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私信“績效”二字,附送長達1小時的員工績效考核激勵視頻!

導讀:

這是一篇中國民營實體經濟近20年發展的縮影,也是無數“老王”的辛酸史。但凡經歷過中國近20年經濟發展的,相信都會產生共鳴和深思。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中國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一個真實的案例

40多歲時候,老王辦了一家印刷廠。

開始的時候是小打小鬧,只有一臺八開機,一臺切紙機,七八個人。印些單色的票據、作業本等零雜件。

2002年,政府在城郊劃了一塊很大的地,這塊地被稱為工業園區。政府提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叫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為此,這園區也叫金巢工業園區。老王也想到園區辦廠,但資金不足,進園至少要拿二十畝地,雖說政府優惠,但一畝地也要五萬,二十畝地就是100萬,而且進園之後要建廠房車間辦公房,這至少也要一兩百萬。老王拿不出這些錢,進園辦廠的想法,只能停留在思想裡。

但後來,老王的印刷廠還是搬進了園區,是老王租了別人的廠房,那是家引進的外資企業,在園區拿二十畝地,建了4000平方米廠房,但過後,那企業並沒投產,閒置在那兒。這樣閒了兩三年,便把廠房租給了老王。

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在園區,老王的生產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不管是人員、設備還是業務,都比以前擴大了許多。比如2006年,老王的印刷廠有二十多人,年產值300萬,除去租金、人員工資和其他開支,老王這年的純利潤有50多萬。但這些錢剛好夠買設備,老王這年買了一臺雙色機和一臺訂書機。加攏來,剛好50多萬。也就是說,這一年做下來,老王等於賺到一家人的吃飯錢,賺到二十多個工人的工資,還賺到兩臺設備。

其他年份也一樣,老王工廠看起來規模不斷擴大,一是人員增加,從二十幾人變成了四十多人,產值也越做越多,從三百萬增長到五百多萬,利潤相應也提高了,但和以前一樣,賺的錢都購置設備了,比如那幾年老王買了膠裝機、復膜機、拉膜機、粘盒機以及數控切紙機等等。這樣算下來,老王這幾年還是隻賺到一家人的開支、工人的工資和那些設備。

2011年,老楊還欠了債。

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欠債是因為老王買了一臺四色機,印刷行業競爭相當激烈,你做不了的東西,別人能做,這樣,業務就被別人搶了。為此,老王下血本買了一臺四色機,200多萬。老王這年產值達600多萬,按15%或18%的利潤計算,純利潤在100萬左右,但這臺四色機,卻花了200多萬,老王這年欠債100多萬。

再後幾年,老王印刷廠的業務做得也算不錯,除了發工資和日常開支外,老王還了那100多萬的債,多餘的一些錢,又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設備,這樣算下來,老王還是沒賺到錢,只賺到廠裡那些大大小小的設備。

到2015年,印刷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時的包裝盒上都有條形碼,如果想繼續做包裝盒,就必須買打碼機。一臺打碼機的價格是100多萬。為了適應生產,老王狠狠心買進了一臺打碼機。這年,老王的純利潤是60萬,打碼機是110萬,也就是說,這年老王又欠了50萬。

打碼機裝好的那天,老王看著打碼機發呆,邊上有人說:“這些錢在我們這座小城市可以買兩套好房子。”

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老王說:“還可以買一輛奔馳。”

老王還真想買一輛奔馳,作為男人,他同樣喜歡車,但他現在開的,還是一輛2003年買的六代雅閣。

現在可以對老王辦廠進行總結了,從2002年到2015年,老王辦廠14年,不但沒賺到一分錢還欠銀行50萬,老王賺到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700多萬的設備。當然,老王這14年還讓40多人有工作做,這是一種社會效益,這讓老王很欣慰。

2015年底,租給老王廠房的房東來了,由於種種不可抗拒的原因,房東不能再把廠房租給老王了。可想而知,老王心裡有多難受。

這時候老王快60歲了,做事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人家讓他搬,他也就不想再辦廠了。老王后來把那些設備賣了。機械設備像汽車一樣,過手就虧,老王那些設備只能按購買價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價格賣出去,也就是說,老王那700多萬的設備,只賣到150萬,還了銀行50萬欠債,老王還有100萬,這是老王14年辦廠的所有收入。

中國民營企業主的辛酸史,論中小企業管理變革的緊迫性

有個廠裡的副手笑了,廠長所得不過是我14年的工錢,還操心費力的,哈哈……

老王沒作聲,但眼淚卻忍不住流了下來....

反思中小企業的管理變革,挖掘員工潛能、聚焦利潤,實現員工和老闆雙贏

作為企業主,除了低頭拉車,還得抬頭看路,要清楚自己經營企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通過機制和體制的建立,讓企業和員工共同發展,並獲得最終利潤最大化。

一、企業固定薪酬是企業最大的痛。

  • 1.對員工而言,薪酬固定,雖有安全感,但缺乏上升空間;
  • 2.對老闆而言,固定加薪員工才有動力,但價值並不清晰、動力經常不能持續;
  • 3.固定高薪養懶,固定中薪留人不勵人,固定低薪失心喪志;
  • 4.安全感過了頭就是助長安逸,安逸之下無勇士;
  • 5.破除剛性薪酬,是做大蛋糕製造共贏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