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怎樣解釋?

馮潘


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和)這句話簡單的理解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倆體組成,陰陽相合就是最好的狀態。如(陰陽)不和,不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實實在在的人來說,男為陽,女為陰,男女人數適當,婚姻問題就都好解決。再則,男子性情剛烈,女子性情溫柔,這樣的婚配才能和和美美,白頭偕老。反之,男人性情剛烈,女子性情也剛烈,這樣的婚配會發生吵吵鬧鬧,在一起也不會幸福的。這也許就是今天好多人離婚的原因吧!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植物也有陰陽之分的。比如玉米,玉米是自花和異花授粉的,當玉米出(天花)後,遇上大風,天花折斷了,就授不了粉了!玉米就會大量減產的。

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以此而論,國家和諧,就富國強民!反之,就像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經常有戰爭,人命都不保!發展就很難了。


朝花夕拾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句話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的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譯文]:負陰而抱陽為背陰而向陽之意;衝為衝突,交融的意思。

道生初始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的二,陰陽二氣交合而生三,混合的三生萬物。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的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老子在這一章中講了大道的一個衍生規律即大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萬物,這裡其實和他的第一章意思相同。大道從無到有。然後衍生出萬物。從而我們可以推出萬物都在道中,既然萬物都在道中,那萬物自然會懷抱天,揹負著地,天為陽,地為陰,那這裡就將陰陽理論和道合在一起了。

那讀過《易經》的都知道,《易經》中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樣的句子。其中太極就是我們的道,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觸合,來自於同一物質,我們將它們揉合在一在成為”和氣”,萬物都生而為陰陽結合而成和氣所致。和氣使得萬物安寧和生生不息。

在我們宇宙間,生活中都有雌雄、陰陽之分,只有陰陽二氣中和,就能合成和氣,才合乎道,合乎道德,合乎大道,才不致於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因為人和萬物的特性是“和”。所以“和”成於道,按道行事,遵循自然規律,那麼人和萬物就行穩致遠,合乎於道了。

由遵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道,我們將悟到三個道的智慧即為人之道、處事之道、經商之道。

♡為人之道:寬容待人。感悟:得饒人處且饒人。

♡處事之道:和為貴。感悟:天下大同,求同存異。

♡經商之道:和氣生財,既是經商之道又是感悟之道。





極簡謀略


大家好!平常小道來回答。

先糾正一下,題中的“中氣”應該是“衝氣”。這句話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意思是說世間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相互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01何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先引用一位古人的觀點,呂吉普說:

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向於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

聽呂老的意思就是說萬物都有背靠陰面向陽的習性,欣欣向榮。對植物來說就是朝著有陽光的地方伸展,對於動物來說喜歡溫暖的區域。

02何為衝氣以為和?

衝,激盪,融合。

衝氣,就是陰陽二氣相互激盪。

和,指的是陰陽合和的平衡狀態。老子的粉絲莊子在他的《田子方》裡這樣講: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衝氣以為和指的就是陰陽合和的一種狀態,可以想象為平衡氣體。

03二生三的過程

陰陽交合是產生萬物的方式,而陰陽二氣便是萬物最基本的元素。由二生三,達到一種陰陽融合的狀態,新的和諧體就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出來了。

平常之人亦有小道,關注【平常小道】,品讀國學名著。

越多關注,越多收穫!


讀耕


有意思的是,王弼和蘇轍注道德經對這一句沒有解釋。

為什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應該先看到前句,萬物由道而來,

而一陰一陽謂之道,

所謂負陰抱陽不過形象說法,

似乎一背一懷,

其實應當作陰陽圖看,

中間並無一個負抱的主體,

只是表明一而二 二而一的關係。

由此,衝氣大概表明這個萬物是動態,

如論中庸時說發而中節謂之和,

陰陽兩氣(個方面)此消彼長,不斷達成新的平衡。

衝字讓人想到衝突、衝動、衝擊,也事實上有矛盾的特徵,

但也正是二氣之中,乃為一氣,往上就是太極與道了。

由此,道生一以往而萬物,

萬物由陰陽歸於沖和而複道(一)也。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四十二章,簡單的解釋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陰有陽,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那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就是事務內部消極的、保守的、隱藏的、安靜的等方面的因素,陽就是事務內部積極的、激進的、顯性的、運動的等方面的因素。

陰和陽是一個事務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對立,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劃分陰陽,而且有無數種劃分方法,就從人自身來說,也有無數種劃分方法,如手可以分為手心和手背,鼻子可以分為鼻腔內和鼻腔外,動作可以有吸氣和呼氣,眼睛可以看得清和看不清,人的身體可分為身體和意識,意識又有顯意識和潛意識,這些都可以劃分為陰陽兩個屬性。

我們把眼光放大,從宏觀世界來講,比如太陽系行星圍繞太陽轉,行星是陰,太陽是陽,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圍繞銀河系的某個焦點旋轉,這是陰,那個焦點是陽。如果進入到微觀世界,你會發現原子分為原子核和電子雲,原子電子雲包裹著原子核,它們分別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而且每個基本粒子都有兩種屬性,波粒二象性,這都是陰陽的體現。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劃分陰陽,而且陰陽可以隨著參照物的不同,視角的不同進行轉換。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行為、學說等等也可以劃分陰陽,比如對與錯,唯心和唯物、等等也都可以劃分陰陽,一般來說,很多東西只是陣營和力量的對比,沒有對錯,比如唯心和唯物,沒有違心,唯物也就不存在,他們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萬事萬物都可以劃分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促進事務的發展變化,可以稱之為陽,阻礙事務的發展變化,可以稱之為陰,世間萬物都在陰陽的對立中,維持一種平衡,並隨著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而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衝氣以為和。


聚靈陣


老子的這句話體現了萬物既對立又統一。萬物均有陰和陽兩個方面,陰和陽作為事物的兩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萬物都是在陰陽二氣的激盪中才得以生成新的物。


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處在矛盾中、運動中、變化中,如此萬事萬物才能一直具體存在。同時萬物都有正反,衝氣就是陰陽結合的契機或者說使陰陽發生作用的無形之手,只有在陰陽的互相作用中,生命才能夠得以生、得以發展、得以壯大、而又慢慢消亡。這個觀點,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唯物辯證法。

那麼為什麼說萬物是負陰而抱陽以生,而萬物負陽而抱陰為殺呢?道德經是老子讀《易經》後的體會和發展,也就是說易經是道德經的生命之源。易經是自伏羲開始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通過仰觀天上日月星辰之運行,俯察地上飛禽鳥獸之情狀而總結出來指導我們人類認識、改造這個世界的法寶。一年中夏至最熱稱為陽到達極致,而過了這一天天氣開始轉涼,易經講這叫陽極而陰生,事物走向衰亡。而冬至這一天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陰達到極致,而過了這一天天氣轉暖,易經講這叫陰極而陽生,萬物開始扶蘇。



那麼萬物負陰而抱陽以生可以理解成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萬物開始復甦,而萬物負陽而抱陰則理解成夏至這一天陽極陰生開始萬物開始衰亡。

而衝氣以為和裡的衝氣就是主導陰陽相互作用的無形之手,那衝氣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有三層含義:是生萬物的源頭;二是萬物運行所應遵循的自然法則;三是主導萬物運行的無形之手也就是上面說的衝氣!

個人粗淺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聖哲同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gū),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平衡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交融形成新的平衡體。(片面的講解,大家可以查閱更多資料)




青雲器


(42)這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內容。本章全文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大意):

道產生了一,一產生了二,二產生了三,三產生了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包含著陰、陽,調合陰、陽的是看不見的氣。

人們所厭惡的是孤、寡和不穀,但是王侯卻用它稱呼自己以示卑下。所以,事物有損就有益,有益就有損。別人教導我,我也教導別人。強橫者不得善終,我要象父親一樣用這個道理去訓誡他。

簡單解讀:

這一章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第二段從“人之所惡”到“吾將以為教父”。有人認為,這兩段在內容上沒有關聯,是錯簡或誤抄所致。還有人認為,兩段內容,雖然關聯不大,但意義是相近的。筆者所看到的版本,兩段都是放在一起的,因此暫放在一起進行解讀。

第一段是老子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衍生萬物的過程。說明天下萬物都在“道”中,“道”是天下萬物之母。離開“道”,就不會產生天下萬物。天下萬物之所以能夠產生且千姿百態,是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沒有“陰、陽”,沒有“衝氣以為和”,就沒有天下萬物的蓬勃生長。所謂“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和而萬物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負陰抱陽或陰、陽相接化生萬物,或者說“道”生萬物,其條件就是“衝氣以為和”。這個“氣”既可以是陰陽合和產生的氣,也可以是某種未知的“精氣”,總之,化生萬物,必須以“衝氣以為和”為條件。老子初步地觸摸到了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條件,這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這段關於無下萬物生成論,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段是老子對王侯說的。首先,指出人們們厭惡的是孤、寡、不穀,誰都不願意成為鰥寡孤獨者,更不願意被孤立。然而,王侯卻常常稱呼自己為孤、寡、不穀,以示卑下。王侯自稱孤、寡、不穀,實質上是自謙的說法。王侯們認為,越是自謙,越能得到臣下和百姓的擁戴和尊重。這裡麵包含著事物“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道理。其次,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老子認為,別人教育我,我也教育別人。要用“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道理,來教育那些逞強暴戾的統治者,要象父親教育兒子那樣來訓誡他們。老子身處春秋時期的戰亂年代,親眼看到了太多的暴政和燒殺搶掠的戰爭。老子要做勸導王侯放棄暴政和戰爭的教父。

老子關於“損、益”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事社會活動的人們,特別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們,必須懂得“損、益”的辯證關係。


布衣閒人10


首先勘誤:應為衝氣以為和。

先明確一點,老子說的陰陽,不是萬物的組成,而是萬物的屬性。

萬物的組成是三,那個三?夷希微。這才是萬物的組成。進一步說,組成萬物的夷希微,均有陰陽的屬性。

萬物負陰而抱陽。其中,負,可以理解為揹負,抱,可理解為懷抱,這樣,就形象了。

那麼,氣又是什麼?氣為炁。炁又是什麼?炁是能量。理解為夷希微的能量也可以。

因此,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意思是:

萬物,都是具備著陰與陽兩種屬性,並且,能量的進入調節,陰消陽長,陽銷陰長,萬物始成。


老祖宗的智慧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雖然此語僅短短的幾個字,但是要想比較客觀實在地將之解釋清楚卻是很不容易的,就算某些名家對此也要謙虛下來,而且本人也看了某些所謂的名家鉅子們對相類似的解釋也是潦潦草草,不能盡人心意。

——問題的關健在於陰陽二字,因此只有將陰陽二字鬧明白了,那麼個"負"字,一個"抱"字就好參悟了。而這裡的陰陽應如何定義才比較可靠與恰當呢?對此,我想我們必須抓住"萬物"這個關健。平心而論,許多人很容易將"萬物"作非常表面的理解,認為"萬物"包括一切在類的事物,物體,有機物,無有物等等。雖然確實是這樣的,但僅僅是如此認識,我們也無法真正抓住陰陽的實質,對此我僅僅談我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陰陽二字我們應該將二者與易經中的乾卦與坤卦相結合來理解,我們應該將陰陽二概念作有靈魂,有生命,有意識的個體來看待之。即將陰看作有生命的靈魂,而將陽看作是陰所生命存在的環境。即只有在特定之陽的條件下,陰這個生命體才能存在,發展與成長。因此,陽是陰先決條件,而陰是陽的性質表現,就像質量是力的物質表現與存在形式一祥。因此萬物負陰而抱陽就可以這樣理解,即一切事物皆是以生命,以靈感的陰為載體,而又依賴於此陰相對應的陽所規定的特定環境與條件才能存在與出現的事物。

——而中氣以為和,意思就是由此陰陽二極生成的萬物一定是陰與陽之二氣相反而相成,相應而相朝,相育而相生,相含而相輔,相沖而相和,即衝陽和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