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頂點,為什麼仍然有人選擇“膽大包天”的目標?

建築行業的增速正在不斷放緩,逐步接近行業的頂點。按照通常的思路,在行業增長不再的外部環境下,企業會選擇相對謹慎的發展策略,設定比較保守的發展目標。

然而,筆者發現,少數優秀建築企業依然選擇了快速發展的策略,提出了看似遙不可及的發展目標:湖北某企業當前收入20億,五年後的發展目標是要達到100億;安徽某企業目前100億,五年後的發展目標是400億;沿海某企業目前的規模200億,五年後的發展目標是1000億。也有數家規模超1000億以上的企業,提出了未來五年翻倍的計劃。無論翻倍還是數倍的增長目標,在目前這樣的大背景下,都對企業組織和資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這種現象,讓筆者陷入深思。行業發展棋到中盤,即使行業中的佼佼者,挑戰也很大。近幾年,不斷增加的收購兼併案例,說明了企業所有者對未來預期的分化, “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鄉”。無論如何,提出五年翻倍甚至數倍的收入增長,總讓人有異想天開、痴人說夢之感,究竟是領導者畫餅充飢還是當存高遠、追求卓越?筆者和這些有“膽大包天”目標的企業領導者溝通,試圖探尋這一現象背後的秘密。

給企業提出“膽大包天”目標,所有的企業領導者都是認真的,而非隨心所欲。

筆者接觸的三家提出五年增長4-5倍的企業,其內部對目標都在進行認真和激烈的討論,多數人的結論大致一樣,認為目標不切實際,實現幾無可能:五年增長5倍,年複合增長速度要達到41%,市場支持嗎?即使能拿到這麼多業務,企業的組織能力能支持嗎?迅速擴大的業務,需要的人力資源、資金如何解決?企業的風險又如何控制?會不會出現最後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即使五年的目標做到了,也只是發展中的一個階段點?未來如何持續增長?追求高速增長,意義到底在哪裡?

一系列的疑問,促使筆者和企業領導者探討,為什麼要提出如此“膽大包天”的目標?

一位企業的領導者告訴我,目標是嚴肅的,但又是籠統的。目標的嚴肅性,在於其表達的是堅定、持續的快速增長思想,發展是硬道理,建築企業要有規模才有地位,員工需要在有規模的企業工作,銀行信用要有一定規模的資金流水,企業經營要有一定的規模來支撐品牌。一位企業領導者問我:為什麼大學畢業生要去大型企業?為什麼總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為什麼中國建築業協會的副會長都是大企業的領導者?目標又是籠統的,五年收入從20億增長到100億,或者200億到1000億,無論時間,還是收入,都是略數。800億和1200億,都大致可以看作1000億,五年不能實現,7-8年的時間實現,增長速度依然很高。

另一位領導者告訴我,“膽大包天”的目標是組織發展、能力提升的需要。企業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中,雖然也經歷諸多困難,總體上企業的發展是順利的,對於企業目前的狀況,大多數員工是滿意和自豪的,這固然是好事——增加了員工的忠誠度。

但換個角度,對目前狀況的滿足,也如溫水煮青蛙,致使大多數人停留在舒適區且不願意走出來,企業最大的風險不在外部而在內部。提出一個新的“膽大包天”的目標,促使企業的組織群體,從思維的舒適區、行動的舒適區中走出來,即使只實現了目標的70-80%,也比提出沒有挑戰性的目標強。

在追求高遠目標的過程中,企業的文化和能力、員工的思想和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激活,這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附加值。提出目標、為目標去奮鬥,即使沒有實現,奮鬥過程本身的價值已經出來了。“您見過沒有經歷過風雨的彩虹嗎?只要跑到終點,最差的馬拉松選手也會有成就感,為什麼?”“我們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同行,而是企業自己,可以說最大的挑戰是戰勝自己”。

一位領導者告訴我,“膽大包天”的目標也是“我的人生新追求”。前文提到的五年增長4-5倍的三家企業,都是民營企業,領導者們告訴我,當初做企業的初衷主要是“賺錢混口飯吃”,建築業“哺育”了“我們”,幾十年的良性發展,已經讓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實現了財務自由,為什麼在衣食無憂的時候選擇繼續前行且接受更大的挑戰?“奮鬥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除了做好企業,我還會做什麼?”我把西奧多·羅斯福的一段話發給其中一位企業老總,“嘗試偉大的事情,贏取光榮的勝利。即使遭遇失敗,也遠勝過與既不享受多少東西,也不承受多少痛苦的可憐蟲為伍,因為他們活在不知戰勝和敗退的灰色朦朧地帶。”他告訴我,不用這位總統說,我就是這麼想的。

對於不斷追求新目標的企業和企業領導者,我沒有質疑,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挑戰和風險企業領導者比我這個旁觀者更清楚。23萬億的建築行業和不斷出現的新模式、新機會也完全能容納他們的夢想,建築業需要有夢想的人,我以為他們提出“膽大包天”的目標,令人敬佩,也衷心祝福他們。

轉自:建築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