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依然照今人。

说到底,就是:人生短暂,宇宙长存。


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咋办?李白的态度相当好:“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啥也别说了,月下独酌,对酒当歌,喝!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莫安排


你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怎样理解?


乍一看,这首诗的这两句非常的唯美朴实,以月亮见证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生,将一个人,一群人的一生勾划描勒出来。用月亮来显示出来,那已经失去的人,不再存在的人,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可是月光曾经见证过,更留下来过。

细细一想,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道理,无数的古人都曾想到过,更加留下来文章诗句来细细的表述过。


老子的一句话非常的著名:“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一类的存在他们的本身不会消亡,更加不会重生,所以它们可以维持现在的永生,直到永远。相同的,月亮也是类似的物质,在某些古人看来不是人与百灵,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或许就是天地的本身。


玄幻小说的一句话很著名,众生是他,他是众生,众生不是他,他不是众生。


在这句诗的意思中,简单的表述了某些长久存在,拥有恒久的生命的物质,见证了一些蝼蚁般的存在虚无缥缈的一生。


月亮是卫星拥有长久存在于宇宙的能力,而人类没有,在诗人存在的年代普通人能活六十岁就已经算是不错了,如何能与长久存世的月亮相比呢?


故使人有感而发,现在的人现在诞生于世界之内,自然没有见过古代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更加不知道古代的月亮曾经照亮过那些人的人生。可是今天的月亮和当初诞生时的月亮是相差无几的,她见识过我们的先祖的各种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大家对这句诗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或者对人生,对月亮,对故人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指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