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馬謖失守街亭的故事,相信大部分熟悉《三國》的觀眾都很瞭解了。這裡再按照正式記載,做一個簡單的的回溯。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失街亭蜀、魏兩國的進軍路線


在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命令馬謖守街亭,而馬謖自作主張沒有完全遵守諸葛亮的將令,導致街亭失守,進而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魏將張郃


這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橋段,傳看千年。但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由此引申出更多的問題。

首先,諸葛亮之所以要派馬謖去守街亭,難道真的是實在沒有其他將領可用了嗎?

《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魏將張郃


也就是說,當時在諸葛亮帳下聽用還沒有被派出去的將領還有名將魏延和吳壹等,一個“等”字充分說明了,諸葛亮帳下還有很多將領可用。且諸葛亮“違眾拔謖”,也就是說,眾人都反對讓馬謖守街亭,只有諸葛亮力排眾議,目的就是為了提拔馬謖,也就是說,馬謖當時的職別等級也是不夠資格去守街亭的,是諸葛亮破格提拔之後才去守的街亭。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馬謖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棄魏延、吳壹這樣久經戰陣的驍將不用,而非要破格提拔馬謖呢?

這個問題就要從馬謖的哥哥馬良說起了。

《三國志 蜀書 馬良傳》記載“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就是說馬良很有可能與諸葛亮結拜過,或者他們本身就是親戚關係,至少關係肯定不是簡單的“同僚”或者“上下級”關係。所以,馬良與諸葛亮的關係才那麼好,才稱呼諸葛亮為兄長。而我們也都知道,馬謖是馬良的親弟弟,自然也就與諸葛亮有了相應的親屬關係。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馬良


《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記載“良弟謖,字幼常,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通過上述記載,說明馬謖作為謀士,曾經為諸葛亮出過一些重大的討伐政策,並且被諸葛亮採納,且效果很好,“七擒孟獲”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

那麼,馬謖兼有諸葛亮親屬的關係,又有戰略級的敏銳眼光,受到諸葛亮的賞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個問題來了,那麼馬謖這個人到底能不能用呢?

《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白帝城劉備託孤


劉備其實早就看出馬謖之才難堪大用,也早就知道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不一般,諸葛亮遲早要重用馬謖。所以劉備臨終時跟諸葛亮留遺言的時候,其他人都沒說,就單單提起馬謖,可見劉備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劉備


可是,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遵守劉備的遺命,並沒有放棄馬謖,反而提拔馬謖為參軍,一嘮就是一天。

所以,如果說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將令的話,也是諸葛亮違背了劉備的遺命在先,而這種自作聰明的“違背”在他們之間也必然是有傳承的基礎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相同能量的人才會互相吸引,所以,他們在這點上也有著共通之處——都是自恃才高,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在後來出箕谷和子午谷的問題上,諸葛亮也是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魏延


第四個問題,諸葛亮是如何處理馬謖的呢?

《三國演義》中說的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不然。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據《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記載“謖下獄物故,年三十九,亮為之流涕。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蔣琬


也就是說,馬謖是死於獄中,並不是諸葛亮下令處斬的。

而,在馬謖死後,劉嬋得到消息後,派蔣琬去漢中質問諸葛亮“天下未定而殺謀臣,不可惜嗎?”諸葛亮則以孫武治軍依法度的至理名言回應。也可以說是合情合理。

換成其他人,在這個時候做出選擇也確實都是兩難,不殺則不足以明法度,三軍有可能就會軍心渙散;殺了,己方就會損失重要謀士,為將來的統一天下減少了可用之才。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當然,諸葛亮的選擇是沒有殺馬謖,可能是愛才,也可能是徇私,也可能是還沒來得及處斬,不論什麼原因,諸葛亮都還是沒有殺馬謖,馬謖是在獄中死亡的,死亡原因不詳。

但是,諸葛亮也正好用這個機會來整治軍中法度,這一點倒確實是諸葛亮高明之處。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諸葛亮


第五個問題,馬謖失守街亭到底是誰的錯?

在這個問題上,直觀的感覺是馬謖不遵將令,導致的街亭失守。

但是,如果我們細思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就像一支槍和人的關係的問題。一支槍殺了人,是槍在犯罪?還是持槍的人在犯罪呢?

答案一定是——人在犯罪。

那麼,在街亭的問題上,誰是槍?誰是持槍人呢?

不言而喻,當然是馬謖是槍,諸葛亮是持槍人了,所以,到底誰才應該為接聽失守負主要責任呢?相信大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結論了。

我突然想起了楊修說的那句名言“非丞相在夢中,實君在夢中而”。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被斬之前的馬謖


第六個問題,為什麼說諸葛亮不可能北伐成功?

在給《三國志》做注的人中,東晉史家習鑿齒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東晉史家習鑿齒雕像


習鑿齒認為“諸葛亮作為一國宰職,不能做到‘將有能之士德配其位,才堪其職’。即使有劉備這樣的明主的勸誡,也還是不能改變他執拗的想法。最後導致像馬謖這樣的才能之士不得不被廢棄,蜀國本來就是偏僻一隅,人才匱乏,再這樣浪費掉僅有的現有人才。一個人才匱乏的國家,由一個沒有識人之明卻主宰軍國大事的人來運作,怎麼可能統一天下。”

習鑿齒的上述評語,其實也是我的觀點,而諸葛亮沒有識人之明這一點,從其死後魏延和楊儀之爭就是另一個例證。

縱觀諸葛亮一生,不可謂不是一代賢相,也不可謂不是偉大的政治家,更加不可謂其未盡全力。只是,確實為其統軍和用人能力所限,導致最終無法實現北伐成功的目標。


諸葛亮為什麼註定不會北伐成功?通過馬謖失守街亭來分析

萬年諸葛亮


�{��p�\u0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