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古浪,古稱蒼松。“古浪”是個吐蕃地名。唐衰、宋亡、元滅,直至明代之初,儘管官方將蒼松故地屢易他名,而本土百姓卻仍然叫它“古浪”。

我的家鄉是河西走廊東端的古浪縣。古浪為什麼叫“古浪”?這不僅家鄉父老不甚了了,就是翻閱史書方誌,也不曾作過任何解釋。這真所謂“數典忘祖”,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古浪,古稱蒼松。漢武帝開邊拓土,在這裡設置了蒼松、揟次、樸環三縣;其地面相當於現在的古浪縣全境及鄰縣武威、天祝的部分屬地。後漢、三國時,大體仍然用這個建置。迨至十六國的後涼和以後的隋朝,復改蒼松縣為昌松郡。八世紀初,唐王朝在古浪峽口築和戎城而置和戎縣,繼之仍改為昌松縣。八世紀中葉,強盛一時的吐蕃族(藏族祖先)攻佔了隴右、河西諸州,唐置昌松縣自然也就變成少數民族的牧地了。五代、西夏,以至於元,統治者迭有更替,但蒼松故地仍採用過去的幾個名稱,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明太祖洪武十年,才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古浪”這個地名。明初的古浪縣屬於莊浪衛所轄的一個屯守所。清雍正三年,始升格為古浪縣,以迄於今。

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漢朝人把這塊地命名為“蒼松”,其意義是一目瞭然的。當時這一帶大山深壑間,必定是遍佈著鬱郁蒼蒼的松林。在我的少年時代,還有幸看到故鄉的顯化山、石門山、茶樹溝、黑溝等山區茂密的松柏樹林;本地至今還保留有“黑松驛”這樣的地名,都可以印證遠古時代古浪地區的原始自然環境的概貌。至於以後將蒼松改為昌松、和戎,前者為同名諧音,後者則取與兄弟民族和好之意,也是不言而喻的。唯明朝人將蒼松故地突然更名為“古浪”,就使人一下子不知其所以然了。

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古浪縣誌校點》

據舊編《古浪縣誌》雲,明江亨築城於今治,取水名改為古浪縣。那麼,這就是說,江亨時代把流經古浪峽的那條大河稱古浪河,這才以河名定為縣名。可是,那條河為什麼又叫“古浪”呢?按漢語習慣,用“洪水”“白沙”“野馬”“柳條”名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用“古老的浪濤(或浪花)”名河,就有些怪僻和費解了。我曾經長久思索過這個問題,也想探本求源,作一番考證,期望能找出這個奇怪地名的本義;然而,多少年茫無端緒。

六十年代初,我到天祝藏族自治縣的毛毛山區深入生活,得悉藏語將山溝叫做“浪哇”。我在那裡寫了一個短篇小說,題目就叫《浪哇牧歌》。當時我忽然心裡一動:我的家鄉古浪,是不是一個藏語地名?河西地區的“祁連山”“疏勒河”,不就是沿用少數民族遺留下來的舊名嗎?這一蛛絲馬跡的啟示,一直盤旋在我的腦際。以後我主動向幾位藏族的知識分子請教,得到的答覆,正好證實了我原先的推斷是有道理的。原來,“古浪”確實是一個藏族地名。它的本義是“黃羊溝”。正如永登縣的“莊浪”是“野牛溝”一樣,它們都是古老的吐蕃民族於千百年前遺留下來的歷史陳跡。

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唐代“安史之亂”時,久居青海的吐蕃族乘虛佔領了河西地區,統治時間將近百年。五代後周時期,曾經被唐代漢族歸義軍張議潮推翻的吐蕃統治捲土重來;其中屬於吐蕃六穀部奪取了涼州地區的政權,直到1036年(宋景祐三年)該部被西夏軍擊敗而逃往青海止,其統治亦長達近八十年。吐蕃是主要從事遊牧的民族,屬於涼州轄區的蒼松故地,山高水長,林草豐茂,是最好的牧場。當戰亂頻繁的時候,漢族農墾移民大部分都逃亡了,吐蕃族便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成為這裡的主人。所謂“吐蕃六穀”,是一個遊牧大部落的總稱。最初的首領叫潘羅支,在他統治下的“六穀”,是六個分支部落,也可以說是六個轄區。“谷”就是“山溝”,就是“浪哇”;當時由於地廣人稀,水草豐美,蒼松故地必然有成群的黃羊出沒(至今古浪、武威還有黃羊川、黃羊河的地名可證);而藏語把黃羊”叫做“古爾”;“古爾浪哇”(黃羊溝),也就是“六穀”中的一谷,吐蕃牧民把它當做這一地區的部落名稱和地域名稱,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了。按藏語習慣,將“古爾浪哇”連讀,可以將“爾”和“哇”讀輕聲和省略,就變成了“古浪”。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涼州(包括古浪)是漢族與吐蕃族交替統治的時代;無論哪一族佔據統治地位,被統治的一族中,都會有小部分人民留居下來;所以,“古浪”這個吐蕃地名,久而久之,也就被當地雜居的漢民逐漸習慣。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於湮沒了它狹隘的民族性,而成為該地區各族人民公認的地名。

古浪,為什麼叫“古浪”

我們都可以理解,歷史上形成的一個習慣地名,要在人民群眾的口碑上抹掉,常常是並不那麼容易的。所以,唐衰、宋亡、元滅,直至明代之初,儘管官方將蒼松故地屢易他名,而本土百姓卻仍然叫它“古浪”。當明朝派駐這裡的官吏江亨另築了一座新城時,便承認了大眾習慣的叫法,正式把這塊地方定名為“古浪”了。

目的及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只為信息共享,無其他目的;

備註: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處理,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