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導語:

“三產融合”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它是休閒農業的內核。

但現在問題是,很多農莊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三產融合”,最終搞得一產不像一產,三產不像三產;農場不像農場,莊園不像莊園。

在消費者的世界裡,從來沒有“三產融合”,只有消費體驗。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臺灣、日本的三產融合,你可能誤解了

提起“三產融合”、“六次產業”,我們立刻會想到臺灣、日本。

不過,他們的融合,跟我們大部分人理解的融合,其實是兩個概念。

我們很多莊主一入行,就會被各路專家進行“三產融合”洗腦。最後即便對農業壓根不感興趣,也沒打算花心思去做,但為了“三產融合”,為了做綜合莊園,為了給政府有個交代,農業項目必須要上。

結果呢,傾注巨資打造的上百畝“果園”頗為尷尬——做採摘和休閒配套吧,體量太大,壓根用不完;當做一個真正產業去做吧,體量又遠遠不夠。

筆者親眼見到,有農莊種植的上百畝葡萄,最後兩塊錢一斤賣到批發市場,虧得老闆想哭;有農莊種植幾百畝梨,實在賣不出去,乾脆做公益送給清潔工。莊主在現場接受媒體採訪,那笑容比哭都難看。

很多很多這樣的案例,抱著“三產融合”的心思去發展“一產”,最後“一產”不僅沒成為產業支撐,反而成為項目累贅。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反觀臺灣、日本那些標榜著“三產融合”的項目,顯然比我們“實在”得多。

他們大多數休閒農場,如今“休閒”都成為主業,種養殖項目更多作為配套存在。名為“一產”,事實上並非產業。

比如臺灣薰衣草森林,年收入數億新臺幣,堪稱休閒農業的奇蹟。不過這個號稱“三產融合”的莊園,盈利的超半數來自於“心之芳庭”(婚慶項目)和薰衣草產品售賣。

而所謂“一產”部分,佔據的體量很小,並且略微虧損。嚴格來講,薰衣草花田已經不能稱為他們的產業,更多隻是景觀配套和產品背書。

再比如日本的MOKUMOKU農場,由養豬聯合體發展而來,被當作“三產融合”的標杆。不過MOKUMOKU內部,壓根沒有養豬產業,象徵性養的幾頭豬,只是為了休閒配套所用。

雖然社長說“沒有這群豬,也就沒有MOKUMU的存在”。但客觀而言,“這群豬”只是為了豬肉製品加工銷售的背書。整個農場,更準確滴說就是個 “豬”主題的農業公園。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當然臺灣也有很多傳統農業區,會圍繞著農產品做文章,引入休閒項目作為品牌傳播和產品溢價的途徑。比如池上鄉的“秋收音樂節”,就是為了擴大池上大米的影響力。

可以說,以三產為主,把一產當配套的項目,臺灣有之;以一產為主,把三產當引流工具的項目,臺灣有之。唯獨沒有的,是像大陸很多農莊一樣,一產和三產同時發展,每塊都要主打,每塊都想盈利。

當然,臺灣的休閒農場面積較小,因此具有一定特殊性。我們再來看歐美等地的農場,幾乎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是在純種養殖的基礎上,增加了10%左右的休閒元素。

增加休閒元素之後,這裡依然是生產性質的農場,依然以農業為主業。

甚至,不少農場害怕旅遊影響農業生產,嚴格限制開放時間。比如以養蠶為主業的泰國金湯普森農場,被稱為泰國最美農場,但每年僅開放一個月。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盲目融合,導致“什麼都做不精”

很多人抱怨,休閒農業不賺錢。事實真相是:

核心做一產的農場,不少都還盈利,不管多少。核心做三產的莊園,盈利的也不少。

多數賠錢的,反而是一些過度追求“三產融合”,既想做三產、又想做一產、還試圖擇機做二產的項目。

為什麼?

從經營者角度講:

休閒農業是個涉及專業門類頗為繁雜的行業,又是個第三方配套最不成熟的行業。

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主打”,也就意味著不僅老闆要“百項全能”,還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來助陣。這把莊主忙成“蜈蚣”,也做不到啊。

結果就是,農業沒做精,品質不行、渠道不通,最後虧錢;休閒娛樂不夠極致,啥項目都有,啥項目特色都不足,最後客單價低,粘性也不強。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

我不管你是不是“三產融合”,我只管是不是休閒得“透徹”。要麼有足夠的田園風光讓我感受鄉村風情,要麼有足夠勁爽的娛樂項目讓我玩得“嗨翻天”。

歐美的很多休閒項目,就是這樣“極端化”存在。要麼是寧靜幽美的廣闊農場和鄉村,要麼是玩得“樂不思蜀”的度假村。

再比如,法國農協把休閒農場劃分為客棧農場、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村、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和露營農場等九個類型。每個農場只能申請一個類型。從而保證每家農場能夠做到“極致化”體驗。

反觀我們一味追求“三產融合”的休閒農莊:論農業部分,既沒有體量,沒有品質,沒有景觀功效,又不能為三產提供體驗素材;論休閒部分,一味向“農”的屬性妥協,不刺激、不好玩、不潮流、不豐富,遠不能同文旅項目同臺競爭。

所以,融合並不一定1+1>2,反而可能導致個性特色消失。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有主有次的融合,才能發生化學反應

當然,“極端化”體驗,並非一產只做一產,三產只做三產,不去融合,而是需要能產生化學反應的融合。

就像釀酒一樣,糧食和酒麴的比例一樣要正確,才能保證口感。如果非要平衡,一半糧食,一半酒麴,最後只能鬧笑話。

一產和三產也是如此。

要麼從一產切入,把農業做到極致,然後添加適量三產。通過三產這個酒麴的催化,形成品牌擴張、產品溢價和消費升級。

要麼從三產切入,專注把休閒做到極致,並輔以適量一產。通過一產的配套,增加三產的消費場景和延伸品的信任背書。

與其一開始就想著“三產融合”,不如專心把一個產業做好,再試圖融合另一個產業實現昇華。

就像實體行業做好了,加上金融就像插上翅膀。如果實業不行,金融玩得越多,發生金融危機的速度越快。

盲目追求“三產融合”,才是休閒農業的最大誤區

三個殘次品加起來,還是殘次品,不會因為放到一起就變成優秀產品。同理,三個不及格的產業,不管是做加法還是做乘法,最後出來的只能是更不及格的產業。

一味地盲目追求“三產融合”,盲目把一產和三產做加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最後只能兩頭落空。

衷心希望,我們的休閒農業能夠儘快學會“融合”,儘快做到產業專注和融合發展的統一。

也唯有此,我們農旅行業,才能笑對各種休閒業態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