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萌泽玺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国宝级文物有三件:第一件中国文物《金刚经》。第二件中国文物《邢侯簋》第三件中国文物是《女史箴图》。另外,中国文物收藏在此的数量总量在两万件左右,有代表性的有260多件。


青白世界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回答了:《金藏寄喻》认为在回答"主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概括的讲一下中国的国宝流失在海外哪些地方!以备广大网友心中有底!★大英博物馆一向被世界认为是″中国以外藏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共计有2.3万余件(后祥)。★英国大英图书馆珍贵文献和古籍有6万多件!★法国枫丹白露宮,计3万多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品全部是圆明园珍品!★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院。★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瑰宝:1860年八国联军中的英国军人从圆明园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部份被拍卖!其中许多是珍品和孤品,書画有东晋顾愷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是清代皇帝乾隆最心爱的藏品之一)、李思训《青綠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寬《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等!

青铜器有:商双羊尊、西周康候簋、邢候簋等等!

另有瓷器、玉器、雕刻品等计2.3万余件!

★附图一:唐顾恺之唐代摹本《女史箴图》

★附图二:唐张萱號国夫人《游春图卷(局部)》。

★附图三:五代顾闵中《韩照载夜宴图》。

★附图四: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

★附图五:五代阮郜《阁苑女仙图卷》。

★附图六:元.王渊《鹰逐画眉图轴》。

《金藏寄喻》供珍贵图,希各位大家敬请关注!


金藏寄喻


大英博物馆里收藏了23000多件中国文物,这也使它成为海外收藏中国文物首屈一指的博物馆。然而,由于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中国文物只能保存于库房,公开陈列的展品约2000件,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它们集中展示于三个展厅: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中国玉器厅(33号乙馆)以及大维德瓷器展厅(95号展厅)。以上展厅中几乎囊括了中国文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石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代表性的有,顾恺之的女史简图,大明永乐剑,以及新时期晚期玉面神人像

顾恺之的女史简图

大明永乐剑

新时期晚期 玉面神人像


景粼玖序


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之丰令人惊叹。其中来自中国的珍品高达2万多件。

这件作品就是我们中国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了。这件作品 没有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是我们的一个重大损失,这幅画年代久远,顾恺之也十分有名,他的水平很高,当时的人称他是“才绝”、“画绝”、“痴绝”。这幅画很长,描绘了女人应该要遵守的榜样,都是一些历代贤妃的故事,所以叫做 《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存大英博物馆。

玉琮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并称为“六器”。、关于玉琮的用途,有很多种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仪器,能够用来探测天文,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礼器。这件玉琮是目前发现最大,最珍贵的玉琮之一。也在大英博物馆呢。


半夏锦年似夏天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有两件是中国的顶级国宝。一件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另一件是敦煌壁画,而这两件藏品也堪称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平常人难得一见。

女史箴图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创作,原作已佚,现存为唐代摹本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1860年,英军大尉基勇松(Clarence A. K. Johnson)将圆明园中所藏的《女史箴图》唐代摹绘本盗往英国。

树下说法图树下说法图

唐代, 高139厘米,宽101.7厘米

这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绘画作品中保存较完整、年代较早的一件。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渲染出一种静穆庄严的感觉,释迦牟尼端坐中央,各位菩萨分列两侧,倾听佛祖说法。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中国莫高窟中遗书、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就包括我们在大英博物馆中看到的敦煌壁画。在大英博物馆看中国历史变迁。

除了《女史箴图》和敦煌壁画,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等各种门类,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玉面神人像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宽5.8厘米

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

青铜双羊尊青铜双羊尊

商代,高43.2厘米

这件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它的形状为两只背部相连的公羊,双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

木质观音像木质观音像

宋/金,高170厘米

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木质观音像,从造型上看依稀保存有唐代风格,观音的发髻高高束起,衣纹流畅,缨络华丽,表情安详而肃穆,并且通体施有彩绘。

大维德花瓶大维德花瓶

元,青花瓷瓶

这对花瓶为大维德爵士所有,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这也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刻有铭文的青花瓷。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明代宣德(1426-35年),高62厘米

此罐装饰有威武的云龙纹图案,底部饰有莲瓣纹,罐上的文字表明这件器皿是在“御用监”的督办和资助下完成的。此罐原为一对(另一只现藏于瑞士苏黎世的Uldry Collection)。

粉彩花鸟纹卷云耳抱月瓶粉彩花鸟纹卷云耳抱月瓶

清雍正(公元1723-35年),江西省景德镇

粉彩花鸟纹卷云耳抱月瓶是当时粉彩瓷的精品。此壶绘画装饰的细节十分出色,反应出这件瓷器属于宫廷供用和督造制品。











碧露霜桐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博物馆中最出名最出色的展馆,里面很多的藏品都是在其它国家了掠夺来的,珍藏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顶级文物和艺术品。

也珍藏了我国很多的顶级文物,如:金刚经刻本、西周文化邢侯簋、女史箴图、玛瑙腰带、伎乐纹玉带、仿古玉圭、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期的金铜佛、隋朝白色大理石佛像、唐朝的唐三彩瓷器等。





江北第一虫


大英帝国藏品的丰富种类之多也曾侧面反应了那个已经没落的大英帝国曾经的强大,全世界的珍贵藏品应有尽有,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于英国发生的几场失败战争当中可谓损失惨重。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最悠久的文明……”

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藏有各国珍品有600多万件,光中国文物的就有2万多件,每一件都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凝华出来的佳作珍品。

例如易县辽代三彩罗汉, 三彩罗汉背后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

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

尊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盛酒器之一。这件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它的形状为两只背部相连的公羊,双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了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





大道贯心源


大英博物馆还藏有大量中国瓷器。其中有一件宋磁州窑白地黑绘剔划花熊纹叶形枕(如图) 叶形枕面,尖形一端高高翘起,前方枕沿刮釉,箱形枕座边角圆滑无装饰。枕面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后以含铁的"斑花"料绘熊纹,熊的五官及手足部以尖锐状工具划出。随枕形在其内划出两周如意形开光,进一步做叶形开光。正中的黑色狗熊憨态可掬,身朝左方,下肢着地,两只前爪撑在一棍状物上,脖下系一粗绳,拴在不远处左方矮木桩上。

《诗・小雅・斯干》云:“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因为熊具有雄壮勇武的特征,是男子阳刚性格的象征,故古人以梦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所以,将熊的纹样绘画于陶瓷枕上即有避邪祈福之意。从枕上所绘熊被链于木桩来看,似是宋代熊戏表演时狗熊幕后休息的场景。

这件瓷枕黑白对比鲜明、装饰刻划细腻,又充满趣味,对研究宋代陶瓷绘画及民间文化、社会审美情趣等,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磁州大可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顾恺之 《女史箴图》、中国厅内的敦煌壁画、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中国东汉时期文物、明朝“永乐大典”、商代双羊青铜樽、中国青铜器:释迦牟尼佛像、中国唐代的唐三彩瓷器等等


庄里的雯子


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前往中国办展。与中国公众见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从被喻为“人类摇篮”的坦桑尼亚奥多维遗址挖掘到的200多万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石,有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戈雅和伦勃朗的画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时期及日本、韩国、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独没有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收藏”的中国文物。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现实

根据大英博物馆的统计,该馆拥有七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参观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国厅参观很难统计。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

记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2004年10月,至今来过4次,每来一次情趣就减少一次,因为厅内的展品基本上没有更换过。据介绍,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该馆财力紧张,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财力吃紧也致使该馆无力开展中国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这些状况都是有悖于该馆的办馆政策的,即展品必须经常更换,让库存文物与公众见面,以确保展馆吸引回头游客。大英博物馆财力吃紧由一件事情就可见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个有空调恒温陈列保护设备的新中国展厅,否则,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也许照样放在老旧的藏室里任凭虫吃鼠咬。

大英博物馆3月份首次到中国办展,中国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负盛名的藏品,了却一桩心愿。尽管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是大英博物馆秉承的三大原则之一,但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到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在费用和签证等方面都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此次他们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珍品。

其实,这只是拉开了大英博物馆到中国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馆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就宣布与中国签约建立博物馆协作项目。大英博物馆计划将世界各国的收藏品送往中国展览,中国将重要文物送到英国展览。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馆还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亚述帝国与艺术:大英博物馆馆藏古亚述艺术珍宝”展,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英国与世界”展览,并将出版收藏的中国画。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此次大英博物馆首次到中国举办展览的一个细节是,展览得到了近年来大力拓展在华业务的某英国银行的赞助,这种企业树立市场形象的公共关系技巧无可厚非,不过解读止于此是不够的。

原址保护原则与文物回归的可能性

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那些祖先的杰作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这次“世界文明珍宝展”的消息公布后,人们在问:为什么不包括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权有争议的藏品?

据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文物,也因此和许多国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顾虑吧。”但英国卫报3月3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里格说,中英两国政府是鼓励文化交流的,英国也未对展品的选择设立任何限制,“我们会特别高兴把这些藏品借给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的理解是他们有比我们更好的中国艺术品。”

这并非是各说各话。关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提出了“原址保护”原则。针对这个公约,2002年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所谓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对这个宣言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将文化“环球化”的做法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余孽,那些流落异国的文物都没有经由现今人们所认同的合法渠道。

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对此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这个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原址保护” 原则抵触,与正义公理相违背,践踏了曾经遭受侵害的国家与民族的正义权利。他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164万件,流失在各国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是在战争中流失国外的。他们提出用分类索还的方法,即从合法买卖中流失的文物应由国家出资购回,被掠夺走的文物则应无偿归还。

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希腊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这种文物所有权纷争的典型例子是该馆收藏的56块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带的归属问题,这是近年来所有文物归属权争议中最著名的案例。

该文物是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当时的英国驻希腊大使洛德·埃尔金伯爵在1810年将这些文物运回大英博物馆,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故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腊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这些神庙雕刻的要求,此后历届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施加外交压力,但均无果而终。雅典申办2004年奥运会成功后,希腊政府和民间团体“英国归还大理石雕委员会”进一步向大英博物馆施加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并提出以贵重文物交换借展的解决办法,但大英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断然拒绝。麦克格里格馆长表示,埃尔金大理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宽广的历史含义。他希望希腊能接受一个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复制品。他说:“大英博物馆是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与羞耻相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些年英国媒体偶尔也有关于中国文物的报道。除了中国文物在伦敦的拍卖行受到追捧的现象外,还有文物被盗毁的报道。如2004年10月4日,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收藏的9件中国文物失窃事件,价值约达6 万英镑,其中包括一个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的用于祭祀的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馆15件中国文物失窃,均为制作于公元700年至公元 1400年间的珠宝饰物,大英博物馆发言人称“显然都是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剑桥博物馆参观时自踩鞋带绊倒,将摆放在楼梯窗台一套价值10万英镑的中国瓷瓶撞碎,这套产于17世纪晚期或18世纪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该馆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国看中国文物,最好还是去大英博物馆。其门类齐全的藏品使中国参观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还伴生出复杂的感受。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其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辉煌文明的遗物,何尝又不是有着类似的命运。敦煌的“王道士”因为泄露了藏经洞而备受国人怪罪,记者在大英博物馆里却仿佛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独为中国特产。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大意),单单怪罪“王道士”对反思保护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大英博物馆要到中国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展,对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遗产不是一次很好的启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